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勒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勒子5274栗子。吴语。江苏昆山。

勒子

〈隐〉旧时黑社会指车子。

勒子

旧时缠于额上之饰物。各代名称有异,元人称“鱼婆勒子”,明人称“遮眉勒”或“遮眉勒子”,清人则称“勒子”或“勒条”。常为贵族妇女使用,年老者用之重在防风御寒,年轻者用之则重在装饰。勒子的使用源于唐代的“透额罗”,即用透明的罗绢缠绕于额。《全唐诗》四二三元稹《赠刘采春》:“新妆巧样画双蛾,谩裹常州透额罗。”

勒子lè·zī

用绸缎制作横裹在额前的带式东西,有的上绣吉祥图案,或正中钉颗珠宝装饰,可助避寒,多为冬日使用:那凤姐儿家常戴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六·140)横竖我不出门,又不戴冠子~,不过打几根散辫子就完了。(二一·462)

古代名物 > 香奩類 > 首飾部 > 裹束 > 勒子
勒子  lèzi

婦女頭上飾物,如帽絆,帽箍之類。清·李斗《揚州畫舫録·小秦淮録》:“翠花街,一名新盛街,在南柳巷口大儒坊東巷内。肆市韶秀,貨分隧别,皆珠翠首飾鋪也。揚州鬏勒,異于他處,有蝴蝶、望月、花藍、折項、羅漢鬏、懶梳頭、雙飛燕、到枕鬆、八面觀音諸義髻及貂覆額、漁婆勒子諸式。”《缸樓夢》第六回:“那鳳姐家常帶着紫貂昭君套,圍着那攢珠勒子,穿着桃紅酒花襖。”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首服部 > 巾幘帽 > 冒絮 > 勒子
勒子  lèzi

抹額之俗稱,明清常用。《紅樓夢》第六回:“那鳳姐家常帶着紫貂昭君套,圍着那攢珠勒子,穿着桃紅灑花襖。”

勒子lēi·zi

清以来江湖社会谓车。《江湖春典》:“车称勒子。”《清门考源·各项切口·洪门类》:“勒子: 轿子也。”语亦见刘联珂 《中国帮会三百年革命史·洪门切口》。

勒子lèzi

妇女额饰,一般多由两片状如上弦月形黑色帽片联结而成。帽片多由黑缎黑平绒等作面子,红绒作里子,内夹薄棉絮。勒子戴在头上,前额压住发际,两侧半掩耳,护住双鬓,系在脑后。在两帽片相连的前额处嵌以玉石或珠子。青年女子或少妇常在耳处绣花。其制有多种:以金属制成者,名谓“金勒子”;以丝绳或纱罗制成者,谓“渔婆勒子”;以金属或布帛制成、上嵌珍珠者又称“攒珠勒子”。由唐代透额罗发展而来,宋、元、明、清相承不废。勒子使用极广。元代称渔婆勒子,成为元曲道具之一。明代唯爱俏妇女使用,名叫遮眉勒。清代依旧称勒子或勒条。清初贵族妇女作家常装束使用,宫廷嫔妃亦使用。《醒世姻缘传》第一回:“还问他班里要了我的金勒子,雉鸡翎,蟒挂肩子来,我要戎妆了去。”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翠花街,一名新盛街,在南柳巷口大儒坊东巷内。肆市韶秀,货分隧别,皆珠翠首饰铺也。扬州鬏勒,异于他地,有蝴蝶、望月、花篮、折项、罗汉鬏、懒梳头、双飞燕、到枕松、八面观音诸叉髻;及貂覆额、渔婆勒子诸式。”《红楼梦》第六回:“那凤姐家常戴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