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北齐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北齐书 原名《齐书》,宋时,为了与萧子显的《南齐书》区分,称之为《北齐书》。纪传体断代史。五十卷。唐李百药编著。贞观十年(636年)成书。 李百药字重规。生于齐天统元年(565年),卒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其父李德林,字公辅,以才学著称,在齐、周、隋三朝,均担任显要的官职。李百药在隋朝任太子舍人、礼部员外郎、东宫学士等官。由于见罪于隋炀帝杨广,终隋之世,被贬为桂州司马,继而解职归乡。隋末唐初之际,一度在农民起义军李子通、杜伏威所部任职。归唐后,唐太守很器重他的才学,得到重用,历任中书舍人、散骑常侍、太子右庶子等。贞观三年李百药奉命修撰北齐书,至贞观十年成书。李百药之父李德林在北齐时即参与史馆修国史,编纪传体《齐书》,到隋开皇年间,又奉诏续撰《齐史》,但全书未成。李百药在其父所撰旧稿基础,又参考北齐崔子发、隋王劭等所编的齐史,历时八年完成此书。除《北齐书》外,他还修定了《五礼》、《律令》。 现在通行的《北齐书》五十卷并不完全是李百药的原著。李百药原本早在唐代中叶以后就逐渐残缺,也不断有人补缺。按清人钱大昕《二十四史考异》说,到北宋初只剩本纪一卷,即《文宣本纪》,列传十七卷。后人根据李延寿的《北史》、高峻的《高氏小史》补足五十卷,故现本与原书有所出入。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书自北宋以后,渐就散佚,故晁公武《读书志》,已称残阙不完,今所行本,盖后人取《北史》以补亡,非旧帙矣。” 《北齐书》分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共五十卷,无表无志。书中主要介绍了公元534年前后北魏分裂、东魏政权建立,中经550年齐代东魏,到577年齐亡为止的王朝兴衰史,共四、五十年。其中以记叙北齐历史为主。 《北齐书》帝纪八卷分别是:《神武帝纪》上下两卷、《文襄帝纪》一卷、《文宣帝纪》一卷、《废帝纪》一卷、《孝昭帝纪》一卷、《武成帝纪》一卷、《后主、幼主纪》一卷。北齐有六个皇帝,其中三个是高欢子。在《文宣帝纪》中,客观评述高洋前后为政之不同及功过是非。“初践大位,留心政术,以法驭下,公道为先”,“至于军国几策,独决怀抱,规模宏远,有人君大略。”又说高洋:“以功业自矜,遂留连沉湎,肆行淫暴”,有许多残忍、荒淫之举,且“多所营缮,百役繁兴,举国骚扰,公私劳弊”等。《北齐书》的帝纪对高氏政权的政治得失进行评价很有见地。在帝纪最后一篇的篇末,有:郑文贞公魏征总而论之曰”的长篇总论。 《北齐书》列传有四十二卷:《皇后列传》一卷,《诸王列传》五卷,《诸臣列传》二十九卷,《儒林列传》一卷,《文苑列传》一卷,《循吏列传》一卷,《酷吏列传》一卷,《外戚列传》一卷,《方伎列传》一卷,《恩幸列传》一卷。列传分别介绍了北齐时期的王公大臣、后妃,清官酷吏,学者儒士等。列传的最后七卷是类传。在《文苑列传》中列入了颜之推。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学者,他所著的《颜氏家训》二十篇,立论平实,是北朝留下来的少有的几部重要著作之一。东魏和北魏的著名文士,邢邵载于本书,书中叙魏收事尤详,可供参考。本书无志,有志的那部分内容,收在《隋书》诸志中。 北齐是已经鲜卑化了的汉族贵族高欢、高洋建立起来的政权,缺乏文化和教育,不重视史学。这些都不利于史家纂写史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北齐立国本浅,文宣以后,纲纪废弛,兵事俶扰,既不及后魏之整饬疆围,复不及后周之修明法制,其倚任为国者,亦鲜始终贞亮之士,均无奇功伟节,资史笔之发挥。”李百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北齐书》五十卷实为难得。而且,写北齐历史的其他史书现在皆已佚失,只有《北齐书》流传下来,为后人研究北齐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北齐书》在写作上有个明显的特点:首尾完整。北齐朝是文宣帝高洋建立的,而《北齐书》首篇帝纪是《神武帝高欢纪》,接着是高澄。这种撰史方法首创自陈寿《三国志》,如《魏志》从曹操叙起,《蜀志》从刘焉、刘璋叙起,《吴志》从孙坚、孙策叙起。李百药采取这种方法,可以使北齐建国过程得到充分反映。 李百药编撰《北齐书》之时,北齐朝的历史人物在《魏书》、《北周书》及《隋书》中已有记载,李百药又重新为他们立传,使《北齐书》列传范围更广。 阅读本书可参考清李宝淦《北齐书平议》(《五史平议》)、罗振玉《北齐书斠议》(《五史斠议》)。 据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记载,《北齐书》的最早刻本是在北宋政和中,这个最早的刻本早已失传。现有:三朝本、明万历年间南京国子监刻本(简称南本),明万历间北京国子监刻本(简称北本),明末毛氏汲古阁本(简称汲本),清乾隆四年(1739年)武英殿本(简称殿本),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金陵书局本(简称局本),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二十四史(简称百衲本)。一九七二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以三朝本、南本、殿本为主要本子,三种本子互校,择善而从,是现今最好的版本。 《北齐书》《北齐书》
纪传体北齐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唐李百药(565~648)撰。其父李德林,仕隋为内史令,曾修北齐史。唐贞观三年(629),百药奉敕撰修《齐书》。此书以其父旧稿为基础,并参用王劭编年体《齐志》及其他书籍,于贞观十年撰成。全书有帝纪8卷,列传42卷,总计50卷。宋时加“北”字,以与萧子显的《南齐书》相区别。《北齐书》因受王劭影响,文笔生动,记载有不少当时口语。如卷50《高阿那肱传》中记:“安吐根曰‘一把子贼,马上刺取掷着汾河中’”刘知几对此甚表赞成,以为史书应存留当世口语,否则将使语言古今无别,夷夏不分。唐设史馆,修有八史,卷帙浩繁,传抄不易,又加之未妥善保存,至北宋便多有散佚。《北齐书》及《高氏小史》(两书原多抄自《北齐书》)等书补全。最早刻本,据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所记,是在北宋末年,但早已失传。今本《北齐书》出自众人之手,故体例不纯,间有前后矛盾上下文不连贯及详略不等之处。但由于前人所撰北齐书多已亡佚,此书仍是研究北齐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籍。197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北齐书》点校本,系根据三朝本、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商务百衲本,互相校定而成。 《北齐书》记述北朝高齐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撰述者唐代李百药。书有本纪8卷,列传42卷,共50卷。大体纪传有论有赞,但其中有1卷有赞无论,5卷有论无赞,19卷论赞全缺。 北齐书 180 北齐书断代史史书。50卷,本纪8、列传42,唐代李百药撰。记载自北魏分裂,东魏建立,中经北齐代东魏,迄北齐亡,其间40多年史事。原名《齐书》,宋时,为区别萧子显的《南齐书》,特加北字。百药父德林仕北齐和隋,修齐史38卷。贞观元年 (626),百药奉敕撰《齐书》,据父旧稿,参考王劭《齐志》等书,历10年,增削成书。书中运用当时口语,真实生动。自宋以来,散佚太多,现能确认为百药原著的只有17卷,其余均为后人依《北史》等书补缀而成。该书仍不失为了解北齐情况的重要史书。 ☚ 魏书 周书 ☛ 北齐书 北齐书纪传体北齐史。二十四史之一。五十卷。唐李百药撰。李百药(565—648),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父德林,历仕齐、周、隋三朝,曾参与修撰北齐国史,成纪传二十七卷。百药在隋朝任太子舍人、礼部员外郎、东宫学士等职。隋唐之际,参加农民起义军,在李子通、杜伏威部任职,后劝杜伏威降唐。归唐后,得太宗青睐,历任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太子右庶子、散骑常侍等职。贞观元年(627),受诏撰《齐书》,至贞观十年书成。后人为与南朝萧齐相区别,乃增一“北”字成《北齐书》。百药撰《北齐书》乃子承父业,是在其父旧稿的基础上继续加工完成的。但刘知幾在《史通·古今正史》中指出,百药除本其父旧作之外还“杂采他书”,扩充至五十卷。时有关北齐的专史尚有北齐崔子发的《齐记》三十卷,隋杜台卿《齐记》二十卷,王劭编年体《齐志》二十卷、纪传体《齐书》一百卷,姚最的《北齐记》二十卷,以及北齐祖孝征的《献武起居注》、陆元龟的《皇帝实录》等,这些史著对百药撰《北齐书》都有重要价值。 ☚ 陈书 周书 ☛ 北齐书 《北齐书》Bei qishu是唐初李百药撰写的纪传体北齐史。李百药(565—648)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曾任隋东宫学士并承龚父爵安平公。唐贞观元年(627),始拜中书舍人。《北齐书》共50卷:帝纪8卷、列传42卷,无表无志。北齐立国始于高洋称帝(550),终于北周灭北齐(577),共28年历史。帝纪则上起高欢,下至幼主高恒,记40余年间事。李百药的父亲李德林(570—590),历仕北齐、北周、隋三朝,对史事熟悉,在北齐时开始修撰本朝史书,写成本纪、列传27卷,但未能完成全书即去世了。从北齐到隋,曾有人先后写出六七种北齐史书。唐贞观初年,唐太宗命李百药写《北齐史》。李百药继承父志,又参考了多种北齐史,费时8年写成全书。《北齐书》是目前关于北齐历史的仅有的一部史书,据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李德林、李百药父子搜集了丰富的资料,把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叙述得有条有理。《北齐书》并未从北齐立国开始写起,而是上推到高欢,更确切、完整地反映了北齐历史的轨迹。李百药极力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为其文过饰非,甚至歪曲历史事实;史书中记载了很多神仙怪异,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阅读时加以识别、批判。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北齐书》,是流行的各种版本中比较完善的一种。 ☚ 魏书 周书 ☛ 北齐书纪传体正史。唐李百药在其父李德林旧稿基础上增补整理而成。原名《齐书》,宋时加“北”字,以与萧子显的《南齐书》区别。全书五十卷,有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无表、志。作者编撰时采用王劭《齐志》,书中文笔生动,口语入史,长于叙事。唐代中期《北齐书》已逐渐残缺,后人取《北史》材料补成今本。此书虽大部为抄补,但仍为东魏、北齐这段历史提供了较全面的史料。 北齐书五十卷。李百药 (565—648)撰。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唐初史学家。他奉诏撰史,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开始编撰,贞观十年 (636年)完成的。李百药的父亲李德林任隋朝内史令,修国史,以才学著名。李百药在隋朝曾任建安县承,东宫学士,入唐朝后任中书舍人,散骑常侍,官至宗正卿。在他任中书舍人时曾受诏修订《五礼》、《律令》,唐太宗贞观元年受诏撰《齐书》。他的父亲李德林写成纪传体《齐书》二十七卷,又续撰《齐史》三十八卷。而李百药撰《北齐书》就是在他父亲旧稿的基础上,又采集了其他一些材料撰成的。如当时王劭的《齐志》,姚最的《北齐纪》,陆元规的《皇帝实录》等。《北齐书》到宋朝就加了 “北”字,以区别于《南齐书》。《北齐书》记事,起于高欢 (496年),终于幼文高恒(577年),约八十年。实际北齐朝起于公元550年高洋称帝,终于577年北周灭北齐。《北齐书》共五十卷。包括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本纪”前三卷记高欢、高澄事,这二人死在东魏,但《魏书》却没为他们立传。而《北齐书》从东魏起,将二人列为本纪。北齐的六个君主,有三个是高欢的儿子,所以在本纪最后一篇的末尾,对高氏政权有评论。“列传”四十二卷,前五卷为皇后及宗室诸王;最后七卷是七个类传。南北朝著名学者颜之推,列在《文苑传》中,他曾著有《颜氏家训》二十篇。还有东魏和北齐的几个著名文士,如《温子升传》,对魏收叙写更详细。《北齐书》无志,有关志的部分内容,可在《隋书》志中查找。《北齐书》编写体例,大致模仿《后汉书》卷末加论、赞。《北齐书》从唐代中期以后,就逐渐残缺。据清代钱大昕考证,现行五十卷的《北齐书》只有十八卷可以确认为李百药原本,其余的是以后取《北史》等补足的。但是《北史》中关于北齐部分的内容,原本就是从《北齐书》中抄的,如魏征的总论,本来就是为《北齐书》写的,李延寿抄入《北史》,后人又抄回来补《北齐书》的。所补的对本书历史资料价值影响不大。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的点校本《北齐书》后记中,对于补缺情况和不同版本的说明可作参考。 北齐书纪传体断代史书。原称《齐书》,北宋改用今名。北齐、周、隋、唐之际李百药(565—648)撰。50卷。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隋末官建安县丞,入唐后任中书舍人,参加制定五礼和律令,后官至宗正卿,封安平县子。其父李德林在北齐、周、隋曾官至中书侍郎、御正下大夫、内史令,参与编撰《齐书》。贞观元年(627),百药奉命撰修北齐史,即在《齐书》基础上,兼采王劭《齐志》等,经10年而成。包括本纪8卷,列传42卷。是书记载了534年前后北魏分裂,东魏建立,中经550年齐代东魏,至577年齐亡,共44年拓跋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联合统治的封建王朝兴亡史。东魏统治者元善见为鲜卑元氏,北齐高氏系鲜卑化汉人,此书为许多少数民族人物立传专述,故无论是本纪或列传都记载了不少有关鲜卑、匈奴、敕勒、柔然、羯及西域诸族的资料,是研究拓跋鲜卑兴衰史基本文献之一。原书至北宋仅剩卷4、13、16—25、41—45,共17卷。余皆后人据《北史》及高峻《高氏小史》等唐人史钞配补。大抵补文可取无多,不及原文史料丰富。书初刊于北宋政和年间。现存有南宋刻元明递修本(即三朝本)、南北朝国子监刻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百衲本等。1972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北齐书书名。唐李百药撰。纪传体北齐史。叙述北魏分裂后东魏、北齐的历史。五十卷,其中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是有关北齐历史较原始的资料。叙事率直,文笔生动,保留了当时许多口语。原名《齐书》,为区别萧子显的《南齐书》,北宋时冠以“北”字。自唐李延寿的《北史》流行后,此书即有散佚。今本是据《北史》补足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