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十二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十二楼

清温冠冕室名。十二楼,指神仙居处。《史记·封禅书》:“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汉书·郊祀志下》“五城十二楼”唐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仙人之所常居。”唐温庭筠《瑶瑟怨》诗:“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室名借喻如神仙一样逍遥自在。
[附目]清觉世稗官编有演义小说《十二楼》。

十二楼

十二楼

拟话本小说集。全名《觉世名言十二楼》或《觉世名言第一种十二楼》。清李渔作。凡十二篇三十八回。每篇均以“楼”名其目:《合影楼》、《夺锦楼》、《三与楼》、《夏宜楼》、《归正楼》、《萃雅楼》、《拂云楼》、《十卺楼》、《鹤归楼》、《奉先楼》、《生我楼》、《闻过楼》。均为先历磨难、最后成功或团圆的喜剧。有清顺治间原刊本和嘉庆五年会成堂重刊本。

☚ 照世杯   娱目醒心编 ☛
十二楼

十二楼

高阁崇楼。《史记·武帝本纪》:“太初二年,方士言于武帝曰:‘黄帝时为王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唐宋词中泛指高楼。晏幾道《蝶恋花》(金剪刀头芳意动):“十二楼中双翠凤,缥缈歌声,记得江南弄。”又作“十二层楼”。秦观《长相思》(秋瓮城高):“铁瓮城高,蒜山渡阔,干云十二层楼。”又作“十二玉楼”、“玉楼十二”。朱雍《谒金门》(春太早):“春太早,十二玉楼初晓。”范成大《白玉楼步虚词》六首之第一首:“梵气弥罗融万象,玉楼十二倚晴空。”又作“璚楼十二”。曹冠《洞仙歌》(璚楼十二): “璚楼十二,无限神仙侣。”又作“画楼十二”。王千秋《水调歌头》(迟日江山好):“解檀槽,敲玉钏,泛清讴。画楼十二,梁尘惊坠彩云留。”又作“南楼十二”。程珌《宝鼎现》(绿杨欲舞):“听今日,处处笙歌,何止南楼十二。”

☚ 十分   丁丁 ☛

十二楼

宋词典故·十二楼

【出典】 《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名曰迎年。”唐·颜师古注:“应劭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仙人之所常居。’”唐·温庭筠《瑶瑟怨》诗:“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见《全唐诗》卷五七九)参见“十二玉楼”条。

【释义】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昆仑仙境有五城十二楼。唐代有诗人用“十二楼”喻指佳人居处。宋词中常用“十二楼”泛指仙境中的神仙楼阁,也常借以喻指佳人的住所。

【例句】 ①十二楼中双翠凤。缥缈歌声,记得江南弄。(晏几道《蝶恋花》[金剪刀头芳意动]224)这里以“十二楼”喻指佳人所居楼阁。②如今事,十二楼空凭谁到。(晁补之《斗百草》[别日常多]579)这里以“十二楼”喻指所思念的佳人的居处。③人身里,三千世界,十二楼前。(葛长庚《沁园春》[岁去年来]2564)这里说,服食丹药可以达到仙境。④十二楼前,昨梦暗寻省。(葛长庚《祝英台近》[月如酥]2566)这里用本典叙写梦寻仙境。⑤十二楼台,但前回旧迹。想琪花似雪,忘了还思。(葛长庚《菊花新》[十二楼台]2566)作者认为自己前世是仙人。词中以“十二楼台”喻指幻想中前生所居仙境。⑥手折琪花今似梦,十二楼台何处?犹记得、当时伴侣。(葛长庚《贺新郎·赠紫元》2579)这里以“十二楼台”喻指自己贬谪人间前所居的仙界。⑦遥想十二楼台,琪花开已遍,鸾歌鹤舞。(葛长庚《酹江月》[当初误触]2583)这里以“十二楼台”喻指自己贬谪人间前所居的仙界。


《十二楼》原文和解析 - 明清小说 - 可可诗词网

《十二楼》

十二楼

清消闲居精刊本《十二楼》扉页书影

清消闲居精刊本《十二楼》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短篇(拟话本)世情小说集。全称《觉世名言十二楼》,一名《觉世名言》,又名《醒世恒言十二楼》、《今古奇观续编十二楼》。十二卷三十八回。题“觉世稗官编次,睡乡祭酒批评”。觉世稗官即李渔,睡乡祭酒为杜濬。成书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顺治十五年(1658)广顺堂刊本;清消闲居精刊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清嘉庆五年(1800)会成堂刊本;秀英堂刊本;宝宁堂刊本。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排印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消闲居精刊本,1991年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话本大系”、1992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李渔全集”排印消闲居精刊本。

卷一 合影楼

元朝至正年间,广东曲江县缙绅管提举、屠观察,二人同赘岳家,比邻而居。因心性各别,于是在院中筑起高墙,一宅分为两院,连院内池水中也立起石柱,砌墙隔开。屠观察生子珍生,管提举有女玉娟。表兄妹二人到水阁嬉戏,从水面窥见对方影子,互生爱慕。隔墙对语,借助流水荷叶递诗传情。屠观察知此事,托同年路公为媒,却遭管提举拒绝,于是屠观察自作主张替儿子聘定路公义女锦云。珍生知后大病一场,逼其父退亲。这下玉娟错怪珍生背盟,锦云恼恨屠家悔亲,双双得病。路公心疼义女,设计假以珍生为螟蛉子,聘玉娟为媳;又招珍生入赘为婿,将义女锦云嫁之。路公选定佳日,一面招珍生进门,一面娶玉娟入室,再把女儿请出洞房,一夫二妻,一齐拜堂。于是一条妙计,医好三个病人。管提举与屠观察两家释了芥蒂,相好如初。拆去石墙,依旧把两院并为一宅,又将两座水阁做了金屋,题曰“合影楼”

卷二 夺锦楼

明朝正德年间,江夏鱼行经纪钱小江生有双胞胎二女。小江夫妇极丑陋愚蠢,两个女儿却极标致聪明。只因小江夫妇不相和,各自瞒着对方将女儿许配于人,结果将两个女儿许了四家儿郎,纠纷成讼,对簿公堂。本府刑尊见四家儿子皆丑陋不堪而二女甚美,暗中叹息。又见二女大放悲声,不愿出嫁,于是有心周全,否定婚约,为二女重择夫婿。时逢山民送上活鹿一对,刑尊便以淑女、活鹿为锦标,考试生童,已娶者以得鹿为标,未娶者以得女为标。又置二女于考场空楼内,楼下养二鹿,楼悬一匾,名曰“夺锦楼”。考完发榜,未娶者有袁生中榜,刑尊作主,将二女同嫁袁生。

卷三 三与楼

明朝嘉靖年间,四川成都人虞素臣不求闻达,只喜构造园亭,终年为之不倦。天长日久,欠债渐多,只得将亭园贱价卖于邻居唐玉川,只留下唯一一座书楼,是他一生最得意的构造,不肯出卖,自己居住。此楼下层是接客之所,题匾“与人为徒”;中层为读书之所,题匾“与古为徒”;上层为避俗之所,题匾“与天为徒”;又合来总题一匾,曰“三与楼”。素臣有远方好友,轻财任侠,愿为赎楼,而素臣辞谢。好友临别,暗示楼下地里有财,而素臣未能领会。素臣六十岁才得子,庆贺之后,穷困难堪,又将“三与楼”卖与唐家。后素臣亡故,其子中试得官,衣锦还乡。此时,唐氏后人被人告发,家中窝藏盗金。县官在“三与楼”下掘得元宝,将唐氏后人下狱。其后县官来虞家细析案情,又得素臣旧友实情相告,方知元宝为友埋于楼下。于是将掘得元宝作为赎产之资,楼阁园亭交还虞家所有。

卷四 夏宜楼

元朝至正年间,浙江金华县乡绅詹笔峰有女名娴娴,美貌端庄,居家中“夏宜楼”,从不下楼。盛夏炎热,众侍女入园中荷花池洗澡,被娴娴斥责。有书生瞿佶央媒人来詹府求亲。詹公不招白衣女婿,要他秋闱发榜再议。娴娴闻知瞿生俊俏多才,早已心许。秋闱之后,瞿生中举。娴娴不见瞿生前来议亲,心忧得病。不想过了几日,瞿生托媒人前来探病问安。娴娴惊问瞿生何以得知,谁知媒人又说出先前斥责众女池中洗澡一事,惊得娴娴口呆目定,以为神气相通,越发要嫁瞿生。原来瞿佶偶然买得西洋千里镜,登高远眺,望见娴娴于夏宜楼上斥责侍女,喜其美,特来求亲。后又望见小姐得病,故遣媒问安。那日,又用镜望见小姐作诗半首,遂续之以示。娴娴见诗更视为神仙,誓不他嫁。春闱发榜,瞿佶中在二甲,不想同榜两名新贵也至詹府求亲。娴娴假言亡母托梦,许婚瞿家。詹公不信,于亡妻神座前祷祝。瞿生从镜中窥见詹公所作疏文,抄送小姐。娴娴又言亡母入梦,且背诵疏文,一字不差。詹公惊诧,方信婚姻前定,将小姐嫁与瞿生。婚后,瞿生告知实情。娴娴将千里镜供在夏宜楼上。

卷五 归正楼

明朝永乐年间,广东高安县拐子贝喜,骗术高明,积得金银上万。一日,忽起善念,欲散些金银,寻些善事做做。偶遇妓女苏一娘,感其身世,花重金为她赎身并购一所大宅,改建成尼庵,了却一娘出家心愿。宅中有旧楼,旧匾题“归止楼”,不料燕子衔泥,在“止”上添上一横,成为“归正楼”。贝喜以为神明劝示,也学一娘厌弃红尘,出家为道,道号归正。其后又捐造大殿。从此一道一尼同修各业,一齐成了正果。

卷六 萃雅楼

明朝嘉靖年间,京师少年金仲雨、刘敏叔最相契厚,两人不肯专心举业,与扬州少年权汝修共同赁了三间店面,开了书铺、香铺和花铺。店后有座大楼,叫做“萃雅楼”。权汝修美貌赛过妇人,三人常在萃雅楼中作乐。严世蕃好男风,闻说权汝修貌,亲往萃雅楼探视,权汝修避之不见。严世蕃设计逼其入府,权拒不顺从。严世蕃恼怒,勾结执事太监沙玉城,将权招至内府阉割净身,留在内府使用。后沙太监亡故,权汝修转归世蕃。汝修在严府留心伺察,暗将严氏父子罪行一一记录在经折上。后世蕃被劾,汝修进宫将经折面呈皇上。世宗皇帝大震雷霆,将世蕃处以极刑,汝修大仇得报。

清消闲居精刊本《十二楼》插图书影

卷七 拂云楼

宋朝元祐年间,临安青年秀才裴七郎与韦家小姐原有婚约,只因裴父贪财毁约,为七郎另娶封氏。封氏丑陋浅薄,又慕虚荣,艳妆丽服,爱在人前卖弄,七郎颇以为耻。端阳节游西湖,遇大雨,封氏出乖露丑,被众人嘲笑。而韦家小姐与婢女能红光彩夺人,七郎为之心动。封氏游湖归家,得病身亡。七郎遂求韦家重续婚约,韦家断然拒绝。七郎又求女工师父俞阿妈致意韦家小姐,小姐也不应允。七郎再求俞阿妈致意,愿娶能红为妻。能红在园中拂云楼上曾目睹七郎相貌丰姿,知其真心爱慕,于是设谋买通算命先生张铁嘴为小姐推合婚姻,使韦家父女回心转意,反向裴家求亲,主仆二人双双嫁于裴七郎。而七郎亦被能红严辞约束,终身不敢娶小。

卷八 十卺楼

明朝永乐年间,温州秀才姚戬娶屠家二小姐为妻。其父为他婚娶建造一楼,请人题匾曰:“十卺楼”。谁想姚生姻缘蹭蹬,命运乖张,娶来的女子不是一来就病,一病就死,就是方入洞房,转眼退婚。三年来共做了九次新郎,不曾有一番着实。父子二人,无所归咎,只说楼房造得不好,要拆去十卺楼,亏得母舅劝阻,说是十次合卺,如今已有九次,再做一次,自然夫妻偕老。不久,母舅从杭城为姚生娶回一女,拜堂合卺之际,方知就是首次成亲的屠家二小姐。从此夫妻百般恩爱,百年好合,十卺之言乃验。

卷九 鹤归楼

宋朝政和年间,宫尚宝有女围珠、侄女绕翠,皆人间绝色。徽宗选妃,二女皆被选中。后因辽兵进逼,徽宗为获远色亲贤之名,不得已将选中女子仍嫁民间。宫尚宝将围珠、绕翠许配于新进士郁子昌和段玉初,两对夫妻,十分恩爱。不想徽宗闻得佳人为新进书生所得,后悔不已,醋意大发,下旨命二人出使金国交纳岁贡,使其夫妻分离,以赎妄娶国妃之罪。分离之际,郁子昌夫妻眷恋难舍;而段玉初冷言决绝,劝妻再嫁,又题所居楼匾曰“鹤归楼”,以示他决不生还。二人到金国,被金人羁留。段玉初备受折磨却随遇而安,郁子昌思念娇妻须发尽白。八年后,二人放归。围珠因思夫得病,憔悴不堪,绝食而亡,而绕翠则因丈夫绝情,冷了念头,安心守节,面貌胜似当年。段玉初将先前捎回的绝情诗倒读,言明当初假意绝情之故。绕翠恍然大悟,夫妻倍加恩爱。

卷十 奉先楼

明朝末年,东流县有个七世单传的舒秀才,其妻三十岁上方生一子,夫妻两个,视子如命。时逢天下大乱,贼寇兵至,舒秀才弃家出逃,舒娘子被掠,忍辱偷生,保存孤儿。后又归一清将。皇清定鼎之后,舒秀才四处寻访妻子,遇着大兵,拿做纤夫,却被船上舒娘子认出,将他锁在船上,等候将军回来发落,以免后夫疑心。四日后,将军归来,果然释疑,将儿子归还舒秀才。秀才方走,舒娘子自缢,为将军所救。将军感其节,遣其归,使母子夫妻一家团圆。

卷十一 生我楼

宋朝末年,湖广郧阳府竹山县财主尹小楼,娶妻庞氏。因造楼后生子,取名叫楼生。楼生三四岁上,出外玩耍,被虎叼走,不见踪影。二十年后,小楼仍无子,想立嗣,又怕遇上个虚情假意的来骗他家产,于是辞别庞氏,换上破衣旧帽,扮成穷苦无靠的老人,挂一“卖身为父”的招牌,穿州撞府,试探人情,欲找个真心人立嗣。松江后生姚继怜孤恤寡,将小楼买回家中认为父亲,十分孝敬。时元兵南下,小楼说出真情,父子相伴登舟还乡。姚继曾与汉口曹家小姐有婚约。船行至汉口,姚继暂别父亲上岸寻曹女。不想此女已被土贼劫掠不知去向。一日行至一处,遇乱兵袋装妇女论斤发卖。姚继买得一老妇,认为母亲,又得老妇指点,买得一女子,恰好是心上人曹小姐,不觉喜出望外。三人回到竹山县见到小楼,方知老妇正是小楼之妻庞氏。姚继至家登楼,见房屋摆设似曾相识。细问之下,姚继正是小楼当年丢失的儿子楼生。

卷十二 闻过楼

明朝嘉靖年间,常州府宜兴县秀才顾呆叟,为人恬淡寡营,喜尽忠告之道,与表兄殷太史最相契密,殷太史视之为畏友,爱同骨肉。顾呆叟年过三十,即绝意功名,为图清闲,隐居乡间,誓不再来尘市。殷太史自呆叟去后,别无诤友,不闻规谏之言,因题一匾,名其楼曰“闻过楼”。呆叟迁居山中,陶然自适,不啻登仙。殷太史多次遣人接他回城,执意不肯。县衙签派里役,要他入县收粮,呆叟宁以百金脱此苦差,亦不进城。呆叟遭劫家贫,仍不进城求贷,在乡间一味熬穷守困。后有县衙公差上门捉他,言其为盗窝赃,呆叟无奈,只得进城见官,却见殷太史众人迎候在城外。原来这一切都是殷太史设计逼其回城所为,殷和众人又为其在城外构造新居。呆叟为情所感,搬入新居。不久,殷太史也在新居之侧买了一所民居,将“闻过楼”匾移来挂上。从此朝夕相处,常得闻过。


十二楼 - 通俗小说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十二楼

 又名 《觉世名言》。作者李渔,署名觉世稗官。十二卷,各卷一至六回不等,每卷演绎一个故事。成书于清顺治十五年 (1658) 前。原刊本未见。有清顺治十五年广顺堂刻本、消闲居精刊本、嘉庆五年会成堂重刊本、英秀堂刊本、坊间巾箱本、上海亚东图书馆标点本。
 
 《十二楼》是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内含十二篇白话小说,均以“楼”名篇,各自独立成章。劝惩教化是李渔文艺创作的本旨,杜浚序《十二楼》云:“今是编以通俗语言,鼓吹经传,以入情啼笑接引顽痴”,因而 “于劝惩不无助”。受劝惩教化的创作动机所驱使,《十二楼》中每一篇小说都有裨于世道人心。小说的题材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写爱情婚姻,约占一半。但李渔笔下的爱情,绝不仅仅为了迎合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而作为谈资笑柄; 往往借助于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悲欢离合来说明人生哲理或生活道理。读他的小说不仅得到乐趣,而且能引起理性的思考。能把理与趣巧妙地熔为一炉,寓理于趣,这是李渔区别于其他小说家的显著特色。《合影楼》通过珍生、玉娟对影钟情,流水传笺,冲破重重阻力,终成伉俪的故事,说明男女爱情一旦产生,只能因势利导,而不能横加遏止的道理。《夺锦楼》 则写边氏夫妇为女儿错许亲事,诉讼到官的原委,乃“为乱许婚姻,不顾儿女终身者作”,说明“只因不能慎之于始,所以不得不变之于终。”《十卺楼》通过秀才姚子谷姻缘蹭蹬,十次合卺,最终如愿以偿的离奇情节,说明好事多磨,好事宜迟的生活哲理。《鹤归楼》以段玉初与郁子昌对待女色的不同态度及其不同的后果,说明了知足常乐,相辅相成的哲理。《拂云楼》写裴七郎与韦小姐主仆的婚姻喜剧故事,作者主观上要揭示梅香的 “狡狯”,但作品客观上批判了以财论亲的弊端,表现了郎才女貌的爱情理想。
 《十二楼》中另一类题材是着眼于日常生活中既平凡而又新奇的事情,直接进行劝善惩恶。同时,由于作家把目光投向现实的社会人生,在创作过程中又融入了自己饱经丧乱的生活经历和体会,所以小说有意无意地反映了明末清初战争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权奸祸国殃民,恶霸横行乡里,地主贪婪奸诈的黑暗现实。《萃雅楼》叙严嵩之子严世蕃好男色,示意内相骗少男权汝修强行阉割,致残终身。后权汝修出入严府,尽悉其私。及世蕃势败,权和盘奏闻,严世蕃被处极刑。作者的本意是“奉劝世间人,莫施刻毒心;刻毒后来终有报,八两机谋换一觔”,客观上却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鱼肉人民、专权误国的罪行。《三与楼》通过地主唐玉川侵吞高士虞素臣房产,后来遭到报应的故事,“劝富厚之家不可谋人田产”,实际上也揭露了恶霸地主贪婪成性,巧取豪夺的恶习。《归正楼》写神鬼莫测的拐子改邪归正,立地成佛,“劝世上的人,个个自求上达,不可安于下流。”《奉先楼》表彰忍辱存孤,事终死节的节妇;《生我楼》劝人多行善事,惜孤怜寡,终有好报。《闻过楼》则说明“非言过之难而闻过之难也。”
 李渔是一个十分敏感的作家,他的小说透露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尽管他的创作初衷是劝惩教化,言不离忠孝节义,几乎全部从伦理道德的范畴去明理说教,但由于他呼吸了时代的新鲜空气,又能比较客观地审视现实,所以基本上把握住了动荡时代的脉搏。《十二楼》不仅对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丑恶灵魂与残忍的本质有所揭露和鞭挞,针砭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且也表达了作者对苦难人民的同情。《生我楼》《奉先楼》虽然以灾民们经历劫难后的大团圆结局降下喜剧的帷幕,博得观众的笑声,但在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千家万户妻离子散的辛酸泪痕。那些打着朝廷旗号的官兵,杀人越货,奸淫妇女,荼毒生灵。尤其令人发指的是乱兵把抢来的妇女,装在布袋中论斤两出售,“开了个极大的人行”,作者的义愤溢于言表。诚然,李渔有时把灾难的根源归之于农民起义军,对农民起义采取敌视的态度,是不能回护而必须批判的。
 在形形色色的爱情故事里,表现了作者可贵的民主思想色彩。李渔不仅批判了封建礼教、门第观念以及嫌贫爱富的陋习,而且热情讴歌了情男情女为追求爱情婚姻自由而进行的斗争。《拂云楼》中,裴七郎前后两次婚姻的对比,生动形象地说明,以利缔姻只能酿成悲剧; 而以情结亲才有幸福可言。批判了婚姻问题上的势利观念。《合影楼》则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礼教所崇尚的禁欲主义,同时指出了男女爱情的合理性。《夏宜楼》中,男主人公凭借西洋的千里镜(望远镜)选取美女,巧妙地战胜了重重困难,终于如愿以偿。作者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到选择配偶上,足见其对男女追求自由婚姻的支持态度以及观察生活的敏锐目光,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显露出民主思想的光华。
 《十二楼》的内容是丰富多采的。作者的视野十分开阔,思想比较深刻。作品不仅反映了明末清初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而且把批判的笔触伸向了包含皇帝在内的形形色色的统治阶级人物,同时对广大劳苦民众给予莫大的同情。即使是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爱情故事,也包容了作者深邃的反思。尽管李渔出于维护封建政教的创作目的,但小说的内容总体是进步的。尤其是那些针砭时弊,鞭挞邪恶,同情人民的内容以及所展示的民主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十二楼》是继“三言”、“二拍”之后的优秀拟话本小说集,它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成熟。李渔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他的 《闲情偶寄》 中的 《词曲部》、《演习部》是戏曲美学史上的巍巍丰碑。戏曲与小说有较多的共同之处,因而,他的小说创作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十二楼》为我们提供了颇多的艺术经验。
 题目巧。《十二楼》集中各篇均从“楼”命名。这些“楼”在小说中或隐或现,或抽象或具体,无不体现了作者的匠心。有的题目反映故事梗概,楼名概括了主要事件的大体过程,读者顾名思义,对故事情节一目了然。如 《合影楼》写一对面貌酷肖的姨兄妹借助于河水,对影钟情,经过几番波折,终于珠联璧合的故事。合影者. 对影钟情而终成眷属之谓也。再如《十卺楼》写秀才姚子谷十次结婚的经过;《夺锦楼》叙边氏二女许了四家,诉讼到官,知府以二女悬锦标,与榜首联姻的喜剧故事。有的题目表现了人物性格,楼名鲜明地揭示了主人公的主导性格特征,故事则是因此而引起的悲欢离合。《三与楼》主人公虞素臣有几间书楼,上下三层,每层有一匾额,分别为 “与人为徒”、“与古为徒”、“与天为徒”,一楼三用,总题一额曰“三与楼”,揭示了虞素臣善良、正直、清高古朴的性格。后来遭到贪诈财主唐玉川的侵吞暗算,幸亏老友任侠仗义,为之设计,楼才失而复得。《萃雅楼》则写少年权汝修俗中求雅,经营书铺、香铺、花铺。他洁身自好,鄙薄世俗,蔑视权贵,结果为权奸严世蕃戕害致残。后来他暗中察访严奸恶迹、面陈圣上,最终报仇雪恨。有的题目概括主题思想,楼名表达作家的某种意向或者所要说明的道理。《归正楼》记一个以拐骗为业,混迹半世的拐子幡然悔悟,立地成佛的故事,指出为非作歹之徒只有改邪归正,才是唯一出路。《闻过楼》则通过县吏千方百计请隐士出山的闹剧,赞颂了隐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阐明了 “闻过之难”的道理。有的标题作为故事的背景或道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拂云楼》唯其楼高拂云,才能远眺近观,洞察一切。小说的主人公足以居高临下,看到裴七郎容貌及其虔诚的行动,于是产生爱慕之心,这正是爱情喜剧圆满成功的关键,拂云楼是不可或缺的道具。《夏宜楼》因楼高临水,槐柳环绕,不透日光,偏宜于夏。女主角詹娴娴寝食其中,足不下楼,故能被风流少年瞿吉人凭借千里镜一睹风彩,终于成就了一段神奇的姻缘。夏宜楼是人物活动的背景。总之,《十二楼》以楼名篇,巧中见工,巧中有奇,这在古代通俗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
 立意新。李渔本着“从未经人道破”的出发点,惨淡经营,立意新奇,自出机杼,不同凡响。《合影楼》中,跌荡豪华的风流才子屠观察和古板执拗的道家先生管提举,同赘于一家,虽有连襟之亲,性格却格格不入. 冰炭不容。其子女珍生与玉娟各肖其母,面貌相似,由于家长不和,砌墙开堑,断亲往来。才子、佳人只能在水边对着影子钟情相爱,海誓山盟。求婚遭拒使双方柔肠寸折,痛不欲生。后经路公诚心相助,巧妙斡旋,先认情郎作螟蛉之子,继娶才女为媳,终使有情人成双作对,又促使两家关系有了转机,从而芥蒂冰释、和睦如初。睡乡祭酒评道: “影儿里情郎,画儿中爱宠,此传奇野史中两个绝好题目,作画中宠爱者,不止十部传奇、百回野史,迩来遂成恶套,观者厌之。独有影儿里情郎,自关汉卿出题之后,五百年并无一人交卷,不期今日始读异书,但恨出题者不得一见。若得一见,必于《西厢》之外,又增一部填词,不但相思害的稀奇,团圆做的热闹,即捏臂之关目比传书递柬者更好看十倍也。”翻阅野史笔记,检索传奇话本,对影钟情确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实属李渔首创。再如《生我楼》中,富厚长者尹小楼所生一子,从小走失。他为了觅子终养,竟标价十两,卖为人父; 且穿州过府,涉水登山,笑骂由人,不改初衷。从湖广走到松江,居然由流浪孤儿姚继出钱买回,父子甚为相契。经过许多曲折,本来天各一方的父母子媳终于骨肉相聚。乍听似乎荒唐可笑,细思又不无道理。可笑是因为立意新颖,出乎意料之外;有理则因父子天性使然,又全在情理之中。又如千里镜本是航海或军事用具,李渔却把它引入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中,使之成为男女联姻的媒介和功臣,敷衍了一段令人解颐的《夏宜楼》。《十卺楼》写姚生十次合卺,到头来,还是娶了初婚的石女,但天遂人愿,石女的痼疾不治而愈,结成美满夫妻。凡此种种,令人振聋发聩,耳目一新。李渔创作小说的标新立异,自出手眼于此,可见一斑。
 情节奇。作为戏曲作家、理论家和活动家的李渔,深深知道,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的生命。同样,对于小说而言,故事情节是吸引读者的最重要的手段,这是中国小说区别于异域小说的民族特色。李渔的小说情节曲折,波澜迭起,变幻莫测,摇曳多姿。《十二楼》堪为别开生面的佳制。《拂云楼》的主人公裴七郎,风流倜傥,俊雅不凡,发誓要娶天香国色。贪图妆奁的父母为他娶了一个奁丰而貌丑的封氏。他怕人耻笑,从不同妻出游。端阳节西湖观光遭风雨袭击,丑妇在众目睽睽之下招摇过市,出乖露丑,被朋友们品评挖苦,裴生狼狈不堪,恨无地洞可钻。他既诅咒妻子,又被路过的两位绝色所迷。不久,丑妻沉疴不起,一命呜呼。七郎的爱情命运获得新生。偏偏那两位佳人又是自己嫌贫毁约的韦小姐主仆。先前的背信毁约成为他追求佳丽的拦路虎。他硬着头皮托人求婚,遭到千里之拒。他不得已而求其次,欲讨韦氏婢女为室。便重金买通韦氏针指师傅俞阿妈为媒。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裴生不论尊卑,惟美是求的虔诚打动了婢女能红。能左右韦氏家务的能红不仅为之运筹帷幄,并且毅然下楼与裴生约法三章,对他的爱情与才华进行考验。最后由于能红的巧妙安排,终于促成了韦小姐与裴七郎的婚姻,并为自己找到了理想的归宿。小说的情节突破了一般红娘牵线,男女苟合的老套。能红豁达大度,不记前愆,提出择偶的三条标准: 爱情、容貌和才华。并且不轻信媒约之言,而是亲自面试。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她在撮合小姐婚姻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分越礼之举,常人笔下所不多见。从艺术角度看,这正是李渔的高明之处。《闻过楼》写高士顾呆叟避居入山,旧友恳劝其返城,他断然拒绝。此后几次遭变,灾祸迭起,而且一次比一次花样翻新。第一次是派役,要他入县收粮,管监兑之事; 第二次是遭劫,五七条大汉明火执仗打进门来,家中细软席卷而去,弄得他贫困交加;第三次是栽赃,被拘进城面审。不仅顾呆叟莫名惊恐,读者也为之心潮起伏。那知进城之后,首先差官送来派役索贿之银; 强盗返还打劫之物; 接着县尊前来谢唐突之过。顾呆叟又惊又喜,如入梦境。到头来,却是他的朋友殷太史等人为逼他回城而设计的圈套。最后真相大白,令人拍案叫绝。总之,《十二楼》中的小说情节总是步步生波,处处出奇。这是李渔小说风靡一时,畅行海内的重要原因。
 人物性格独特。黑格尔说过: “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小说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刻画人物形象。李渔比较注意在现实的土壤上精心塑造独特的人物形象,表现人与人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鹤归楼》中的段玉初年轻貌美,才华横溢,风流倜傥。虽早年登第,但又安分守己,惜福安贫。他认为自己有三过分:生多奇颖,谬窃神童之号;早登甲第,滥叨青紫之荣;浪踞温柔乡,横截鸳鸯浦。于是,他用 “惜福安贫”来加以弥补,即处富贵而不淫,遇颠危而不怨。他和妻子约法三章: 衣服不可太华,饮食不可太侈,宫室不可太美。这样的人在封建贵族官僚阶层中是绝无仅有的。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他常警戒自己: 塞翁得马,未必非祸。时时居安思危,处富念贫;穷不失志,达不颠狂。他这种性格具体地表现在他与妻子的关系上。他由于高中榜首,就得到曾被皇帝选中、称为人间至宝的绕翠为妻。他并无骄矜之色。宋徽宗拈酸吃醋,派他出使全国,本是生离,他却当着死别。他对妻子说: “夫在天涯,妻在海角,时作归来之想,终无见面之期,这是生离的景象。或是女先男死,或是妻后夫亡,天辞会合之缘,地绝相逢之路,这是死别的情形。”他自题一个匾额“鹤归楼”,用了令威化鹤归来的故事,以见他决不生还之意。他将妻子精心制作的衣服鞋袜付之一炬,断绝了妻子的思念之情。他身陷异族,绝无乡思; 妻子在家纺纱织布,挑水浇园,正常度日。他还托人捎上一首回文诗与其妻:“疑猜任向怒时分,别有终欢赛雨云。痴学不情恩断绝,忍妻倒织锦回文”,断了她思夫之念。结果,置之死地而后生,他自己面不改容,妻子亦身体不瘦,面皮不老,反而更加娇嫩。但是,段玉初并非道学先生,他不仅有英雄气概,也富有儿女情长。他八年归来,死别变成生离,喜从天降。久别胜过新婚,他居然重新举行婚礼,洞房花烛,笙箫管笛,热闹非凡。旧婚新办,又别具风味。李渔始终把他放在与郁子昌的对比中进行描写。郁的轻狂好色、得陇望蜀反衬出段的稳重正派、安分守己。出发前,郁的生离之欢愉与段的死别之凄苦形成对照;郁的归心似箭衬托出段的坚毅顽强。归来后,郁的死别之悲凉又与段的大团圆盛况构成对比。这样,人物形象血肉丰腴,栩栩如生。段玉初性格的独特性在于:身为高官,不养尊处优; 家有美妻,不耽于酒色; 生离之际,无儿女情长; 出使在外,无生还之望。他外表冷峻,又极具人情,爱妻子,不发于形而深藏于心,是谓之真爱。这是官僚阶层及封建知识分子中不可多得的典型。其他,如 《三与楼》 中的虞素臣,忠厚古朴、不求闻达、善良正直、清高狷介,又极有见识; 地主唐玉川则狡诈狠毒,贪得无厌,悭吝鄙毒,趁人之危,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相得益彰。《拂云楼》中的能红,身为婢女,心高志大,豁达老练,工于心计,稳操胜券,也是古代小说戏曲中一般“梅香”而难以望其项背的。李渔并不十分注重工笔描绘人物,但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总有其独特性,闪耀着奇光异彩。
 语言浅显尖新。李渔主张文学语言要因体裁不同而有所区别。作为通俗文学的小说,语言贵在浅显易懂,精警尖新。“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他在《闲情偶寄》中说: “白有尖新之文,文有尖新之句,句有尖新之字,则列之案头,不观则已,观则欲罢不能; 奏之场上,不听则已,听则求归不得。尤物足以移人,尖新二字,即文中之尤物也。”尖新者,尖刻新鲜,以少胜多之谓也。李渔小说的语言流畅清新,雅俗共赏,如丸走板,如水流溪,成为古典白话小说语言的典范,实得力于他浅显尖新的主张。
 通俗简明而饶有哲理的警句,在 《十二楼》 中俯拾皆是:
 
 浪子回头金不换。( 《归正楼》)
 非言过之难而闻过之难也。(《闻过楼》)
 说不出的才是真苦,搔不着的才是真痒。(《合影楼》)
 穷不与富就,贱不与贵争。( 《萃雅楼》)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三与楼》)

 
 这些都是对人情、世态、社会的深刻总结,通俗精当,语浅意深。
 李渔还善于把戏剧中的科诨艺术引入小说,雅中带俗,又于俗中见雅,幽默风趣,引人发笑,又启发读者在笑声中进行思考:
 
 谁想财主料事,件件料得着。只有生死二字,不肯由他做主。( 《三与楼》)
 汝割我卵,我去汝头。以上易下,死有余羞。汝戏我膝,我溺汝口。以净易秽,死多遗臭。奉劝世间人,莫施刻毒心,刻毒后来终有报,八两机谋换一觔。( 《萃雅楼》)

 
 这里充满了对有钱有势者的揶揄和调侃,不仅诙谐可笑,而且洋溢着作者对鱼肉人民的反面人物的憎恶之情。
 作者往往化腐朽为神奇,把平常习见的成语、俚语,稍加翻造,点铁成金;或者运用浅显生动的比喻,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一经说出,不同凡响:
 
 为善好似天晴,作恶就如下雨,譬如终日晴明,见了明星朗月,不见一毫可喜;及至苦雨连朝,落得人心厌倦,忽然见了日色,就与祥云瑞彩一般,个个快乐,人人欢欣。(《归正楼》)
 你做财主的便要为富不仁,我做官长的偏要为仁不富。”(《三与楼》)

 
 这些极常见的语言在他的笔下道出了新意,产生了奇特新鲜的艺术效果。
 李渔聪颖机智,常常把乏味的语言通过回环、拆字、反语、对仗等等修辞手法表达出来,令人耳目一新,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善可以盖百恶”。“一恶可以掩百善”,“善人回头就是恶,恶人回头就是善。” (回环,《归正楼》)
 “把 ‘人俞’改做 ‘马扁’,‘才莫’翻为 ‘才另’,暗施谲诈,明肆诙谐,做了这桩营业。……上下两个字眼,究竟不曾离了 ‘贝戎’”。(拆字法。暗指“偷”、“骗”、“摸”、“拐”、“贼”。《归正楼》)
 “难道一个严府,抵不得半个朝廷?莫说趁钱,就要做官做吏也容易。”(反语。《萃雅楼》)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 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对仗。《拂云楼》)
 “有无数乱兵,把船泊在此处,开了个极大的人行,在那边出脱妇女。……那些妇人都盛在布袋里面,止论斤两,不论好歉,同是一般价钱。造化好的,得了西子、王嫱; 造化低的,轮着东施、嫫姆,倒是从古及今第一桩公平交易。”(反语。《生我楼》)
 将“严府” 比 “朝廷”; 称“人行”是“第一桩公平交易”,看似恭维,褒扬之词,其实运用春秋笔法,对权奸、乱军的鞭挞入木三分。
 李渔长期生活在苏北如皋,又是一个戏曲理论家,大量的方言俗语及戏曲述语加强了小说的通俗性,充满了生活气息。
 
 “官错吏错,来人不错”。( 《闻过楼》)
 “一锄头也是动土,两锄头也是动土。”(《十卺楼》)
 “忙中不及写大 ‘壹’ 字”。(《拂云楼》)
 “横财不发命穷人。” (《三与楼》)

 
 这些俗言俚语生动形象,明白晓畅,富有时代色彩,表现力很强。而戏曲述语的运用,则增加了趣味性,喜剧性。《拂云楼》第二回云:
 
 众人都说: 这样丑妇在家里坐上罢了,为甚么也来游湖,弄出这般笑语?总是男子不是,不肯替妇人藏拙,以致如此。可惜不知姓名,若还知道姓名,倒有几出戏文好做。妇人是丑,少不得男子是净,这两个花面,自然是拆不开的。况且有两位佳人做了旦脚,没有东施、嫫姆,显不出西子、王嫱,借重这位功臣点缀点缀也好,内中有几个道:“有了正旦、小旦,少不得要用正生、小生,拼得费些心机,去查访姓字,兼问他所许之人。我们肯做戏文,不愁他的丈夫不来润笔!……”

 
 短短一段对话中包含了十数个戏曲术语,令人读书如同观剧,褒贬分明,情趣盎然。
 李渔一生无固定职业,以卖文为生,足迹几遍天下。对各地的风俗民情、遗文逸事有较多的了解,因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主张:“事涉荒唐,即文人藏拙之具。”显然十二楼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所依据的。《鹤归楼》记道:“这些事迹出在《段氏家乘》中,有一篇《鹤归楼记》,借他敷演成书,并不是荒唐之说。”李渔还广为搜罗野史笔记,丰富了写作内容。对于《合影楼》的出处,他作了交代: “这段逸事出在《胡氏笔谈》,但系抄本,不曾刊版问世,所以见者甚少。”《夺锦楼》事出《资治新书》初集卷十三《判语部》;《归正楼》来源于《智囊补》;《生我楼》中用口袋装妇女出售事见于《香艳丛书》二集卷一;《十卺楼》所记石女事与汤用中《翼稗编》卷三所载相类。而《三与楼》中的虞素臣,《闻过楼》 中的顾呆叟等人的事迹都是李渔本人的经历。《十三楼》读起来真实亲切,脍炙人口,堪称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上乘之作。

十二楼 - 可可诗词网

十二楼

清代白话短篇小说集。12卷,每卷演一故事。李渔撰;杜濬评。题作“觉世稗官编次”,“睡乡祭酒批评”。卷首有顺治十五年(1658)杜濬的序,题钟离浚水”。该书又名《觉世名言》,38回。较好的版本有消闲居刊本,又有宝宁堂刻本和会成堂重刊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6年2月出版了文骁的校点本。

全书每一篇故事都有一座楼,所以把各座楼名作为每篇的题目,并命全书为《十二楼》。卷1《合影楼》,这是一个才子佳人故事,写管玉娟和路锦云二小姐同归才貌俱佳的屠珍生,使屠、管二家重归于好。卷2《夺锦楼》,写的是一场婚姻公案,钱小江的两个女儿同归才子袁士骏的故事。卷3《三与楼》,写四川成都悭吝富翁强夺虞素臣的三与楼,后侠士设计使楼终归故主的故事。卷4《夏宜楼》,写书生瞿佶巧借望远镜终娶詹娴娴小姐的故事。此文构思奇巧,第一次将望远镜写进小说。卷5《归正楼》,写一个奇巧异智的骗子贝喜的种种骗术,最终改邪归正,修成正果。卷6《萃雅楼》写明嘉靖时被严世蕃暗算侮辱的权汝修,最终告倒仇人的故事。卷7《拂云楼》,写宋朝元祐年间秀士裴七郎通过丫环能红终娶美女韦氏为妻的故事。卷8《上卺楼》写秀才姚子谷连娶9妻,都遭困厄,直到第10次结婚,才与屠氏合好欢乐,应了“十卺”之言的故事。卷9《鹤归楼》,写段玉初、郁子昌各得美妻绕翠、围珠,但因生活态度不同,结局迥异的故事。卷10《奉先楼》,写明末舒秀才之妻高节存孤的故事。卷11《生我楼》,写宋末尹小楼父子历经艰难,终归团圆的故事。卷12《闻过楼》,写明嘉靖高士顾呆叟因安于恬淡,留意山水而招致的种种奇遇。

《十二楼》是清初小说中不可多得的出类拔萃的作品。12篇小说构思精巧,文笔流畅,语言幽默,风格清新;每一篇都有各自的境界风趣,绝不重复相似,可见李渔的艺术功力是清初其他作品所远不能比的,所以,孙楷第在《李笠翁与<十二楼>》一文中称、“说到清朝的短篇小说,除了笠翁外,真是没有第二人了”,这一点在《十二楼》中表现得尤为典型。但是,李渔在小说中时有流露的低级趣味,却并没有因为其艺术水平高超而被宽容待之,相反,一直是为历代人们所不耻的。

十二楼

二楼shí’èrlóu

┃┃━ 传说神仙住处。指高层的楼阁。唐·王昌龄《放歌行》:“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明·何景明《送樊生》诗:“岧岧南京十二楼,波浪蹴踏金银阙。”另见871页“十二楼”条。

☚ 飞甍   井灶 ☛

十二楼

二楼shíèrlóu

┃┃━ 传说神仙在昆仑山上居地,借指仙境。语见《史记·封禅书》:“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人于执期,命曰迎年。’”唐·杜甫《凤凰台》诗:“自天衔瑞图,飞下十二楼。”另见403页“十二楼”条。

☚ 十二层   入海求 ☛

十二楼

❶借指仙境。唐鲍溶《怀仙》诗之二:“十二楼上人,笙歌沸天引。虞宫礼成后,回驾仙风顺。”
❷比喻隐居之地。唐吴触《宪丞裴公上洛退居有寄》诗之一: “晚树拂檐风脱翠,夜滩当户月和流。自嗟不得从公去,共上仙家十二楼。”
❸比喻帝王宫室。唐徐夤《华清宫》诗: “十二琼楼锁翠微,暮霞遗却六铢衣。”
○ 五城十二楼。

十二楼

原指神仙所居之仙境,后喻构造精致之楼阁。《汉书·郊祀志下》:“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执期,名曰迎年。”应劭注:“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仙人之所常居。”汤式套曲《咏荆南佳丽》:“曲盘盘五城十二楼前步,远腾腾似入蓬莱路。”

古代名物 > 神異類 > 異域部 > 其他 > 五城十二樓 > 十二樓
十二樓  shíèrlóu

“五城十二樓”的省稱。

十二楼

一名《觉世名言》。短篇小说。清李渔(1611—1679?)撰。渔有《笠翁传奇十种》已著录。此集收短篇小说十二篇,都用楼名作篇名。十二篇篇名为《合彰楼》、《夺锦楼》、《三与楼》、《夏宣楼》、《归正楼》、《萃雅楼》、《拂云楼》、《十卺楼》、《鹤归楼》、《奉先楼》、《生我楼》、《闻过楼》。每篇回数不一,多者有六回,如《拂云楼》;少者仅一回如《夺锦楼》。每篇排列次序各本亦不同。内容或演前人笔记故事、或记作者见闻、或叙历史故实,亦有凭空杜撰以描写社会世态人情的。文笔通俗流畅,情节和人物刻画亦较生动。有清初消闲居精刊本、嘉庆五年(1800)会成堂重刊本等。

十二楼

十二卷。清李渔(1611—约1679)撰。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因戴笠泛舟以遨游四方,改名渔,号笠鸿、笠翁、笠道人,别署觉世稗官、新亭樵客、湖上笠翁。清初戏曲理论家、小说和戏曲作家。祖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雉皋(今如皋)。明末崇祯年间曾应乡试落第,清朝建立后无意于仕途,居家杭州、金陵,刻书卖文为业,并从事戏剧创作和演出。著有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与诗词、史论等合编为《一家言全集》,传奇有 《笠翁十种曲》,短篇小说有《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和《十二楼》,另有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等。《十二楼》又名《觉世名言》,白话短篇小说集,每卷演一个故事,计十二个故事。每篇长短不一,在以楼为名的总题下又各分回目。短的如第二卷《夺锦楼》仅一回,长的如第七卷《拂云楼》有六回,多数为三四回。每篇小说内容各自独立,但各篇皆以一座楼作为开展故事的环境背景,故取《十二楼》为总名。作者又有醒喻世人、使人迷途知返的创作意旨,故又仿冯梦龙之“三言”而题为《觉世名言》。十二卷的总题分别为:《合影楼》、《夺锦楼》、《三与楼》、《夏宜楼》、《归正楼》、《萃雅楼》、《拂云楼》、《十卺楼》、《鹤归楼》、《奉先楼》、《生我楼》、《闻过楼》。故事以婚恋题材为主,演述才子佳人的璧合。在对青年男女爱情波折的描写中,批判了封建礼教、门第观念、嫌贫爱富的市侩哲学等陈腐意识,肯定了青年男女挣脱束缚、追求婚恋自由的斗争。有些故事对于统治集团上层人物的丑恶灵魂和残暴本质也有揭露和鞭挞,如《萃雅楼》描写严嵩之子严世蕃为了满足自己贪恋男色的变态私欲,与宦官勾结把青年权汝修阉割的暴行;另如《鹤归楼》指责了帝王选妃搜刮民间美女的荒淫行径。故事中也杂有少量色情描写及封建说教等庸俗成分。该书的某些故事情节虽对别家小说、传奇也或有借用,但基本是作者自己创作,并非《三言》那样多是整理加工。作者在情节上立意求新,小说内容切近世俗生活。情节曲折,往往出人意外,语言活泼而富于情趣,充满喜剧色彩,在明清小说中显示了独特风格。该书有清顺治十五年(1658)广顺堂刊本,乾隆消闲居刊本,上海图书馆藏英秀堂刻本,上海亚东图书馆汪协如标点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资料丛书》出版萧容标校本,书后附有 《李渔论创作》、《李笠翁与〈十二楼)》(孙楷第)、《关于 〈十二楼)及其小说风格的评论》等研究资料。另有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校点本。

十二楼

民国初时,天津人对已形成的十二家大型高档羊肉馆,合称为“十二楼”。这十二家清真馆是:相宾楼,原址在南市红旗戏院后门;宾宴楼,原址在荣业大街聚庆成对过;大观楼,原址在平安菜市东边;迎宾楼,原址在宾宴楼旁;富贵楼,原址在荣业大街一品香澡塘东边;会宾楼,原址在南市牌楼东边;鸿宾楼,原址在和平路人民剧场南边(后迁北京):畅宾楼,原址在和平路上;老会芳楼,原址在东兴街恩华园牛肉馆对过;新会芳楼,原址在滨江道工人剧场旁边;燕春楼,原址在南市荣吉大街,即今址:同庆楼,原址在燕春楼旁边。当时,论及清真馆还有“九楼”之说。所谓“九楼”,是指上列十二楼中的前9家,不包括新会芳、燕春和同庆3家,因其开业较晚,名声稍逊。

《十二楼》shi er lou

Twelve Towers→李渔 (Li Yu)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6: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