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十二皮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十二皮部见皮部条。 十二皮部简称皮部。是按十二条经脉流域划分的皮肤区域。病邪侵入人体,首先累及皮毛,然后再循络入经,进而入腑、脏。因此应首先注意皮部的症状,及时治疗,防止内传。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之气散布于体表的部分。即是十二经脉及其络脉循行在体表的分区。因此观察皮肤改变,有助于诊断脏腑、经络的病变。 十二皮部shí’erpíbù见皮部条。 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十二皮部,简称“皮部”,是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皮表部分之总称。浮络皆分布于皮表,故皮部与浮络密不可分,其命名也合在一起。“皮部以经脉为纪”,首载于《素问·皮部论篇》;但有关论述还散见于《素问》和《灵枢》的其它某些章节之中。 六经皮部示意图 十二皮部在皮表上的分布,要比十二经脉广泛得多。十二经脉以线条状形式分布,而十二皮部是以片状或条状形式分布的。在头项中部与部分侧头部,主要为关枢。在颞颥部主要为枢持。在面部和颈部,主要为害蜚。在背部和腰部,主要为关枢。在胸部和腹部,为枢儒和害蜚。在侧胸部和侧腹部,主要为枢持。上肢伸侧从桡向尺,分别为害蜚、枢持、关枢。上肢屈侧从桡向尺,分别为关蛰、害肩、枢儒。下肢外侧从前向后,为害蜚、枢持。下肢内侧为关蛰、害肩、枢儒。下肢后侧为关枢。 十二皮部依赖十二经脉及其络脉运行的气血所濡养;十二皮部又保护了十二经脉及其络脉,也保护了整个躯体深部各种器官和脏腑,随时把来自于体外环境的各种信息传递给体内,并针对外界变化实行自身调节和适应的功能,起着卫外护内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里提的“阳者,卫外而为固”,就有这个含义。在这里卫气发挥着重要作用。皮毛为肺所主,皮部的卫外护内作用是靠肺脏宣发的卫气来温养的; 皮部的宣散作用又协助了肺的吸清呼浊功能。某些疾病的发生就是因为卫气失调,外邪袭扰皮毛,或又通过络脉进而经脉,或最后深达六腑和五脏的结果。“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络脉盛色变……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素问·皮部论篇》)可见,皮部是机体自我保护的屏障,是外邪入侵的突破孔,也是脏腑发病时由里及表反映证候的窗口。 皮部理论的实际应用是相当广泛的,不仅包括针灸在内的各种外治法离不开皮部理论的指导,就是临床诊断辨证上也常常以皮部理论为根据的。《伤寒论》六经辨证的首创和《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建立,也都是和皮部理论分不开的。利用皮部理论进行诊断辨证不限于察络脉观颜色,还有望皮肤、视形态、查感觉和测电阻等更为丰富的内容。作为针灸临床随时都要涉及到的腧穴定位及其各种刺激性治疗操作,也都离不开皮部。特别是各种灸法、挑刺、拔罐、药物穴位贴敷和古代刺法中的半刺、毛刺、络刺、扬刺、直针刺、浮刺,以及近代兴起的耳针、头针、各种皮肤针等,跟皮部的关系更为密切。可见,皮部理论在临床各科中对针灸科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 十二经筋 十二经标本 ☛ 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皮部,指经络系统在人体皮表的部分,为包裹人体之最外一层,是机体直接接触外界环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组织。皮部具有重要的调节和适应机能,起着保卫机体,抵抗外邪,即“卫外而为固”的屏障作用。皮部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依赖于人体的正气,特别是卫气的功能。卫气宣发于上焦,充斥于皮表,故皮部(皮肤)与肺是息息相关的,所以《素问·咳论》说:“皮毛者,肺之合也。” ☚ 十二经筋循行图 皮部分区示意图 ☛ 十二皮部shí èr pí bùtwelve skin divisions; twelve skin area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