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副热带高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副热带高压furedai gaoyasubtropical high

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它是副热带高压带内的高压单体。副热带高压带大致位于南、北纬度30度附近,围绕着半球。南半球最明显。北半球因海洋与大陆对大气加热作用的差异较大,地面天气图上高压带有些地方被破坏,在对流层中部以上的天气图上, 高压带很明显。这个高压带是盛行西风带和东风带的分界,其高纬侧是西风带,低纬侧是东风带。副热带高压夏季较强且位于较高的纬度,冬季较弱且位于较低的纬度。在北半球夏季,海平面平均天气图上有两个副热带高压中心,分别在太平洋和大西洋:500百帕等压面平均图上有三个中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非洲北部;200百帕等压面平均图上有两个中心,在青藏高原和北美洲。在瞬时的北半球天气图上,经常看到五、六个或更多的副热带高压中心。对中国天气有直接影响的副热带高压有西太平洋高压(包括南海高压)和青藏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内部天气晴朗,而它的西侧和西北侧向中国内陆输送暖湿空气,是形成中国雨带和雨季的主要天气系统,它的进退和活动特征,对中国各地区的旱涝关系极大。青藏高压出现在夏半年,对流层上部明显,近地面则常表现为低压,气层不稳定,常出现浓积云、积雨云、雷暴等对流天气。

副热带高压subtropical high

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它是副热带高压带内的高压单体。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夏季较强且位于较高的纬度;冬季较弱且位于较低的纬度。在北半球夏季,海洋上有两个副热带高压中心,分别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对中国天气有直接影响的副热带高压有西太平洋高压(包括南海高压)和青藏高压。在西太平洋高压中心及其附近部位因气流下沉,晴朗少雨。而它的西北部边缘常受西风带锋面、气旋活动的影响,多阴雨。西北部的偏南气流向中国内陆输送暖湿空气,是形成中国雨带和雨季的主要天气系统。西太平洋高压的南部边缘,常有台风、东风波等热带天气系统影响,可产生降雨和大风。西太平洋高压的强弱和位置变化还影响台风的移行。青藏高压出现在夏半年,在500 hPa高度上开始出现,向高空逐渐加强,近地面则常表现为低压,气层不稳定,常出现积雨云、雷暴等对流性天气。

副热带高压

位于纬度20°~30°地区的高气压系统。在500~700 hPa等压面上表现最明显,常呈长(横)椭圆形。在其控制下常为晴热天气,而北半球,500 hPa588线外的西北侧往往有雨带存在。

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furedai gaoya

位于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高压系统,简称副高。它呈椭圆形,长轴同纬圈大致平行,占据广大空间,稳定少动,是副热带地区最重要的大型天气系统。它的存在和活动对低、中纬度天气的发生、发展和对全球环流演变具有巨大影响,而且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角动量的输送和平衡也起重要作用。
副热带高压由于受地表海陆相间分布的影响,沿纬圈分裂成几个具有闭合中心的高压单体。从500百帕平均图上看,副高主要位于海洋上,常年存在。北半球副高单体中心经常有5~6个,分别位于北太平洋西部、北太平洋东部、北大西洋中部、北大西洋西部墨西哥湾和北非等地,青藏高原也有一高压中心。南半球有南太平洋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和南印度洋高压等。这些高压有时增强,有时减弱,有时合并,有时分裂。副高是由于对流层上层空气辐合、聚积形成的深厚系统。从垂直剖面看,600~100百帕层质量辐合,600百帕以下质量辐散,整层的质量辐合大于辐散,200百帕附近质量辐合最突出,而且副高的轮廓和进退也最明显。
副高区内水平温度梯度一般比较小,然而高压边缘由于同周围系统交界,温度梯度却比较大,尤其北部和西北部更大。这种温度梯度分布造成了副高脊线附近气压梯度小,水平风速很小。相传从大西洋东岸驶往西印度群岛的帆船,进入副高所在纬度时,接连几周平静无风,无法航行,终因水尽、粮缺不得不将船上的马匹投入海中。因而欧美各国常用“马纬度”作为副热带高压的同义词。而副高南、北两侧的水平风速却比较大,并随着高度增高风速不断增强,到达一定高度时形成急流 (风速≥30米/秒),副高北侧是西风急流,南侧是东风急流。
副高范围内盛行下沉气流,气流绝热增温而变暖,形成下沉逆温层,抑制着铅直运动的发展。因而副高天气以晴朗、无风、炎热为主,尤其副高东部,气流下沉更强,逆温层更厚、更稳定,结果久旱无雨,形成干燥气候,在陆地上(大陆西岸)甚至变成沙漠气候,而副高的西部和北部边缘,因与西风带交界,受西风带锋面、气旋活动影响,使低层辐合上升的暖湿气流,易于冲破较弱的逆温层而形成对流,产生雷阵雨天气。副高南侧是东风气流,晴朗少云,低层湿度大,闷热。当有热带风暴、东风波等热带天气系统活动时,可能产生大范围暴雨和中小尺度的雷阵雨及大风天气。
副高的强度、位置、范围和形状随季节的更迭而有明显变化。从1月到7月,副高主体都向北、向西移动,强度增强,范围扩大,从7月到1月则向南、向东移动,强度减弱,范围缩小。这种季节性变化,还具有明显的缓慢式变化和跳跃式变化的不同阶段。北太平洋副高夏季时分裂为东、西两个大单体。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变化对于中国东部地区的天气状况具有重要影响,因为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北侧5~8个纬距处有西风带中的锋面、气旋频繁活动,产生阴雨或暴雨天气,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雨带。一般而言,5月份以前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于15°N附近,相对应的雨带位于华南;6月份脊线越过20°N,主要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7月中旬脊线向北越过25°N,主要雨带移到黄河流域,华北地区进入雨季。江淮流域正处于副高脊线控制下,无风、少雨、酷热,进入伏旱期。华南处于副高南侧,常有热带风暴、东风波活动,产生大量降水,使华南又出现一条雨带,进入后汛期。7月底到8月初脊线越过30°N,到达一年中的最北位置,主要雨带进到华北和东北地区。9月上旬副高脊线开始南退,雨带也相应南移; 10月上旬副高脊线退回15°N附近,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变动。西太平洋副高这种季节性移动并不是非常规律的,而往往是有的年份北移时间早,有的年份北移时间晚; 有的年份移动快,有的年份移动慢; 这样就容易造成中国东部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洪涝的反常天气。

☚ 梅雨   热带风暴 ☛
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Furedai gaoya

位于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高压系统,简称副高。它呈椭圆形,长轴同纬圈大致平行,占据广大空间,稳定少动。因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而分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主要位于海洋上,常年存在。北半球副高单体中心经常有5—6个,分别位于北太平洋西部、北太平洋东部、北大西洋中部、北大西洋西部墨西哥湾和北非等地,青藏高原也有一高压中心。南半球有南太平洋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和南印度洋高压等。这些高压有时增强,有时减弱,有时合并,有时分裂。在高气压中心控制地区,因气流下沉,一般云雨少见,在其边缘则多降水。副高的强度、位置、范围和形状随季节的更迭而有明显变化。从1月到7月,副高主体都向北、向西移动,强度增强,范围扩大,从7月到1月则向南、向东移动,强度减弱,范围缩小。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变化对于中国东部地区的天气状况具有重要影响,容易造成中国东部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洪涝的反常天气。副热带高压变化有很强的持续性,研究表明,其强度变化与海温异常有密切关系。尤其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有明显影响。

☚ 温带气旋   季风 ☛

副热带高压

出现在南北半球纬度15°—35°之间的深厚而稳定的暖性高气压。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副热带高压是大气环流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大型的、持久的大气活动中心。在其控制的范围内,盛行下沉气流,一般天气晴朗,其边缘多降水天气系统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和在一个地区驻留时间的长短,对我国夏秋两季的旱涝和台风活动有很大影响。

副热带高压

位于副热带地区多呈椭圆形的暖高压。主要有太平洋高压、大西洋高压和印度洋高压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9: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