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北洋海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北洋海军 北洋海军军种名。清代末始建。《清史稿·兵志》:“北洋海军规制: 北洋海军,设于光绪中叶,直隶总督李鸿章实总之。其时有镇远、定远铁甲船2艘; 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超勇、杨威快船7艘,镇中、镇边、镇东、镇西、镇南、镇北蚊炮船6艘,鱼雷艇6艘,威远、康济、敏捷练船3艘,利运运船1艘。镇远、定远弁兵各329人。致远、济远、靖远、来远、经远弁兵各202人; 超勇、杨威弁兵各137人; 左队一号鱼雷艇,弁兵29人; 二号鱼雷艇,三号鱼雷艇,右队一号鱼雷艇,二号鱼雷艇,三号鱼雷艇,弁兵各28人; 镇中、镇东蚊炮船弁兵55人; 镇边、镇西、镇南、镇北弁兵各55人; 威远、康济练船弁兵各124人; 敏捷夹板练船弁兵60人; 利运运船弁兵57人; 练勇学堂弁兵14人; 炮目练勇270人,凡弁兵4千余人。其员弁之目: 曰管带,曰帮带大副,曰鱼雷大副,曰驾驶二副,曰枪炮二副,曰船械三副,曰舢板三副,曰正炮弁,曰水手总头目,曰副炮弁,曰巡查,曰总管轮,曰二、三等官轮,曰水手正、副头目,曰一、二、三等水手,曰一、二等管旗,曰鱼雷头目,曰一、二、三等升火,曰二等管舱,曰一、二等管油,曰一等管汽,曰油漆匠,曰木匠,曰电灯、锅炉、洋枪、鱼雷等匠,曰夫役,曰文案,曰支应官,曰医官,曰一、二等舵工,曰一、二等雷兵,曰一、二、三等练勇,曰教习,曰学生。其官制,设海军提督1员,统领全军,驻威海卫。总兵2员,分左右翼,各统铁舰,为领队翼长。副将以下各官,以所带船舰之大小,职事之轻重,别其品秩。总兵以下各官船居,不建衙署; 副将5员,参将4员,游击9员,都司27员,守备60员,千总65员,把总99员,经制外委43员。其升擢之阶,分为三途: 曰战官,由水师学堂出身,兼备天算、地舆、枪炮、鱼雷、水雷、汽机诸学,及战守机宜,充各船管带,暨大、二、三副职事; 曰艺管,由管轮学堂出身,充各船管轮,专司汽机者。曰弁目,由练勇水手出身,充炮弁、水手等,专司枪炮、帆绳者。各归各途,论资升转。提镇大员等,请旨简放。弁目等咨选海军衙门送兵部带领引见。统由北洋大臣节制调遣。其考选海军官学生也,一、英国语言文字,二、地舆图说,三、算学至开平方诸方,四、几何原本前六卷,五、代数至造对数表法,六、平弧三角法,七、驾驶诸法,八、测量天象推算经纬度诸法,九、重学,十、化学格致。肄业期四年,学成录用。其考选练勇也,招沿海渔户年壮者充之。在练船习帆绳桨泅水及轮炮之操法,洋枪刀剑之操法。由三等递升至一等,以备充补水手。水手以上各级,核其才艺劳绩,以次递擢。其俸饷规制,曰官弁俸银,兵匠钱粮,船上差缺薪粮,各船俸饷,官弁伤废俸,兵丁加赏,行船公费,医药费,酬应公费,岁需银1,768,100余两。其定仪制也,曰冠服,曰相见礼节,曰国乐,曰军乐,曰王命旗牌,曰印信。其立军规也,由提督秉公酌拟,呈报北洋大臣核办,轻者记过,重者降级、革职、撤任。其余不法等事,由提督援引 《会典》雍正元年 (公元1723年) 军规四十条,参酌行之。其简阅巡防也,遂曰小操,按月大操。立冬以后,各舰赴南洋,与南瑞、南琛、开济、镜清、寰泰、保民等舰合操,巡阅江、浙、闽、广沿海要隘,至新加坡以南各岛,保护华商,兼资历练。每逾三年,钦派王大臣与北洋大臣出海校阅,以定赏罚。水师后路,储备有资,应时取给。船政由本境驻防提督主之。枪炮药弹,收发考验,则总管军火专员主之。兵弁衣粮,因公用费,总管粮饷专员主之。他若学堂专员,测候译书画图专员,医药专员,皆受命于海军部,以专责任。旅顺口大石船坞,及海口操防,特命文武大员董理。其大沽木船坞,海防支应局,旅顺、天津军械局、制造局,旅顺鱼雷营,威海机器厂、养病院,由北洋大臣简员董理,规模略备。自光绪二十一年 (公元1895年),海军挫败,所余南洋各兵舰,新旧大小不齐,仅备巡防之用。后虽复设北洋统领及帮统官,董理海军事宜,名存而已。” ☚ 北门 北军五校 ☛ 北洋海军又称“北洋水师”。1874年筹建。由北洋大臣李鸿章负责向英、德订购军舰。1879年在天津设海军营务处,次年设水师学堂。1881年修筑旅顺、威海卫军港。1888年编成北洋舰队,计有军舰22艘。由丁汝昌任海军提督,聘英、德教官教练。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北洋海军清廷咸丰十一年(1861年)开始创办的中国近代海军。清朝末年,清政府成立了设立海军衙门,组成了由醇亲王奕譞任海军大臣,奕劻、李鸿章为会办,曾纪泽、善庆为帮办的领导机构。初建的海军分为北洋、东洋、南洋3支舰队。光绪中期,北洋舰队与南洋舰队获得扩大发展机会,分别由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南洋大臣曾国荃统帅。由于清廷采取优先发展北洋舰队的方针,很快使北洋舰队的实力超过南洋舰队。北洋海军的领导体制是:舰队设提督1人,统领全军,驻在威海卫;提督下设总兵2人,分统左右翼铁舰,为领队翼长;以下依次为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由于统领北洋海军的李鸿章卖国求荣,加之清廷的无能,因此,北洋海军纪律败坏,没有战斗力。 北洋海军 北洋海军亦称北洋舰队或北洋水师。清末海军主力。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开始筹划海防,北洋大臣李鸿章主张在北洋(当时称江苏以北各省沿海为北洋;以南各省沿海为南洋)建立水师,随后开办北洋水师学堂,赴欧洲订购铁甲战舰,在威海卫和旅顺修筑军港。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1888年北洋舰队成军,驻泊威海,直属海军衙门。丁汝昌任北洋海军提督,提督署设于威海刘公岛。军事训练由英国、德国人操纵。到1990年,舰队已拥有各类舰艇50艘,其中铁甲舰2艘、巡洋舰11艘、炮舰6艘、练舰4艘、运输舰4艘、鱼雷艇13艘、其它专用舰只10艘。在1894年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双方舰只互有折损。1895年1月,当日军从荣成湾登陆,水旱两路夹击威海时,李鸿章严令避战保船,致使北洋海军被困威海,坐以待毙,2月全军覆没。 ☚ 北洋舰队 北海舰队 ☛ 北洋海军清末最重要的一支新式海军,同治十三年(1874)九月二十七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奏筹议海军,并建议先于北洋创设一军。次年李鸿章受命督办。经十年筹建,北洋水师“规模初具”,十余艘舰分驻大沽、旅顺、大连、营口、烟台、威海卫,管辖奉天(辽宁)、直隶(河北)、山东海面。光绪十一年(1885)九月五日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成立,遂即着手筹建北洋舰队。到光绪十四年,整个舰队基本配套,计有大小兵舰二十五艘,官员四千余人。舰船主要购自德国和英国,如大型铁甲舰“定远”、“镇远”号以及巡洋舰“经远”、 “来远”、 “致远”、 “靖远”号等等。清廷委任丁汝昌为海军提督,于威海建提督衙门;英国水师军官琅威理为海军总教习,刘步蟾、林泰曾、方伯谦、邓世昌等人分任各舰管带(即舰长)。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嗣后又购置船舰,试图规复。宣统元年(1909)清政府成立海军事务处,遂将北洋海军改编为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 北洋海军清末新建的近代海军。同治年间,上海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先后成立,其中福州船政局特设前后两学堂,前学堂学法文及造船学,后学堂学英文及驾驶术,这就是中国海军的基础。不过所造大都是木质的浅水船,还不能完全提供军用。同治十三年 (公元1874年)日本侵扰台湾,清政府筹画海防,派总税务司赫德先后到英厂购得蚊子船八艘(名为龙骧、虎威、飞霆、掣电、镇北、镇南、镇东、镇西), 后来又购超勇、扬威两快舰。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山东也有蚊子船两艘(名为镇中、镇边), 与南洋兵船合计, 共有二十艘。这些兵船中,训练船、运输船占多半,不能在大洋中当战斗之任。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法国侵扰闽浙口岸,南洋诸船如扬武、济安、飞云、振威、福星、永保、琛航、福胜,毁于马江,澄庆、驭远毁于石浦港。议和以后,清政府锐意整顿军队,在北京设立海军衙门,综理海军事务。先是,北洋订购德厂镇远、定远铁甲舰两艘,济远快舰一艘,久未交货,此时也陆续交来,又增购英厂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快舰, 于光绪十三年 (公元1887年)来华,合超勇、扬威,共有铁甲舰两艘,快舰七艘,再加上蚊子、鱼雷各船,北洋海军已颇可观。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定制,分编四军。此后常巡行南北,以旅顺、威海两地为根据地。可惜甲午之役,全军覆没,连海军衙门亦予裁撤。其后重整旗鼓,又购置新式军舰数艘,复设海军衙门,陆续增购舰只。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