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卿 十二卿12个卿官。《资治通鉴·梁纪·武帝天监七年(公元508年)》: “五月,己亥,诏复置宗正、太仆、大匠、鸿胪,又增太府、太舟,仍先为12卿。”胡三省注:“《五代史志》 曰: 是年以太常为太常卿,加置宗正卿,以大司农为司农卿,是为春卿; 加置太府卿,以少府为少府卿,加置太仆卿,是为夏卿; 以卫尉为卫尉卿,廷尉为廷尉卿,将作大匠为大匠卿,是为秋卿; 以光禄勋为光禄卿,大鸿胪为鸿胪卿,都水使者为太舟卿,是为冬卿。凡12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 ☚ 十九班 十二宫官 ☛ 十二卿南朝梁诸卿的合称。梁武帝天监七年(508),设十二卿。太常、宗正、司农,为春卿;太府、少府、太仆,为夏卿;卫尉、大匠、廷尉,是为秋卿;光禄、鸿胪、太舟,为冬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 十二卿官名合称。秦汉以来,分掌中央主要政务的九寺长官,合称九卿,而具体的官称中并无卿字。至南朝梁初,犹依宋齐之旧,诸卿的具体官称中均不加“卿”字。梁天监七年(公元508年)置十二卿,以象四时。以太常为太常卿,加置宗正卿,以大司农为司农卿,以上三卿合称春卿;加置太府卿,以少府为少府卿,加置太仆卿,以上三卿合称夏卿;以卫尉为卫尉卿,廷尉为廷尉卿,将作大匠为大匠卿,以上三卿合称秋卿;以光禄勋为光禄卿,大鸿胪为鸿胪卿,都水使者为大舟卿,以上三卿合称冬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