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诗篇名。七绝。陆游作。见《剑南诗稿》卷二六。绍熙三年(1192)冬作于山阴。共二首,其二更为著名。诗云:“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卫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前二句写诗人年迈力衰,独处荒村,仍渴望为国戍边,足见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刚毅精神。后二句写今番适逢江南冬夜风雨,不禁梦中又浮现昔日在抗金前线的战斗场景,表现出诗人热望重新投入军旅的激越情怀。诗篇写实言志:由“僵卧”而“尚思”,由“尚思”经听雨而“入梦”,层层深入,见出作者所魂牵梦萦的是收复中原、一统中国的千秋大业。此诗隔句相承,交错呼应,以风雨为媒介,将逝去之岁月、惨淡之现实与多年夙愿交织一起,意境开阔,气魄恢宏,笔调亦颇悲凉豪壮,可谓“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瓯北诗话》卷六)。

☚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七绝是作者罢官退居故乡山阴的第四年,即绍熙三年(1192)所作,时年六十八岁。
 这时诗人虽近古稀,但在孤村夜雨中,并不为自己年高体衰而感到悲哀,相反,还迫切希望继续为国家防守边疆,投入抗敌战斗。
 这是此诗的本事。
 

* * * *


 
 这是一首典型的“记梦言志”的诗。前一联言志;僵卧孤村,无暇自哀,即使老病之身,还要横渡绝域,为国守边,以示自己的爱国之志。后一联记梦:记自己在梦中行军在坚冰千里的塞外,马蹄声在冰河上疾如急雨,朝前奋进。这里,很明白地告知人们;志是梦的基础,梦是志的幻现,而“夜阑卧风雨”,则于其间起着催化作用。房外的风吹寒雨,狂施大作,在梦里则化为“铁马冰河”,冲锋陷阵。这个神奇壮丽的梦境,正展现了老诗人至衰亦壮心不已的高尚精神境界。陆游在《秋雨渐凉有怀兴元》第三首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忽闻雨掠蓬窗过,犹作当时铁马声”。其用意与此诗相似。
 在这里补释诗中的两个疑难字词——
 一是僵卧。可有几种理解:一说躺卧不起,属于病卧;一说正躺着不动,属于正常之卧;还有一说,因年老动作生硬,或卧倒在床不能活动。形容年老体衰居于荒村,不被起用。以何者为是,读者可以择善而从。
 二是轮台。即今新疆轮台县。汉代曾于此驻兵屯田;唐盛时,曾于其地置静塞军,为西北边防重镇。这里代指当时北方边防要地。
 

* * * *


 
 此幻想和梦境来兴寄自己的报国理想或其他情志,在我国诗史上可谓代不乏人。但陆游的“记梦诗”最显精神,数量也多,约计各种内容的“记梦诗”达一百多首。此类诗在他这位多产诗人的近万首诗词的总数量中,所占的比重虽然很小,但它却很具特色。在这类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有时是一员夺关猛将:“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有时又似一位军师,随驾亲征:“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剑南诗稿》卷一二);有时又成为一位主帅:“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九月十六日夜梦……》);还常常梦游中原名都胜地:“梦游散关渭水间”,“夜梦游骊山”,“梦至洛中观牡丹”等等。所有这些梦思幻想,当然是虚幻的,却反映了诗人的爱国壮志无成而不得不寄之于梦幻的遭遇。我们对此不仅不可妄斥其为“荒诞”,而是应当看到这是诗人强烈的爱国精神的一种曲折反映和深刻表现。这是陆游记梦诗的特色,也是他的爱国诗篇的一大特色。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题 解】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无职无权,但爱国热情未减,抗击敌寇、收复失地的宏伟壮志仍日夜萦绕在心。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作者触景生情,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愿望形诸于梦,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原题有两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本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激情和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诗歌首句叙述了被罢官后年老体衰、闲居孤村的情景和心情。第二句表达了守卫边疆的志愿,诗人之所以“不自哀”的原因是他更哀国、哀民,“尚思”为国为民效力,说明了他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前两句是以“僵卧孤村”之身反衬“为国戍轮台”之志,表达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诗的后两句写诗人触景生情,由现实中的“风吹雨”联想到披坚执甲、率兵驱敌的梦境,那“大作”的“风雨”声在诗人的耳际竟变成了“骑兵”“得得”的马蹄声、战场的厮杀声,从而可见诗人报国心切。

在表现方法上,诗人采用了“寄情于梦”的写法,当诗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时候,就只能借助梦幻来表达,这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理想的寄托,这样写能将愿望表达得更为炽热、深沉。

全诗在语言上具有朴实明快、自然流畅和通俗平易的特点。全诗不用生僻字,不用典,注重对语言的锤炼;感情豪迈悲壮,既有诗人豪壮奔放的爱国热情,也饱含着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名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 ①僵卧:直挺挺地躺着。②戌(shu树)轮台:防守边疆。轮台,县名,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内。这里泛指边境。③夜阑:夜深。④铁马: 披着铁甲的战马。冰河: 封冻的河流。

【赏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于1192年,诗人时年68岁。从1189年底开始,他被迫退闲在故乡山阴居住,这时的环境与他以前在四川军旅中的生活是迥然不同的。他曾赋诗云: “年来诗料别,满眼是桑麻。”(《倚仗》) 但是,抗击金兵、收复国土的愿望仍然萦绕于心。

“风雨大作”这个自然现象曾经不只一次地被诗人作为诗的题材,有的是反映风雨损害农作物而引起他的忧虑,这里则是寄寓着诗人杀敌救国的满腔热情。

首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从字面看,是“躺着不动”,但从陆游这时期总的健康状况来看,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如果联系下文理解,当指因屋外风雨交加,屋内气温很低,诗人躺在床上,四肢冰冷发僵而言。屋外风雨大作,屋里诗人僵卧,对此情况,他并“不自哀”。“不自哀”是这句的重点,不为自己这种生活上的艰难境遇而悲哀。那么,他认为可悲哀的是什么呢?诗里没有正面说出,但从紧接着的“尚思为国戍轮台” 来看,很清楚,他觉得可悲哀的是由于当权派妥协投降,国土沦丧,救国无人。正因为如此,他才还想以68岁的高龄再去为祖国守卫边疆。谚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耿耿于怀的是抗金救国的愿望未能实现,因此,他常常在梦幻中寄托这种思想感情。诗集里记梦的诗不少。如“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招亭关”等等。下面两句,也是记梦。“夜阑”一句是引起做梦的原因,“铁马”一句是梦的内容。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冷的夜晚,诗人失眠了,很晚很晚,他仍睡不着。听着那北风呼呼地吼叫,冻雨打着门窗,这声音仿佛铿锵作响,听着听着就进入了梦乡。耳边的风雨声变作了诗人手持武器与敌人交锋的金属撞击声,而诗人冰冷的身体使他仿佛就置身于河流已经封冻的北方战场了。

从这诗里,我们看到: 诗人这时虽已退隐,而且年老力衰,但是仍然燃烧着要为国家效命疆场的热情。诗的语言晓畅平易,精练自然。前人对陆游的七绝曾有 “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 的评语 (转引齐治平《陆游传论》107页),在这首诗中也能看到,例如“不自哀” 是 “浅意”;“戍轮台”是“深说”。至于 “直意”与 “曲说” 则表现在前二句与后二句的关系上。就本诗的主旨而言,前二句已经表达得很明确了,这就是“直说”。但是如果仅仅写到这里,则不仅不成为一首七绝,而且诗意也就大为逊色。正是由于有了后二句,写了梦境,才使这诗的主题深化了,感情更深沉了。这种通过对梦境的记叙来深化主题的做法,在陆诗中屡见不鲜。据前人核计,他的记梦诗有99首之多。当然,这是由诗人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决定的,因他的抗金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郁结心中,所以才常常在梦中出现,并非为写梦而写梦。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的七言绝句。共两首。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68岁的诗人在山阴的暴风骤雨之夜,写下了这两首诗。其二是: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不为自己衰老贫穷的境况哀叹,却想着在这样的风雨之夜为国家戍守西北边疆,在诗人耳中,连风声、雨声听起来都像铁蹄飞奔、踏破冰河的雄壮乐曲。

☚ 塞上曲   题阳关图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的七言绝句。共两首。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68岁的诗人在山阴的暴风骤雨之夜,写下了这两首诗。其二是: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不为自己衰老贫穷的境况哀叹,却想着在这样的风雨之夜为国家戍守西北边疆,在诗人耳中,连风声、雨声听起来都像铁蹄飞奔、踏破冰河的雄壮乐曲。

☚ 塞上曲   题阳关图 ☛
0000718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