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役元代应役人以一定比例的应税田亩收入充役费。助役始于世祖之时。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四月推行助役法。按一定比例从应税田亩中拿出田若干亩,由应役人掌管,以这部分田亩的收入充役费。泰定初年规定,江南民户有田一项以上者,于输税外,每顷田出助役之田,由里正掌握。这部分田地收入作助役之田。寺观田土,除去在宋时旧有土田,凡新增之田亩,验其多寡,出田助役。出田助役,又称助役粮。 助役亦称义役。指元代地方民户量资产多寡,各出一定数量田土或钱钞,以田土所产或钱钞利息津贴杂泛差役应役者,使其不致因繁重役务负担,倾家荡产。初由民间自行措置,后由官方加以规定。延祐五年(1318),规定浙西地区有田百亩以上者均须出田助役。至治三年(1323)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此法,规定助役田(钱)由应役者轮流掌握,但实际上多由地方豪强大户支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