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制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制策

策,竹简; 造纸术发明以前,以简或帛作书。皇帝有事书策询问群臣,叫制策。群臣书策答皇帝问叫对策。《汉书·武帝纪》载: 汉武帝元光元年诏贤良,各“受策察问,咸以书对”,公孙弘、董仲舒等,都先后对策。后来科举考试用对策,称策试。《宋史·苏轼传》:”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文告契據部 > 詔誥 > 制策
制策  zhìcè

皇帝因事寫給群臣的徵詢文字。策,竹簡;紙發明前,常書於其上,故稱。其事始於西漢武帝,後漸衍爲科舉考試科目之一。史載:漢武帝元年詔賢良,董仲舒、公孫弘等先後受策察問,咸以書對。唐·劉肅《大唐新語·舉賢》:“張柬之進士擢第爲清源丞,年且七十餘,永昌初,勉復應制策。”《宋史·蘇軾傳》:“軾始具草,文義粲然。復對制策,入三等。”

制策

汉代,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唐刘肃《大唐新语·举贤》:“张柬之进士擢第为清源丞,年且七十余。永昌初,勉复应制策。”宋苏轼《策别七》:“国家取人,有制策,有进士,有明经,有词科,有任子,有府史杂流。”《宋史·苏轼传》:“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制策

制策

策,竹简; 造纸发明以前,以简作书。皇帝有事书策询问群臣,就称为 “制策”。此仪注流行于魏晋以前王朝。如《汉书·武帝纪》记载: 元光元年 (公元前134) 诏贤良,各 “受策察问,咸以书对”,于是公孙弘、董仲舒等,都先后对策。到了隋唐以后,制策通常用于科举考试中的对策,亦作“策试”。

☚ 敕命   策书 ☛
制策

制策

文体名。许慎《说文解字》:“策者,谋也。凡录政化得失显而问之,谓之对策”。徐师曾《文体明辨》:“制策,天子称制以问对者是也”。汉武帝元光元年诏贤良,各“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至宋苏轼又以输忠陈义、婉切恳到答对仁宗。由是,凡策之体“练治为上,工文次之” (《文体明辨》)。刘勰《文心雕龙》:制策可分射策与对策。“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以甲科入仕。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以第一登庸。皆选贤之要术也”。

☚ 奏疏   封事 ☛
0000525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