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判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判官 判官官名。唐置。地方长官的僚属,佐理政务。宋代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安抚、转运等使都设有判官。 ☚ 蓝田带 御香 ☛ 判官 判官官名。唐代各官府中官员均以四等划分:长官、通判官、判官和主典。判官为判理文案的中级官员的通称。唐代凡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皆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资佐理。后节度、观察使等也均有判官以备差遣,均非正员。宋代沿置于诸州、府,选派京官充任时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南宋临安府又有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和观察判官等员。中央三司、群牧等使,各路经略、宣抚、转运等使也都设有判官,职务略低于副使。州府判官常兼司法,审理案件,也有以他官兼任判官者。 ☚ ">士 ![]() 判官官名。唐代为四等官(长官、通判官、判官、主典)之一,是官署内负责判理文案官员的通称。中央官署内的丞郎及州县录事参军、主簿等皆属此类。中期以后节度观察及其他中央特派使职均有判官佐理事务,以备差遣,并皆可由其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 判官 判官原为唐朝设的节度使、观察使等之下的僚属,为职官名。后迷信即以地狱也有判官,为阎罗王之僚属,专掌查检人的生死寿命,到期使小鬼前去勾魂,误勾的使其还阳等。例同上。 ☚ 戒行 偈子 ☛ ![]() ![]() ![]() ![]() 判官官名。唐节度、观察、防御诸使,都有判官,是地方长官的僚属,佐理政事。宋时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宣抚、安抚、制置、转运、常平等使,亦有判官处理公事。元则于各州府设置,明仅州置判官,无定员。参阅《通典·职官》四、《文献通考·职官十六》。 判官pàn guān〖名词〗 判官(1)官名。据《唐律疏议·名例律五》,唐代行政系统同职连署之官分为四等,分别为长官、通判官、判官及主典。以大理寺为例,大理卿是长官,少卿及正是通判官,丞是判官,府史是主典,如此四等。地方州则以诸曹判司为判官,县则以县尉为判官。若断事不合法度,连署之官都要根据法律承担连带的刑事及行政责任。判官是处断政务的实际办事官员,在唐代的行政系统中起重要作用。(2)官名。唐代特派使职,皆可自辟僚佐,称为判官。如开元九年(721),以宇文融为劝农使,其辟二十九人为劝农判官。因此,节度、观察、防御、团练诸使,及度支、盐铁、转运等使以下皆设判官,为仅次于副使的高级僚属。此外,幕职官如行军司马、掌书记、孔目官等,亦可泛称为判官。宋承唐制,使职以下皆设判官,以处理政务,并将此制推行到地方州、府,以通判为知州、知府之副贰;若无通判,则升判官为签判以兼之。元代之州、府仍设判官。明代之府设通判,州设判官,皆无定员。清代改为州判,职任皆轻于唐、宋。 判官❶官名。唐代节度、观察、防御诸使,都有判官,是地方长官的僚属,佐理政事。宋代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宣抚、安抚、制置、转运、常平等使,亦有判官处理公事。元代则于各州、府设置。明代仅于州内设置,无定员。 判官 判官官名。始置于唐代。此后历代沿置。正任官的佐官。《历代官制概略》: “判官: 官名。唐代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均得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资佐理。中期以后,节度、观察等使均有判官,亦由本使选充,以备差遣。均非正官。宋代沿置于各州、府,选派京官充任时称签书判官厅公事 (简称 ‘签判’); 各路经略、宣抚、转运和中央的三司、群牧等使亦设判官,职位略低于副使。元代分设于各路总管府、散府及州,明代仅设于州,职位渐轻,清代改为州判。”《新唐书·百官志四下》: “节度使、副大使知节度事、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各1人。……节度使封郡王,则有奏记1人; 兼观察使,又有判官、支使、推官、巡官、衙推各1人; 又兼安抚使,则有副使、判官各1人; 兼支度、营田、招讨、经略使,则有副使、判官各1人; 支度使复有遣运判官、巡官各1人。”《宋史·职官志二》: “三司使、使、副使、判官、盐铁使、度支使、户部使、3部副使、3部判官……判官: 以朝官以上曾历诸路转运使、提点刑狱充。” 《宋史·职官志六》:“河南应天府: 牧、尹、少尹、司录、户曹、法曹、士曹。尹以下掌同开封府,尹缺则置知府事1人,通判1人,判官、推官各1人 (或以京朝官签书) ……” ☚ 排长 判寺 ☛ 判官原为唐代制度规定的四等官(长官、通判官、判官、主典)中第三等官的通称。因负责具体处理官署文案,故也称判案官,简称判官。唐代中期以后,派出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以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当判官,以佐理事务。后节度、观察使等也皆自选判官,以备差遣,均非正官。宋代沿置于各州、府,选派京官任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中央三司、群牧与各经略、宣抚、转运使等也设判官,职位比副使稍低。元代设于各路总管府于州,无定员,位渐轻,清代改为州判。 判官pan guanjudge in Hades 判官pan guana judge in Hades 判官Rhadamanthus 判官官名。唐置,为幕府主要佐官,掌理本府日常事务。设于采访、节度、观察、招讨、经略、防御、团练、支度、营田、监军等使之幕府。五代时开始领州郡事务,成为州府职事官员。 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等使职官员之僚佐。多由使职官员自行辟举,然后报请朝廷任命。其职责为分掌使衙内的各曹事,并协助使职官员通判衙事。宋朝职掌不尽相同,数量多,官阶复杂。三司判官级别较高,须朝官以上曾历诸路转运使、提点刑狱者充任;开封府设判官二员,分日审判案件,左右军巡院各设判官二人,分掌京城争斗及推鞫之事;河南府、应天府、大名府、各设判官一人,职掌与开封府略同;南宋临安府设签书判官厅公事、观察判官各一员;各州幕职官亦设签书判官厅公事、节度判官;不设通判州,则升判官为签书判官厅公事代行通判之职;此外,选人阶官中,有三京府判官,留守判官,节度、观察判官,军事判官,军、监判官,三京军巡判官等,其官阶也不完全相同。如三京府判官、留守判官、节度观察判官则为七阶选人中的第一等,三京军巡判官为第七等。元总管府、散府、州设判官。明仅设于州。清改为州判。 判官官名。唐代特遣大臣担任临时职务者,均得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资佐理。中期以后,节度、观察、防御诸使均有判官,亦由本使选任,佐理政事,然均非正官。宋代于各府、州沿置判官,选派京官充任时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此外,各路经略使、宣抚使、转运使和中央的三司使、群牧使等亦设判官,其地位略低于副使。辽州军节度使司有军事判官,观察使司有观察判官,团练使司有团练判官,防御使司有防御判官,刺史所属亦有判官,均为南面方州官;五京留守司所属有留守判官,为南面京官。金代中央部门的三司、司天台、武卫军都指挥使司等均置判官,地方机构如诸总管府和州、警巡院、录事司亦置判官,品秩自从五品至从八品不等。元于大都留守司、上都留守司、各路、府、州及录事司、警巡院均置判官,参决民政,有的兼捕盗之事,品秩自正五品至正八品不等;中央机构中如太医院、京畿都漕运使司等,亦置判官。明代惟设于州,职任渐轻。清代不设,另有州判,则为州通判的简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