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剧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剧场 剧场古代观演场所。随表演艺术之发展,历代名称不一,形态各异。最早的观演场所是广场,《诗经· 陈风》:“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宛丘”指中间低四周高的空地,表演者在中间空地呈伎,观者四面围观。与“宛丘”相反,先秦典籍中尚有“灵台”的记载(《诗经·皇矣》),“灵台”为广场上升出地面之高台,亦设“钟鼓”,但灵台非专门用于表演,兼有瞭望、祭祀等用途。先秦乐舞表演亦有在室内者,《尚书》“恒舞于宫,酣歌于室”即指此种形态,但有无特定的观演区域尚不得而知。观演场所有明确称谓,见诸文献的始于汉代,称之为“观”,如“平乐观”即是人工修筑的百戏观演场所,其中演出区是广场,张衡《西京赋》:“临迥望之广场,呈角觝之妙戏。”《读史方舆纪要》亦谓“观在未央宫,阔十五里。”而观众区已有临时之建筑,《西京赋》:“大驾幸乎平乐,张甲乙而袭翠被。”一般认为,“张甲乙”即指在广场上张设临时看棚,以甲乙顺序名之,故云。称剧场为“戏场”较早见于隋代,《隋书·音乐志》:“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唐代剧场见诸典籍者渐多,元稹《哭女樊四十韵》:“腾踏游江舫,攀缘看乐棚。”“乐棚”或指专供演出的临时建筑,除“乐棚”外,唐代亦沿用旧名称剧场为“戏场’,但“戏场’之设,以寺庙为多,钱易《南部新书》云:“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荐福、保寿。”专供歌舞表演者则称“歌场”,敦煌曲《皇帝戚》辞第一首:“新歌旧曲遍州乡,未闻典籍入歌场。”段安节《乐府杂录》亦有“每有歌场,辄入独舞”的记载。广场演出亦盛,常非月《咏谈容娘》:“举手整花钿,翻身舞锦筵,马围行处匝,人簇看场圆。”描述广场演出场景非常真切。唐时舞台称“歌台”或“舞台”,剧场见诸画面者则有敦煌壁画,其中“净土变”描绘剧场形式当有一定现实依据:池中筑台,四周设栏,中设地毯,毯上两舞者对舞,两旁则为乐队。 ☚ 小令 优伶 ☛ 剧场jùchǎng演出戏剧、歌舞等的场所。 剧场jù chǎng供演出戏剧、歌舞等用的场所。1871年王韬《漫游随录》:“剧场四周,宾客毕集,士女如云,簪裾会盍,履舄错交。由日耳曼来演剧者,大小约有百余人,各皆矫健绝伦,采焕容发。”1882年《曾纪泽日记》:“戌初二刻,率两女儿往小倭匹拉剧场听歌,省斋为主人也。”1900年沈翊清《东游日记》:“建筑学列品室有宫室、厦屋、剧场、寺塔等小模并泥塑人物及建筑各种利器。” 娱乐场所 娱乐场所演出场所:剧院 剧场 戏院 另见:娱乐 行乐 表演 唱歌 ☚ 娱乐场所 游息场所 ☛ 剧场 剧场亦称“戏院”、“戏团”。是戏剧或其他表演的建筑物,通常包括设有边副台与悬吊布景空间的舞台、供演员用的化妆间以及通常设有楼座包厢座的观众席。它以舞台和观众席位为主体,分露天、室内。我国西汉时演出戏的广场是露天的雏形。唐代寺院中的“戏场”,为后世“庙台”的前身。宋元时称剧场为“勾栏”,清代宫廷剧场的舞台并装有机械设备;民间戏场俗称茶楼或茶园,设备简朴。现代世界著名的剧场有巴黎的国立歌剧场、维也纳的皇室剧场、纽约的首都剧场(Metropolitan theatre)、伦敦的Cliseum the-atre、柏林的皇室剧场、俄国的皇家剧场等,都以美术的建筑著称。我国的一些剧场,又作开会的礼堂。二者兼备。 ☚ 音乐厅 电影院 ☛ 剧场 剧场戏剧、歌舞等表演艺术的演出场所,也叫戏院、戏园。一般分为露天剧场和室内剧场两大类。两类剧场都由演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我国剧场的历史也很悠久,早在西汉时期演出百戏的广场就已具有露天剧场的雏形。唐代寺院中的“戏场”为后世“庙台”的前身。宋元时期把剧场称作“邀棚”或“勾栏”。那时已有专业剧团在演出了。到清代,剧场的发展很快,宫廷剧场的舞台已有一些机械装置了。但民间的剧场设备简漏,仍是一块“守旧”,一副桌椅,一般称作茶楼或茶园。在欧洲,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就已建立起可容数万人的扇形露天剧场,每年举办戏剧节进行演出活动。16世纪初出现的建有镜框式舞台的室内剧场是现代剧场建筑的前身。 ☚ 剧团 随笔 ☛ 剧场theatre (Brit.);theater (Am.) 剧场theatr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