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证见《婴童百问》。即疳。详该条。 疳证 疳证指面色萎黄,形体羸瘦,毛发干枯为临床特征的慢性病证,1—5岁儿童发病率高。多由喂养不当,饮食不节,或病后失调,禀赋不足等,使脾胃受损,运化失常,脏腑经络失养而致。一般经调治后,可痊愈;伴有严重兼证者,预后不良。辨证论治: ❶初期(疳气),形体较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多数病儿厌食或食欲不振,精神欠佳,易怒,大便时溏时秘,舌苔薄或微黄。以资生健脾丸(白术、苡仁、人参、山楂、神曲、山药、麦芽、枳实、茯苓、黄连、豆蔻等)化湿健脾、调和脾胃。 ❷中期(疳积)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毛发稀疏,色黄结穗,精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或伴有揉眉挖鼻,咬齿磨牙等动作异常,食欲减退,或多吃多便,或嗜食异物。以疳积散(五谷虫、神曲、槟榔、胡黄连、麦芽、香附、苍术、肉果)加鸡内金、砂仁消积理脾。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大腹皮行气止痛;胁下痞块坚硬者,加山甲片、丹参活血通络。 ❸晚期(干疳),极度消瘦,面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毛发干枯,腹凹如舟,不思饮食,大便稀溏或便秘,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苔光,舌质淡嫩或红。以八珍汤加神曲、麦芽补益气血,醒脾开胃。若全身出现紫斑,出血,属气虚不摄血者用归脾丸;属阴虚血热者,用知柏地黄丸加女真子、旱莲草。针灸治疗:以下脘、足三里商丘、四缝为主穴。脾胃虚弱者加中脘、章门、脾俞、胃俞、公孙;虫疾者加巨阙、天枢、中脘,虫百窝;积滞者加建里;睡眠不安加间使;睛生云翳加行间、阳陵泉。调护: ❶乳幼儿尽可能给予母乳喂养。 ❷小儿喂养要定质、定量、定时,增加辅食。 ❸不要过早断乳。断乳后给予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 ❹经常带小儿到户外,利用天然条件,呼吸新鲜空气,多晒阳光,增强体质。 ❺要吃熟食、热食、软食,不要吃生食、冷食、硬食。应多吃蔬菜,以保证营养的全面和胃肠功能的正常。 ❻注意饮食卫生,切实预防各种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 ❼患儿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切忌偏食及就食时的各种不良刺激,如强迫进食等。 ☚ 慢惊风 婴儿自汗 ☛ 疳证又称疳积、疳疾或简称疳。“疳者干也”,泛指以脾胃虚损,形体消瘦干枯,迁延难愈为特征的儿科疾病。如小儿营养不良、寄生虫和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古代列为小儿四大证(痘、麻、惊、疳)之一。临床上多表现为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青筋、精神萎靡不振等。 疳证 疳证ganzheng疳证,又名疳积、疳疾,是由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以致脾胃虚损,运化失健,脏腑失养,气液干涸的一种慢性症证。多见于婴幼儿时期。临床以面黄肌瘦,毛发稀疏而黄,精神萎靡,饮食异常,肚腹膨胀,大便不调等为特征。本病的致病原因主要为脾胃功能失调,如因乳食不节,营养缺乏,感染诸虫,病后失调等。治疗方法: ❶疳气证:为疳证的初期,面黄少华,肌肤消瘦,毛发干稀,食欲不振,精神疲倦,性格易躁,大便干稀不一,舌淡苔薄,脉沉细。治宜和脾助运。可用和脾片、肥儿片。常用药:焦白术、茯苓,焦山楂,神曲、山药,谷麦芽,胡黄连,炒扁豆。 ❷疳积症:为病证较重者。症见面黄肌瘦,腹部膨胀,青筋暴露,毛发稀疏易脱,精神萎靡,动作异常,咬指磨牙。食欲减退,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治宜消积理脾。可用疳积散,常用药:炒苍白术,焦楂曲,肉果,胡黄连,鸡内金,制香附,使君子,槟榔。 ❸干疳证:为疳证中最严重者。症见患儿极度消瘦,呈老人貌,毛发干枯,哭声无力,精神萎靡,四肢不温,腹凹如舟,唇干,舌光,便溏或便秘,舌尖质红或淡,脉细弱。治宜补脾养胃。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常用药:炒党参,焦白术,山药,白芍,茯苓,石斛,莲子肉,炙甘草。 ☚ 积滞 中医治小儿疟疾 ☛ 疳证病名。又称“疳”。“疳者干也”,泛指小儿因多种慢性疾患而致形体干瘦,津液干枯之证;或“疳者甘也”,指嗜食甘肥而致病。临床以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青筋,精神萎靡,厌食异食为特征。多由饮食失节,脾胃受损,或喂养不当,营养失调,或长期吐泻及虫积所致。治宜健脾理气消积,驱虫。 疳证ɡānzhènɡ即疳。详该条。 疳证 疳证疳证又名疳、疳疾、疳积。是指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常,脏腑失养,气液干涸,形体羸瘦的一类疾病。疳证既概括儿科多种慢性疾患,也是多种病证变化的转归。临床以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青筋,精神萎靡,饮食异常等为特征。《仁斋直指》: “疳之为候,头皮光急,毛发焦稀,腮缩鼻干,口馋唇白,两眼昏烂,揉鼻挦眉,脊耸体黄,斗牙咬甲,焦渴自汗,尿白泻酸,肚腹胀鸣,癖结潮热,酷嗜瓜果咸酸、炭末、泥土,而欲饮水者,皆其候也。”“疳”的涵义,一说为恣食肥甘,损伤脾胃,日久成疳。《医学正传》: “盖其病因肥甘所致,故命名曰疳。”一说为气液干涸。《保婴撮要》:“盖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干涸而患。”前者着重言其病因,后者着重言其病机。 “疳”,最早记载于《颅囟经》。其后《诸病源候论》:“虫动则侵蚀成疳”。《小儿药证直诀》:“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证治准绳》:“疳因积成”,“疳之为病,皆虚使然”。对疳证的发病学说有所发展。清代吴谦、陈复正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疳证的认识,使之更臻完善。 由于疳证的范围很广,病因复杂,症状不一,病情多变,兼证亦多,历代医家命名不一。有按五脏命名者,如肝疳、心疳、脾疳、肺疳、肾疳;有从病因病机命名者,如热疳、冷疳、冷热疳、哺乳疳、蛔疳、甘疳、干疳、无辜疳、食疳、惊疳、蛲疳等;有以患病部位命名者,如外疳、内疳、口疳、走马疳、漏疳、眼疳、鼻疳、牙疳、脑疳、脊疳等;有按病情之轻重而命名者,如疳气、疳虚、疳积、疳极、白疳、黑疳、赤疳等;有以一个单独的证候命名者,如疳痢、疳泻、疳肿胀、疳渴、疳嗽、疳痨、疳水、疳积吐、疳疮、疳湿、疳疟、疳黄等;有依疾病的形象命名者,如哺露疳、丁奚疳等。此外,前人有“十五岁以上为痨,十五岁以下为疳”的说法。二证虽同属气血亏损,干枯羸瘦疾患,某些证候又相近似,但它们的病因病机不同,疳证初起先犯脾胃,痨证则先伤肺肾。《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大人痨者,因肾脏虚损,精髓衰枯;小儿疳者,因脾脏虚损,津液消亡。”因此,二证各异,并非是说“疳即是痨,痨便是疳”。 疳证的发病主要是因饮食不节,积滞伤脾,积滞郁结,久而生热,热灼津伤,因而脏腑、肌肉、筋骨、皮毛等无以濡养,渐致形体羸瘦,终成疳证。有“积是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其次是喂养不当,营养失调。若因母乳不足,或断乳过早,或喂养失宜,致使脾胃功能失调,水谷精微生化无源,气血虚衰,形体失养,诸脏皆损,则成疳证。《证治准绳》:“婴幼阙乳,粥饭太早,耗伤形气,则疳之根生。”第三是小儿罹患各种疾病之后,失于调理,或因误治,津气日消,而致疳证发生。《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凡小儿有疾,多是上下所坏。小儿脏腑嫩软,易虚易实,于一切诸病误行转下,致脾胃虚弱,津液内耗,皆能成疳……又如吐泻病久,津液耗亡,亦能成疳。”第四诸虫为患。《诸病源候论》:“人有嗜食甘味多,而动肠胃间诸虫,致令侵蚀脏腑”,“虫动则侵蚀成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为中土,执中央以运四旁;脾胃受损,津液伤亡,气血虚衰,诸脏失养,则各种证候随之发生。故《活幼心书》云:“大抵疳之为病,皆因过餐饮食,于脾家一脏有积不治,传之余脏而成五疳之疾。若脾家病去,则余脏皆安,苟失其治,日久必有变证。”以上说明疳证的发病不离乎脾胃,又不止于脾胃。 疳疾辨证论治当以五疳为重点。《保婴撮要》:“五脏之疳不同,各当分辨,其证虽多,要不出于五脏治法。”《证治准绳》更明确地指出:“治疳之法,量候轻重,理其脏腑,和其中脘,顺其三焦,使胃气温而纳食,益脾壮元以消化,则脏腑自然调贴,令血脉与气脉相参,筋力与骨力俱健,神清气爽,疳消虫化,渐次安愈。”可见顾护脾胃尤为疳证的治本之法。然初起病在积滞,多属实证,治宜先去其积,积去之后,再用调补。若体质变虚,积滞未化,出现虚实夹杂之证,治宜攻补兼施。若至病势笃重,出现纯虚症状时,先宜补益,再商后治。总之,或攻中寓补,或补中寓攻,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灵活运用,随证施治。 五脏疳,包括 ❶脾疳: 又名肥疳、食疳。症见面黄肌瘦,时发潮热,困倦嗜卧,心下痞硬,乳食懒进,嗜食泥土,肚大坚硬,腹痛下蛔,头大颈细,发稀作穗,时或吐泻,口干烦渴,大便腥粘,尿如米泔。治宜去积化疳为主,方用消疳理脾汤、肥儿丸。 ❷心疳: 又名惊疳。症见惊悸不安,浑身壮热,颊赤唇红,胸膈烦闷,口舌生疮,盗汗烦渴,咬牙弄舌,睡喜伏卧,懒食干瘦,或吐或利,小便赤涩。治宜泻心清热为主,热甚者可用泻心导赤汤;热甚兼惊者用珍珠散,病久心虚者用茯神汤。 ❸肺疳: 又名气疳。症见肌肤干燥,毛发焦枯,面色㿠白,咳嗽气喘,憎寒发热,咽喉不利,常流清涕。热盛者,先以生地清肺饮疏解,继用甘露饮清泻肺热;日久肺虚,宜用补肺散以益肺生津。 ❹肝疳: 又名筋疳、风疳。症见头发竖立,面目爪甲色青,眼多眵泪,隐涩难睁,摇头揉目,腹大青筋,身体羸瘦,燥渴烦急,粪青如苔。治宜平肝清热,用柴胡清肝散。 ❺肾疳: 又名骨疳、急疳。症见面色黧黑、耳焦脑热、齿龈出血,足冷如冰,肌骨消瘦、腹痛泄泻,寒热时作,啼哭不已。治宜滋阴、解毒、消疳。先用金蟾丸去积化虫,继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 疳疾兼证, ❶疳泻,积热伤脾,升降失调,水谷不分而致频频作泻。初宜清热渗湿,用清热和中汤;久泻不愈,宜健脾补虚,用参苓白术散。 ❷疳痢,湿热积滞,蕴遏肠胃而致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治宜清热导滞,用香连导滞汤,久不止者,用木香丸。 ❸疳肿胀,由于肺气不宣,及脾运不健所致。如见气逆喘咳,胸膈痞闷,肚腹肿胀,应宣肺祛湿,用御苑匀气散;如肾气不足,不能制水,而见头面,四肢浮肿,当利水和脾,用五苓散,五皮饮加减。 ❹疳渴,嗜食肥甘,积滞生热,煎耗胃津而致大渴引饮,心神烦热之证。治宜清热和胃,益气生津,用清热甘露饮加减,或生脉散加味。 ❺疳热,指疳疾患儿的发热。诸疳皆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或高或低,或久或暂,或朝热暮凉,或夜热昼凉,或寒热往来,或长期潮热,或头热身不热,或五心潮热等。证既不同,治亦各异。应根据主证,以求其本,分别其表里虚实为治,(见“小儿诸热”条)。 ❻疳嗽,因疳疾而引起的咳嗽。多为疳热损伤肺气所致。伴有咯痰,胸闷气急,消瘦盗汗,五心烦热等证。治宜利肺除疳,豁痰止咳,用泻白散加减。 ❼疳黄,由疳疾而致中焦湿热郁蒸,脾失运化所引起;亦有疳疾日久而致血虚黄肿者。其症身黄浮肿,状似黄疸,但目不黄,并兼有疲倦少神,时吐清水,毛发皆直,嗜异等。治宜健脾除疳,先服胃苓汤、继用香砂六君子汤理虚和胃。 ❽蛔疳,过食生冷肥甘,蕴生湿热、湿热生虫而致。症见腹胀青筋,腹中扰痛,烦躁多啼,口溢清涎,贪食易饥等。治宜先去积化虫,用使君子散、化虫丸;继宜调理脾胃,用肥儿丸。 此外,疳疾针灸可取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内庭、脾俞、肾俞等。亦可配合针刺四缝、捏脊、推拿、割治等法。 ☚ 积滞 小儿疟疾 ☛ 疳证gān zhènginfantile malnutritionsyndr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