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书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书法 书法古代称写字为“书”,书法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法则。包括执笔、用笔、点划、结构、分布、风格等。执笔要求指实掌虚,五指用力;用笔要求中锋铺毫,运行自如;点划要求圆满周到,处理得当;结构要求横直相安,收放相应; 分布要求错落变化,疏密得宜;风格要求千姿百态,不拘一格。皆为历代书家总结出的经验,法度森严而又变化无穷,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 三、书法 法书 ☛ 文/书/正/古/伟/秀/宏/妍/妙/奇/拙/质/法/实/浓/高/润/能/爽/逸/稳/精/专成/天然/心画/有意/戏墨/忘情/质朴/斫磨/笔趣/意态/墨妙/一波三折/人书俱老/入妙通灵/万岁枯藤/天马行空/云谲波诡/凤翥龙蟠/风樯阵马/心手达情/龙飞凤舞/龙腾凤翥/龙骧豹变/观物观我/阳舒阴惨/思逸神超/神融笔畅/鸾翔凤翥/落纸云烟/游云惊龙/渴骥奔泉/翰逸神飞/飞鸟出林 惊蛇入草/飞鸿戏海 舞鹤游天/开张凤翼 耸擢芝英/文约理赡 迹显心通/书中有我 眼底无他/龙威虎振 剑拔弩张/乔松倚壑 野鹤盘空/胸中万象 笔底千花/偏工易就 尽善难求/清风出袖 明月入怀/鹏抟击水 鹤唳闻天/溪涧含冰 冈峦被雪/舞女低腰 仙人啸树/有笔在手,有话在口。以手写口,龙蛇乱走。心无汉唐,目无钟王。 老当益壮,兴到如狂。/一笔龙蛇舞 满堂兰蕙香/怪石奔秋涧 寒藤挂古松/千年翰墨丹青/妙尽许昌之碑 穷极邺下之牍/墨海千帆竞发 书林万卉同芳/搜尽奇峰打草稿/右军帖许怀仁集 兴嗣文宜智永书/诗名摩诘画绝世 人品右军书人神/诗缘兴怨多风雨 笔放颠狂见性情/右军曾写换鹅经,珠黍仙书骨气清。看到柳公心正处,千年笔𫎘尚驰名。/目眩心摇寿外翁,兴来狂草活如龙。胸中原有云烟气,挥洒全无八法工。/曾闻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间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餐霞神采绝人烟,古今谁可称书仙?石门崖下摩遗碣,跨鹤骖鸾欲上天。/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相济。/人之才能,各有长短。诸子于草,各有性识,精魄超然,神采射人。逸少则格律非高,功夫又少,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铦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是以劣于诸子。/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万川会海,成功则一。/大鹏抟风,长鲸喷浪。/口必至于忘声而后能言;手必至于忘笔而后能书。/及夫身处一方,含情万里。 摽拔志气,黼藻情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小王则若惊风拔树,大力移山。其欲效之,立见僵朴,可知而不可得也。/卫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天门荡荡惊跳龙,出林飞鸟一扫空。/夫道之将兴,自然玄应,前圣后圣,合矩同规,虽千万年,至理斯会,天或垂范,或接圣哲,必然而出,不在考其甲之与乙耶。/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艺成独擅,不安于一得之能; 学出专门,益进于通方之妙。/五合交臻, 神融笔畅。/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则如屋漏痕,言不露圭角也。/天资纵哲,标奇炫巧,色飞魂绝于一时;学识谙练,人矩应规,作范垂模于万载。/夫悟其所短,恒止于苦难;持其所长,多画于自满。/元常每点多异,羲之万字不同。/夫简兵则触目而是,择将则万不得一。故与众同者俗物,与众异者奇材,书亦如然。为将之明,不必披图讲法,精在料敌制胜;为书之妙-,不必凭文按本,专在应变,无方皆能,遇事从宜,决之于度内者也。/夫蔡邕之不谬赏,孙阳不妄顾者,以其玄鉴精通,故不滞于耳目也。/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丹穴凤舞,清泉龙跃。/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 用者居下。/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行于笔墨。/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像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若乃思贤哲于千载,览陈迹于缣简,谋猷在觌,作事/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书有体格,非学弗知,书/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书者,如也,舒也,著也,记也。著明万事,记往知来,名言诸无,宰制群有,何幽不贯,何往不经,实可谓事简而应博,岂人力哉。/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书法要得自然,其于规矩权衡,各有成法,不可遁也。/古人大妙处,不在结构形体,在未有形体之先。/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古之名手,但能其事,不能言其意,今仆虽不解其事,而辄言其意。/古之学者皆有规法,今之学者但任胸怀。/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古文元胤,太史神书,千类万象,或龙或鱼,何词不录,何物不储,怪思通理,从心所如,如彼江海,大波洪涛,如彼音乐,干戚羽旄。/正而无奇,虽庄严沉实,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虽雄爽飞妍,多谲厉而乏雅。/正者,和之谓也。/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飞龙腾跃于天门,猛虎卧身于凤阙。形容书法字势飞动而不失其威严,沉雄而又飘逸。南朝梁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史游制草,始务急就,婉若回鸾,攫如搏兽,迟回缣简,势欲飞透,敷华垂实,尺牍尤奇,并功惜时,学者为宜。/他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处事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仙客遗范,灵姿秀出,奋研扬波,金相玉质。龙腾虎踞兮,势非一;交戟横戈兮,气雄逸;楷之为妙兮,备华实。/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圣人不凝滞于物,万法无定,殊途同归。神智无方而妙有用,得其法而不著,至于无法,可谓得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虫篆者小学之所宗,草隶者士人之所尚。/会古通今,不激不厉,规矩谙练,骨态清和,众体兼能,天然逸出,巍然端雅,弈矣奇解。/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荆轲负剑,壮子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若抑扬得所,趣舍无违;值笔连断,触势峰郁;扬波折节,中规合矩;分间下注,浓纤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称。/如人面不同,性分各异,书道虽一,各有所便。顺其情则业成,违其衷则功弃,岂得成大名者哉!/观之者,似入庙见神,如窥谷无底,俯猛兽之牙爪,通利剑之锋芒。肃然巍然,方知草之微妙也。/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与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李君创法,神虑精微,铁为肢体,虬作骖騑,江海渺漫,山岳峨巍,长风万里,鸾凤于飞。/芙蓉出水,文彩镂金。/兵无常阵,字无定形,临阵决机,将书审势,权谋妙算,务在万全。/体有疏密,意有倜傥,或有飞走流注之势,惊竦峭绝之气,滔滔闲雅之容,卓荦调宕之志,百体千形,巧媚争呈,岂可一概而论哉!/何异人之挺发,精博善而含章。驰凤门而兽据,浮碧水而龙骧。滴秋露而垂玉,摇春条而不长。飘飘远近,浴天池而颉颃;翱翔弄翮,凌轻霄而接行……/体像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苍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张芝书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妙在能合,神在能离。/妙哉飞白,祖自八分。有美君子,润色斯文,丝萦箭激,电绕雪雰,浅如流雾,浓若屯云,举众仙之奕奕,舞群鹤之纷纷,谁其覃思,於戏蔡君。/若长天之阵云,如倒松之卧谷。时滔滔而东注,乍纽山兮暂塞。/昔仲尼修《书》,始自尧、舜王天下,焕乎有文章,文章发挥,书道尚矣。/若众兽骇首而还踌,群鸟举翅而欲翔,猿猴腾挂乎丛林,蛟龙蟠蜿于山泽。随意而绰其态,审势而扬其威。每笔皆成其形,两字各异其体。草书之妙,毕于斯矣。/或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也。/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是以无为而有用,同自然之功,物类其形,得造化之理,皆不知其然也。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宣。/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贤人君子,非愚于此而智于彼,知与不知,用与不用也。书道亦尔,或贱于此,或贵于彼,鉴与不鉴也。智能虽定,赏遇在时也。/固其发迹多端,触变成态,或分锋各让,或合势交侵,亦犹五常之与五行,虽相克而相生,亦相反而相成,岂物类之能象贤,实则微妙而难名。/非草非真,发挥柔翰,星剑光芒,云虹照烂,鸾鹤婵娟,风行雨散,刘子滥觞,钟胡弥漫。/质分高下,未必群妙攸归;/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鱼虫,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为旭有道,利害必明,无遗锱铢,情炎于中,利欲斗进,有得有丧,勃然不释,然后一决于书,而后旭可几也。/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隶合文质,程君是先,乃备风雅,如聆管弦,长毫秋劲,素体霜研,推峰折剑,落点星悬,乍发红焰,旋凝紫烟,金芝琼草,万世芳传。/孤蓬自振,惊沙坐飞。/南书温雅,北书雄健……风气固不足以限之。/草法简略,省繁录微,译言宣事,如矢应机,霆不暇击,电不及飞,征士已没,道逾光辉,明神在享,其灵有歇,斯艺流漫,终古无绝。/思方有感悟处。/临可自出新意,摹必重规叠矩。/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思如泉而吐凤,笔为海而吞鲸。/幽思入于毫端,逸气弥于宇内,鬼出神入,追虚补微,则非言像签蹄所能存亡也。/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追虚捕微,鬼神不容其潜匿;而通微应变,言象不测其存亡。/钟繇书意气密丽,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行间茂密,实亦难过。/诵圣人之语,不如亲闻其言;评先贤之书,必不能尽其深意。/神虬腾霄汉,夏云出嵩华。/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施教者贵因材,自学者先克己。/恬澹雍容,内涵筋骨。/结体因时而异,用笔千古不变。/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合于中和,斯为美善。/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历。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理不可尽之于词,妙不可穷之于笔。/野竹过雨,轻燕侧风。/得大令之宏规,含五行之正色。/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蘂,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蓱,徒青翠而奚托。/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盖一味之嗜,五性不同,殊音之发,契物斯失,方类相袭,且或如彼,况书之藏否,情之爱恶,无偏乎?若毫厘较量,谁验准的,推其大率,可以言诠。/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淤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深知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惟逸少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质自然,丰神盖代。且其道微而味薄,固常人莫之能学;其理隐而意深,故天下寡于知音。/鸿鹄高飞,弄翅頡颃。轻云忽散,乍见白日。/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婉若银钩,漂若惊鸾。/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智则无涯,法固不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程君首创隶则,规范焕于丹青;崔氏爰效李斯,点画皆如铁石。/歌声绕梁,琴人舍徽。/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谓之曰文。母子相生,孳乳寖多,因名之曰字。题于竹帛,则目之曰书。/精光照人,气格凌云。/飘风忽举,鸷鸟乍飞。/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邈邈苍公,轩辕之史,创制文字,代彼绳理,/藏骨抱筋,含文包质。养德俨如,威而不猛。/襟韵不高,记忆虽多,莫湔尘俗。若风神萧散,下笔便当过人。/囊括万殊,裁成一相。 ☚ 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文 ☛
☚ 展子虔 ·书法家· ☛ 书法 宋代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奇”,书法“四大家”中的苏轼、黄庭坚、米芾皆奇。我国的书法自魏晋达文人情趣化,“以风流胜”(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王羲之书劲健流媚,出神入化,是风流灵秀之正的代表,而其子献之,另创新风,已表现为奇。唐代书法取羲之之正,并法度化,欧、颜、柳诸家尽管各具特点,却都方正健美,法度严明,遂成书法正宗。以后的书法怎样创新?孙过庭《书谱》说:“既得正平,须追险绝。”故五代杨凝式书,破方为圆,削繁为简,董其昌说他得“险绝之奇”(同上书)。宋人书法,正是远学献之,近学凝式,又参于唐人之正,另创奇中有正的新体。苏轼曾大赞献之,并说自己的书法,“稍得意似杨风(疯)子(凝式)”(《论书》)。黄庭坚说:“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论书》),故有意创奇。作为皇帝书博士的米芾,更是力排众书的出奇。他说“吾书无王右军一点俗气”(见《画禅室随笔》引)。又评论当时诸家说:“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而自己是“刷字”(《海岳名言》),与众不同,故董其昌说:米书有“冰寒于水之奇”(同上书引)。另外米芾说王安石书“绝似五代杨少师(凝式)”(见《画禅室随笔》引),苏轼说王书“得无法之法”(《论书》),也以奇胜。宋徽宗的“瘦金体”,更是前无古人,后无追者之奇。宋代“奇”风,主盟书坛,得到当时和后世公认。宋代书家之奇,又各具特点,“笔势澜翻,各有趣向”(高宗赵构《翰墨志》)。苏轼书博取晋二王、宋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又参以禅意,自创新体。字体扁平,丰腴跌宕,天骨俊逸,烂漫多姿。存世法书有《答谢民师论文帖》、《黄州寒食诗帖》等。黄庭坚初师周越,后取法颜真卿、怀素、受杨凝式影响最深,字体险侧劲健,纵横奇崛。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昂藏郁拔”,“瘦劲婉通”,“而神闲意秾,入门自媚”。存世墨迹有《松风阁诗帖》、法书碑刻有《狄梁公碑》、《清源山古钓台诗》等。苏黄有师友之谊,而书法各异。一次二人开玩笑,苏说黄书如“树梢挂蛇”,黄说苏书似“石压虾蟆(青蛙)”(见丁传请《宋人轶事汇编》引《独醒杂志》),活画中一长瘦、一扁肥的特点。米芾书得力于王献之、褚遂良、杨凝式,笔势俊迈轩昂,又时带诙谐癫狂。有时“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赵构《翰墨志》);有时又似杨凝式书,“不衫不履”,但“谐不伤雅”(刘熙载《艺概·书概》)。米蒂又爱奇石成癖,其书亦有皱秀瘦透之妙,故康有为写诗评说:“灵庆池边真石在,神锋峻立独回翔。”存世法书有《苕溪诗帖》、《蜀素帖》等。以上三大家皆以奇见长,蔡襄一家则以正法唐书,功夫深厚,却少变化。欧阳修说:“君谟学书如泝急流,用尽气力,不离故处。”(《试笔》)朱长文《续书断》也说:“少务刚劲,有气势,晚归于淳淡婉美。《诗》云:‘抑抑威仪,维德之隅。’可以况其书矣。”存世碑刻有《万安桥记》、书迹有《谢赐御书诗》等。当时和后世对“四大家”的奇正有不同评论。平正而论,创新属于苏、黄、米,为有宋一代风气;守正则属于蔡。奇正不可偏废,四家合起来,代表了宋代书法的最高成就。 书法 金代书法继承唐、宋的传统,兼容并采。金代书法家,亦不出北宋诸派的窠臼。如:章宗学宋徽宗的瘦金体,很有成就。吴激、王庭筠宗法米芾,其中王庭筠造诣最深,得米芾之神髓。今黄华山尚存其“青竹”诗碑,其字沉顿雄快,疏密有致。其他如王競工草隶,党怀英工篆籀,赵沨工正书、行书、草书,亦工小篆。金代成就最大的书法家是任询。元好问说他:“书法为当时第一,画亦入妙品”。今西安碑林存有他写的杜甫诗《古柏行》碑刻,清道光年间所刻的《墨缘堂藏真》收有任询所书韩愈《秋怀首十一首帖》。任询书法以师法颜真卿为主,但并不专宗于颜氏,而是集各家之长,突破藩篱,自成一家。 书法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智慧的中国人在使用文字的过程中渐渐超越了文字记事的实用功能,创造出“无声而有音乐之合谐,无色而有图画之烂灿”(沈尹默语)的书法艺术。书法凝结了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精神,堪称东方艺术的结晶。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千古帝都,无论在文字胚孕的史前刻符,还是其初级形态甲骨文、金文,文字统一后的小篆、隶书、楷书、草书的形成发展各个时期,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是中国书法艺术发生、发展的中心舞台。西安碑林藏石两千余方,碑石年代从汉迄今,囊括了唐以前各体各家的重要作品,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祖庭。 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马家窑、龙山、崧泽、良渚文化中都发现了原始刻符,其中陕西仰韶文化的原始刻符年代最早,也较为丰富多样。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合阳莘野、铜川李家沟等地仰韶遗址均有出土。一般刻在涂有黑色带纹的陶钵口沿上,有烧前刻和烧后刻两种。据统计,西安半坡发现刻有符号的陶片一百三十三件,陶符三十七种。临潼姜寨发现一百二十九件,陶符三十八种。郭沫若指出:“彩陶上的那些刻划记号,可以肯定地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这些刻符尽管简单而又混沌,尽管借助摹仿而又离不开实用目的,但确实具有被当作视觉艺术来观赏的审美性质。其线条组合对称平衡,简捷有力,清新天真。 商周书法的成就集中体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上。1977年春,在岐山凤雏村西周宗庙基址西厢窖穴中发现甲骨一万七千一百余片。其中有字卜甲二百九十余片,计五百八十一字。字数最多的每片三十至四十字,一般多为一个字到三个字。卜甲大部分为龟甲。也有牛骨。周原甲骨是继1899年殷墟甲骨发现以来甲骨文的又一次重大发现。为研究西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提供了珍贵资料。周原甲骨文王时最多,成王时次之,武王时最少。 与殷商甲骨相参照,陕西周原甲骨文在书法上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章法自由松散,顾盼穿插,别具自然天趣。而商甲字距密、行距疏、较严谨。第二,结字疏朗错落、字形全长趋方。接近金文,很多字甚至和金文无异。商甲字形较长,结撰谨严,与同期金文距离较大。第三,笔划上以曲线、圆笔为主。横不平竖不直,多作弧线。以刀代笔注意“书写”效果。殷甲以直线方笔为主,注重“契刻”味道。第四,周原甲骨文,字径以长二点五至五毫米、宽一点八至四毫米为主,字径长一至二点五毫米、宽一至二毫米也很多。有些小字甚至长宽仅一毫米,比小米粒还小,需用五倍以上放大镜方可辨识,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微雕艺术珍品。 西周金文即青铜器上的铭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西周青铜器及其铭文的特点与史学文学价值,上一章已经说过。西周金文多鸿篇巨制,各王的标准器多为同期书法的代表作。 西周金文大致可分为三期。(1)早期:武王、成王、康王、昭王四代。此期金文承袭商代金文遗风,多见肥笔,雄强浑厚,凝重古拙。结构无甚规律。字形大小长宽不尽一致,往往一字有数种写法。(2)中期: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五代。穆王时肥笔已经减少,趋向以线为主的写法。恭王以后,笔法已尽脱商代遗风,渐成西周自身特色。以中锋为主,无论起笔收笔,多用藏锋。转折圆转,字距分明。显现出平和规矩,雍容稳妥,秀逸柔和,充满活力的特点。(3)晚期:厉王、共和、宣王、幽王四代。虽西周已趋没落,但金文书法却走向辉煌。字的结构规律性更强,图画意味的字已不再出现。字形普遍竖长。中锋圆浑,细而不弱。遒劲醇厚,苍健古朴。 过去史学界多认为秦人文化造诣不深,近年考古发现已改变了这种偏见。就书法而言,秦人石鼓文、诏版、小篆的形成、隶书的出现,在中国书法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石鼓文是刻在十个圆形鼓状石碣上的记述秦国君渔猎等事的文字。因形得名“石鼓”,又因其内容被称为“猎碣”。唐代宝鸡凤翔出土,当时即受到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韩愈等书坛巨子学界领袖的推崇。后历经磨难,金人攻下汴梁将石鼓掠往燕京(北京),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向有“中华第一古物”之称。拓本存世最早者当推北宋“先锋”、“中权”、“后劲”三本。石鼓文共近五百字,分刻于十个圆形石鼓上。为四言韵文,有类《诗经》。近人罗振玉、马叙伦、马衡、郭沫若、唐兰等多有专门研究。各家之说虽不尽相同,但都趋向定为春秋晚期秦国之物。石鼓文结体近金文而奇奥多姿,用笔近小篆而古茂浓厚。故唐代张怀瓘《书断》评之为“苍颉之嗣,小篆之祖”。石鼓文高浑朴茂雄强超迈的书法在篆书系统中的地位是无出其右的。近代“诗、书、画、印”四绝的大师安吉吴俊卿(昌硕)终生致力于石鼓文的临习创造,这使他在书画印三方面的造诣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可以说没有石鼓文,就没有艺坛大师吴昌硕。石鼓文之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秦诏版,是指刻有秦始皇或秦二世统一度量衡诏书的铜版。最早着录见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解放以来,在秦咸阳遗址及山西山东都有出土。诏书系直接用刀凿刻于铜版上,故瘦劲朴茂,转折挺铦,天真错落,于整饬之秦刻石外,别竖一帜。 战国之时,七雄分立,文字写法各不相同。至秦始皇一匡天下,命李斯删减大篆而创小篆。“书同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统一,其文化意义、政治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李斯小篆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占有特殊地位。它是秦官方书法。篆法谨严,流畅典丽雅静而有庙堂之气。上承石鼓文之余绪,下开汉篆之先河,是中国古文字的总结。 秦人于战国创立隶书,当时多书于竹简木牍上。可惜陕西气候水土极不利于竹木器的保存,所以在今天陕西境内尚无秦竹简和木牍的发现。但甘肃天水放马滩、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木牍竹简弥补了我们的遗憾。秦简古隶字形正方、长方、扁方各具其态,笔画肥瘦、刚柔并不划一。字法隶中有篆。点画起伏已开后世汉隶波折先声。气势纵横奔放,变化万千。 汉朝是今文字成熟,隶书走向极盛的时代。西汉尚无立碑之风。茂陵霍去病墓石雕刻字颇为珍贵,主要有“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孟”、“左司空”两石。其书率意朴拙,稚趣横生。不造作,不浮华,正所谓大朴大雕是也。西汉关中多宫阙别馆,其遗址留下大批瓦当,其中文字瓦当书法艺术价值极高。其字一至十二字不等,以四字为多。如:“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延寿长相思”、“千秋万岁”、“延年益寿”、“汉并天下”、“上林”、“卫”等等。多为小篆,偶有隶书、鸟虫书等。其字随形变化,不拘一格,遒劲古朴、华丽简洁,素为金石家所重。另外,汉长安城未央宫出土的骨签,书法有类汉铜镜与其他铜器刻铭。曲劲真率,亦颇有可观者。 至东汉立碑之风大盛,清代朱彝尊评碑云:“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正,一种流丽,一种奇古。”衡之三秦汉碑,无不有之。比如《华山碑》《曹全碑》《石门颂》等早已名满天下。《华山碑》,篆书题额《西岳华山庙碑》,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立。高一百五十四厘米,宽一百一十九厘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毁于关中大地震。其结体匀称,气度儒雅,点画俯仰有致,波磔分明多姿,为汉隶方整一路代表作。明郭宗昌《金石史》称其“结体运意乃汉隶之壮伟者。”清朱彝尊称汉隶分方正、流丽、奇古三路,“惟延熹《华山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曹全碑》,全称《汉邻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立。明万历年出土于陕西合阳莘里村。1956年移存西安碑林。为汉隶典丽婉通一路的代表作。此碑石质坚润,刻工精良,为汉碑中保存最好者。其书平和简静,刚以柔出,笔画圆润而精气内含。行云流水,美女簪花,不足喻其媚丽流畅;飘逸风流,雅士衣锦,不足喻其品高娴雅。分书之有《曹全》,犹宋词之有柳三变(永)也。西安碑林除现藏《曹全碑》外,还有汉隶《苍颉庙碑》《仙人唐公房碑》《武都太守残碑》《卓异残石》《熹平石经残石》等。 《石门颂》,全称《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凿于汉中褒斜道南端石门山崖。高二百六十一厘米,宽二百零五厘米。后以石门修水库,移存汉中博物馆。为汉隶姿肆雄放一路的代表。其结字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兼之凿岩摩崖,更显大气磅礴,真气弥漫。清张祖翼跋曰:“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汉隶之有《石门》,犹宋词之有苏东坡。汉中石门汉隶还有蕴藉冲淡的《鄐君开通褒斜道石刻》、宽博萧散的《杨淮表纪》等。另外刻于陕南略阳西北栈道中的《郙阁颂》体法茂密,亦早负盛名。 美学家宗白华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美学散步》) 三国之时,陕西主要碑石有《黄初残石》和《曹真碑》。 《黄初残石》,三国魏黄初五年(224)刻,清乾隆间出土于郃阳。在三国魏隶中最有特色。用笔方圆兼施,笔法严谨中见天真稚拙,清丽烂熳,如朗月清空。上承同地所出东汉《曹全碑》。《曹真碑》,清道光间出土于西安南门外,现存北京故宫。其书上承东汉《夏承碑》,用笔谨严规矩,一字万同,对后来北朝楷书规矩的形成不无作用。 西晋(317—420)《司马芳残碑》,1952年西安出土,现存西安碑林。为陕西首次发现的普碑。阳刻篆额“汉故司隶校尉京兆尹司马君之碑颂”,浅浮雕蟠首显示出由汉碑晕首向隋唐高浮雕蟠首的过渡特征。书法刚健姿肆,刀痕毕露,开北朝造像书风先河。其体在楷隶之间,是当时社会隶书向楷书嬗递的反映。 十六国时期,碑石书法资料传留甚少,陕西西安碑林藏《广武将军碑》《邓太尉祠碑》弥足珍贵,为前秦仅有的两块碑石。《广武将军碑》,前秦建元四年(368)刊立,曾数度出土佚失。1918年复出,两年后拓本为于右任先生得。于大喜,挑灯挥毫,作《广武将军复出歌》记之。并将其与北魏《姚伯多造像》、北周《慕容恩碑》并列“三绝”。《广武将军碑》虽为隶书而有行书流便之意。宽博茂朴,奇态横生,稚气天真。碑学大师康有为跋(作于1924年)其为“北碑近新出土以此为古雅第一”。叹为“关中楷隶之冠”。 北魏是南北朝时书艺水准最高的时代。清代帖学历千年而衰,碑学大兴,北碑(或称魏碑)大受推崇,成为北朝书法的代名词。陕西出土的北魏《晖福寺碑》《姚伯多造像》《石门铭》华阳弘农杨氏诸志堪称其时瑰宝。 《晖福寺碑》,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刻。原在澄城县,现存西安碑林。通高二百九十四厘米,宽九十厘米。凡八百七十四字。书法拙厚茂密,锋芒内敛,与同期龙门二十品雄健角出颇不相类。康南海评曰:“《宕昌公晖福寺碑》书法高简,为丰厚茂密之宗,隶楷之极则。”北碑中以造像、墓志为大宗,罕见大碑,此亦是碑可珍之处。 《姚伯多造像记》,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刻,现存耀县药王山,为道教造像记。写刻不拘成法,字形修短奇正相杂,笔画方圆中偏互用。从心所欲,信手而成,稚拙而富天趣。为北碑奇珍。 走过尚韵的魏晋,中国书法进入隆法求规的第二个繁荣时期——隋唐时期。这一时期做为世界封建文明的顶峰而定王基于长安,故陕西成为中国书法这一重要时期的中心舞台而独领全国风骚。这里产生了初唐四家、颜柳旭素等中国书法史上最为耀目的书坛巨星。可以这么说,隋唐时期陕西书法就是全国书法。 隋唐书法的步入辉煌是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的。第一,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最高度统一与繁荣时期。范文澜先生曾说:在唐代空前繁荣的社会背景下“承袭六朝并突破六朝的唐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蔚成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作为唐文化重要内容的书法亦是如此。第二,唐太宗与其他诸多唐代皇帝对书法的钟情与心摹手追。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第三,隋唐设书学博士,专立书学。书法成为新兴的科举取士的重要条件。唐后一千年几成定制。陕西唐代丰碑巨碣存世很多,以西安碑林和昭陵最为集中。 隋唐书法大致可分三期。 第一期,隋至唐初时期。上承六朝遗法,尤以太宗酷好王右军书,一时形成风气。晋朝书法的韵致融入初唐的新型楷书中,形成谨严整饬、瘦峻清新的初唐楷书主流风格。其代表是活动于长安的初唐四家。虞世南胎息智永(隋,王羲之七世孙),身兼帝(太宗)师,儒雅藏器、萧散虚和,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欧阳询清劲秀健,峭拔骨胜,“森森然如武库矛戟”。近启其子(小欧)欧阳通,“远播夷狄”(太宗语),为朝鲜日本所重。褚遂良祖述二王,疏瘦凝炼,华姿绰约,“若美人婵娟,似不任平罗绮。”初开唐楷门户而称“一代教化主”。其代表作分别如《九成宫醴泉铭》(麟游)、《孔子庙堂碑》(现存西安碑林)、《雁塔圣教序》(立于西安大雁塔)等。 第二期,盛中唐时期。盛唐之时,社会升平,玄宗李隆基书善八分,华腴丰丽,于汉隶外别张一军,直接导致韩择木、史惟则、李潮、蔡有邻等唐隶四家崛起长安。李邕变右军行法,顿挫起伏,“以荒率为沉厚,以欹侧为端凝”(王文治《快雨堂题跋》)。碑版光照四裔。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推向狂逸宏博、奔放洒脱的音乐境界,“是对旧的社会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是“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李泽厚《美的历程》。颜真卿“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隐括众长,与少陵之诗、昌黎之文,皆为能起八代之衰者。于是始卓然成为唐代之书。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要推鲁公法乃大备。”(马宗霍《书林藻鉴》)其代表作如李隆基《石台孝经》(现存西安碑林),李邕《李思训碑》(现存蒲城桥陵),张旭《断千字文》《肚痛帖》,怀素《千字文》,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氏家雀碑》等等。 第三阶段,晚唐时期。颜真卿后,柳公权再变楷法,遒媚劲健,势如破竹。以“柳骨”继“颜筋”而施誉书坛。代表作如《玄秘塔碑》《迥元观钟楼铭》(存碑林))等。 宋以后鼎革汴梁(今开封),继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至中国东部。 三秦书坛虽曾有赵孟𫖯等书碑立于周至楼观,但自身不曾再产生能影响数代极有建树的书法大师。三秦书坛渐渐失去了往日耀目的光芒。 书法shūfǎ文字书写的艺术;特指以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及其作品 小篆之祖/隶书之祖/草圣/亚圣/草贤/陈惊座/正书之祖/八王之奇/书圣/南朝四妙书家/唐八分四大家/初唐四大家/开元初书家第一/书中仙手/楷书四大家/颠张醉素/笔虎/书之豪杰/宋代四大家/二雄/双璧/明朝王羲之/明朝为第一/书名雄天下/明末四大书家/神笔王铎/清四大书家/教授之教授/南张北溥/三笔/桔秀才/五笔和尚/日本第一之小楷/三迹/三圣/西泠八家/西泠八家之首/浙派之祖/浙派诸家的集大成者/清代第一人/印林巨擘/篆隶之极/天下第一行书/书中之龙/三希/二十八骊珠/天下法书第一/南碑瑰宝/神品第一/云南第一古石/古今楷法第一/正书第一/一笔之祖/雄强无匹/龙门二十品/隶行人妙,草人能/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智永第一/楷书之祖/唐代广大教化主/戈戟足以自卫,毛翮足以飞翻/真书第一笔/千古字学之祖/韵法双绝/颜筋柳骨/摩岩三绝/华岳三峰/大字之祖/临川四宝/欧行第一书/天下第二行书/唐摹之绝精者/五代一《兰亭》/苏书第一/法帖之祖/《峄山》翻本第一/天下赵碑第一/明刻帖第一/有明一代小楷第一/临摹双钩第一手/东南学宫之首/印章之国 ☚ 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宝库 小篆之祖 ☛ 书法❶ 古代史官写史时所遵循的体例、原则。《左传·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不隐。” 书法 书法笔阵 文宪 另见:书写 写字 艺术 ☚ 书法 书法好 ☛ 书法/书法好/各种程度的书法/书法刚劲/书法优美 ☚ 文娱体育的简称 书法 ☛ 书法 书法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指毛笔书写的方法,主要讲执笔、用笔、点划、结构、分布(行次、章次)等方法。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划要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分布要错综变化,疏密得宜,全章贯气等等。笔法、笔势与笔意是书法艺术之要素。书法艺术以线条为表现手段,讲究点画与篇章结构的气韵与布局,追求个性,强调表达书者的情感趣味与思想。书法始于商周金文,迄今有三千年历史,历代书法家有唐四家(柳公权、褚遂良、颜真卿、欧阳洵),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清有“板桥体”,现代有于右任、沈尹默。 ☚ 扬州八怪 篆书 ☛ 书法 书法中国特有的一种造型艺术。主要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有时也指书法作品。《南齐书·周颙传》: “少从外氏车骑将军臧质家得卫恒散隶书法,学之甚工。”其法主要讲究执笔、用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等。一般要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用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要圆满周到; 结构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 分布要错综变化,疏密得宜,全篇要一气贯通等。与同属造型艺术的绘画比较,虽有共同点,但又各有不同之处。绘画要求通过线条和色彩塑造艺术形象,而书法只有抽象的线条,不务具象。它要求线条有变化,笔法有新意,于凤翥鸾翔、蛇盘龟息中展示书法家自己的个性。商周以来,出现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多种书体,产生过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张旭、颜真卿、怀素、柳公权、杨凝式、苏轼、米芾等一大批书法家,流派纷呈,各显异彩。今天,书法艺术正得到发扬光大,并散播于世界各国。 ☚ 书法术语 法书 ☛ 书法 书法中国特有的一种造型艺术。主要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有时也指书法作品。《南齐书·周颙传》: “少从外氏车骑将军臧质家得卫恒散隶书法,学之甚工。”其法主要讲究执笔、用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等。一般要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用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要圆满周到; 结构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 分布要错综变化,疏密得宜,全篇要一气贯通等。与同属造型艺术的绘画比较,虽有共同点,但又各有不同之处。绘画要求通过线条和色彩塑造艺术形象,而书法只有抽象的线条,不务具象。它要求线条有变化,笔法有新意,于凤翥鸾翔、蛇盘龟息中展示书法家自己的个性。商周以来,出现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多种书体,产生过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张旭、颜真卿、怀素、柳公权、杨凝式、苏轼、米芾等一大批书法家,流派纷呈,各显异彩。今天,书法艺术正得到发扬光大,并散播于世界各国。 ☚ 书法术语 法书 ☛ 书法 239 书法指中国传统的汉字的书写法则,在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体布局、风格等方面。如执笔要术,指、腕、肘虚实协调、动作合宜,用笔中锋铺毫,点画要圆满周到,结体要横直相安,布局疏密得宜,通篇贯气,崇尚个性、风貌和意趣。书画同源于线条,各具气(刚性)韵(柔性)、生动的美感。从汉字产生至今,字体几经演变,其书写造型经过历代书者不断创造发展,具有十分丰富美妙的艺术性,成为中国特有的一门传统艺术。书法艺术有三千多年历史,商周的金文已富于艺术性,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明人小楷等更是丰富多采,晋代王羲之创妍美流便新体,又备精诸体,为历代书家所崇尚。 ☚ 书法、碑帖 法书 ☛ 书法 书法汉字的书写艺术和书写法则。主要包括执笔、用笔、点划、结构、间架、分布、行款、章法等方面。执笔要求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求中锋铺毫;点划要求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分布要疏密适宜,错综变化;风格要不拘一格,全章贯气等等。这些都是历代书法家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它与中国画同源异流,已成为我国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艺术。 ☚ 书法、篆刻 法书 ☛ 书法 书法shufa广义指字的书写方法,包括用笔的技术,字的书写规则,笔画的先后顺序及布局安排等等。早在甲骨文时期,汉字就很讲究书法。在出土的甲骨中,曾发现许多练习锲刻的甲骨。 ☚ 行书 异体字 ☛ 书法 书法shufa是指汉字的书写艺术, 包括执笔、运笔、间架、结构以及书面的布局等。它既是文化交往的工具,具有实用价值,也是一门独放异彩的艺术,富有欣赏价值。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要讲究提按,最好中锋齐毫,运转自如,这样才能使线条的粗细、用力的轻重跃然纸上;间架(即字形的安排)要端正稳健,疏密得体;结构(即点画的组织)要紧凑呼应,刚劲传神;布局(即篇章结体)要黑白分明,疏密适宜,变化参差,全章笔意贯通一气。书法是在汉字书写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强烈的民族风格,从春秋末期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了。在这书法艺术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书法也不断地演变革新。在书体上总的来说是由繁入简,使人们书写起来更为方便。大体来分, 有篆书、隶书、楷书 (或称真书)、行书、草书五种。练习书法,要从小开始,持之以恒。练习书法不仅可以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同时对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操、陶冶幼儿的性格、净化他们的心灵也有重要意义。 ☚ 摄影艺术的意境 篆书 ☛ 四体书势/笔阵图/书论/古今书评/书品/三十六法/笔髓论/书谱/书断/述书赋/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法书要录/书述/墨池编/论书/海岳名言/书苑菁华/广川书跋/书史会要/书法雅言/画禅室随笔/书筏/书法约言/书法正传/书学捷要/艺舟双楫 ☚ 南宗抉秘 四体书势 ☛ 书法 书法Shufa书写文字的法则。包括用笔的技术,笔画的先后顺序和位置,字与字之间的布局安排等等。我国的汉字书法是一门传统艺术, 主要有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两大类,而以软笔书法为主。书法一词始用于汉代,流行于唐代。汉字书法主要讲执笔、用笔、点画、结构、行气、章法、用墨等方法。书法作品是书者技巧、学识、精神境界的反映, 三者俱佳, 才是书法。 ☚ 草书 右文说 ☛ 书法/法书/书学/书道/字体/书体/五体书/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隶书/分隶/草书/章草/今草/狂草/标准草书/行书/楷书/行草/欧体/行楷/唐四家/宋四家/颜体/飞白体/瘦金体/柳体/赵体/馆阁体/魏体/碑帖/碑/法帖/碑学/帖学/拓本/书丹/书论/书圣/草圣/墨池/临池/笔冢/操觚/尺牍/竹简/摩崖/墓志铭/执笔法/五指执笔法/指实掌虚/姿势/枕腕/悬腕/悬肘/用笔/起收/提顿/转折/方圆/藏露/中侧/过/枪/疾迟/驻笔/筋骨/执使转用/渴笔/接笔/淹留/游丝/笔力/笔势/永字八法/楷书点画/病笔/偏旁部首/结构/笔顺/章法/临摹/描红/写影/跳格/对临/背临/意临/空临/书法欣赏 ☚ 玻璃镶嵌画 书法 ☛ 书法 书法Shufa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它能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包括三个要素: ☚ 书法 法书 ☛ 书法 书法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以毛笔表现汉字的艺术。它是中国文字在书法家审美观的长期运用和发展而形成的特有艺术。书法既有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也具有其欣赏性的艺术价值。书法成为一门艺术,与通常写字有一定的区别,书法必须具备用笔、结构、章法、墨法等艺术手段。 ☚ 雕塑 篆刻 ☛ 书法 书法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它能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包括三个要素: ☚ 一、书法 书道 ☛ 书法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一种。使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及方法。其基本要素有:执笔与用笔的方法;字的点划,间架结构与通篇的章法。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讲究中锋,逆入平出,无垂不缩;点划要圆满平稳,结构要匀称;章法要疏密有致,错落多变等。还讲究字的神韵、气度等。中国书法艺术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从商殷甲骨文到明清,其间书法艺术作品浩如烟海,书法家数以万计,书法艺术流派众多,尤以东晋王羲之,唐代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怀素、张旭,宋代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最为著名,为历代学书者所推崇。 书法/字体/书体/六书/八卦/甲骨文/石鼓文/金文/古文/钟鼎文/二篆/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正书/真书/大楷/中楷/小楷/行书/草书/行草/狂草/一笔书/瘦金书/魏体/欧体/颜体/柳体/赵体/书法执笔法/腕法/身法/引笔/顿笔/接笔/提/按/书法笔势/永字八法/侧/勒/弩/趯/策/掠/啄/磔/九宫格/田字格/米字格/回宫格 ☚ 脸谱 书法 ☛ 书法 书法借助于汉字的书字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这种艺术是由实用性的文字演进发展而来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为了相互联系,交流思想以及记事等实际需要,创造了语言和文字。殷虚甲骨文的发现,说明至少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较为成熟的文字及其书法艺术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书写工具的改进,技法日精,点画篇章之间,气韵蕴藉,风神会萃,足以表达出作者的性格、感情、趣味、素养、体质、思想等精神因素,逐步使文字的书写艺术化和装饰化,逐渐形成了优秀的中国书法艺术传统。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竖一帜,放射着奇异的光彩。书法包括3个要素: ☚ 书法 字体 ☛ 书法/碑学/魏碑/拓本/榻本/真迹/临摹/笔法/甲骨文/金文/楹联/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九宫格/永字八法/书史会要/艺舟双辑/墨缘汇观/广艺舟双楫/兰亭序帖卷/洛神赋十三行/苦笋帖/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帖卷/蜀素帖卷/草书联 ☚ 画语录 书法 ☛ 书法 书法书法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指用圆锥形毛笔写汉字 (篆、隶、正、行、草) 的法则。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 (行次、章法)、风格等。一般要求如: 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 用笔要中锋铺毫; 点画要圆满周到; 结构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 分布要错综变化,疏密得宜,通篇贯气; 并崇尚个性、风貌和意趣。书画艺术同源于线条,各具有气 (刚性) 韵 (柔性) 生动的美感。绘画有线条,有形象与色彩,书法则不代表物象,不用色彩,只有抽象的线条,故其线条的气质和韵致的表现更求强烈,因此晋、唐间称书法为 “书势”。书法艺术要求有微妙叠见的变化,能达到“戈戟铦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但字形非具象,要使其具有可畏可奇之技能,尤须讲究笔法、笔势、笔意,才能达到尽善尽美。书法艺术,有3000多年的历史。商周的金文已富于艺术性; 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明人小楷等更是丰彩多姿。著名书法家如东晋王羲之创妍美流丽新体,又备精诸体,为历代书学者所崇尚; 唐代有欧阳 (洵)、褚 (遂良)、颜(真卿)、柳 (公权) 四大家,而怀素、张旭之狂草亦别具艺术魅力; 宋代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四大家; 清代分为碑派 (尚碑刻) 与帖派 (尚字帖); “扬州八怪” 之一郑板桥,融合真、草、隶、篆,创有 “板桥体”; 现当代有于右任、沈尹默、舒同、启功等。 ☚ 书法 碑学 ☛ 书法/碑学/魏碑/拓本/榻本/真迹/临摹/笔法/甲骨文/金文/楹联/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九宫格/永字八法/书史会要/艺舟双楫/墨缘汇观/广艺舟双楫/兰亭序帖卷/洛神赋十三行/苦笋帖/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帖卷/蜀素帖卷/草书联 ☚ 画语录 书法 ☛ 书法 书法书法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指用圆锥形毛笔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等。一般要求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 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要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分布要错综变化,疏密得宜,通篇贯气;并崇尚个性、风貌和意趣。书画艺术同源于线条,各具有气(刚性)韵(柔性)生动的美感。绘画有线条,有形象与色彩,书法则不代表物象,不用色彩,只有抽象的线条,故其线条的气质和韵致的表现更求强烈,因此晋、唐间称书法为“书势”。书法艺术要求有微妙叠见的变化,能达到“戈戟钴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但字形非具像,要使其具有可畏可奇之技能,尤须讲究笔法、笔势、笔意,才能达到尽善尽美。书法艺术,有3000多年的历史。商周的金文已富于艺术性;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明人小楷等更是丰采多姿。著名书法家如东晋王羲之创妍美流丽新体,又备精诸体,为历代书学者所崇尚; 唐代有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 四大家,而怀素、张旭之狂草亦别具艺术魅力; 宋代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四大家; 清代分为碑派(尚碑刻)与帖派(尚字帖);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融合真、草、隶、篆,创有“板桥体”; 现当代有于右任、沈尹默、舒同、启功等。 ☚ 书法 碑学 ☛ 书法Calligraphy 书法penmanship;calligraphy 书法calligraphy;handwriting;penmanship 书法文字书写的方法。楚国的书法作品依书写方式与材料的不同,主要可分为金文、简文、帛书三大类。现知最早的楚金文资料是西周晚期的铜器铭文。简书与帛书基本是战国中晚期的遗物。书风和字体,自公元前9世纪起,即与周人与中原列国有所差异。这种差异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大。在字体上,楚书法的种类较多,有所谓大篆、鸟虫书、科斗书以及类似于隶体的简文等。在字形上,有的扁,有的长,有的规整,有的随意。在风格上,有的刚健,有的秀美,有的富于装饰意味,有的具有画意。在间架结构上,因多异体字而富于变化。楚书法中最有特色的是简文、帛书和鸟篆。书法家以为中国书法有南北两派之分,北派长于碑榜金石,南派长于书札字帖。而“北碑南帖”中的南帖风范,其源头应是以书写见长的楚国书法。参见“楚国文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