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品及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多种化学物品及药物均可引起溶血性贫血。根据其不同的发病机理可以分成两大类:
❶对红细胞直接的毒性作用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溶血的发生与剂量有关,只要剂量足够大,对任何人均会发生溶血和贫血;
❷仅在某些人中偶尔发生的溶血性贫血,这些人或则有红细胞遗传性代谢异常,或则产生了异常的免疫机制。
化学物品或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分类:
(1)化学物品或药物对红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
(2)红细胞代谢异常:
❶遗传性红细胞酶的缺乏;
❷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3)免疫异常:
❶免疫溶血性贫血;
❷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
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化学物品和药品:
(1)对红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的化学物品及药物:
❶无机物质: 铅、砷化氢、铜盐、水,纯氧;
❷有机化合物:苯及甲苯、硝基苯及二硝基甲苯、萘、苯肼及乙酰苯肼、皂素及卵磷脂;
❸药物: 砜类、非那西丁及乙酰苯胺、雷琐辛;
❹生物毒素: 蛇毒、某些蜜蜂和蜘蛛分泌的毒素、毒蕈、蓖麻子。
(2)对患G6PD缺乏症或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的患者能引起溶血的药物及化学物品:
❶抗疟药: 伯氨喹啉、扑疟喹啉、阿的平、氯喹、奎宁;
❷砜类药: 达普宋(dapsone)、索尔福克宋(sulphoxone);
❸磺胺类药: 磺胺、磺乙酰胺、磺胺二甲氧哒嗪、磺胺二甲基异噁唑、水杨酰偶氮磺胺吡啶;
❹硝基呋喃: 呋喃妥英、呋喃西林、呋喃唑酮(痢特灵);
❺止痛药: 乙酰水杨酸(阿斯匹林)、安替匹林、非那西丁、乙酰苯胺、安基比林;
❻其他: 水溶性维生素K、萘(樟脑丸)、丙磺舒、二巯丙醇(BAL)、美蓝、对氨水杨酸、异菸肼、新砷凡那明、亚硝酸戊酯、链霉素、奎尼丁、抗坏血酸、苯妥英钠及氯霉素。
(3)通过免疫机制引起溶血的药品:
❶免疫: 青霉素、头孢霉素、磺胺类药、奎宁、奎尼丁、异菸肼、利福平、对氨水杨酸、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睇波芬(Stibophen)、非那西丁、安塔唑啉、氨基比林、甲灭酸(mefanamicacid)、氯丙嗪、氯磺丙脲、胰岛素及左旋溶肉瘤素;
❷自体免疫: 甲基多巴。
铅 贫血是慢性铅中毒最常见症状之一。贫血程度大多轻至中度,但在儿童中较重。红细胞呈正常色素或低色素特征。血片中嗜碱性点彩细胞增多,但与铅中毒程度不呈平行关系,且偶尔可以不存在,而在其他溶血性贫血中也可出现,故近年认为不能作为铅中毒的可能诊断标准。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减低。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红细胞的寿命比正常缩短约20%。骨髓中红系细胞增生活跃。有一些铁粒幼细胞内的铁小粒在核周围排列成环状。铅中毒时,卟啉的代谢障碍直接影响到血红素合成,表现在红细胞中游离原卟啉增多,尿中粪卟啉及ALA的排泄增多。血红蛋白的合成减少,因此游离铁积聚在核周围的线粒体中。珠蛋白的合成也受到抑制,表现在血红蛋白中HbA2及HbF的比例增高。
铅中毒贫血不需特殊治疗,主要是治疗铅中毒。
砷化氢 砷化氢(AsH3)是一种气体。在某些工业生产如漂白粉、化肥的制造、锡矿开采、金属冶炼等,当酸与含有微量砷的金属或矿物接触而产生新生氢时,均可产生砷化氢,而在采问病史时常不能获得与砷直接接触的病史,因此砷中毒的诊断易被忽视。砷化氢的吸入可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在血片中出现嗜碱性点彩细胞,大小不匀和异形红细胞增多,可见破碎细胞。砷化氢引起溶血的机理尚不很清楚,可能是当砷化氢氧化时产生的过氧化氢或氢化砷与红细胞膜的巯基结合而损伤红细胞膜。
氯酸钠或氯酸钾 这是一种强力的氧化剂,除能产生高铁血红蛋白外,也能引起溶血性贫血。氯酸钠和氯酸钾可被误用为氯化钠和氯化钾而发生中毒。
铜盐 吞服大量硫酸铜可引起溶血性贫血,曾有报道血液透析时因透析液碱性太强以致溶解透析机器上的铜而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透析液如被氯化的水污染,能产生氯胺,这是一种氧化剂,也能引起溶血性贫血。Wilson病时,体内的无机铜能被释放入血液而引起溶血。
水 以大量蒸馏水冲洗创口,或以大量蒸馏水(500~600ml)作静脉注射,均可因低渗作用而发生溶血。
氧 在航天者中曾发生过因吸入高压的纯氧而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
有机化合物 多种有机化合物如三硝基甲苯和药物都能引起溶血性贫血。苯在中毒早期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之前可先发生溶血性贫血。苯肼有强烈的溶血作用,过去曾用以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生物毒素 动物和植物的某些生物毒素也有溶血作用。蛇毒中的卵磷脂酶能将卵磷脂转变成溶血卵磷脂,后者损坏红细胞膜而发生溶血。不过蛇咬伤后神经毒和心血管毒的作用更显著,而发生严重溶血者不多见。在南美、中美和北美南部某些蜘蛛叮咬后偶尔可发生血管内溶血和血红蛋白尿。蜂螯亦有引起严重溶血者。某些毒蕈如马鞍蕈含有溶血素,吞食后6~12小时除发生胃肠道症状外,还可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出现血红蛋白尿、贫血、黄疸等。蓖麻子含有一种强有力的溶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