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刺巴郡守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刺巴郡守诗》

刺巴郡守诗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

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

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

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

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

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

这首诗最早见于《华阳国志·巴志》,原诗前面写着: “孝桓帝时,河南李盛仲和为巴郡守,贪财重赋,国人刺之。”后来选诗的人,多用这段文字作为这首诗的序。

诗从“狗吠”落笔,引出“吏来”,猛然扯开了一场逼租逼税惨剧的序幕。首句劈空而至,来得突然、紧张,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何喧喧”既点明狗吠声大而杂,又暗示了悍吏唯恐“猎物”躲逃而“奇袭”的凶暴淫威。

“披衣”写出了主人不敢怠慢地急匆匆去应酬的情状。 “欲得钱”挑明了“吏来”的目的,可见来者不善。 “府记”二字既照应了标题,又交代了逼租逼税的后台老板,直把矛头刺向官府,使作品的思想性更有深度。

“穷”写出了主人为缓期交钱而磨破了嘴皮; “乞”勾画出主人哀求的可怜。粮穷尽,钱穷尽,语穷尽,都不能唤起悍吏的一丝怜悯,反而使悍吏且“怒”又“尤”。一方是“语穷乞请”,一方是“怒反见尤”,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杜甫《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诗句。

“旋步”四句写出主人哀求免交不行,缓期无望,而吏又岂能善罢甘休!主人只得转身环顾家中,东寻西觅,但粮钱终无所获。看来唯有的一线希望是向邻人借贷了,但在府记的贪财重赋下,邻居也同样赤贫如洗,“邻人言已匮”这一句看似寻常,实为崎崛。它写出了象主人这样粮钱匮尽的人家何止一户!这无疑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使主题更典型、更有普遍性。这种“点”——主人的赤贫, “面”——邻人的“已匮”,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使得这首诗的思想性既有深度(点),又有广度(面)。

“钱钱”的叠用,活画出主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哀叹,大大加强了全诗的悲伤色彩。句中“独憔悴”中的“独”不当“独自”讲,而是“唯有”的意思,因为邻人也已匮,可见不“独”。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主人对钱难得的感慨,唯有忧愁憔悴而已。诗到这里便戛然而止,这场悍吏敛钱的收场如何,也就不堪言状了。其弦外之音就留给读者去想象,令读者也和主人一起去“憔悴”了。

全诗仅截取了官差逼租敛税的一个片断,这是当时社会典型的尖锐的阶级矛盾的真实写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凶残和劳动人民的贫困、怨愤。

诗中主要采用了白描的技法,不以华丽的词藻着色,不设喻少修饰地以“叙述”来代替“描写”,把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融化在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

这首诗的情节性是鲜明的,情节的发展层层深入。其轨迹是:“狗吠”引出“吏来”——吏来逼出主人“出门应”——出门方知吏来“为得钱”——无钱只得“乞请期”——乞请期的结果招来吏“怒”且“尤”——为平息吏怒,只得“旋步顾”——“顾”的结果是“无可为”——“家中”无可为,只好“从邻贷”——“贷”的结果是邻“已匮”——邻已匮,只得“独憔悴”。诗的情节一环扣一环,步步进逼。其情节虽没有明显的高潮,但于平淡中见深度,收到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的出色效果。


古代民歌《刺巴郡守诗》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刺巴郡守诗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
 这好像是电影中的一组镜头,通过一个个画面,记录了东汉末年官吏逼租逼税的一个片段,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暴和劳动人民的怨愤,揭露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这是一个多么阴森、恐怖的场面!狗为什么“汪汪汪”叫得这么凶?是官府的差役狠劲地敲门;农夫披衣推开门一看,原来是官吏来要税钱。“喧喧”,声音大而嘈杂。开头这四句,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下子把官吏逼税、鸡犬不宁的情景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揭示了逼税和抗税之间的矛盾。
 “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该说的话都说尽了,官吏就是不答应,农夫只好请求另定一个期限。官吏非常生气,怒不可遏,更加怪罪。“语穷”,话说尽了;“乞”,请求; “见尤”,怪罪。农夫被逼无奈转身进门,看看家里空无所有,实在没有办法。这四句,言简意赅,意思十分明确,非常简洁地揭示出农夫一贫如洗的状况和官吏逼税,农夫哀求的情景,生动逼真,十分精彩。
 最后四句: “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这是说,心想到邻居家借钱,但是邻居家人说钱已经没有了。钱啊钱,多么难得到,真使我无比憔悴。这是农夫被逼无奈的痛苦呻呤。
 这首民歌所反映的不是一家一户的个别现象,而是广大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一个缩影。诗篇的最后四句中的“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画龙点睛,把普遍贫穷这一事实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将诗篇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民歌以白描的手法,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压迫和阶级矛盾,这是那个时代真实生活的画卷。

刺巴郡守诗

汉代讽刺诗。《华阳国志》云孝桓帝时,河南李盛仲为巴郡守,国人刺之。该诗反映了汉代贫民在沉重的赋税制度下悲哀和愁苦。吏来征税,鸡犬不宁“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言征税的官吏气势汹汹。所以贫民“披衣出门应”,其恐惧不言自明,因为“府记欲得钱”,而贫者无钱,只得“语穷乞请期”。但吏却一点也不同情,反而“吏怒反见尤”。贫者无法,环顾家中,家徒四壁“家中无可为”。想从邻居借,“邻人言已匮”。贫者只有悲愤地对天号呼:“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读此令人辛酸,汉代贫民遭遇由此可见一斑。通过动作刻画人物形象是该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