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北辛文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种。因首次表现于山东滕县北辛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山东境内和苏北地区。主要有石器、骨器、牙器、角器、蚌器和陶器。文化特征: 陶器手制,以黄褐色夹砂陶为大宗;器形有深腹、圆底、圆锥形足的釜形鼎、浅腹鼎和多种形制的支座。鼎腹部多饰数条窄堆纹的波折形、三角形和菱形花纹带,蓖划纹、压划纹、乳钉纹等也富有特色。泥质陶中以红陶占多数,主要器形是圆底或小平底陶体,小口双耳罐、三足钵等。石器有打制、磨制两种。器具有打制砍砸器、刮削器、盘状器、斧、锛、刀和磨制的斧、铲、刀、镰等,最重要的为琢磨制成的圆头三角形磨盘、长条形磨棒和一种扁圆的磨具。生活来源主要靠农业,辅以畜牧、渔猎和采集。距今约7400—6300年,为大汶口文化的前身。 ☚ 北京人 卡·巴特 ☛ 北辛文化黄河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山东省滕州市北辛遗址命名。该遗址1978年~1979年两次发掘。年代约在前5400年~前4000年,早于大汶口文化。同类的遗存还有滕州孟家庄、兖州王因(底层)、泰安大汶口(底层)等处。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黄淮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滕州市北辛遗址得名。1951年,南京博物院清理了曾受严重破坏的江苏省淮安县青莲岗遗址,1958年以后提出了青莲岗文化的命名。由于青莲岗遗址内涵贫乏,文化面貌不很清晰,而其后发掘的北辛遗址,内涵丰富,更能反映这一文化的面貌,因而许多人主张采用北辛文化的命名。北辛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脉周围和苏北一带,目前在鲁中南、鲁东南地区,在苏北的淮安、邳县、新沂、连云港等县市,以及鲁北的章丘、张店、青州等地,都发现了北辛文化的遗存。北辛文化早于大汶口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约在公元前5400至前4100年,最能反映这一文化特征的遗物是陶器。主要有夹砂黄褐陶和泥质红陶、红褐陶。前者较软,后者较硬。纹饰有堆纹,篦划纹,压划纹、乳钉纹、指甲纹、锥刺纹,以及少量带状彩纹。其中堆纹常以数条短窄泥条成组排列,构成各种纹样。代表性器形有釜形锥足鼎、敞口浅腹釜、小口短颈双耳罐、深腹圜底罐、浅腹圜底、平底钵、深腹红顶碗、支座等。磨制石器有铲、刀、镰、磨盘、磨棒、磨饼、斧、锛、凿、匕首和杵等。石铲以长方形居多,磨盘平面多呈圆角三角形,盘底罕见有足。打制石器占相当数量,制作简单,但器形规整,有敲砸器、盘状器、斧、小铲、刀等。骨、角、牙、蚌器丰富,器形有镞、镖、铲、鹿角锄、凿、锥、针、匕、笄等。北辛文化发现的居住遗迹不多。苏北青莲岗、大墩子遗址的房屋残迹是在地面营建的,有木柱泥墙的分体结构,面积约20—30平方米,居住面普遍经火焙烤,墙壁用植物杆涂泥后烤干、表面平整,柱洞底垫石或碎陶片。社会经济以原始农业为主,饲养猪、鸡,狩猎和采集也占一定的比重。北辛文化中的某些釜、盂形鼎、小口双耳罐等,与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同类器物有演变关系,大汶口文化当由北辛文化发展而成。北辛文化的渊源尚不清楚。目前考古界对此种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命名,还存在不同意见。 ☚ 北庄遗址 北辛遗址 ☛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较早文化之一。以山东滕县北辛遗址为代表。分布于山东沂蒙山区南侧及西侧湖东山前平原。距今7000—6300年左右。当时居民从事种植业为主,已进入锄耕阶段,农具有石斧、大量石铲、鹿角锄、蚌铲、石刀、石镰、蚌镰、石磨盘等,种粟,养猪,采集渔猎仍较发达。会制陶、纺织,过定居生活。 ☚ 磁山文化 老官台文化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