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疗法
广义讲凡应用化学药物治疗各种疾病均可称为化学疗法。在现代医学上则狭义地将应用化学药物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杀伤癌细胞,并提高体内的防御免疫机能,使癌瘤治愈或消退的方法,称为化学治疗。
从四十年代发现氮芥的抗癌作用以来,癌瘤的化学治疗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治疗癌症的三大手段 (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之一。
抗癌药物分类及其作用机理 根据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理不同,抗癌药物可分为六类:
(1) 多功能性烷化剂:
❶氮芥类(盐酸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左旋苯丙氨酸氮芥和国内创制的氮-甲酰溶肉瘤素);
❷乙烯亚胺类(噻替派,癌宁);
❸磺酸酯类(白消安);
❹环氧化物类(双溴丙酰哌嗪等)。
(2) 抗代谢药:包括:
❶叶酸类(氨甲喋呤);
❷嘌呤类(6-巯基嘌呤,6-硫鸟嘌呤);
❸嘧啶类(阿糖胞苷,氮杂脲嘧啶);
❹囟素化嘧啶类(氟脲嘧啶);
❺氨基酸类(有偶氮丝氨酸,重氮氧代正白氨酸)。
(3) 有丝分裂中期纺锤抑制剂: 秋水仙碱,长春碱,长春新碱,表鬼臼毒噻吩糖苷等。
(4) 抗癌抗生素: 更生霉素,光辉霉素,正定霉素,阿霉素,丝裂霉素丙,博莱霉素。
(5) 激素类:
❶雄激素类(丙酸睾丸酮,甲基睾丸酮,二甲睾酮);
❷雌激素类(苯甲酸雌二醇,炔雌醇,己烯雌酚);
❸孕激素类(羟孕酮己酸酯,醋酸乙醯氧孕酮);
❹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强的松,强的松龙);
❺甲状腺素类 (三碘甲状腺素);
❻抗雄激素类 (三苯氧胺)。
(6) 杂类:
❶抗细胞增殖酶类 (左旋天门冬酰胺酶);
❷亚硝脲类(有卡氮芥,环己氯乙亚硝脲,甲环己氯乙亚硝脲,链尿霉素);
❸无机铂化合物(顺二氯二氨铂);
❹其它(甲基苄肼,羟基脲,三嗪咪唑胺,六甲三聚氰胺,氯苯二氯乙烷)。
上述几类抗癌化学药物,根据其对癌细胞 (和正常细胞)的作用环节不同,可分为:
❶作用于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如多功能性烷化剂、抗癌抗生素类;
❷干扰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如抗代谢药;
❸干扰增殖周期细胞有丝分裂期的中期“纺锤”形成,如秋水仙碱,长春新碱等和
❹作用机理复杂或尚未阐明等四类。
抗癌药按其作用于细胞分裂的特殊时相又可分为:
❶作用于细胞周期所有时相的细胞,包括G0期细胞;
❷作用于细胞周期除G0期之外的所有时相的细胞, 称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❸仅作用于细胞周期的某一时相(如S期或M期)细胞,称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等三种(图)。
常用抗癌药物的主要适应证 氮芥 (各种淋巴瘤、肺癌);苯丁酸氮芥(各种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滋养叶细胞癌);左旋苯丙氨酸氮芥(黑色素瘤、卵巢癌、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精原细胞瘤);环磷酰胺 (各种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白血病、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肉瘤); 噻替派(各种淋巴瘤、肺癌、乳腺癌);白消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氨甲喋呤(各种淋巴瘤和白血病、多种类型鳞状细胞癌、绒毛膜癌、乳腺癌、肉瘤、组织细胞增多症); 氟脲嘧啶 (胃肠癌、乳腺癌、卵巢癌);6-巯基嘌呤(各种白血病); 硫鸟嘌呤、阿糖胞苷(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阿霉素(各种肉瘤、乳腺癌、各种淋巴瘤、肺癌、甲状腺癌、肾母细胞瘤);博莱霉素(各种淋巴瘤、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睾丸癌);更生霉素(睾丸癌、肾母细胞癌、各种肉瘤); 光辉霉素、丝裂霉素 (睾丸癌、滋养叶肿瘤——高钙血症、多发性鳞状细胞癌、胃肠癌); 长春碱(各种淋巴瘤、乳腺癌、睾丸癌、组织细胞增多症); 长春新碱(各种淋巴瘤类和各种白血病、乳腺癌、各种肉瘤、肾母细胞瘤);卡氮芥(各种淋巴瘤、黑色素瘤);甲基环己亚硝脲、环己亚硝脲(胃肠癌、肺癌、黑色素瘤、脑瘤);三嗪咪唑胺(黑色素瘤、各种肉瘤); 羟基脲(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氯苯二氯乙胺(肾上腺皮质癌-功能性); 甲基苄肼(各种淋巴瘤、肺癌); 左旋天门冬酰胺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丙酸睾丸酮、氟羟甲睾酮、去氢睾丸内酯(乳腺癌);己烯雌酚、炔雌醇(乳腺癌、前列腺癌); 羟孕酮己酸酯(子宫内膜癌); 6-甲羟孕酮(子宫内膜癌、肠癌、乳腺癌);可的松、强的松、地塞米松(各种淋巴瘤、各种白血病、乳腺癌)。
影响癌瘤化学治疗的潜在因素 (1) 药物毒性: 目前所用的细胞毒抗癌药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的作用几乎没有差别,但对增殖迅速的细胞作用特别明显,多数抗癌药对骨髓细胞和胃肠道特别敏感,如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胃炎、腹泻、口腔炎甚至麻痹性肠梗阻,影响胃肠道功能,也是限制药物剂量的最主要因素。某些化疗药可引起各种不同的毒副作用,如肝、肾功能损害、皮肤色素沉着、脱发、神经不全麻痹、末梢神经病、出血、肺纤维化等,甚至有引起胰腺炎者,常影响化学疗法的应用和坚持。一旦出现毒性反应,务必及时停药或改变治疗方案,同时采用积极的支持治疗。
(2) 细胞动力学: 肿瘤生长是依赖于肿瘤内增殖细胞的增殖比率。肿瘤内增殖周期中的细胞群(尤其S期细胞)对抗癌药很敏感,非增殖细胞群(G0期细胞) 仅部分敏感,而无增殖力的在分化或死亡中的细胞群对化疗无重要性。
(3) 药物动力学: 抗癌药的疗效常常与其浓度×时间有关,因此,必须使到达肿瘤部位的药物保留足够浓度和足够时间来杀灭癌细胞,这与所用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有明显关系,适当的药物浓度×时间可杀伤最大量的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杀伤最少。
(4) 联合化疗: 主要是根据选用对宿主组织的毒性不同和作用机理不同的药物联合应用,目的在于增加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而不增加宿主的毒性;让宿主较速恢复,而又有较好的选择性首先对肿瘤细胞更快地杀伤; 杀伤癌细胞的各种细胞群,即同时杀伤分裂的和非分裂的以及在细胞分裂周期中不同时相的瘤细胞,从而使抗药性的瘤细胞延缓产生。
(5) 辅助治疗: 一般辅助化疗仅用于外科切除或放射治疗的癌瘤病人或经局部治疗后有残余癌灶者。辅助化疗常需应用较长时间(1~2年或以上)。也有在术前应用化疗而使不能切除的肿瘤变为可以手术。
对晚期癌瘤,化疗可应用于已发生扩散的癌瘤,当转移的肿瘤细胞数量少时效果较好,如应用适当,对于杀灭早期转移癌灶具有一定的效力。
目前化学治疗可使病人延长生存期及可能治愈的肿瘤主要有: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伯基特淋巴瘤、绒毛膜癌、何杰金病和肾母细胞瘤。有较好疗效率 (>50%)的有: 成人急性白血病、乳腺癌、慢性白血病、非何杰金淋巴瘤、卵巢癌、软组织肉瘤和睾丸肿瘤。疗效率较差(≤50%)和生存期短的有: 多发性骨髓瘤、膀胱癌、肺癌、宫颈癌、胃肠(食管、胃、结肠、直肠、肝、胰)癌,头颈部肿瘤、肾癌、黑色素瘤、神经母细胞瘤、骨/软骨肉瘤、甲状腺癌和子宫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