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十二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十二时shí èr shí

古代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指整天。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

十二时

十二时

见《宋史·乐志》录无名氏词。一名《十二时慢》。马端临《文献通考》云:“本朝歌吹,止有四曲,《十二时》、《导引》、《降仙台》、并《六州》为四。每大礼宿斋或行幸,遇夜每更三奏,名为警场。”此调以宋和岘所作为最早。《宋史·乐志》载,宋徽宗政和七年十二月,诏令《十二时》改名《称吉礼》。然民间仍习称《十二时》。《词律》卷二○、《词谱》卷三七录此调。《词谱》并列有四种体式:一体从《类编草堂诗馀》卷四录宋柳永“晚晴初”一首(此词沈际飞本《草堂诗馀正集》卷六注云周邦彦作),三叠,一百三十字,首叠十一句五仄韵,次叠八句三仄韵,末叠八句四仄韵。一体举宋朱雍词“粉痕轻”,双调,九十一字,上片十句四仄韵,下片六句三仄韵,注曰:“此词校柳词少一段。”“疑有脱误”。一体举宋葛长庚词“素馨花”,三叠,一百四十一字,首叠十一句七仄韵,次叠八句四仄韵,末叠十句四仄韵。一体取《宋史·乐志》所录无名氏词,双调,一百二十五字,上片十四句十一平韵,下片十四句九平韵,注云:“此词两段全用平韵,与前三体异。而前、后段句法相同,于体最为完整。惜无别首可校。”其实该体在宋词中较前三体似更常见,《宋史·乐志》即录有多首,并注正宫(黄钟宫)、黄钟宫(无射宫)、正平调(仲吕羽)及黄钟羽等。又,《忆少年》别名之一亦称《十二时》,见宋朱敦儒《樵歌》。其体格与《十二时慢》实无关涉。参见该条。

☚ 二郎神慢   十二郎 ☛

十二时

南曲牌。为商调引子。《南词定律》格式为:五七、四四八、六,共6句5韵。如:“心事无靠托,这儿日翻成悲也。父意方回,夫愁稍可,未卜程途里的如何。教我怎生放下。”(《琵琶记》)《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正格与《南词定律》同,唯第5句为7字,无大碍。其第2格则第2句为6字,第5句句式少有不同,正格为上4下3句式,第2格为上3下4句式,余同。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谓此调出自词牌。按:词牌〔十二时〕即〔忆少年〕,为双调,前段5句两韵,后段4句3韵,曲牌与此异。词中又有〔十二时慢〕,乃宋鼓吹四曲之一,《花草粹编》无“慢”字。此牌3段,前段11句5韵,中段8句3韵,后段8句4韵,也与曲牌异。

古代民歌《十二时》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十二时

 自从塞北起烟尘,礼乐诗书总不存。不见父兮子不子,不见君兮臣不臣。暮闻战鼓雷天动,晓看带甲似鱼鳞。只是偷生时暂过,谁知久后不成身。愿得再逢尧舜日,圣朝偃武却修文。勤学不辞贫与贱,发愤长歌十二时辰。
 平旦寅,少年勤学莫辞贫。君不见朱买臣未得贵,犹自行歌背负薪。
 日出卯,人生在世须臾老。男儿不学读诗书,恰似园中肥地草。
 食时辰,偷光凿壁事殷勤。丈夫学问随身宝,白玉黄金未足珍。
 隅中巳,专心发愤寻诗史。每忆贤人羊角哀,求学山中併量死。
 正南午,读书不得辞辛苦。如今圣主如贤才,用尔中华长去武。
 日昳未,暂时贫贱何羞耻。昔日相如未遇时,凄惶卖卜于廛市。
 晡时申,悬头刺股是苏秦。贫病即令妻嫂弃,衣锦还乡争拜秦。
 日入酉,金樽多泻蒲桃酒。劝君莫弃失途人,结交承仕须朋友。
 黄昏戌,琴书独坐茅庵室。天子不将印信迎,誓隐山林终不出。
 人定亥,君子虽贫礼常在。松柏纵然经岁寒,一片贞心常不改。
 夜半子,莫言屈滞长如此。鸿鸟只思羽翼齐,点翅飞腾千万里。
 鸡鸣丑,莫惜黄金结朋友。蓬蒿岂得久荣华,飘摇万里随风走。

 这是一组鼓励人们发愤读书以建功立业的民歌。
 “十二时”即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与十二地支相配而各有特定的名称,如子时、丑时等。古人对每一时辰的称呼又有约定俗成的习惯,如 “日出卯”“日入酉”“晡时”“黄昏”“人定”等。本组曲辞将这一称呼与各时辰的地支配合在一起,构成三字句为首句,以该句之地支字为韵。首句只有兴的作用,与该诗之内容无意义上的内在联系。因唐代《十二时》民歌体例皆如此,故先释明。
 引言部分交代创作本组曲辞的背景与目的。大意是说:自从西北发生战乱以来,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伦理道德沦丧。人们在动乱之中也应发愤读书,而不要苟且偷生,否则久后不成人才。所以要不怕艰难困苦而努力求学。
 正文部分大都比较简单,所引典故亦都是熟典,故不一一详细分析。“平旦寅”诗以朱买臣采樵尚吟诗激励人们不要为贫困所惑。朱买臣之事一直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是在困境中求学不辍并终有所成的典型。“日出卯”诗用浅切的比喻告诫人们要努力求学使自己成为文化人,没有知识的人就像园中的荒草一样有害无益。“食时辰”诗引用匡衡凿壁借光的典故说明知识对人的重要价值。《西京杂记》载:“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丈夫学问随身宝,白玉黄金未足珍”是我国传统中的一种观念。“随身宝”有双关义。当时民间有一种自编的常识杂记,随身携带,用来备忘斗智,叫作 “随身宝”。另外,此三字又含有知识随身所有,是一种特殊宝物的意思。今俗间老人鼓励子女读书时常说: “知识在自己肚子中,风刮不去,贼偷不去,这才是真正的宝贝,多少钱也买不来啊!”可作为此三字之注脚。“隅中巳”引羊角哀的故事说明学习要坚韧不拔,遇挫不退。羊角哀和左伯桃是好友。同到楚国求仕,途中于深山中遇大雨雪,食物眼看没有了,左伯桃把自己的食物合并给羊角哀,让羊角哀求活以成功名。然后入树中而死。羊角哀果不负朋友之托,终成功名并以重礼安葬了左伯桃。“日昳未”诗以司马相如未发迹时的窘况告诫人们不要以贫贱为耻,不要为生活所困而废弃学业。“晡时申”用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勤奋学习赢得富贵而使兄嫂妻子改变对自己的态度之史实,强调学识地位对人立身成名的重要性。“日入酉”以下五首浅显易懂,或规劝人们不要轻视那些失途之人,注意广交朋友;或告诫人们要有操守,不要趋炎附势;或鼓励人们要立大志。而这些都以学问知识为基础,与全篇的意义是一致的。
 本组辞曲思想意义浅近通俗,易为人们理解与接受,这正体现出民间文学的特点。还有一点也应提及,即 《十二时》顺序的排列本应以子时为始,但本组辞及所见唐代同类作品多以寅时为始,很少例外。为何会产生这种情况呢?笔者猜测,这可能与当时的历法有关。唐代所用历法是夏历,即正月建寅,而以子月为十一月。所谓子月就是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日所在之月,子月一定,其他月份顺次可得。这样若把一年中十二月的地支顺序与 《十二时》中的顺序相对照,就会发现,两者绝对一致,分毫不差,这恐怕不会是偶然的吧。

十二时 - 可可诗词网

十二时

词牌。即〔忆少年〕的别名。见该条。

十二时 - 可可诗词网

十二时

敦煌曲辞曲调名。最早见于《洛阳伽蓝记》卷4,沙门宝公“造十二辰歌”。《隋书·音乐志》《乐府杂录》《唐会要》等也有〔十二时〕曲的记载,可惜其辞已佚。敦煌本〔十二时〕主曲12首,必配十二支,沿用杜预《左传注》所见十二时名目: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南、正南)、日昳、哺时、日入、黄昏、人定,系于支字之上,故每首主曲的起句为“夜半子、鸡鸣丑、平旦寅、日出卯、食时辰、隅中巳、正南午、日昳未、哺时申、日入酉、黄昏戌,人定亥”。依次歌唱12章,完成所要表达的主题。敦煌本〔十二时〕存有50多种唐人写卷,其中如《法体十二时》(P2813、3113、4028,S5567),咏佛门修行;《圣教十二时》(P2734),咏太子出家故事;《维摩十二时》(P3141),咏维摩托疾辩难;《禅门十二时》(S427,鸟字10),劝凡夫学佛;《十二时行孝文》(P3821),咏史传孝、劝学求宦,以及长篇〔十二时〕 (P2054),普劝四众,依教修行等。其句式可概括为4种:(一)三七七七,(二)三五五五,(三)三七七七、七七七七,(四)主曲三七七七,辅曲三三七七七。其主要特点皆以3字句开头,言明时辰,而从其句法与体式的变化来看,说明在运用本曲时并不墨守成规,随曲调的缓急舒畅,有着较为灵活的适应性,同时也显示出佛门教徒搬用〔十二时〕曲调的创造性,为曲辞的长短句化作出贡献。其曲见《敦煌曲校录》(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6年),《敦煌歌辞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十二时

这是在唐代曲艺中使用最多的一支曲调。现存唐五代的《十二时》作品,已达十九组、三百四十六首。其中一部分用于演绎佛教教义和儒家教义,另一部分则用于故事说唱,这些故事说唱的伎艺性质,属于“唱词文”。
《十二时》产生于南朝,相传南朝梁代僧宝志曾撰写过《十二时》。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过沙门宝公“造《十二辰歌》”事。隋代炀帝命白明达所造新声中也有《十二时》。到唐代,《十二时》曾奏入鼓吹,用作太常供奉曲,在民间广泛流传。
在各种《十二时》作品中,有两组作品故事性特别鲜明。一是敦煌写本伯3821所载的“十二时行孝文一本”,它用十二首辞,叙述了发生在战国秦汉间的许多故事。另一组是敦煌写本伯2734等几个卷号所载的悉达太子故事,它也用十二首的篇幅,叙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佛本行故事。
《十二时》的基本辞式是“三七七七”。上述两组作品都使用这一辞式。这种情况说明:《十二时》的曲调是比较稳定的。这一曲调名同时也代表一种修辞方式。即以“平旦寅”、“日出卯”、“食时辰”、“隅中已”、“正南午”“日昳未”、“哺时申”、“日入酉”、“黄昏戌”、“人定亥”、“夜半子”、“鸡鸣丑”等十二时名目领起每首或若干首歌辞,并以此定韵。这种修辞方式,被称为“定格联章”。

十二时

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灵枢·经别》。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每一时辰相当于2小时,子时相当于晚上11时至次日早1时,丑时相当于早1~3时,余类推。此外又有把子时称夜半,或午夜 (也称子夜); 丑时称鸡鸣; 寅时称平旦; 卯时称日出; 辰时称食时; 巳时称偶中; 午时称日中; 未时称日昳; 申时称晡时,或称日晡所; 酉时称日入; 戌时称黄昏; 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 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十二时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每时等于今之两小时,从半夜算起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后改为十二地支命名,与之相应的时辰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见《灵枢·经别》。

十二时

十二时

敦煌联章歌辞的一种。也称〔十二时辰〕。它以中国古代12地支记时法将一天分为12时,每时分别咏唱,共12章。一般用夜半子、鸡鸣丑、平旦寅、日出卯、食时辰、隅中巳、日南午、日昃未、晡时申、日入酉、黄昏戌、人定亥等格式。敦煌发现的〔十二时〕数量较多,约有200多个写本。主要有《发愤》、《天下传孝十二孝》、《禅门》、《普劝四众依教修行》、《太子》、《法体》、《劝学》、《求宦》、《咏史》等等。其中《发愤》较著名,有四个写本: P.2564、P.2633、 P.3882、 S.4129, 前三个均在《齖书》中,但与其内容不相容; 后一个为单行本。歌辞主要写发愤读书以求有所作为的世俗内容。

☚ 十二月   五更转 ☛
十二时

十二时

敦煌联章歌辞的一种。也称〔十二时辰〕。它以中国古代12地支记时法将一天分为12时,每时分别咏唱,共12章。一般用夜半子、鸡鸣丑、平旦寅、日出卯、食时辰、隅中巳、日南午、日昃未、晡时申、日入酉、黄昏戌、人定亥等格式。敦煌发现的〔十二时〕数量较多,约有200多个写本。主要有《发愤》、《天下传孝十二孝》、《禅门》、《普劝四众依教修行》、《太子》、《法体》、《劝学》、《求宦》、《咏史》等等。其中《发愤》较著名,有四个写本: P.2564、P.2633、 P.3882、 S.4129, 前三个均在《齖书》中,但与其内容不相容; 后一个为单行本。歌辞主要写发愤读书以求有所作为的世俗内容。

☚ 十二月   五更转 ☛

十二时shí èr shí

twelve ancient timeunit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