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劳动力剩余经济模型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Lewis, William Arthur,1915—1991)在分析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时提出的理论模型。刘易斯在分析低收入国家经济时提出了“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模型”。该模型假设:低收入国家在固定的实际工资水平下,劳动力供给数量是无限的,而不是像新古典理论那样假定为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剩余经济模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平等最初会加剧,然后会消失。这与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Kuznets, Simon Smith,1901—1985)的倒U形假说一致。不平等最初会加剧的主要原因,一是资本家的收入比重会随着现代化部门规模的扩大而提高,二是数量不多的劳动者从维持生存的低工资农业部门转移到工资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当经济发展进入后期阶段,剩余劳动力最终被现代部门全部吸收完毕之后,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会随之减轻。美国经济学家拉尼斯(Ranis, Gustav,1929— )和费景汉(Fei, John C.H.,1923—1996)发展了刘易斯模型,指出在新的转折点上劳动力成为稀缺的生产要素,劳动需求增长使实际工资上升,导致不平等程度的下降。在刘易斯的劳动力剩余经济模型中,不平等不仅仅是经济增长带来的后果,而且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在劳动力剩余的国家中,当在总人口中占少数的资本家占有比重很高的国民收入,富有者储蓄较多从而投资较多时,便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刘易斯的劳动力剩余经济模型的影响一直很大,但也常常受到质疑。发展中国家少数富人是将储蓄用于国内投资还是放纵于进口奢侈品的消费,或将收入与投资转移到国外,这些重要问题并没有得到明确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