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十八 五代官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十八 五代官制

五代官司设置,史阙不详,但就史籍零星的记载来看,多承唐之旧,兹列表如下,以见其大略。

区别官称或官署设 置 情 况 与 沿 革



太 师
太 傅
太 保
沿唐设置,冯道、毛文锡、赵光逄、李道,安重诲等人,或为
太师,或为太保,或为司徒、司空。三公本有太尉一职,五代史
籍,未见记载。

司 徒
司 空


中书令后梁、后唐设置。
中书侍郎置如唐制,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二月敕:“以中书侍郎为
清望正三品”。
中书舍人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敕:“中书舍人所撰诰词,当以其人
历功效,分明训奖,以代正言。”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诏:
“其翰林学士院公事,宜并归中书舍人。”
右散骑常侍
右补阙拾遗
沿唐设置。(以上均见《五代会要》)

区别官称或官署设 置 情 况 与 沿 革




起居舍人
集贤殿书院
史 馆
翰林院
 


侍 中沿唐设置。
门下侍郎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二月敕:“以门下侍郎为清望正三
品。”七年(公元942年)敕:“门下侍郎班位,宜在左右散骑常侍
之下。其俸给考限,依左右常侍例。”
给事中
散骑常侍
沿唐设置。
谏议大夫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以左右谏议大夫为清望正四品。周
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六月敕:“谏议大夫宜依旧正五品上,仍班
位在给事中之下。”
起居院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八月敕:“准故事,应朝廷凡行制敕,
并宜令起居院抄录,关送史馆。”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诏
“逐月给纸五百幅,付起居院。”
城门郎
(门局郎)
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改城门郎为门局郎,后唐同光元
年(公元923年)复为城门郎。
符宝郎置如唐制。
崇文馆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改弘文馆为崇文馆。
金銮殿大学士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正月,改思政殿为金銮殿,至乾
化元年(公元911年)五月,置大学士一员,始命崇政院使敬翔为
之。
端明殿学士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五月敕:“翰林学士、尚书户部侍
郎、知制诰冯道,翰林学士、中书舍人赵凤,俱以本官充端明殿
学士。


尚书令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升正一品。
左右仆射置如唐制。
左右丞
(左右司侍郎)
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改左右丞为左右司侍郎,后唐同
光元年(公元923年)复改为左右丞。(以上均见《五代会要》)
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升右丞官品,与左丞并为正四品。

区别官称或官署设 置 情 况 与 沿 革




 (《旧唐书·职官志》)

尚 书置如唐制。李琪曾任此职,见《旧五代史》本传。
侍 郎
郎 中
员外郎
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敕:“兵吏部应出给书写印署官告,
其本曹郎中,令自今后,于本官幕次当直,……其本行尚书侍郎、
左右丞等,每日赴朝遇行敕,旋还印署发遣,免至公事淹延。”
(《五代会要》)
司封郎中
员外郎
司勋郎中
员外郎
考功郎中
员外郎
置如唐制。见《五代会要》司封、司勋、考功各条。

尚 书置如唐制。
侍 郎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冯道为户部侍郎。
郎 中
员外郎
度支郎中
员外郎
置如唐制。
仓部郎中
员外郎
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赵凤为仓部员外郎。(以上均见《五
代会要》及《旧五代史·职官志》)

尚 书
侍 郎
郎 中
员外郎
祠部郎中
员外郎
置如唐制。(均见《五代会要》)

尚 书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有兵部尚书李麟。
侍 郎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有兵部侍郎冯道。
郎 中
员外郎
职方郎中
员外郎
沿唐设置。

区别官称或官署设 置 情 况 与 沿 革





尚 书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有刑部尚书卢质。
侍 郎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有刑部侍郎任赞。
郎 中
员外郎
法直官
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有刑部郎中周知微;后晋天福元年
(公元936年)有刑部郎中郑观,六年(公元941年)有刑部员外郎李
象。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有刑部员外郎曹匪躬。后唐长兴
二年(公元931年)敕:“刑部、大理寺宜各置法直官两人,仍召晓
法令者充。”
司门郎中
员外郎
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敕:“过所先是司门郎中、员外郎出
给,今寇盗未平,恐漏奸诈,宜令宰臣赵光逄专判。”(以上均见
《册府元龟》、《五代会要》)

尚 书后唐有工部尚书任園、赵凤,又范延光任检校工部尚书。
侍 郎后梁有工部侍郎杜晓,后周有工部侍郎景范。
郎 中后唐有工部郎中李涂。
屯田员外
贾纬由太常博士改屯田员外郎。
水部员外
张元镇累迁水部员外郎。


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
后梁以中书门下两侍郎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后唐以门
下侍郎及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置中书使、枢密
使典领机密,权与宰相等。后晋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
宰相,每兼枢密使;间有特拜中书令及侍中者。后汉亦以中书侍
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后周亦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
事为宰相。(见《续通典》)


御史大夫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姚洎为御史大夫。后唐天成元年(公
元926年)六月,以李琪为特进、行御史大夫,自后不除。(见《旧
五代史·梁末帝本纪》及《五代会要》)
御史中丞后唐天成间卢文纪为中丞,其时诸道进奏官见中丞之礼废弛,
敕令恢复旧仪,定诸道进奏官见御史大夫、中丞如胥使见长官之
礼。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二月,以御史中丞为清望正四品。
侍御史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御史台奏:“按《六典》,侍御史
纠举百僚,推鞠狱讼,居上者判台知公廖杂事,次知西推赃赎三
司受事,次知东推理匦,伏乞今后准故事施行。”敕:“宜依旧
制。”

区别官称或官署设 置 情 况 与 沿 革




殿中侍御史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御史台奏:“每遇入閤日……依常
朝例,差殿中侍御史二员,于钟鼓楼位,各缀供奉官班出入,所
事共为纠察。”从之。
监察御史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五月,御史台奏:“准本朝故事,……
右御史台六员监察,谓之分察使,但缘旷废,久不举行,今欲依
条贯施行。”从之。(以上均见“五代会要》)
主 簿依唐制置。见《五代会要》“御史台主簿”条。


太常寺卿依唐制置。
少 卿马缟为后梁太常寺少卿。

博士
后唐同光中,诸寺监各只置寺卿、监,其余官属并权停。惟太
常寺及大理寺,事关礼法之重,除太常博士,更置丞一员。(见
《册府元龟》)
光禄
光禄寺卿后唐同光中唯置寺卿,其余无考。(见《册府元龟》)
卫尉
卫尉寺卿同上。


宗正寺卿
斋 郎
室 长
后梁有宗正寺卿。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置宗正寺卿,
余官均停。后周仍置宗正寺,有斋郎、室长等职,诸坛庙祭礼之
事,亦为宗正所掌。(见《旧五代史》、《册府元龟》、《五代会
要》)


太仆寺卿
少 卿
后唐同光中只置寺卿。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有太仆寺少卿
出使高丽。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太仆寺奏:“銮驾出宫,城门外
軷祭,别供羝羊一口,差寺丞一员充献官”。(见《五代史》及《五
代会要》)太仆寺既有少卿与丞,则卿亦应设置。


大理寺卿
少 卿


司 直
评 事
后唐同光中只置寺卿。长兴二年(公元931年)敕:“今后大理寺
官,宜同台省例升进,其法直官比礼直官任使。”长兴四年(公元
933年)二月大理正张缘奏曰:“臣伏见咸通十年(公元870年)二月
大理少卿刘庆初奏,请于法寺置议狱堂。每寺丞详断刑狱,毕集
大卿、二少卿、二正、六丞、四司直、八平事、十司于议狱堂参详,
令依典式。其法官中能辨雪冤狱,迹状尤显者,二人以上者请书
上下考,三人四人以上者,超资与官。今邻望依庆初所奏,法寺置
议狱堂。凡断公事,并集法官评议,然后连署奏闻。天下诸州案
牍亦望本判官与副使已下都厅会议。”敕:“法寺议狱,宜且于寺
卿厅内,法官赏罚,宜依所奏。天下州府有疑者,判官集议;寻
常案款,则准法施行。”(见《五代会要》)

区别官称或官署设 置 情 况 与 沿 革


鸿

鸿胪寺卿后唐同光中只置寺卿。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八月敕:“汉
睿陵、颖陵,今后系鸿胪寺管。”


司农寺卿后唐同光中只置寺卿,余官无考。(见《册府元龟》)


太府寺卿同上。


国子监祭酒
司 业
博 士
助 教
唐置国子监祭酒、司业、博士、助教,五代沿设。(见《册府元
龟》)


少府监沿唐设置。(见《五代会要》,惟员职无考)


秘书监同上。
殿中
殿中监同上。


判内侍省沿唐设置。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十一月,以左监门卫将军
判内侍省李宏兼内勾。(见《五代会要》)
枢院
密⌢



院 使
判 官
副 使
直学士
后梁沿唐设置,开平元年(公元907年)五月,改枢密院为崇政
院,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十月依旧改为枢密院。(见《五代
会要》)其时枢密院与中书对掌天下文书,而枢密所司多为军机要
密,其重要过于中书省。


院 使
副 使
内 勾
沿唐设置。梁贞明四年(公元918年)四月以宣徽院使、右卫上
将军赵縠权知青州军事,以宣徽院副使韦坚权知本院事。后唐时
又分设宣徽南院使与宣徽北院使,庄宗以李绍宏为宣徽南院使,
兼掌内勾,天下财谷惠委裁遣。(见《五代会要》)宣徽使在唐本为
内官,至五代又派知地方军政、财政,变为外官了。


统 军
军 使
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禁卫军有左右龙虎军,左右羽林军,
左右神武军,左右龙骧军,左右天兴军,左右广胜军;诸军各置
统军,并以亲王为军使。(见《五代会要》、《资治通鉴》)
判六军诸卫事后梁太祖始置侍卫马步军,以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统率,与左右
龙虎军同为皇帝亲军。后唐置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其下有侍
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这时期的侍卫亲军也只是
皇帝亲军的一支,此外尚有严卫左右步军、捧圣左右马军等。判

区别官称或官署设 置 情 况 与 沿 革




 六军诸卫事才是皇帝禁卫军的主帅。后唐诸卫有左右卫、左右骁
卫、左右千牛卫、金吾卫等。(见《资治通鉴》、《五代会要》)
侍卫马步军
都指挥使
侍卫马步军
都虞候
后晋开国时不用六军诸卫的旧制,侍卫亲军成为亲军的总称,
以左列二官统之。(见《资治通鉴》)
殿

殿前都点

殿前都指
挥使
后周设殿前、侍卫两司总领禁卫军。殿前都点检、殿前都指挥
使统领殿前诸班,马军都指挥使统领侍卫司马军,步军都指挥使
统领侍卫司步军,宋代三衙之职,即由此演变而成。(见《资治
通鉴》)


马 军
都指挥使
步 军
都指挥使


太子三师
太子三少
左庶子
通事舍人
沿唐设置(见《五代会要》“皇太子亲王见三师礼”条),其他
官属不详。

使
三司使唐代中期以后,财务行政渐趋繁杂,于是特简大臣为判户部、
度支使、盐铁转运使,分别管理租税、财政收支和盐铁专卖事
务,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并为一职,称为三司使,成为掌
管财赋的专门机构。此后,三司使之名定而不改,至于北宋前
期,与中书门下,枢院分掌财、政、军三权,号称计相。
建昌宫使
皇城使
租庸使
客省使
天骥使
飞龙使
庄宅使
延资库使
大和库使
丰德库使
仪鸾使
后梁置,后改为国计使,后唐沿设,旋废。
后梁置。
后梁沿唐置。
后梁置。
后梁置。
后梁沿唐置。
后梁沿唐置。
后梁沿唐置。
后梁置。
后梁置。
后梁置。

区别官称或官署设 置 情 况 与 沿 革



使
乾文院使
五坊使
如京使
尚食使
司膳使
洛苑使
教坊使
东上閤门使
西上閤门使
内园栽接使
弓箭库使
大内皇城使
武备库使
引进使
左藏库使
西京大内皇
城使
后梁置,本为文思院使。
后梁沿唐置。
后梁沿唐置。
后梁沿唐置。
后梁置。
后梁沿唐置。
后梁沿唐置。
后梁置。
后梁置。
后梁沿唐置。
后梁沿唐置。
后梁置。
后梁置。
后梁置。
后梁置。
后梁置。
闲厩使
宫苑使
翰林使
安南送旌节
官告使
后梁沿唐置。
后梁沿唐置。
后梁沿唐置。
后梁置。
仪仗法物使
三川搜访图
籍使
后唐置。
后唐置。



元 帅沿唐置。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八月,以秦王从荣为天下
兵马大元帅。(见《五代会要》)
节度使
节度副使
节度判官
沿唐设置。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二月,中书门下奏:“今
后大镇节度使管三州已上者,每年许奏管内官三人。管三州以下
者,许奏管内官二人。”有亲王与宰相遥领节度度使之制。后晋开
运三年(公元946年)三月,“以皇子延煦遥领镇宁军节度”。后汉
乾祐元年(公元943年)六月,“以皇弟勋领山南西道节度、管内观
察、处置等使、兴元尹。”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十月,“以侍
中、监修国史郭崇韬兼领成德军节度、镇冀深赵等州观察处置
等使、真定尹。”(见《五代会要》)
观察使五代沿唐设置,多为节度使兼职。(见《五代会要》与五代史诸

区别官称或官署设 置 情 况 与 沿 革



处置使
团练使
招讨使
押蕃落使
本纪、《资治通鉴》)
大都护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四月,中书门下奏:“今请祗以四大
都护为定额,仍以安东大都护为首。”(《五代会要》)按四大都护
为安东、安南、安西、安北。

留 守
五代诸府颇多升降改变,置留守与尹的制度与唐同。(见《五代
会要》)
少 尹
司录参军
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敕“两京五府少尹、司录参军,先
各置两员,今后各置一员。”(见《五代会要》)
功曹参军
仓曹参军
户曹参军
兵曹参军
法曹参军
士曹参军
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敕:“开封府录事参军及六曹掾属,
宜各置一员。”次年十月,省诸道、州、府六曹掾、属,存户曹
参军一员,通判六曹。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三铨奏:“准本
朝故事,州府官员,府有司录参军外,置功曹、仓曹、户曹、法
曹、兵曹、士曹六员。”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敕:“两京五
府……六曹判司内,只置户曹、法曹各一员,其余曹官……并宜
省废。”

都 督后唐沿唐制置八都督府,以都督为长官。
刺 史
别 驾
长 史
治 中
沿唐制设置。
录事参军沿唐制设,或称司录参军,员额随时增省。似府为司录参军,
州为录事参军。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每州置一人。
司仓参军
司户参军
司兵参军
司法参军
司士参军
司田参军
沿唐设置。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省诸道府州六曹掾属,
存户曹参军一员,通判六曹。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三铨
奏:“准本期故事,州有录事参军外,亦置六曹。自后除两京外,
都督府及诸州,各置户曹一员,余四员并省。州官事简,掾属请
依旧只置两员,除四京外,其判司只置司户、司法两员。”从之。
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敕:“两京五府六曹判司内,只置户
曹、法曹各一员。”
州都指挥使掌诸州军事。

区别官称或官署设 置 情 况 与 沿 革



军 使
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于辉州陽山县置崇德军。后晋天福
七年(公元942年),降雄州为昌化军,警州为威肃军,其军使命
本道差补。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十月,以莱芜芜监为广利军。
(见《五代会要》)

主 簿
后梁两畿赤县县令、簿、尉各一人。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
四月,县置令、主簿各一员,丞、尉并省。
村 长
耆 长
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六月敕:“委诸道理察使属县,于每
村定有力人户充村长。”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十月,诏诸道
州府团并乡村,大致以百户为一团,选三大户为耆长、察奸盗,
敛赋税。




记室参军
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四月,以秘书监刘赞为秦王傅,前
忠武军节度判官苏瓒为秦王友,前襄州观察支使鱼崇远为秦王府
记室参军。(以上均见《五代会要》)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