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匪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匪风

匪风

《诗经·桧风》篇名。《毛诗序》云:“《匪风》,思周道也。国小政乱,忧及祸难,而思周道焉。”诗为桧大夫忧叹周室衰微,诸侯兼并,桧国小政乱,将及祸难而作。旧说多从之。朱熹《诗集传》则解为“贤人忧叹”“周室衰微”之诗。今之学者或认为是一首游子瞻望道途思念家乡的诗。盖分歧在于对诗中“周道”一词的解释。《毛诗序》释作“周之政令”,朱熹解为通周之路,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释为“大路”。全诗三章,章四句。一、二章倾吐东行者的忧思愁苦,末章寄希望于托人捎归平安家信。诗歌起势超忽,结尾深情蕴藉。

☚ 隰有苌楚   蜉蝣 ☛

匪风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注释】 ①匪:通“彼”。发:即发发,风声。偈(jie杰):即偈偈,车马疾驰貌。②周道:大路或官道。怛(da达):忧伤。③飘:飘风,指旋风。此处形容风势迅疾旋转貌。嘌(piao飘):轻疾貌。④吊:悲伤。⑤亨:古与“烹”通。溉:应作“摡”,洗涤。釜:锅。鬵(xin):大锅。⑥西归:回到西方的故乡去。此诗为桧人东游思归之作,“西”即指桧。怀:送给。好音:平安音信。
 
 【译文】 那风刮得呼呼响,那车奔驰飞一样。回过头来望大道,我的心里真忧伤。风儿打旋卷地起,车儿辚辚跑得急。朝着大道回头望,凄怆不宁填胸臆。新鲜鱼儿谁烹调?我洗锅儿不辞劳。谁能向西回故乡?请替我把平安报。
 
 【集评】 《毛诗序》:“《匪风》,思周道也。国小政乱,忧及祸难,而思周道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七)
 宋·朱熹:“周室衰微,贤人忧叹而作此诗。”(《诗集传》卷七)
 清·姚际恒:“(首章)起得飘忽”,“(末章)风致极胜”,“首二句是兴,乃觉其妙。或以为比”。(《诗经通论》卷七)
 今·余冠英:“这是旅客怀乡的诗。诗人离国东去,仆仆道路,看见官道上车马急驰,风起扬尘,想到自己有家归未得,甚至离家日趋远,不免伤感起来。这时,他希望遇着一个西归的故人,好托他捎带个平安家报。”(《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总案】 《诗序》与《集传》所言,均广为旧日说诗者所取,但若对诗的本身细加涵咏,只见出这是一首游子思乡的诗,很难从中找出有关思念周室、叹其衰微的深隐之义,因此阅读时不必拘泥旧说。在写法上,此诗一、二章的前二句均是诗人眼中的急遽动荡之景,它所表达出的是一种衰飒凄厉的环境氛围;在此基础上,后二句便点出诗人内心的忧伤不宁,使物我得以贯通。第三章前二句用烹鱼起兴,以喻后二句“谁将西归,怀之好谓运思巧妙,用笔含蓄,哀而不伤,“风致极胜”。又,此诗前二章均用赋笔,句式和内容亦相同;第三章则转以比兴,深化诗情。对其章法上的这种跌宕转换之妙,读者亦可留心体会。

《诗经》-《匪风》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匪风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 谁将西归, 怀之好音。

 《桧风》是收诗较少的风诗之一,共有四首,《匪风》居末。此诗的主题,古今治诗者的看法不尽相同,或以为写贤人伤周室之衰,或以为抒游子怀乡之情,还有人以为久役在外的奴隶思归之作。据学者们考证,桧国在东周初年灭于郑国,而四首诗都是桧国行将灭亡前的作品。不难想象,在桧国未亡之前,徭役和征戍将是十分频繁的。因此,我们认为,《匪风》是写刚刚离家的役夫或征人的乡恋之情。
 诗的第一章,描绘了役夫或征人,在离家东去的路上,回首瞻望之态,忧伤思虑之情。那狂风挟着沙粒,呼呼作响,那车轮碾着路面,滚滚向前。这漫长的离乡之路啊,你把家乡抛在了何边?外界环境的骚乱不安,造成了一种紧张的气氛,激起了役夫或征人内在的情感波澜。随着队伍的东向渐进,离家愈远,其思乡之情也愈演愈烈。他频频瞻顾,前面的道路奔驰而来,后面的道路邈邈离去。在前后无极的道路上,役夫或征人的忧虑和恐惧之情在逐渐地增长。这种忧虑和恐惧可能是多方面的。一者他可能为家中主要劳动力,因他离去,“父母何怙”?家人失去支柱。二者他还可能惨死他乡,骨葬异地,而家中亲人还朝夕盼望。古谣谚里就有“不见长城下,白骨相撑柱”的悲叹! 而“古来征战几人回”? 又是多么发人深省的质问! 无论是作为役夫,还是征人,抒情主人公的命运都将是凶多吉少。而这些正是诗中役夫或征人“怛兮”,“吊兮”的最好注脚。
 随着家乡在身后渐渐地远去,役夫或征人的思乡之情也倍与增长。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忧伤情思,是在一种运动的过程中,随着空间位置的变化而逐渐浓厚强烈起来的。一、二两章反复咏叹,第二章,虽只换了“飘”、“嘌”,“吊”三个动词,但在行文上,却具有一种复沓之中见变化。整齐之中有错落的变化美,同时又为抒情主人公忧虑情感蓄势。这样,诗的最后一章抒情就显得特别深厚、强烈。是水到渠成,而非矫柔造作。“谁能烹鱼来作菜啊,洗刷锅子由我来啊。谁要西去回故乡啊? 托您给把好信带啊。” (袁梅译) 这一既夸张而又真实的呼喊之声,表达了一种绝顶质朴,绝顶纯真的思乡之情。在他的想象中,给家人捎个平安的信,是件特殊重要的大事,因而他生怕别人不肯白邦忙,于是天真地提出了以互帮忙为条件的要求,在看似贬低他人行为品格,即以相互交换劳动为前提的话语中,流露出真切的思乡之情。因此,诗的最后一章,可以说是若非至情, 则绝无此语的。 我们讲,“谁能亨鱼, 溉之釜鬵”,只是一种比兴手法,但正是从这种比兴之中,可以看出民歌的纯朴,天真之处。尽管《诗经》是经过了文人的润色,加工,但民歌的生动、活泼的精神仍不时地发出光华。比较后世文人的作品,我们发现,象这种通过空间位置的变化,在动态过程中表现情感的变化、发展的抒情手法,确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宋之问《渡汉江》一诗便是一例。“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由于空间位置的变化,即一步一步地逼近家乡,诗人的情感变得浓烈、复杂曲折起来。“不敢问来人”一话最能体现文人诗抒情的深婉、细腻之处。这种欲说还休的复杂、曲折的情感,表现了文人诗抒情的精巧性,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反而失去了民歌的生动、活泼,单纯、明快的精神和风格。
 从诗的结构看,此诗“起句突兀” (蒋立甫)。“起句突兀”,在于作者省略了情感发展的最初阶段,单刀直入,径取核心,直接从抒情主人公在路上的瞻顾之态,思虑之情着手,抓住情感最浓烈之处,予以渲染,反复咏叹,收到了集中抒情的效果,体现了抒情小诗的特点。这种“起句突兀”的特征,不仅表现在结构上省略了情感发展的初级过程,还在于写景状物上具有一种速度感,如高山坠石,见则动魄惊心。风摇草木天地动,征车急驰催人心。疾风之中有疾驰之车,疾驰之车又更助疾风之急,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气氛,从而使读者在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惊效应。这种紧张气氛的勾勒,一方面显示出国乱政繁的不安状态,另一方面也为展现役夫或征人内心的不平静服务。写景状物而饱含情感; 景因情活,情因景生,情景交融而又相得益彰。
 如果说,《隰有苌楚》在感物抒怀方面,以写景衬哀情取胜,那么,《匪风》则在写景状物,表现动态情感过程方面取胜。这种表现手法,在以“比兴”为多见的《诗经》之中,实属不可多得之作。其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它能将“比兴”手法,反复咏叹的手法熔于一炉,不著痕迹。特别是诗的最后一章抒情,更是感人。我们仿佛看到役夫或征人到处吆喝、呼喊,哪个要烹鱼,做饭呢?我来帮你洗涮锅碗吧! 你要是西归探家,就也请帮我捎个平安无事的消息吧。质朴真率,明快单纯,既表现出了一种深厚强烈的情感,又不失生动活泼、积极刚健的气息。诗以自问自答结束,干净利索,将积极而又纯挚的思乡之情,真切而又毕肖地表达出来了。千载之下,使人犹能想见其情。

《匪风》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匪风》

 匪风发兮,那风儿呼呼吹,


匪车偈兮; 那车儿急急走;


顾瞻周道③,回头望着大路,


中心怛兮! 心中不禁忧愁!



匪风飘兮⑤,那风儿打着旋,


匪车嘌兮; 那车儿簸又颠;


顾瞻周道,回头望着大路,


中心吊兮! 心中不禁呜咽!



谁能亨鱼? 谁能烹调鲜鱼?


溉之釜鬵。 我把锅儿洗净。


谁将西归? 谁能回到西方?


怀之好音。请他寄来佳音。



[注释] ①匪:通“彼”(从王念孙《广雅疏证》说)。发:“发发”的简语,形容风声。②偈(jie):即“偈偈”,车马疾驰的样子。③周道:大路亦可兼有象征周朝王政的双关意义。④怛(da):忧伤。⑤飘:旋风⑥嘌(piao):颠簸前进的样子。⑦亨:古时与“烹”通。⑧溉:洗涤。章太炎《新方言》说“溉”(概)即俗语“揩”字。



[赏析] 历来解《诗》的人都同意《毛诗序》对这首诗的解释,说是桧国“国小政乱,忧及祸难而思周道焉”。诗是假托一个驾车东行的桧国旅人的口吻,吐诉他的忧虑和悲苦,并希望西归的人,以后能带给羁旅者以安慰的好消息。所以朱公迁说“三章愿其兴复”(见《诗经传说汇纂》),颇得其解。今人余冠英《诗经选》中说:“唐人云:‘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意境相似。”但岑参《逢入京使》的诗意系请人传己之平安信,而此诗则希望西归者能传来西方的佳音,命意正好相反。


此诗古今学者解释最纷纭而且对诗意极关重要的问题,是“顾瞻周道”一句的“周道”一词。《诗序》所说“周道”,显然是指“周之政令”(《郑笺》);朱熹则释为通向周王朝的道路(《诗集传》);清人马瑞辰则以为“凡《诗》‘周道’,皆谓大路”。但他也不排除诗以平坦的大路象征周王朝的“王道”的可能(《毛诗传笺通释》)。这种解释似乎较为圆通近理。


本诗如以曲式言,为AAB式,一、二两章句式和诗意都相同,第三章有如副歌,却另起机杼,用愿洗釜鬵和请寄好音作比兴,在一 、二两章的暗调子之后唱出明调子。因此,清人姚际恒评为“末章风致绝胜”(《诗经通论》),大概是取其“哀而不伤”之意。

《诗经》篇文之《匪风》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匪风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
 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
 顾瞻周道,中心吊兮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
 谁将西归? 怀之好音


 

 【注释】①匪:彼,那。发:飘扬貌。②偈(jié):疾驰貌。③周道:大道。④怛(dá):忧伤。⑤嘌 (piào):疾速貌。⑥吊:忧伤。⑦亨:同“烹”。⑧溉(gài):洗。鬵(zèng):大锅。⑨怀:捎,带。好音:指书信。
 


 【鉴赏】这是征夫思归之诗。
 西方周人为了统治东方一些小国,派遣大批军队长期驻扎在东方。因此,《诗经》中凡有“西归”“周道”字样的作品多为征夫征妇所作。此诗既有“西归”字样,也有“周道”字样,应为西方士兵所唱。
 全诗三章。一、二章写思乡之情。一天,狂风大作,这征夫乘坐马车正在大道上飞驰。他也许是从别处刚到桧国,因离西方的家乡愈远而思情愈浓,所以回头望见这条漫长的大道,心中便悲伤不已。一种怀归思乡之情,便从这“顾瞻”二字中含蓄地流露了出来。三章写想托人捎信回家。这次来到桧国,还不知何时能回家与亲人团聚。万般无奈,只好托人捎封家书,聊以宽慰自己。“谁会烹鱼?我愿为他洗锅”。这一表白含有乐于助人之意。他讲这话,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求得他人也能帮助自己。他询问道:“谁将回归西方?请为我捎封家书向亲人报个平安!”一种强烈的思亲之情由此可见。
 《诗序》说:“思周道也。国小政乱,忧及祸乱,而思周道焉。”所谓“思周道”,就是思“周之文武之道”。此时,周道已经衰微,故忧叹之。“周道”一词《诗经》中屡见。如:“周道如砥”(《小雅·大东》)、“周道逶迟”(《小雅·四牡》)、“踧踧周道”(《小雅·小弁》)、“行彼周道”(《小雅·何草不黄》)等。这些“周道”与此诗的“周道”义同,均指大道。朱熹《辨说》:“诗言周道,但谓适周之路。……《序》言思周道者,盖不达此意也。”这些足证《序》说实误。

《诗经》之《匪风》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匪风

 [原文]
 匪风发兮,
 匪车偈兮。(齐、韩偈作揭。)
 顾瞻周道,
 中心怛兮。
 (发、偈、怛,祭部。)
 匪风飘兮,
 匪车嘌兮。
 顾瞻周道,
 中心吊兮。
 (飘、嘌、吊,宵部。)
 谁能亨鱼?
 溉之釜鬵。
 谁将西归?(鲁谁作孰。)
 怀之好音。
 (鬵、音,侵部。)
 [译文]
 风儿忽忽地刮起来,车子跑得飞一样。回头遥望远方的大路,我心忧愁悲伤。
 风儿刮得天昏地暗,车子匆匆忙忙地往前奔。回头遥望远方的大路,我心中烦闷苦熬难煎。
 谁能烹调鲜鱼? 替他洗碗涮锅。谁要回到西方去?请他捎封平安的家书。
 [评介]
 《匪风》三章,章四句。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代治诗者的看法不尽相同。《毛序》认为此诗的主旨是:“思周道也。国小政乱,忧及祸难,而思周道焉。”宋人朱熹基本同意《毛序》的看法,他在 《诗集传》中说:“周室衰微,贤人忧叹而作此诗。”清人姚际恒基本同意上述看法,没有提出异议。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指出:“伤周道不能复桧也。”他认为假使“周辙不东,桧亦未必受迫于郑。其或王纲再振,郑必不敢加兵于桧。而今已矣,悔无及矣! 不能不顾瞻周道而自伤也。”所以方氏认为这是“桧君自伤周道之不能兴复其国也。”由此看来,古人对此诗的看法基本一致。今人或将其看成役夫征夫远离家乡,怀念亲人之作; 或为游子怀乡而作。
 这是一篇思乡曲,具体地说,是一位被迫离家出征的男子在征途中日夜思念家中的亲人而发出的咏叹。此诗作于西周末年,即桧国灭亡的前夕。当时桧国的局势是,诸侯征伐不断,战事连年发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从作者对亲人提心吊胆的思念来看,这决不是在太平盛事,因出去游山玩水而怀念亲人,一定是在战乱的年代,自己和亲人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才会胆战心惊地思念亲人的安危。从作者频频回首,忧虑悲伤的思乡之举,看出作者一定是身不由己的被迫离开家乡亲人。从战争不断的社会背景,可以推断出作者的身份一定是位被迫离家出征的征夫。这位漂泊异乡,随军开往东方前线的征夫,望着通往家乡的大道,但听耳畔疾风飘拂,车声辚辚,一种万箭穿心,却又无可奈何的思乡之情油然而起,想到自己远离家乡亲人,今去生死未卜,不免心中悲伤,作了这首诗。
 此诗前二章用赋体写成,作者运用迭章的修饰方法,反复咏叹自己对家乡亲人的苦苦思念。第二章只换了“飘”、“嘌”、“吊”三个字,却将作者抒情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渲染得更加浓烈,形成一种错综变化,跌荡起伏的旋律美。前人评论此诗时,称赞前二章“起得飘忽”、“起势超忽”,一点也不过分。经过作者这起句突兀,单刀直入的一番渲染,一幅寒风刺骨,风卷泥沙,黄河古道路漫漫,车奔马驰急向前,不知何时把家还的征夫远役图,屹然矗立在读者的面前,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也为末章的大兴思乡之情作了铺垫,使诗的末章抒情效果更佳,显得自然而浓烈,有水到渠成之感。末章作者以兴法作结,为了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怀念,作者去找那西归之人,请他捎封平安的家信,以宽慰那日夜思念自己的亲人。作者在此诗中,将迭章咏叹与比兴的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这种无以复加的思归之情衬托得淋漓尽致,达到绝妙的艺术境地,难怪清人姚际恒评论此章写得 “风致极胜。”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一句,人们的理解历来不尽一致。《传》曰:“溉,涤也。鬵,釜属。亨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亨鱼则知治民矣。”《笺》曰:“谁能者,言人偶能割亨者。”《疏》云:“人偶者,谓以人意尊偶之也。”又云: “亨鱼小伎,谁或不能,而云‘谁能’者,人偶此能割亨者,尊贵之,若言人皆未能,故云‘谁能’也。”马瑞辰曰:“汉时以相敬相亲皆为‘人偶’。”此意是以亨鱼暗喻治民,那么谁能够治民呢? 只有人偶者能当此重任,即所尊所敬之人,也就是指明君贤臣。因此时已无人能胜此治民之重任,故作者向苍苍宇宙发出 “谁能”的疑问。今人将其解释成:“谁会烧那新鲜鱼?替他把锅洗干净。”将其看成是疑问句,这里的“谁”成为无定指代词。实际上这是一个疑问式的肯定句,意思是:没有谁能为我烹鱼,只有我的妻子能为我烹鱼。这就将诗作者对爱妻的深深怀念,十分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来,使人觉得作者的感情是真挚而又热烈的。同样,“溉之釜鬵”一句,是作者想象同妻子团聚后,帮助妻子涮锅做饭的情景。在这里作者也是明指妻子而言,决没有帮助别人涮锅的意思。这里的釜是指小锅,鬵是指大锅。闻一多先生在 《说鱼》中说:“以烹鱼喻合欢或结配。”又说: “釜鬵是受鱼之器,象征女性,也是隐语。”由此看来,此句指征夫之配偶为不错也。

古代民歌《匪风》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匪风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
 谁能亨鱼? 溉之釜鬵。 谁将西归? 怀之好音。


 这首诗写游子思乡之情。诗分三章,反复叙事抒情。
 首章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是说北风呼呼刮起,大车奔驰如飞。回头看那大道上,使人悲伤碎肝肺。
 二章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意思与首章基本相同,反复咏叹,以抒游子悲伤之情。
 三章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是说,谁能烹煮鱼,我来洗锅去出力。谁要西回故乡去?托他带回好消息。“谁能亨鱼?溉之釜鬵”两句,是发自内心的强烈呼唤之辞,即希望通过主动为别人帮忙,以换得别人之助,这与下两句 “谁将西归?怀之好音”是紧密相连的。透过游子期盼有人西归家乡,捎信带书报平安的心理活动,流露出深切的怀乡之情。
 诗人写游子思乡之情,是逐步深入的。开头两章只是写北风呼啸,尘土飞扬,冷气袭人,先造成一种恶劣的环境,以烘托游子的悲凉心境。继而回首瞻望大道上车辆疾驰,使自己忐忑不安,因而激起内心的悲伤,但为何悲伤,尚不曾揭示。直到末章才画龙点睛地抒发游子思土怀乡之情。诗人采用了篇末点题,也就是卒章显其志的手法。随着感情的逐步深化,使主题豁然而显,起到了水到渠成的艺术效果。
 一、二两章头两句,写景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情景一体而又相得益彰。末章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之比,含蓄蕴藉,寓意深刻,味之不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深切思乡之情。
匪风

匪风

[原文]
匪风发兮,
匪车偈兮。(齐、韩偈作揭。)
顾瞻周道,
中心怛兮。
(发、偈、怛,祭部。)
匪风飘兮,
匪车嘌兮。
顾瞻周道,
中心吊兮。
(飘、嘌、吊,宵部。)
谁能亨鱼?
溉之釜鬵。
谁将西归?(鲁谁作孰。)
怀之好音。
(鬵、音,侵部。)
[译文]
风儿忽忽地刮起来,车子跑得飞一样。回头遥望远方的大路,我心忧愁悲伤。
风儿刮得天昏地暗,车子匆匆忙忙地往前奔。回头遥望远方的大路,我心中烦闷苦熬难煎。
谁能烹调鲜鱼? 替他洗碗涮锅。谁要回到西方去?请他捎封平安的家书。
[评介]
《匪风》三章,章四句。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代治诗者的看法不尽相同。《毛序》认为此诗的主旨是:“思周道也。国小政乱,忧及祸难,而思周道焉。”宋人朱熹基本同意《毛序》的看法,他在 《诗集传》中说:“周室衰微,贤人忧叹而作此诗。”清人姚际恒基本同意上述看法,没有提出异议。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指出:“伤周道不能复桧也。”他认为假使“周辙不东,桧亦未必受迫于郑。其或王纲再振,郑必不敢加兵于桧。而今已矣,悔无及矣! 不能不顾瞻周道而自伤也。”所以方氏认为这是“桧君自伤周道之不能兴复其国也。”由此看来,古人对此诗的看法基本一致。今人或将其看成役夫征夫远离家乡,怀念亲人之作; 或为游子怀乡而作。
这是一篇思乡曲,具体地说,是一位被迫离家出征的男子在征途中日夜思念家中的亲人而发出的咏叹。此诗作于西周末年,即桧国灭亡的前夕。当时桧国的局势是,诸侯征伐不断,战事连年发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从作者对亲人提心吊胆的思念来看,这决不是在太平盛事,因出去游山玩水而怀念亲人,一定是在战乱的年代,自己和亲人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才会胆战心惊地思念亲人的安危。从作者频频回首,忧虑悲伤的思乡之举,看出作者一定是身不由己的被迫离开家乡亲人。从战争不断的社会背景,可以推断出作者的身份一定是位被迫离家出征的征夫。这位漂泊异乡,随军开往东方前线的征夫,望着通往家乡的大道,但听耳畔疾风飘拂,车声辚辚,一种万箭穿心,却又无可奈何的思乡之情油然而起,想到自己远离家乡亲人,今去生死未卜,不免心中悲伤,作了这首诗。
此诗前二章用赋体写成,作者运用迭章的修饰方法,反复咏叹自己对家乡亲人的苦苦思念。第二章只换了“飘”、“嘌”、“吊”三个字,却将作者抒情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渲染得更加浓烈,形成一种错综变化,跌荡起伏的旋律美。前人评论此诗时,称赞前二章“起得飘忽”、“起势超忽”,一点也不过分。经过作者这起句突兀,单刀直入的一番渲染,一幅寒风刺骨,风卷泥沙,黄河古道路漫漫,车奔马驰急向前,不知何时把家还的征夫远役图,屹然矗立在读者的面前,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也为末章的大兴思乡之情作了铺垫,使诗的末章抒情效果更佳,显得自然而浓烈,有水到渠成之感。末章作者以兴法作结,为了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怀念,作者去找那西归之人,请他捎封平安的家信,以宽慰那日夜思念自己的亲人。作者在此诗中,将迭章咏叹与比兴的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这种无以复加的思归之情衬托得淋漓尽致,达到绝妙的艺术境地,难怪清人姚际恒评论此章写得 “风致极胜。”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一句,人们的理解历来不尽一致。《传》曰:“溉,涤也。鬵,釜属。亨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亨鱼则知治民矣。”《笺》曰:“谁能者,言人偶能割亨者。”《疏》云:“人偶者,谓以人意尊偶之也。”又云: “亨鱼小伎,谁或不能,而云‘谁能’者,人偶此能割亨者,尊贵之,若言人皆未能,故云‘谁能’也。”马瑞辰曰:“汉时以相敬相亲皆为‘人偶’。”此意是以亨鱼暗喻治民,那么谁能够治民呢? 只有人偶者能当此重任,即所尊所敬之人,也就是指明君贤臣。因此时已无人能胜此治民之重任,故作者向苍苍宇宙发出 “谁能”的疑问。今人将其解释成:“谁会烧那新鲜鱼?替他把锅洗干净。”将其看成是疑问句,这里的“谁”成为无定指代词。实际上这是一个疑问式的肯定句,意思是:没有谁能为我烹鱼,只有我的妻子能为我烹鱼。这就将诗作者对爱妻的深深怀念,十分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来,使人觉得作者的感情是真挚而又热烈的。同样,“溉之釜鬵”一句,是作者想象同妻子团聚后,帮助妻子涮锅做饭的情景。在这里作者也是明指妻子而言,决没有帮助别人涮锅的意思。这里的釜是指小锅,鬵是指大锅。闻一多先生在 《说鱼》中说:“以烹鱼喻合欢或结配。”又说: “釜鬵是受鱼之器,象征女性,也是隐语。”由此看来,此句指征夫之配偶为不错也。

☚ 隰有苌楚   曹风 ☛
0000016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