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剑门道中遇微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剑门道中遇微雨

剑门道中遇微雨

宋诗篇名。七绝。陆游作。见《剑南诗稿》卷三。陆游曾于抗金前线的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中任职,后王炎被撤回,他无奈浪迹后方的蜀中,此诗即乾道八年(1172),诗人从汉中赴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任、途经剑门时作。诗云:“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前两句泛写近期生活失意,表明诗人今番远行虽不情愿,却不得不为之。第三句自问:“莫非自身命定合该做驴背行吟的诗人么?”作者当然不甘心。他向往“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而事实却是“细雨骑驴入剑门”! 因唐宋诗人多喜骑驴寻诗,故发此问。陈衍评此诗末二句云:“仆谓以‘细雨骑驴入剑门’博得诗人名号,亦太可怜。况尚未知其是否乎! 结习累人如此。然此诗若自嘲,实自喜也。”(《石遗室诗话》)此说并不尽然。应视此诗为自嘲抒愤之作。陈衍还激赏此诗格律韵调,他说:“剑南七绝,宋人中最占上峰,此诗又其最上峰者,直摩唐贤之垒。”(同上)

☚ 金错刀行   书愤 ☛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作于孝宗乾道八年(1172)冬。作者本年正月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预军事机密。是冬调任成都府路安抚使范成大幕任参议官,诗为途经剑门山作。陆游此行是从国防前线到后方大都会,是去危就安、去劳就逸,然而并不合其心愿,故有失落情绪,俱见此诗。
 前二写途中落魄况味。赴任途中,风尘仆仆,人的领口是黑的,胸口有酒渍——长途跋涉的辛苦全反映在久未换洗的外套上。“销魂”换言之即狼狈,表面上是扣题面“遇微雨”来的——即杜牧所谓“路上行人欲断魂”。说“远游无处不”云者,意谓纵使无雨也销魂——骨子反映着此次调动从内心深处给诗人造成的失望。
 接下来该是发牢骚,却没有。后二自我调侃道“我今生命中注定是个诗人么?”何以言之,答案在最后一句——“细雨骑驴入剑门”。一则唐诗人郑綮答人索句,谓“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此处哪得有诗”,盖唐代诗人(如孟浩然、李贺、贾岛等)多有山程水驿中驴背敲诗的经验,故成为名言;再则,“自古诗人多入蜀”,李白是蜀人,杜甫、高适、岑参、元白、李商隐、韦庄皆有入蜀之行,而杜甫就是从剑门山走过来的。所以从“骑驴”“入蜀”两重意义上看来都合该是诗人了。
 很多人梦想作诗人而作不成,而以英雄、战士自我期许的陆游,却偏偏只有作诗人的命。幸乎不幸乎?唯有天知。全诗通过自嘲的口吻,表现了一位爱国者失意的思想感情。作品意蕴是复杂的,文化内涵是丰富的。唐人绝句无此种风味。

《剑门道中遇微雨》作者|全诗原文|赏析|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 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这是一首广泛传诵的名作,诗情画意,十分动人。然而,也不是人人都懂其深意,特别是第四句写得太美,容易使人“释句忘篇”。如果不联系作者平生思想、当时境遇,不通观全诗并结合作者其他作品来看,便易误解。

这首诗作于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冬。当时,陆游由南郑(今陕西汉中)调回成都,途经剑门山,写了此诗。陆游在南郑,是以左承议郎处于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中,参与军事机密。“大散关头北望拳,自期谈笑扫胡尘”(《追忆征西幕中旧事》),讲的就是当时的生活、思想。南郑是当时抗金前方的军事重镇,陆游在那时常常“寝饭鞍马间”(《忆昔》)。而成都则是南宋时首都临安(杭州)之外最繁华的都市。陆游去成都是调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司参议官;而担任安抚使的又是当时著名诗人,也是陆游好友的范成大。他此行是由前线到后方,由战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劳就逸。然而,诗人是怎样想的呢?

他先写“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陆游晚年说过:“三十年间行万里,不论南北怯登楼”(《秋晚思梁益旧游》)。梁即南郑,益即成都。实则此前的奔走,也应在此“万里”“远游”之内。这样长期奔走,自然衣上沾满尘土;而“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兴来买尽市桥酒……如钜野受黄河倾”(《长歌行》),故“衣上征尘”之外,又杂有“酒痕”。“征尘杂酒痕”是壮志未酬,处处伤心(“无处不消魂”)的结果,也是“志士凄凉闲处老”(《病起》)的写照。

“远游无处不消魂”的“无处”(“无一处”即“处处”),既包括过去所历各地,也包括写此诗时所过的剑门,甚至更侧重于剑门。这就是说: 他“远游”而“过剑门”时,“衣上征尘杂酒痕”,心中呢?又一次黯然“消魂”。

引起“消魂”的,还是由于秋冬之际,“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而是骑驴回蜀。就“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来说,他不能不感到伤心。当然,李白、杜甫、贾岛、郑棨都有“骑驴”的诗句或故事,而李白是蜀人,杜甫、高适、岑参、韦庄都曾入蜀,晚唐诗僧贯休从杭州骑驴入蜀,写下了“千水千山得得来”的名句,更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骑驴与入蜀,自然容易想到“诗人”。于是,作者自问: 我难道只该(合)是一个诗人吗?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不图个人的安逸,不恋都市的繁华,他只是“百无聊赖以诗鸣”(梁启超语),自不甘心以诗人终老,这才是陆游之所以为陆游。这首诗只能这样解释;也只有这样解,才合于陆游的思想实际,才能讲清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一般地说,这首诗诗句顺序应该是:“细雨”一句为第一句,接以“衣上”句,但这样一来,便平弱而无味了。诗人把“衣上”句写在开头,突出了人物形象,接以第二句,把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概括于七字之中,而且毫不费力地写了出来。再接以“此身合是诗人未”,既自问,也引起读者思索,再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真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但真正的“功夫”仍“在诗外”(《示子遹》)。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5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