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割发代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割发代首

 


 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
 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释词】
 ①貔貅(pi xiu):传说中的一种猛兽。古代用来比喻勇猛的军队。《礼记·曲礼》:“前有挚兽,则载貔貅。”《晋书·熊远传》:“命貔貅之士,鸣檄前驱。”
 ②首:头。
 ③方:才。
 
 【赏析】
 曹操出兵讨伐张绣,行军途中,见农民因战乱逃亡在外,不敢收麦。便晓喻:“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不料,曹操自己骑的马,因一鸠飞起而受惊,窜入麦田。曹操表示要用所佩之剑自刎,被人救下,于是“割发权代首”。
 “割发代首”这首诗其用意很明显,时时处处突出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毛宗岗在该回回前总批中进一步写道:“曹操一生,无所不用其借:借天子以令诸侯;又借诸侯以攻诸侯;至于欲安军心,则他人之头亦可借;欲申军令,则自己之发亦可借。借之谋愈奇,借之术愈幻,是千古第一奸雄。”这是毛宗岗一家之言,我们姑且不论。
 如何评价“割发代首”这件事,不能孤立地从曹操道德品质上去论,而是应当放到封建社会法的观念和原则中去衡量。郭嘉引《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以此作为处理这件事的理论原则是有来历的。所谓“法不加于尊”,就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封建社会的法有着自己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就一般而言,而实际在制定法还是执行法的整个过程中,掌权者的随意性是很大的,因此,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基本没有多少法制可言,主要依靠人治和形形色色的宗法思想来维持统治。法是死的,解释和执行法的官吏是活的,这当中官吏自身的道德品质就十分重要了。贪官,以法为奸;清官,秉公执法。这一贪一廉对老百姓讲就大不一样,所以在人民群众中对清官十分尊崇,公案小说和戏剧中的包公、海瑞形象千古不衰。从封建法的观念和执法的原则衡量曹操这件事,说不得好,也说不得坏,因为统治者的意志就是封建法的最高体现。但从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这一客观效果来看,曹操的做法是应当肯定的。
 曹操制定践踏麦田者罚的律令,受到百姓的欢迎,“无不欢喜称颂,望尘遮道而拜”,又使“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无论从出发点,还是从实践的效果,都可以看出曹操不愧是一位有作为的封建政治家,他十分清楚得民心的重要,这何谈“诈术深”呢?! 毛宗岗为了达到拥刘贬曹的目的,不惜油彩,凡事都给曹操脸上抹一层白色,以示其奸。

割发代首

三国魏曹操以身作则,执法严明的故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二月丁卯,葬高陵”。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持法峻刻……常 (尝) 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会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主簿议罪; 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割发代首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严于执法,以身作则的典故。据《三国志·魏武纪》记载:曹操率军出征,路经一片麦田时下令: “士卒无败麦,犯者死,”士卒闻令下马扶麦而行。然而曹操骑的马不慎误入麦田,犯了命令,他请求典官依法治罪。典官用“罚不加尊”开脱时,曹操指出: “制法而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遂用宝剑割下自己头发扔在地上,代首服刑。古代去发为刑罚一种,称为“髡”刑。曹操制定《魏武军令》中也有“违令者髡翦以循”的规定。所以,曹操断发“自刑”,便成为严于执法,以身作则典故流传后世。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