亦稱“卧佛寺”。座落於北京西郊海淀區聚寳山(亦稱“壽安山”)南麓。唐貞觀間建,初名兜率寺。元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擴建,易名昭孝寺,後改洪慶寺。明正統間重修,改稱壽安寺。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增建如來寳殿一座,崇禎間又名永安寺。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始稱今名。寺爲三組院落,主要建築有牌坊、山門、鐘鼓樓、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藏經樓、齋堂、大禪堂等。卧佛殿内有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鑄卧佛銅像,重十萬八千斤。殿前有古婆羅樹兩株。明·蔣一葵《長安客話·郊坰雜記·卧佛寺》:“兩殿各卧一佛,長可丈餘。其一滲金甚精,寺因以名。”明·劉侗等《帝京景物略·西山上·卧佛寺》:“寺唐名兜率,後名昭孝,名洪慶,今曰永安。以後殿香木佛,又後銅佛,俱卧,遂目卧佛云。”清·吳長元《宸垣識略·郊坰四·十方普覺寺》:“俗稱卧佛寺,唐時建,在唐名兜率,元名昭孝,名洪慶,明曰永安。……後殿銅卧佛一,明憲宗時造。又小殿,内香檀卧佛一,唐貞觀年造,已無。本朝世宗賜今名,有御製碑。”參閱《畿輔通志·古蹟略·寺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