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建瓯市
建瓯市素有“绿色金库”、“竹乡笋都”之称,地处福建中部偏北、著名风景区武夷山东南侧, 位于东经117°58′—118°57′, 北纬26°38′—26°21′之间。东与屏南、古田县交界,南与延平区相连,西与顺昌县毗连,北与建阳市、政和县相接。土地总面积3383平方公里。建瓯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3000年,历代为郡、州、府、路、道之治所在地,是闽北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东汉初年建县,是福建最早设置的五县之一。1992年10月撤县设市。全市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218个村委会。总人口49.73万, 其中农业人口40.42万。
建瓯属典型的丘陵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现有耕地3.34万公顷、林地34.73万公顷,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和83.6%。主要矿产有22个矿种,已探明或开采的矿产有金、煤、磷、铁、水晶、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等。植物有1416种,古老稀有珍贵树种有银杏、鹅掌楸、水松等10多种;主要经济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油桐、油茶等;大宗经济林树种有油茶、油桐、漆树、棕榈、锥栗等;还有500多种草药。动物中猕猴、白鹇、毛冠麓、苏门羚、黄腹角雉等属国家级保护的名贵禽兽。
建瓯基础设施完善。公路四通八达,交织成网,两条省道和一条国道穿越市区,全部乡村通公路,市区距武夷山机场100公里。福建省第二条出省铁路——横南铁路建瓯段已建成即可营运通车。水运50吨货船可直通福州。电力装机容量5.5万千瓦,年发电量1.63亿千瓦时,实现初级电气化县(市),与省电网联网。拥有现代化先进通讯, 市区和乡镇所在地全面实现电话程控交换化、中继传输光缆化。行政村程控电话通话面达60%, 无线寻呼覆盖率达92.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大,建瓯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3.95亿元, 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6.7%,平均年递增6.6%。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9.83亿元, 是1978年的24.8倍; 平均村级财力年收入达32.9万元,是1978年的16.8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16元,是1978年的15.6倍;农村百户拥有彩电24台、冰箱6台、收录机31台、洗衣机26台、电风扇109台;农村储蓄存款余额达4亿多元,是1978年的144倍。建瓯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
(1)粮食。“八五”期间,建立了0.67万公顷吨粮田、0.67万公顷“双纲”田和0.67万公顷千斤田等三个粮食高产示范片,全市粮食年播种面积稳定在5.67万公顷以上, 粮食总产连续多年保持在28万吨以上。1995年粮食总产达28.94万吨,比1978年增长50.2%;年提供商品粮0.6亿公斤,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市)和粮食生产交售先进县(市)。
(2)木材。属全国重点林区。有林地29万公顷,人均8.7亩,其中建有杉木速生丰产林基地2.73万公顷。工业原料林基地1.1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6.8%,绿化程度为88.1%;用材林面积18.7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 300万立方米,年提供商品材30万立方米,占全省1/10。1995年,全市林业产值达3.4亿元,林工产值达2.43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倍和2.2倍。
(3)毛竹。全市拥有竹子面积6.97万公顷,是1978年的1.59倍,其中毛竹6.53万公顷,为全国第一;1995年产商品竹530万根,鲜笋15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13倍和294倍。拥有闽北最大的竹种园,面积达18.33公顷,有30多个竹种。1995年全市竹业产值4.95亿元,其中加工产值1.7亿元。1996年获林业部颁发的“中国竹子之乡”称号。
(4)茶叶。1995年全市茶叶面积0.67万公顷,产量6431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52.2%和408.5%,是全国重点茶区。“北苑牌”闽北一级水仙茶获国家银质奖和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出口日本、香港和东南亚各国。
(5)水果。现有果园3.07万公顷,以柑桔、锥栗为主,并引进了藤稔葡萄、冰糖橙、朋纳、纽贺尔、青柰、甜柿、官溪蜜柚等新品种,初步建成0.06万公顷葡萄、0.4万公顷甜橙、1.2万公顷宽皮桔、0.67万公顷锥板栗和0.67万公顷桃、李、柰等杂果5条生产带,1995年水果产量10.68万吨,是1978年的81倍。
(6)特产。盛产厘竹、笋干、香菇、木耳、松脂、锥栗、莲子、泽泻、山苍籽、仙人草等50多种土特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茅,素有全国“泽泻之乡”、“莲子之乡”、“锥栗之乡”美称。1995年土特产品总产近1.8万多吨、产值6 000多万元。其中笋干6 000多吨,是1978年的10.8倍,产值4 500万元;食用菌2 946吨、产值180万元,分别是1978年的260倍和249倍,居全省前茅。建瓯是福建白酒生产基地,福矛酒、黄华山特醇是福建省名优产品,福矛酒被誉为“江南茅台”,曾获巴黎国际名酒评展金奖。
(7)水产。池塘淡水养鱼以面积大、产量高和“弓鱼保活、旱运不死”的传统特技而闻名。近几年发展了鳗鱼、甲鱼、中华绒毛蟹、牛蛙、罗氏沼虾等特色养殖。1995年全市淡水养殖0.13万公顷,总产1万吨,产值2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11倍、38倍和40倍。其中特种养殖67公顷,产值达1亿元,占淡水养殖总产值的50%。
(8)蔬菜。全市发展蔬菜基地1.33万公顷,其中常年蔬菜基地123.33公顷,冬种0.8万公顷。1995年产量达16.2万吨,比上年增长9.5%,产品远销浙江、上海、南京及周边县、市,涌现出一大批专业村、专业户。
(9)畜禽。1995年生猪存栏21万头,草食牲畜存栏75万只,其中山羊2.6万只,家禽饲养量250万只,分别比1978年增长2.3倍、11倍、12倍和2.8倍。为市场提供肉类2.37万吨,牛奶195吨,禽蛋2 891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5倍、0.2倍和3.7倍。
(10)乡镇企业。至1995年已建设15个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小区,初步形成了以林产、食品、建材、饮料、化工、日用轻工等为主的6大支柱产业。主要产品有胶合板、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甲醛、竹凉席、大甲席、仿古家具、现代家具、木碗、石英表、清水笋、乌龙茶、蜜饯、塑料包装袋、花岗岩、果蔬保鲜、鳗鱼和甲鱼饲料等。1995年,乡镇企业总数达16 958家,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738家,分别是1978年的18.6倍和20.5倍;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7.58亿元,其中乡镇工业企业总产值达22.02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161.2倍和160.5倍,出口交货值达3.23亿元。
(11)市场建设。农贸市场有36处,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已初步形成笋干、毛竹、粮食、木材、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等八大专业批发市场,联结城乡,辐射全国。4万多农民参与流通。1995年,商品零售总额达5.59亿元,是1978年的9.3倍,商品吞吐量居全省前列。
(12)科教兴农。市里成立了农科教领导小组,各乡镇和一些村委配备了科技副职。乡(镇)设置农业各站,村级配有农技员、竹技员、兽医员,农民技术员共达500多人。建立了4个科技示范乡镇、7个科技示范村、3 280个科技示范户。有25个技术服务中心和200多个各类行业协会、研究会,农业科技推广网络齐全。建瓯职业中专学校是全省重点,开设10个农村实用技术专业,培养一大批新一代“技术农民”。在全国各地和海外的建瓯籍科技人员3 800人,其中有成就的高级技术人员520人,他们热爱家乡,智力支乡,为推动建瓯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
1996—2010年建瓯将采取深化改革,科教兴市,增粮增收,主攻山地,改低创高,优化品种,特色种养等措施,着力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推行粮食高产技术集团承包,推广应用新技术、组织实施“种子工程”和中低产田改造。建立丰产高效毛竹林基地2万公顷,以徐墩竹种园为辐射点,沿建溪、横南铁路、205国道两侧的荒山、荒滩、边角地,大力发展以雷竹、绿竹为主的小径竹,形成“绿色长廊”。完成低产茶园和低产果园的改造,抓好茶果生产第二层次的开发,果树产量达到20万吨,产值3.4亿元,茶叶总产达7 100吨。大力发展竹山养羊、秸秆氨化养牛,及果园养鸡等立体饲养,加大节粮型、草食性畜禽的发展,组建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进程。建立一批百亩吨鱼高产稳产示范片, 推广多水层混养, 发展河道放养和库湾、山塘养殖。食用菌生产在平原区推广草腐菇(磨菇、凤尾菇、草菇等),高山区以香菇为主,突出夏菇、花菇特色。力争形成全省最大的笋制品加工基地,营养、方便食品为主的粮食复制品基地,焙烤、冷冻、乳制品为主的肉制品基地,速冻、保鲜、加工为主的果蔬菜、食用菌制品基地。进一步建设粮食、木材、笋竹、水果、茶叶、食用菌、畜牧、蔬菜、白酒、建材等10大专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