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Law of Bad Money Driving out Good Money亦称“格雷欣法则”。在复本位制条件下,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必然出现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所谓的良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国外,从而退出流通界,而劣币,即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充斥市场的货币现象。16世纪英国财政学家格雷欣在给英国女王的改铸货币建议书中曾有“劣币驱逐良币”一语,故名“格雷欣法则”。中国古代的学者很早以前对此就有所认识,如汉代贾谊早在两千年之前就说过,“奸钱日繁,正钱日亡”,从而“法钱不立”,说的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见“格雷欣法则”。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the law of bad money driving out good money亦称“格雷欣法则”。在复本位制条件下,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必然出现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所谓的良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国外,从而退出流通界,而劣币,即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充斥市场的货币现象。16世纪英国财政学家T·格雷欣(Thomas Gresham,1519~1579)在给英国女王的改铸货币建议书中曾有“劣币驱逐良币”一语,故名“格雷欣法则”。中国古代的学者很早以前对此就有所认识。汉代贾谊在两千多年之前就说过:“奸钱日繁,正钱日亡”,从而“法钱不立。”(贾谊:《新书》)说的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 实价货币 格雷欣法则 ☛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见“格雷欣法则”。 ☚ 格雷欣法则 辅币 ☛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亦称“格雷欣法则”。指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名义价值相同而市场实际价值不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市场实际价值较高的铸币(称为良币) 必然被市场实际价值较低的铸币所排挤。具体表现为良币必然逐渐被收藏熔作他用或输出国外而退出流通,而劣币则充斥市场,成为主要流通手段。一般认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16世纪英国的政治家和理财家托马斯·格雷欣 (ThomasGresham,1519—1579年) 最早明确提出来的。他于1559年上书当时的英国女主伊利莎白一世,建议收回成色不足的铸币加以重铸,以阻止良币外流,建议中曾有“劣币驱逐良币”一语,而这一句话被苏格兰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者马克劳德在其所著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加以引用并定名为“格雷欣法则”。其实,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作家亚里斯多芬的著作中即已出现,事实证明,只有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银比价和法定比价发生差异时,或一般在低值货币泛滥市场时,良币才会被劣币所驱逐。而在货币流通量没有超过商品流通需要时,良币、劣币可以同时流通。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劣币驱逐良币已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但如果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市场上,允许两种或两种以上纸币同时流通时,也会出现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购买力较高的一种,驱逐实际购买力较低的那种现象。 ☚ 居民货币支出 格雷欣法则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