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荷包 绣荷包清代小曲。据张西林《琐事闲录续编》卷上称,这首小曲“盛于嘉庆初年,无论城市乡里,莫不递相喊唱”。还“遍及各省,尤盛于京都”。后来收录在小曲选本《万曲选锦》中的《绣荷包》,则标明用〔湖广调〕唱。《琐事闲录》中还记有这首曲子产生的本事。说是有一人受朋友之托,照管他的妻儿,而那朋友日久未归。那人怕友妻闲逸气馁,每天要她绣一个荷包,并给她一定的工钱。等那朋友回来,荷包已积有一箱子了。邻人不知底细,编了这首小曲羞辱那少妇。这一本事不可确考,但与小曲的内容倒是吻合的。全曲共有六段组成,第一段如同引子,总说绣包女的相思与闺怨;下面五段以一更到五更排列,分裁剪、绣口、绣鸳鸯等顺序,直到“五更”向情郎送荷包结束。每段十句,第五句与末句重叠一次,共十二句。第四句与第九句之后,夹有虚腔“不哟咳咳”。虚腔叠句的运用,使这首小曲更加情长意绵,委婉曲折,颇合妇人哀怨时的声口。清人捧花生在《画舫馀谈》中说,《绣荷包》“声音感人,至于此极”,当时学唱此曲的不光是“画舫青楼”,还有“坊市妇稚”、“担夫负贩”甚至乞丐。 ☚ 倒搬桨·桂子桂花桂叶儿多 泗州调·天涯歌女 ☛ 绣荷包 绣荷包民歌的一种。流行于全国各地。属爱情歌。多独唱。曲调各地区略有不同。 ☚ 绣金匾 绣荷包 ☛
绣荷包 绣荷包民间小调的一种。它有“五更调”和“四季调”的两种形式。内容多反映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各地区的曲调风格不尽相同,或高亢,或委婉,或柔和。多独唱。 ☚ 绣荷包 春米号子 ☛ 绣荷包embroidering the lotusshaped pur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