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性质huà xué xìng zhì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1935年《科学》第十九卷第四期:“这种新的氢——重氢(Deuterium)——也能和普通的氢一样的同氧化合而成水。这种新知的水——重水(Heavy water)——在化学性质上和平常的水也一样。”◇化性。 化学性质←→物理性质huà xué xìng zhí ← → wù lǐ xìng zhí化学性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物质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物质性质。 【例】 电离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许多化学过程和物质的化学性质,是化学中重要理论。(吴义生等: 《自然科学概要》)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叫做物理性质。(初中课本《化学》) 化学性质物质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的性质。如稳定性、酸性、碱性、还原性等。 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组成 从旱地土壤来看,淮北主要是砂姜黑土和潮土,江淮丘岗为黄褐土和黄棕壤,皖南则主要是红壤,这几种土壤的化学组成有以下特点:1.自北向南硅的含量逐渐减少,铁、铝的含量逐渐增加;2.盐基的淋溶自北向南逐渐增强;3.钾、钠比(K2O/Na2O)、分解系数(Fe2O3/MgO)和淋溶系数(SiO2/MgO)也都呈现同样的规律性;4.不同土壤类型虽然体现出以上的共同规律,但也有深刻受母质的影响。从水稻土的化学组成可以看出,与同母质的旱作土壤相比,马肝田的SiO2比马肝土高,而Al2O3和Fe2O3低于马肝土,其含量分别为69.12—73.53%、12.08—14.06%、4.57—5.75%和63.24—69.32%,13.55—17.43%、4.90—6.46%。 土壤酸碱度 主要土壤类型pH值变幅较大,且具有地带性规律。从南到北pH值由低到高,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皖南地区呈强酸至酸性,如棕红壤的pH值为4.5—6.4;江淮之间土壤呈酸性至中性,如黄棕壤的pH值为5.0—6.5;淮北土壤呈碱性反应,如砂姜黑土和潮土的pH值分别为6.8—8.5和5.5—8.5。全省土壤值以pH值5.5—6.5最多,占总面积39.78%,其次为pH值7.5—8.5占27.17%,pH值小于4.5和大于8.5的占2.44%。土壤酸碱变化虽然较大,但一般都适宜于植物生长。 土壤交换性能 阳离子交换量是土壤肥力指标,是改良土壤和合理施肥的重要依据。一般认为,阳离子交换量在20毫克当量/100克土为保肥能力强的土壤,10—20毫克当量/100克土为保肥能力中等土壤,小于10毫克当量/100克土为保肥能力弱的土壤。安徽大部份土壤的耕层阳离子交换量多在10—20毫克当量/100克土,黄红壤和棕红壤也接近10毫克当量/100克土,只有盐化潮土和碱化潮土低于6毫克当量/100克土左右,而砂姜黑土高达27.7毫克当量/100克土。 土壤盐基饱和度 土壤盐基饱和度的大小,决定着营养离子对植物的有效性,是土壤肥力重要指标之一。丰产水稻土的盐基饱和度不低于70%。土壤耕作层的盐基饱和度,少数土壤如粘盘黄褐土、棕红壤和渗育水稻土较低,在56—64%,其他的都在60%以上。 土壤粘土矿物 常见的粘土矿物有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蛭石、绿泥石等。这些粘土矿物或来自母质或产生于成土过程。安徽地带性土壤基本上有其大体相似的粘土矿物组成,这种属性在剖面的表层显得尤为突出。皖南的黄红壤,表层粘土矿物以高岭石和蛭石为主;心土层粘土矿物在数量上较表层要丰富,是淋溶淀积的结果,如马肝土和棕红壤在心土层都出现较多的铁铝氧化物的沉积。在水热适宜的条件下,如黄山的酸性棕壤、黄壤,心土层都有三水铝石出现。酸性山地土壤如黄山、九华山、大别山黄壤、黄棕壤和酸性棕壤在心土层出现绿泥石等矿物。底土层的粘土矿物与其母质关系最为密切,结晶度也最高,从底土层土壤粘土矿物的组合,可以看出母质对土壤粘土矿物的影响。 土壤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的变异,首先表现在纬度的差异。红壤的腐殖质组成与黄棕壤、黄褐土比较,均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腐殖质和粘土或高价盐基结合状态上有一定的差异;其次是在腐殖质组成中胡敏酸与富里酸的比值低于黄褐土和黄棕壤,而明显高于江西红壤。这表明,因纬度的差异,由北向南,胡敏酸在腐殖质中的比重逐渐减少,而活性胡敏酸则逐渐增多。在垂直带谱上,各类土壤的腐殖质组成中腐殖酸含量,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减少。在不同地理条件下的区域性变化特点所表现出的腐殖质组成和性质上的差异,一是土壤腐殖酸的里胡酸、富酸敏的比值,以富里酸占明显优势;二是腐殖质中胡敏酸的光密度,在潮土、石灰土和砂姜黑土三个土类中,以砂姜黑土为最大。不同的耕作制度对腐殖质性状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旱作条件下,土壤腐殖质性状变异呈地带性特征,耕种土壤腐殖质的分解速率高。腐殖质性状也受土壤肥力水平的影响。土壤肥力水平高的,有利于胡敏酸的形成。人类的耕作、施肥、灌溉等措施,不可避免地引起腐殖质组成和性质上的变异。 ☚ 物理性质 四 土壤养分状况 ☛ 化学性质chemical proper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