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别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别诗
语义浅显而情意深长,加之清新巧妙的反复比喻,使这首诗具有美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是作者与同时代另一位著名诗人何逊的联句之作,在《何逊集》中,篇名作《范广州宅联句》。全篇共八句,前四句即本篇。后四句是何逊所作,诗为“濛濛夕烟起,奄奄残晖灭。非君爱满堂,宁我安车辙”。显而易见,上下两部分内容上不甚连贯,范作追述离别重逢之情。而何作着重描写重逢之情景,并对主人情谊之深表示感谢。两部分可分为两首独立的诗篇,也可合二而一。 范云和何逊虽处同一时代,但年龄悬殊甚大,范云比何逊大二十多岁,但两人却是“忘年之交”。据《梁书·何逊传》 载: “逊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好。自是一文一咏,云辄嗟赏。”弱冠也就是二十岁左右(古人二十岁加冠),是时范云巳为齐竟陵王萧子良的记室,为有名的“竟陵八友”之一,才名大噪,但他结识何逊后,一见而成至交。初交时范云写有《贻何秀才》诗,在赞美何逊的诗才富美的同时,竟然写下了“临花空相望,对酒不能歌”这样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何逊的喜爱和怀念。何逊对老诗人的奖掖和提携,自然也是十分感激的,他在 《酬范记室云》诗篇中,倾吐了自己“相思不独欢,伫立空为叹”的思念之情。此后,两人交往更加亲密和频繁。难怪何逊在联句诗中要写上“非君爱满堂,宁我安车辙”的诗句,这是年轻诗人对引为知己的老诗人发自内心的敬慕和感激之情。 齐永元元年 (499) ,范云被派出任广州刺史,离开了京城,当然也就离开了 “忘年交”的何逊。过去几日不见就要 “对酒不能歌”、“相思不独欢”的密友,如今却天各一方了,其思念之情,自然可想而知了。当范云重回京城时,故友重逢,欣喜交加,自是不言而喻的。本诗即作于此时。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两句,一开头便直接描写了人们所常见的惜别场面: 在洛阳的城东和城西,每天都可以见到无数互相告别的人群。在这里,游子离乡远去,恋恋不舍; 亲友们含情送别,情意绵绵,此行千里,归期何日? 两句诗引起人们对于离别情景的回忆,不尽之意,溢于诗外。但这里的“洛阳”代指南朝都城金陵,南朝士子虽居于江南,但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却往往用 “长安”、“洛阳”这些古代中国帝都来代称国都,以寄寓他们不忘故国的心情。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两句,以花和雪作反复比喻,分别点明了离别和归来的时间。昔时别去,大雪茫茫,犹如满天飞花; 而今归来,繁花皓皓,铺得遍地似雪。作者巧妙地用 “花”和 “雪”作喻,“昔去雪如花”,点明了离别在天寒地冻的隆冬季节,使人联想到离别的辛酸和伤感; “今来花似雪”,描写了密友重逢于春和景明,万象更新的春天,使人联想到重逢的欢乐和温暖。作者并未刻意雕琢文字,他把常情常景用常见的事物 (雪和花)来反复比喻,给人以十分鲜明的印象。满天的 “雪如花”和遍地的 “花似雪”,景观宏大,实在美不胜收。作者把朋友间的离别和重逢时种种心情,都融入于花和雪的世界中,其运用之妙,确令人叹为观止。所以清人沈德潜在 《古诗源》中称赞此诗是 “自然得之,故佳。后人学步,便觉有意。”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十分赞赏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他在 《漫成》一诗中写道: “不妨何范尽诗家,未解当年重物华。远把龙山千里雪,将来并拟洛阳花。” 别诗
【译】 飘浮的白云哟, 请你快快退入山野, 流荡的清风哟, 请你在松林暂歇。 你们若想理解 什么是离别, 孤伶伶的高台上, 夜空中 正高悬着一轮明月。 【评】 中国的诗歌经过六朝山水诗歌的阶段之后,渐次形成了意象的艺术方式。当然,一种艺术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是需要很多的链条衔接而成。张融的这首小诗,写的是离人之悲,却将目光转向莽莽宇宙、孤台明月,是典型的意象诗。 《别诗》别诗
(其一) 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 行役怀旧土,悲思不能言。 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时旋。 应玚有《别诗》两首,都是抒发行役思乡的离愁别绪的。这是第一首。 “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起首两句,响亮高亢,描写的却是自然界最平凡的景象:早晨的云朵飘浮四海,黄昏时太阳归沉故山。可是这平凡的景象却向人们表明它们是各得其所的:云朵本应飘浮于天空,太阳更是日日归向渊虞。万物各有所依,各有所归,日复一日,以至永恒。而人类,却总要经受离别的痛苦。承平时世里离别故乡和亲人,都是极其令人伤悲的事情。更何况在艰难乱离的时代,人们的生命且常常不能自保,流离他乡又如何能轻易回归故里?久别家乡,难免要深切地思乡,而乱世中思乡,又如何不令人百感交集、忧思难遏?起首两句之后,诗人直捷地抒发了怀土的深情: “行役怀旧土,悲思不能言。”平直道来,却见出乱世流离者的悲哀。这悲哀,说是“不能言”又一定要“言”,言抑或不能言,却始终萦绕在诗人的心头,无法解脱。诗的末两句说: “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时旋。”“悠悠”,即路途迢遥无尽。诗人跋涉千里万里,哪里是止宿处,自己难以知晓。何时能重返故里,更是他无从逆料的事情了。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序》说应玚是“汝颍之士,流离故土,颇有飘薄之叹”,所言甚切。而这种“飘薄之叹”,在《别诗》中是表现得很集中很强烈的。 这首诗开头两句起得极有气势。而浮云和落日本是《古诗十九首》以来诗人们经常写到的。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便是此类名句。一代代的诗人,用浮云来比拟游子,用浮云和那行路飘忽、匆匆而没的太阳来比拟人生的无常,抒发行役思归、渴望生活安定的心情。这样,浮云和太阳的形象,便蕴含了无限的内涵,使人深深体味到它们在漫长历史中积淀起来的人生苍凉之感。这首诗后四句,在气象壮阔的起调之后,用平直的语言直抒别情,气度似较平和,感情则深挚沉厚。所以浅易的文辞随之变得分外有力。诗的结尾“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时旋。”收得突兀,却令人在思索之中感到无穷的余哀。 应玚《别诗》,与建安其他诗人作品相比,显得含蓄内在些,更富于和雅的文士气。曹丕《典论·论文》评应玚是“和而不壮”,读《别诗》可知此评有理。这大约是因为应玚本是汉末著名学者应劭之侄,他自己也“常斐然有述作之意(曹丕《与吴质书》)”,更象个学者的缘故。当然这是比较而言,我们说《别诗》虽非激昂不平之体,但仍然是用血和泪写成的慷慨苍凉的人生悲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