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十三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十三经 儒教的十三部经典。儒教最初有 《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这是华夏民族的文化元典。经过秦火,《乐》失传,所以汉武帝只立了五经博士。五经之外,先秦儒家还作有释经的著作,称为“传”,如 《春秋》有 《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等; 还有依附于经的 “记”,如《礼》有《礼记》,《乐》有 《乐记》。另有托名孔子为弟子讲述 “孝道” 的 《孝经》,以及汉儒编纂而托名周公的经学词典 《尔雅》,等等。这些被统称为 “传记”,虽属于经部,但并非经典。后来,经典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原来的 “传记” 之属也正式升格为经,东汉在五经基础上加《论语》、《孝经》 为“七经”,唐代加 《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 等,为 “十二经”。宋代将本属诸子之学的 《孟子》 也升格为经,于是有 “十三经” 之名。按照宋刻 《十三经注疏》 的排列顺序,即 《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都有皇帝钦定的权威注释,南宋时已经汇编成一部卷帙浩繁的丛书,号称《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的作者都是历代第一流的经学家,他们在注疏中引用了许多现在已经失传的古书,所以被现代 “索隐钩沉” 的学者视为资料宝库。现代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曾经编有 《十三经索引》一书,这样就使得 《十三经注疏》成了一部非常有价值的文史工具书。 十三经 自汉以来,儒者相传,但言五经。而唐时立之学官,则云九经者,三《礼》三《传》分而习之,故为九也。其刻石国子学,则云九经,并《孝经》、《论语》、《尔雅》。宋时朱程诸大儒出,始取《礼记》中之《大学》、《中庸》及进《孟子》以配《论语》,谓之《四书》。本朝因之,而十三经之名始立。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八“十三经注疏”条 《十三经》儒家尊为经典的十三部古书的合称,即《周易》、 《尚书》、 《诗》、 《周礼》、 《仪礼》、 《礼记》、《春秋左氏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本文,据统计,约为六十三万五千字, 是我国经部最重要的丛书。 十三经之注, 在唐代已各具备; 其疏, 则至南宋时伪托的孙奭 《孟子疏》 出现亦告全部完成。 到清代, 经学家们对十三经重新进行考证、 注疏, 为十三经注疏中最高水平。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教材部 > 經書 > 十三經 十三經 shísānjīng 封建社会士子必讀之書。由儒家的十三部經典《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組成。春秋戰國時期通行教材有《易》、《書》、《詩》、《禮》、《樂》和《春秋》。《莊子·天運》稱之爲“六經”。秦亡,《樂》佚。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始稱“五經”,併立于學官。至東漢時,五經中《禮》已分之爲三:《周禮》、《儀禮》、《禮記》,于是有所謂“七經”。唐初有“九經”之稱,即七經中《春秋》代之以《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開成間有“十二經”之稱:九經另加《論語》、《孝經》、《爾雅》。另有“十一經”之稱:一說去掉《爾雅》;一謂《論語》、《孝經》合二爲一。宋增《孟子》一書,始有“十三經”之稱。今通行本爲清·阮元主持編定之《十三經注疏》。參閱清皮錫瑞《經學歷史》。 记事书 记事书记事的书:志(志书;墓~;史~;地方~) ☚ 卷轴 史书 ☛ 《十三经》13部儒家经典著作的统称。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记》、《仪礼》、《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历代为解释这些著作内容而作的注疏,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行较好的本子是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阮元刻本。1979年中华书局据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刻《十三经注疏》重加影印,并作了补正。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十三经注疏》简体横排本,加有标点。1934年开明书店曾出版叶绍钧(圣陶)编《十三经索引》,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重订本。 十三经 065 十三经先秦已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汉时《乐经》亡佚,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存五经。唐初则称《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为九经。唐开成年间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合为十二经。五代去掉唐代十二经中的《孝经》、《尔雅》,增入《孟子》。南宋理学家朱熹推崇《孟子》,使其在经部的地位确立。最后被儒家尊为经典的十三经是: ☚ 重要典籍 三易 ☛ 十三经 《十三经》儒家十三部书的合称。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 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故有十三经之称。 ☚ 三.文化篇 丁村人 ☛ 十三经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种《礼》经、《周礼》(亦称《周官》)、《礼记》、《仪礼》和对《春秋》经的三种解释《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与《诗》、《书》、《易》合称为“九经”。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经部。合称十三经。南宋以后,人们将十三经及其权威性的注疏合刻。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是清阮元校勘本。 ☚ 顿悟 周易 ☛ 十三经 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自宋代朱熹以《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编为《四书》之后,《孟子》亦被升格至“经”的地位。连同唐文宗太和年间所刻“十二经”,合称“十三经”。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为今之通行本,其细目是:《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 十二经 十四博士 ☛ 十三经shi san jingThirteen Classics of Confucianism,namely,The Book of Changes,Collection of Ancient Texts,The Book of Songs,The Ritual of Zhou,The Book of Etiquette,The Book of Rites,Zuo Zhuan,The Gongyang Commentary,The Analects,The Book of Filial Piety,Er Ya,and The Book of Mencius 《十三经》shi san jingThirteen Classics,classic literature collection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的统称。先是在汉代,将《诗》、 《书》、 《易》、《礼》、《春秋》奉为儒家经典,规定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教科书,于是有了《五经》之称。唐代出现《九经》之说,即《诗》、《书》、《易》、《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唐文宗(827—840年在位)将儒家经典刻成石经时,又加刻了《孝经》、《论语》、《尔雅》。宋代又将《孟子》列入经典,于是有了十三经之称。它保存丰富的历史资料,同时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自汉代起,著名学者郑玄、孔颖达等为上述儒家经典或作注,或正义。南宋以后,将各家注疏合刻成书,称《十三经注疏》,共四百六十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