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劓yì割除。《古文苑》王延壽《夢賦》:“劓尖鼻,踏赤舌。” 劓读音·i(ˋ),为i韵目,属i—er韵部。鱼器切,去,至韵。 上一条: 熠 下一条: 寱 劓yì割掉鼻子,古代的一种酷刑。 劓截鼻。《周禮·秋官·司刑》:“司刑掌五刑之法,以麗萬民之罪,……劓罪五百。”鄭玄注: “劓,截其鼻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劓,魚器反;李魚介反,又疑既反。” 《尚書古文·吕刑》:“爰始淫爲劓、刵、椓、黥、越兹麗刑并制,罔差有辭。”鄭玄注: “劓,截鼻。” (《通德堂經解》) 古代名物 > 刑罰類 > 刑名部 > 墨劓 > 劓 劓 yì 刑罰名。五刑之一。將罪人割鼻。約始於商代。《周易·睽》:“其人天且劓。”孔穎達疏:“截鼻爲劓。”《史記·商君列傳》:“行之四年,公子虔復犯約,劓之。” 劓yì古代割掉鼻子的酷刑。《韩非子·内储说下》:“郑袖言恶臭而新人~。” 劓*yiD8E6 用耻辱刑 用耻辱刑剃去男子头发:髠(髠刑;髠首) 鬄(鬄发) 剃发 薙发 ☚ 用刑具 受罚 ☛ 劓中国奴隶制五刑之一。割掉鼻子的刑罚。《周礼·秋官·司刑》郑康成注: “劓,截其鼻也。”最早见于甲骨文。重于墨刑,而轻于 (刖)刑。在周代适用的范围甚广,史称周初“劓罪五百”,至穆王时增到千条。春秋战国时期,劓刑仍被沿用。《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楚“公子比为王……使观从从师于乾谿,而遂告之,且曰: ‘先归复所,后者劓。’”秦孝公时,商鞅之法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史记·商君列传》)。有时与其他刑罚合并使用,如《秦简·法律答问》载:“不盈五人,盗过六百六十钱,黥劓以为城旦。”汉初亦沿用劓刑。文帝时除肉刑,“当劓者,笞三百”,始以笞刑代替劓刑。隋以后以笞、杖、徒、流、死为五刑,劓刑不见于刑典,唯金国早期对于犯重罪的赎刑者,仍要割掉鼻子或耳朵,以别于一般平民 ( 《金史·刑法志》)。 劓 劓刑罚名。即割其鼻。《尚书·吕刑》: “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 刵、 椓、 黥。”周秉钧易解: “劓, 截其鼻。” ☚ 议定奏裁 劓辟 ☛ 劓yì (割掉鼻子) cut off the nose (a punishment in ancient China) 劓肉刑之一。为割鼻之刑。夏、商、周三代均用劓刑,楚亦承之。《说文》:“劓,刑鼻也。”《尚书·康诰》:“又曰劓刵人。”孔颖达疏:“劓在五刑,为截鼻。”《左传》昭公十三年载楚观从曰:“先归复所,后者劓。”《战国策·楚策四》:楚怀王“令劓之(魏美人),无使逆令。” 劓刑名。肉刑的一种,即割鼻,秦时有此刑。《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不盈五人,盗过六百六十钱,黥劓以为城旦。”西汉文帝时废止肉刑,当处劓刑者,笞三百,后不复用。 △劓yì16画 鼻部 古代一种割掉鼻子的酷刑。 劓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