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prostatitis系由细菌感染而引起的急慢性炎性病变。多由泌尿道炎症波及而致,并常与精囊炎、附睾炎同时存在。临床表现,除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外,前列腺肿大并有压痛或触有波动感(积脓),肿大后压迫尿道排尿困难更为明显。治疗:急性时用抗生素等;慢性者结合物理疗法、按摩等。 前列腺炎男性生殖系常见炎症,多见于青壮年。常与尿路炎症互为因果。分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多为细菌感染,且有诱因。以全身感染及后尿道激惹症状为主要表现(参阅膀胱炎),并伴会阴及腰骶部疼痛、排尿困难等。后者少数由急性转变而来,多数无急性过程,病因不明者又称前列腺病。临床表现常为排尿不适、疼痛、性功能障碍和神经衰弱症状,易于复发。 前列腺炎prostatitis多见于中年男性,常与后尿道炎、精囊炎及附睾炎并发。急症期可有高热、寒战、尿频、尿急等症状。直肠指诊可发现前列腺肿胀、压痛。尿内有少量白细胞。治疗措施有休息、热水坐浴和应用抗生素等。慢性期主要症状为会阴部、精索及睾丸有不适感、腰痛,轻度尿痛和尿道有分泌物。前列腺液中有脓细胞。治疗可采用局部按摩、热敷及抗生素等,必要时行前列腺局部注射疗法。 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前列腺炎多见于青、壮年。与尿路感染互为因果。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二型。急性前列腺炎以全身感染及后尿道激惹症状为主要表现。慢性前列腺炎是常见病,病因不明,大多数由细菌感染所致。临床表现常为轻微的排尿不适、会阴、睾丸或腰骶部胀痛,性功能障碍或神经官能症状,易于复发。长期慢性患者可继发膀胱颈部纤维化。 解剖生理因素对前列腺炎发病、诊断和治疗均有影响。 解剖学因素正常男性前尿道远端5cm范围内及尿道粘膜下腺体内均可有潜在的病原体存在。正常前列腺液中可有革兰阴性和阳性细菌以及酵母菌。前列腺外周区腺管开口于邻近膜部尿道处。腺管与后尿道呈直角关系腺体下部的腺管甚至斜行向上进入尿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尿道内微生物易进入腺体。前列腺管长而弯曲,开口处的口径小,若有炎性水肿或纤维增殖,可导致分泌物的潴留,引起感染。故前列腺炎主要发生于腺体的外周区。 前列腺的神经来自胸10至骶,因而前列腺炎引起自横膈以下所有部位的反射性疼痛。最常见的是腰骶部、髋部、会阴部、耻骨上区及腹部的疼痛、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生理学因素化学药物及抗生素常不易渗透前列腺上皮的脂膜而进入腺内。能透入并达到有效浓度的药物必须是脂溶性、碱性、离解常数高,与血浆蛋白结合少者。具有上述特性的药物不多,故治疗效果受到影响。当腺管口有炎性水肿或纤维增殖,以及腺体实质内肌肉收缩功能受到炎症的影响时,虽在射精的过程中,腺泡及腺管的内容物也不易排空。 饮酒过度,纵欲或不正常的性交、受寒、骑车骑马等引起前列腺充血、使潜在的病原体繁殖而诱发前列腺炎。病原体进入前列腺的途径有三,直接蔓延、血行感染和经淋巴途径。以尿路直接蔓延为最常见。 急性前列腺炎 急性前列腺炎是细菌、病毒及其他病原体或其毒素所致的前列腺腺体和腺管的急性炎症。可自行缓解,经治而愈,或转为慢性。常伴有精囊炎或急性附睾炎。 革兰阴性杆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球菌感染常起源于皮肤的化脓性病灶,或扁桃体、牙齿及呼吸道的感染灶。感冒和其他病毒性感染亦可诱发急性前列腺炎。 病变范围可为局限性或为弥漫性。腺体有充血水肿及浆液纤维素性、血性或脓性渗出。腺管和周围间质组织有炎性细胞浸润。严重者可形成局限的或多发的前列腺脓肿。 起病急,全身症状为发热、畏寒厌食、乏力等,伴局部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终末血尿、腰骶部和耻骨上区疼痛及直肠刺激症状等。如系血行感染,首先发生全身症状,若为直接蔓延,则先有局部症状。充血水肿严重或有脓肿形成时,可并发急性尿潴留。直肠指诊,可触知前列腺肿大,表面光滑、规则、压痛、肛温升高。会阴部的红肿及压痛常标志前列腺炎症严重或有脓肿形成。 诊断中急性前列腺炎忌作前列腺按摩,以防感染扩散。若在直肠指诊后,有分泌物自尿道流出,可查出大量脓细胞。尿道分泌物的涂片检查及尿培养对药物的选用有帮助。三杯试验的第一杯尿中,肉眼可见碎屑,镜检有白细胞;第二杯尿,清沏无白细胞;第三杯尿,混浊,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及脓细胞。若症状持续一周以上,白细胞计数迅速升高,下尿路症状加重或出现急性尿潴留时,应考虑脓肿形成的可能,前列腺脓肿可有局限性波动。 治疗包括全身和局部治疗。全身治疗需卧床休息,软化大便,碱化尿液,使用解痉药物、化学药物及抗生素。磺胺甲基异恶唑(SMZ)加磺胺增效剂(TMP)或/和青霉素常有显效。局部治疗应早期使用热水坐浴或透热理疗均有助于炎症的消散,防止脓肿形成。若有急性尿潴留,可短期留置小号导尿管。脓肿形成时应经会阴切开引流。 肉芽肿性前列腺炎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前列腺炎。多表现为急性过程,发烧、脓尿,但亦可为慢性过程。主要特点是有肉芽性反应,腺体增大,有硬结,直肠指诊的感觉如癌瘤。病人年龄一般较前列腺癌为轻。硬结消退慢,除抗菌治疗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进消退。 慢性前列腺炎 可由急性前列腺炎迁延而成。但大多数患者可无急性过程。 大多数慢性前列腺炎由细菌感染所致。常见细菌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克雷白菌属、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淋菌感染在解放后已属罕见。此外,真菌、病毒、滴虫、支原体等亦为感染原因。近年来发现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对原因不明的病例,称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或前列腺病态。 表现与急性前列腺炎不同,渗出较少,腺泡周围呈慢性炎症改变。当腺管被脓液及上皮细胞阻塞时,腺泡扩张,腺泡周围有圆细胞浸润。腺体也可因纤维性变而缩小,变硬。长期慢性前列腺炎的纤维性变延及膀胱颈可导致膀胱颈部的纤维化。 轻者可无症状,常见症状为晨起时尿道外口被分泌物粘合,轻度排尿不适或烧灼感、尿频、尿痛、尿急,会阴部不适,性功能障碍,腰骶部、睾丸或耻骨上区隐痛。不少病人同时有焦虑及多梦等神经官能症状。直肠指诊,前列腺的大小不等,表面不规则,部分腺体变硬,或有小结。 尿液的分段检查在诊断上有重要意义。其法是清洁尿道口后,收集尿液10~15ml(VB1),继收集中段尿10~15ml(VB2),然后作前列腺按摩并收集前列腺液3~5滴(EPS)于广口瓶中,最后再收集尿液10~15ml(VB3)。各标本分别作镜检和培养。若VB1,VB2无细菌或菌落少于300/ml,而EPS及VB3的细菌量超过5,000/ml,即可确诊。若不能获得EPS,则VB3的菌落数至少是VB1的2倍才有意义。借此也能与尿路感染相鉴别。前列腺液涂片上可见磷脂小体减少,白细胞每高倍视野超过10个。按摩前应作尿常规检查,若不能获得前列腺液时,于按摩后再收集尿液10~15ml作常规镜检。若尿中白细胞数较按摩前增多,即有诊断意义。与前列腺癌、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的鉴别诊断,应作活体组织检查及酸性磷酸酶测定。后者对诊断前列腺癌有重要意义。 治疗方面由于解剖、生理及病因学的特点,慢性前列腺炎常不易根治,往往易复发。可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 ❶一般治疗。忌服刺激性食物、酒、咖啡、可可、茶等,以免引起前列腺充血或刺激前列腺尿道上皮。不宜长时间骑车或久坐。性生活有规律,不可纵欲及手淫。保持大便通畅。大量饮水,注意勿受凉。向患者说明本病对健康影响不大以解除精神负担。 ❷局部治疗。前列腺按摩5~7日一次,热水坐浴每日2次或用其他透热理疗以改善引流,促进吸收。 ❸药物治疗。常用SMZ和TMP,以及强力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等。除常用给药途径外亦可采用离子透入,前列腺内或前列腺周围注射。对前列腺液多者,应用女性激素、镇静剂、解痉剂可改善症状。中药对慢性前列腺炎有一定的疗效。基本治则是解毒通淋、活血化瘀。同时可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作为配合治疗。前列腺已有纤维化,腺液不多者,除上述治疗外,在按摩期间每3日注射丙酸睾丸酮25mg,可增加腺液的分泌量,以利引流。也可用氢化可的松作前列腺周围注射。 手术摘除前列腺,在技术上较困难,也易造成感染的播散,故很少用。最近国外有采用经尿道切除慢性前列腺炎的报道,约70%的病人症状完全消失,手术时应将感染病灶完全切除。 ☚ 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前列腺溢液 ☛ 00011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