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而在50年代以后得到发展的一种经济思潮或分析方法。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分析或结构分析。他们所说的制度,是指社会政治和经济组织。制度经济学着重于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制度作用的分析,用制度结构方面的不协调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技术以及掌握技术的知识阶层。未来社会的统治者,不是资本家也不是工人,而是这些知识阶层。主张把经济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用国家管制和计划来代替自由放任。这种经济学的早期代表有凡勃仑(Thorstein B.Veblen,1857—1929)、密契尔(W.C.Mitchell,1874—1948)、康蒙斯(J.R.Commons)等人;后来的主要代表有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海尔布罗纳(R. L. Heilbroner)等人。 制度经济学见“制度学派”。 制度经济学企图用结构分析或制度分析的方法说明社会经济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 Eco-nomics)又称制度经济学派,不以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声称着重研究“制度”、“权力”、“利益集团”等所谓“质”的问题,而与其他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相区别。制度经济学家对于“制度”一词有它独特的解释。通常被认为是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的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仑 (Thor-stein B. Veblen,1857~1929年),在其较早的代表作《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Class》,1899年)中,把“制度”说成是与个人或社会有关的某些关系,或者指某种习惯和精神状态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的综合。其后,戴维斯(Davies)和诺尔斯把“制度”又作了“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的区分。他们的 “制度环境”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的社会经济背景;“制度安排”则是指一定的“制度环境”下的具体的“制度”,如所有制、分配方式、劳动组织、企业组织、生产技术制度、信用制度、各种政策措施等。“制度”的内容如此庞杂,显然与马克思主义对于 “制度”的定义不是一回事。用含混不清的“制度”概念以及对个别制度演变的繁琐研究,回避对资本主义作理论上的分析,是制度经济学的本质特点。 制度经济学是从批判传统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开始自己的生涯的。其理论基础是“庸俗进化论”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制度经济学的各个代表人物并无统一的经济理论,具体政策主张也不完全相同,一般可细分为四个流派: (1)心理——生物学派,以凡勃仑为代表; (2)社会法制派,以康芒斯(J. R. Commons)为代表;(3)经验派,以密契尔(W. C. Mitchell)为代表; (4)社会学派,以加尔布雷思(J. K. Galbraith)为代表。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虽然庞杂,但在下列问题上,其看法是基本一致的:资本主义社会不是“自然的”、“均衡的”,是有弊病的; 人类的经济活动不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而是由制度决定的;资本主义国家现行的政策只有利于 “强者”(指大企业家和工会成员),而不利于“弱者”(指小企业者、个体生产者和非工会会员等),需要从结构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改造”; 经济学家的任务就在于研究人类社会制度的变迁史,对历史和现状进行制度“分析”,以便对“制度”实行改革。 制度经济学渊源于德国的历史学派(Historical School),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主要在美国流行。最早以制度分析方法考察社会经济问题的,是十九世纪前半期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理查德·琼斯 (Ri-chard Jones,1790~1855年)。但琼斯的经济学说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只是到了凡勃仑以后,制度经济学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资产阶级的重视。从历史上看,制度经济学大体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1)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为初步形成及奠定理论基础的时期。理论上的主要特点是着重从社会制度发展的角度论述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制度因素对经济生活的重要作用。代表人物有凡勃仑、康芒斯、密契尔和特格维尔(R. Tugwell),以凡勃仑最为著名。他的《有闲阶级论》、《工程师和价格制度》 (《The Engineers and thePrice System》,1921)、《不在所有权与近代企业》 (《Absentee Ow-nership and Business Enterprisein Recent Times》,1923),都被认为是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作。这一阶段的理论,一般称之为旧制度经济学或旧制度学派。(2) 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是从旧制度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的过渡期。美国经济学家贝利 (A. Berle)、米恩斯 (G. C.Means)、艾尔斯(C. E. Ayres)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他们追随凡勃仑,着重从公司结构和社会结构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较有影响的著作有,贝利和米恩斯的《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1932)、艾尔斯的 《经济进步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Pro-gress》,1944)。(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被称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时期。1958年,成立了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团体“演进经济学协会”,办了名为《经济问题杂志》的刊物。代表人物有: 加尔布雷思、鲍尔丁 (KennethBoulding)、科姆(G. Colm)以及瑞典的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等。其中以加尔布雷思的“二元体系”理论和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Cumulative Causation)最为著称,他们更多地从制度方面或结构方面来分析资本主义的变化及其存在问题,是与凯恩斯学派相抗衡的重要流派。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有: 加尔布雷思的《丰裕社会》(《The AfflueiSociety》,1958)、《新工业国》(《TheNew Industrial State》,1967)、《经济学和公共目标》(《Economics andthe Public Purpose》,1973)等。 制度经济学虽然几十年来不断地得到发展,但是,它的理论体系是庸俗的,方法论是错误的。他们自称要批判资本主义,却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和阶级状况做了错误的描述。他们回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用非主要矛盾掩盖主要矛盾,用改良主义转移人民的视线,并不触及资本主义的实质。他们强调的 “结构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社会文化分析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的分析方法”是不同的。但他们的分析也有符合实际的一面,如对资本主义社会大量存在的小企业和小生产者处境的分析,对公共目标和社会福利问题的分析,对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知识、教育等在生产发展中所处地位的分析,对不发达国家、少数民族、妇女及家务劳动的分析,都有其正确的一面和可供我们借鉴的成分。 阅读书目:《论加尔布雷思的制度经济学说》厉以宁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制度经济学》 (《InstitutionalEconomics its Place in Political Economy》) 〔美〕 康芒斯著,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美〕凡勃仑著,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经济学和公共目标》〔美〕加尔布雷思著,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制度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运用结构分析或制度分析的方法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正在变化着的经济制度以及与经济制度有关的政治的、社会的和心理的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制度经济学所谓的“制度”往往是指机构或组织,如公司、工会、家庭等; 它不仅指机构或组织方面的有形内容,而且还包括无形内容,如所有权、集团行为、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等。制度经济学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一般分为四个流派:(1) 心理—生物学派,以凡勃仑为代表; (2) 社会法制派,以康芒斯为代表; (3) 经验派,以密契尔为代表; (4) 社会学派,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制度经济学渊源于德国的历史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主要在美国流行。最早以制度分析方法考察社会经济问题的,是19世纪前半期的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琼斯。制度经济学大体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初步形成和奠定理论基础的时期,代表人物有凡勃仑、康芒斯、密契尔等。这一阶段的理论,一般称为旧制度经济学。(2) 20世纪20至30年代,是从旧制度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的过渡期,代表人物有贝利、米音斯、艾尔斯等。(3) 20世纪50年代以后,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时期,代表人物有加尔布雷思、包尔丁、科姆、缪尔达尔等,其中加尔布雷思是现代制度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家。 ☚ 福利经济学 短缺经济学 ☛ 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 Economics经济学流派。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于美国。以标榜研究对象是“经济制度”而得名。各代表人物无共同的理论体系,其主要特点是认为社会经济过程不受客观经济规律支配,着重以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方面的因素来说明社会经济现实及其发展趋势,强调制度因素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为维布伦。他按庸俗进化论说明资本主义的变化发展,认为随着科学发达和技术人员取得管理社会经济的权力,就可以摒弃“企业主制度”,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代表人物还有康芒斯、威廉·米切尔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经济学家遵循该学派的观点,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及其变化,被称为“新制度学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