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武器袭击时的卫勤保障
化学武器袭击时的卫勤保障,是卫勤部门针对化学武器损伤特点,运用现代医药科学技术手段,指导部队实施医学防护和对受伤者施行救护治疗等工作。各级卫勤部门,应按照合成军队司令部门统一的防护计划,在有关部门协同下,具体组织实施。
化学武器的种类和杀伤作用 化学武器是化学战剂和其施放器材的统称。化学战剂也称军用毒剂,俗称毒气,是用于军事目的杀伤对方人员、牲畜和毁灭农作物的化学物质。狭义的化学武器往往仅指军用毒剂。施放器材包括地雷、炸弹、炮弹、导弹和布洒器等。用于化学武器达到军事目的的作战手段称化学武器战。
正式大规模的化学武器战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由德军开始试用,后英、美、法同盟军用以报复,双方开展了化学战,使用了大约125,000吨毒剂,造成130万人的重大伤亡。1925年曾在日内瓦签订过禁用化学武器的议定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未见有在战场上大规模公开使用毒剂的报道,但德国法西斯曾用氢氰酸类毒剂惨杀了上百万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小规模的使用化学武器的战例则常发生,至于刺激性毒剂,西方一些国家已作为镇压群众示威的手段。
目前,苏、美等国仍致力化学武器的研制,贮存了大量化学武器。现在的化学战剂与施放器材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有飞跃发展,如新型的神经性毒剂它的杀伤力比前一代毒剂增强了百倍,乃致千倍,这种战剂几乎是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物质,难以直观觉察,再加上运载工具的发展,容易达到突然袭击和速杀的效果。苏、美等国军事学观点认为,虽然化学武器有它的局限性,但它造价低,不破坏建筑物,这些都是化学武器和其它武器不同之处。
主要化学战剂的种类约有六类十多种(本条目不论述毁灭农作物的化学毒剂的种类与损伤作用),即神经性毒剂: 塔崩、沙林、梭曼、VX;糜烂性毒剂: 芥子气、路易氏剂;全身性中毒性毒剂: 氢氰酸、氯化氰;窒息性毒剂:光气、双光气;失能剂;BZ; 刺激性毒剂: 苯氯乙酮、亚当氏剂、CS等。此外为了解决毒剂生产、运输、贮存、销毁过程中一系列问题,国外研制了二元化学武器,从武器系列上,已形成可供陆、海、空军使用的地雷、炮弹、火箭、导弹、航弹、飞机布洒器等配套装置。
化学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措施 现代化学武器的防护主要是军事上的积极防御和器材(物理)防护。医学防护同上述防护措施一起保障部队在敌人化学武器攻击下,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医学防护是运用医药科学技术,对人员可能遭到的化学武器损伤进行预防、急救、治疗和消毒措施的总称。
部队人员的医学防护 首先要组织指战员的防化训练,使其了解化学武器杀伤性能和损伤特点,学会预防和自救互救措施。如适时与正确地使用制式或非制式的防护器材,个人防护盒内的急救药、预防药和消毒剂。训练中应以速杀性神经性毒剂的预防与急救技术为重点。再次是防止通过饮水和食物造成人员间接染毒。在遭受化学武器袭击后,师、团卫生部门要负责对染毒区内的饮用水和未严密包装的食品进行检验,做出能否食用的结论。要指导部队对饮水和食品进行消毒处理,经检验证明无毒后方可食用。
染毒区伤员和抢救人员的防护 抢救队进入染毒区前,应根据毒剂种类,着用防护器材,服用针对性预防药物,以保障抢救人员的安全。在染毒区内,不准脱去防护器材,不能随地坐卧,不要饮水和吸烟。对中毒人员除施行各种急救措施外,还要帮助重伤员戴上防毒面具,披上雨衣,并指导伤员就地进行局部洗消,以防继续中毒。
救治机构内人员的防护 救治机构不要在染毒区展开。成立洗消组,对VX、梭曼和芥子气、路易氏剂的染毒人员进行洗消处理,防止伤员之间的交叉染毒。对化学武器复合伤员,应专室收治,分台手术,手术器材专用,用后严格消毒。救护所和医院展开地区、住所、道路、卫生器材与运输伤病员的车辆污染时,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卫生人员要穿戴防护服装,遵守防护规定,防止间接染病。
化学武器伤员的医疗后送 化学武器袭击时,地面和空气被毒剂污染的地区称为染毒区。如果染毒区小、伤员不多,除自救互救外,由连、营抢救组救治,必要时团卫生队加强其抢救力量即可。如果染毒区大,伤员数量多时,派出救护分队与防化分队协同组织抢救。
连、营和染毒区的医疗后送 以自救互救为主,连、营卫生人员和上级派来的医护人员主要任务是救护重伤员,指导其他伤员的自救互救工作,措施有:
❶给伤员戴上或更换失效的防毒面具。
❷根据化学侦察和出现症状的预兆,尽快注射抗毒剂,将用过的空针管放在伤员前胸袋内,表示给药剂量,以便后继治疗。
❸如有严重呼吸障碍,则立刻进行人工呼吸。
❹皮肤与衣服上有毒剂液滴者进行局部消毒,脱掉有染毒的装具,防止继续中毒和交叉污染,尤其对VX毒剂或胶粘梭曼染毒者更要注意。
❺对经口中毒者,人工引吐,在营救护所有条件时应洗胃。
❻毒剂污染伤口时,用水壶的水冲洗伤口,营救护所用2%苏打水冲洗伤口,缚上无菌绷带。
根据中毒症状和染毒区毒剂浓度,可把伤员分为二类:
(1)给予抗毒剂后,中毒症状消失者,根据战斗情况的需要可暂留在部队继续完成战斗任务,或作为轻伤员第二批后送。
(2)给予救治后症状不能控制者,或皮肤染毒严重需要紧急卫生处理者,作为第一批后送。若染毒区不受敌人威胁,也可等上级派来医疗分队就近治疗。
团救护所的医疗后送 团救护所在接收化学武器伤员展开时,要设洗消组和化学复合伤的绷带交换室。
在团救护所分类哨,首先分出有继续中毒和对周围有危害的染毒者送到洗消组或化学复合伤绷带交换室。其余,根据伤情轻重,分送重伤室和轻伤室进行收容和救治。
救治范围:
❶皮肤与衣服染毒时进行局部洗消,有条件时更换衣服,消除口腔和鼻腔的粘液和呕吐物。
❷按中毒症状继续注射抗毒剂,对神经性毒剂中毒者除使用装备的急救针外,应补充注射重活化剂,如氯磷定、双复磷等。
❸对重症者按适应证给予氧气、强心剂或抗痉剂等综合治疗措施。
❹复合伤用2%苏打水冲洗伤口,经口中毒时用2%苏打水洗胃或服活性炭等吸附剂。
❺留治三到七天内能治愈的轻伤员。
团救护所收治中毒人员时展开如图1。

图1 团救护所收治中毒人员展开示意图
师救护所(野战医院)的医疗后送 师救护所 (野战医院)在收治化学武器伤员时,应设进行全部卫生处理的洗消组。组内设伤员洗消室与服装洗消场,开设在救护所各组的下风方向,场地要便于担架车辆进出,并靠近水源,增设化学复合伤手术室,扩大危重伤员观察室。
师救护所收治中毒人员时展开如图2。

图2 师救护所收容中毒人员展开示意图
分类哨将有皮肤或衣服染毒者送洗消组进行卫生处理,其他伤员分送到有关组室。按伤情分四类: (1)优先分出需要紧急抢救生命者送往危重中毒室抢救;(2)有危及生命的外伤指征的送复合伤手术室; (3)可缓期治疗,但短期内不能治愈者送后送组;(4)轻度中毒,可短日内恢复战斗力者,送轻伤留治组。
战役后方医院治疗 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中毒伤员不多,可和一般伤病员收在一个医院内。但收入专门病房,抽出一部分人员、器材,专门救治。另一种状况是中毒人员多,指定某一个医院专门收治中毒人员。对化学武器伤员的救治范围与师救护所相同外,还要治疗与预防合并症,后遗症(神经性毒剂有时引起严重的精神与神经反应,以及长期的精神神经疾患),进行康复人员的健康鉴定。提出继续服役或退役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