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丹麦格奥尔格·勃兰兑斯著。勃兰兑斯是丹麦文学史家,1870年至1871年到欧洲旅游,结识一些当时的文化名人。回国后在哥本哈根大学任讲师,主讲美学讲座,引进欧洲新兴的哲学、美学思潮,他的这些划时代的凝聚了近20年心血的讲义,后来整理成书,就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部对欧洲、尤其是对北欧的文学运动起过巨大的影响迄今仍是研究欧洲文学史的重要参考书之一的巨著。本书根据伦敦威廉·哈尼曼图书有限公司,1923年英译本译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本书把文学运动看作一场进步与反动的斗争,概述了从19世纪初叶起欧洲几个主要国家的文学发展状况,着重分析了这几个国家的浪漫主义的盛衰消长过程,以及现实主义相继而起的历史必然性。本书共分为6个分册:“流亡文学”、“德国的浪漫派”、“法国的反动”、“英国的自然主义”、法国浪漫派”、“青年德意志”。作者在书中把西欧文学当作一个整体,从各国文学思潮中清理出它的纵横交错的来龙去脉,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构成全局的各个部分。作者希望借此书促使丹麦和整个北欧从地方自大观念中醒悟过来,迅速摆脱文化上同欧洲大陆相隔绝的孤立状态。本书一出版,便在北欧文化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同时也招致了一大批教会和保守势力方面的敌人。勃兰兑斯被以“不信神的犹太人”罪名撤消了在哥本哈根大学的教席。本书作为一部严肃的、丰富的、宏大的、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其研究方法和具体论点,对我国学术界也有借鉴的价值。鲁迅曾十分热情地向我国读者推荐过勃兰兑斯的理论成就。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丹麦〕 勃兰兑斯 (1842—1927) 著。1872年至1875年著者曾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发表了一系列美学讲演,以后经过整理成书,于1890年出版。书中综论了自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法、德、英诸国的浪漫主义盛衰消长的过程,描绘了六个文学集团的独特风貌,展开了“一部大戏的六个场景”。全书相应分列六卷,依次为: 《流亡者的文学》、《德国浪漫派》、《法国文学的反动》、《英国的自然主义》、《法国的浪漫派》、《青年德意志》。著者创造性地体现了文学史研究上的整体观念、心理学观念以及承袭丹纳的“三原则”与圣伯甫的“自叙传”等观念,着力探索、剖析了这些文学集团的文艺思潮、源流影响与创作风貌。尤其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素质对创作活动的影响。他强调说,文学史实际应该是人心史。自己著作的意图就是“由研究欧洲文学某一主要的集团和运动,探寻出19世纪前半期的一种心理学的轮廓”。在论述文学艺术的同时,读书还涉及了宗教、政治、人种、时代等各方面的问题。他很重视文学的发展和政治斗争的密切联系,提倡作家必须关注社会人生,认为“革命文学的一个标语便是自由思想”,并以进步与反动作为区分流派和作家的一个标准。他为此要求作家要有智力、勇气和自由精神,并在创作中把自己融化进去。该书问世后曾对欧洲、尤其是对北欧的文学运动产生过很大影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梅林曾说这部著作“只说出了有限的真理,却体现了无限的进步”。有张道真等人的中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以来陆续出齐。 ☚ 悲剧的诞生 小说神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