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十四行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又称“商籁体”。是13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一种抒情诗体。它以十四行为一首;由前两节四行诗和后两节三行诗组成。每首诗可以独立成篇,也可以串联若干首。这种诗体常用对比、类比、引申、烘托等方式来抒发某一种心情。十四行诗后来流传到英国,经锡德尼、丹尼尔、斯宾塞和莎士比亚等发展,把传统的四四三三分法改为四四四二,使起承转合的章法更臻完美。最后两句,起画龙点睛“合题”的作用,往往是全诗的警句所在。这种体式称莎士比亚体或伊丽莎白体。押韵方式一般为甲乙甲乙、丙丁丙丁、戊己戊己、庚庚。我国冯至等诗人用汉语写过不少十四行诗,有《十四行集》出版。 ☚ 狂飙突进 象牙之塔 ☛ 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即“商籁体”。“商籁”是意大利语Sonetto和英语、法语Sonnet的音译。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民间抒情短歌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格律诗体。它有固定的格式,但在流传中不断演化,出现变体。意大利的十四行诗体,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在音韵上有严格要求,每行诗句有固定的音节,抑扬格,句尾押韵。彼特拉克发展了这种诗体,被称作“彼特拉克体”。十六世纪时,它已成为法国和英国诗歌的流行诗体,产生了斯宾塞等著名的十四行诗人。莎士比亚又发展了这种诗体,被称为“伊丽莎白体”。英国的十四行诗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一副对句组成,在押韵方式上有着多样变化。中国现代诗人闻一多、孙大雨、冯至、卞之琳等,都运用过这种诗体写诗,冯至还出版了《十四行诗集》。 ☚ 打油诗 商籁体 ☛ 十四行诗shí sì háng shī欧洲的一种抒情诗体。1958年《新知识词典》:“十四行诗: 也称‘商籁体’,为德文Sonett、意大利文Soneto和英、法文Sonnet之音译。是西洋抒情诗的一种体裁。全诗共十四行,分两段,前段八行,后段六行,均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英文作“Sonnet”,音译为“商籁体”。西方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因全诗共十四行得名。本为一种流行于意大利的民间抒情诗体裁,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构成。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 (Petrarch) 最早运用这种形式进行创作,故意大利体的十四行诗又称“彼特拉克体”。后流行于英、法、德诸国,成为欧洲的抒情诗体。其格律相当严谨、音节整齐,韵脚按 12212332 454 545排列,即第一行与第四行押,第二行与第三行、第五行、第八行押,第六行与第七行押,第九行与第十一行、第十三行押,第十行与第十二行、第十四行押。节奏为每行五个轻重格 (即抑杨格) 音步,每一音步包括两个音节,前一个重读,后一个轻读。莎士比亚发展了这一诗体,将其格律变为三个四行组和一个两行组,韵脚成 1212 3434 5656 77排列,并在最后两行中用一副对偶句概括诗意,点明主题。称“莎士比亚式”或“伊丽莎白体”。 ☚ 讽刺诗 商籁体 ☛ 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法文sonnet的音译。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11个音节,韵式为ABBA,ABBA,后两节六行或两韵变化,或三韵变化。16世纪,经英国莎士比亚的发展,称为“莎士比亚体”或“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10个音节,韵式为ABAB,CD-CD,EFEF,GG。 十四行诗sonnet 十四行诗sonnet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