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初学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初学记 初学记唐张说、徐坚等奉敕编。三十卷。此书系唐玄宗为其诸子作文时便于查检词藻典故而令其臣子所编,故名。共分二十三部,三百一十三类。每类先“叙事”,引古书有关事物掌故之记载;次“事对”,取古代故事成文熔铸成对偶词句;次“诗文”,摘引诗文片断。本书卷帙不大,体例谨严,《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今人许逸民编有《初学记索引》,将书中“事对”项下所列词汇对语均立目索之,颇便检阅。有中华书局1962年校点本,又有该书局1980年1月重印本。 ☚ 艺文类聚 太平御览 ☛ 初学记 初学记类书。三十卷。唐徐坚(659—729)等撰。坚字元固,湖州(今属浙江)人。官至秘书监、集贤院学士,史称七入书府,封东海郡公。开元十三年(725),坚等奉诏纂经、史、文章之要,以类相从,玄宗亲赐书名,以教诸皇子。全书分二十三部,三百一十三子目。类目与其他类书大致相同。其体例每条子目则首先“叙事”,其次为“事对”,然后列举诗文。其叙事虽杂取群书,然前后较连贯,似有次第可寻,较其他类书杂陈故实有别。其所采摭,皆隋以前古书,而又以谨严著称。在唐人类书中,广博逊于《艺文类聚》,而去取之精则胜之。其他类书如《北堂书钞》等,则远在是编之下。是编征引隋以前古籍及初唐诗文颇丰,而今又多散佚,颇赖是编及《艺文类聚》,以考稽遗文,故为学界所珍视。有明嘉靖十年(1531)锡山安国仿宋刊本、茅鹿门本、古香斋本等。常见者有中华书局1962年校点本。 ☚ 艺文类聚 白孔六帖 ☛ 初学记 《初学记》是我国唐代一部以知识为重点的官修综合性类书。它是唐玄宗李隆基为了诸皇子作文时引用典故、检寻事类的方便,命令徐坚、韦述等人编纂的,因为辑入内容便于初学,故名《初学记》。本书于唐开元十三年(725)成书,北宋、南宋均有刻本,流传至今的主要版本有:明嘉靖十年(1531)安国桂坡馆刻本;明嘉靖十三年(1534)晋藩虚益堂刻本;明嘉靖十六年(1537)宗文堂刻本;明万历十五年(1587)徐守铭宁寿堂刻本;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崇川陈大科刻本;清乾隆内府古香斋刻巾箱本。其中安本流传较广,许多明清刻本均从此出。1962年中华书局排印出版了以古香斋本作底本的、司义祖的点校本,附有安本与清人严可均、陆心源校录的异文,第25卷后还录有严、陆所见本与安刻及古香斋本绝异的文字,卷末附有校勘表,是本书最完善、最通行的版本。该本于1980年又予重印。 徐坚(659—729),字元固,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唐代著名学者。少好学,遍览经史。武则天时举进士,累官集贤院学士,封东海郡公。为文典实,与其父徐齐聃俱以文学著称,曾参修《三教珠英》(已佚)。新旧《唐书》皆有传。 该书共30卷,60多万字。分为23部,计:卷1-卷2:天部;卷3-卷4:岁时部;卷5-卷7:地部;卷8:州郡部;卷9:帝王部;卷10:中宫部、储宫部、帝戚部;卷11-卷12:职官部;卷13-卷14:礼部;卷15-卷16:乐部;卷17-卷19:人部;卷20:政理部;卷21:文部;卷22:武部;卷23:道释部;卷24:居处部;卷25-卷26:器物部;卷27:宝器部(附花草);卷28:果木部;卷29:兽部;卷30:鸟部(附鳞介、虫)。在23部下,又分313项子目。每一子目下按“叙事”、“事对”、“诗文”三部分排列。“叙事”引古书有关事物掌故之记载,对本目作概括叙述;“事对”取古代故事或文句熔铸成对偶词句;“诗文”辑录有关的诗文歌赋。如卷28果木部·松第13: [叙事]《说文》曰:松,木也,从木,公声。古文榕,从木,容声。《尚书》:青州,厥贡岱畎丝、枲、鈆、松、怪石。郭氏《玄中记》曰:松脂沦入地中,千岁为茯苓。刘向《神仙传》曰:偓佺好食松实,能飞,行速如走马。以松子送尧,尧不能服。松者,横也。时受服者皆至三百岁。《嵩山记》曰:嵩,高山,有大松树,或百岁,或千岁。其精变为青牛,为伏龟,采食其实,得长生。《抱朴子》曰:松树之三千岁者,其皮中有聚脂,状如龙形,名曰飞节芝。又《玉策记》曰:千岁松树,四边披起,上杪不长,望而视之,有如偃盖。其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犬,或如人,皆寿万岁。王子逸曰:木有扶桑、梧桐,皆受气淳矣,异于群类者也。《广志》曰:千岁老松子,色黄白,味似粟,可食。《本草》曰:松脂出陇西,如胶者善。松脂,一名松肪,味苦温,久服轻身延年。 这一段“叙事”,引证了《说文》、《尚书》、《玄中记》、《神仙传》等书的原文来解释有关松树的各个方面。如引证《尚书》,说明松树的产地;引证《神仙传》、《广志》,说明松实可食以及有关松树的神话传说;引证《抱朴子》、《玉策记》,说明松树的寿命长久;引证《本草》,说明松实的药用价值等。 “叙事”后面是“事对”。在“松”这一子目下,著录有“栖鸾,系马”、“鹿尾,龙形”、“偃盖,飞节”、“贞蕤,秀叶”、“翠实,素髓”几个联句,后引用古籍原文,讲述与松树有关的典故和故事,并注明出处。如对“偃盖”的解释,出自《玉策记》“千岁松如偃盖”。“系马”出自刘琨《扶风诗》“系马长松下,歇鞍高岳头。烈烈悲风起,冷冷润水流。” “事对”后面是摘录有关松树的诗文歌赋。如南齐王俭《和萧子良高松赋》,梁沈约《寒松诗》,隋炀帝《咏北乡古松树诗》等。 该书有两个特点: 1.内容丰富,选材精当。此书是为了适应诸皇子练习答问上的基本功的需要而编撰的。在内容上以基本知识为重点,兼顾词藻典故和诗文歌赋名篇。所引资料,除去隋以前的古籍外,还兼及初唐的诗文和一些其他著作,内容十分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政治、经济、文化,无所不包。南宋福唐刘本写《初学记序》说:“近世有人摘六经诸子百家之言而记之,凡三十卷,开卷而上下千数百年之事,皆在其目前。” 2.体例完备,组织严谨。该书虽取材庞杂,但类目的划分比较条理,有系统性。其编制体例也不同于一般类书。它的“叙事”部分似《纂要》(南朝宋颜延之和梁元帝萧绎编,近似类书);“事对”部分似《编珠》(隋杜公瞻编撰的一部类书);“诗文”部分似《艺文类聚》中的第二条龙。(唐欧阳询编。该书于每一子目下,事居其前,文列于后。)因此,可以说,该书是吸收其前各种主要类书和准类书体制上的特长汇并而成的。特别是“叙事”部分,字数虽不多,但由于经过精心编撰,对子目标题来说,等于是作了一番源源本本的说明,近似于现代的百科全书。三部分内容交相辉映,既能丰富知识,又便于临文时检查事类和词藻,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文。后来清代的《佩文韵府》,部分仿其体例。 该书成书年代早,是现存唐代四大类书之一。它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它保存了丰富的初唐以前的古代文献。这些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流逝,绝大部分已经亡佚,书中所引用的很多资料实际上已经起到第一手资料的作用。因此,该书很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利用它作为辑佚、校勘的工具。如诗文的辑本,明冯惟讷辑有《古诗纪》、梅鼎祚辑有《文纪》、张溥辑有《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清严可均辑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马国翰辑有《玉函山房辑佚书》等,动辄上百卷,可谓洋洋大观,其主要资料来源就包括《初学记》在内。后人对此书评价很高,《四库全书总目》说它“叙事虽杂取群书,而次第若相连属,与他类书独殊。……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下远矣。”这段话可以说是道出了此书的长处。宋人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司马光《续诗话》和孔平仲《谈苑》,都记载中山刘子仪爱其书,说:“非止初学,可为终身记。”可知旧时对此书之重视。它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古籍整理来说,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本书中查考资料,可利用《初学记索引》(许逸民编,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此索引以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为依据,分为《事对索引》和《引文索引》两部分,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初学记 初学记类书名。唐代徐坚(659—729)等奉敕编撰。坚字元固,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进士及第。居官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官至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封东海郡公。博览经史,熟悉典制,曾与修《唐六典》等书,著有《大隐传》。开元年间,玄宗为诸皇子作文章时引用典故、查找事类之便,命徐坚等仿《艺文类聚》体例,编撰此书,名《初学记》(刘肃《大唐新语》)。全书凡30卷,分天、岁时、地、州郡等23部,计313子目。如文部包括经典、史传、文字、讲论、文章、笔、纸、砚、墨等九个子目,颇便查检。每个子目先为“叙事”,次为“事对”,最后是诗文,征引古今赋、诗或其他文体句、段。这是一部以知识为重点的类书,兼顾词语典故,去取严谨,与一般类书略有不同。因其所采皆隋以前古书,诗文又兼录初唐,故保存了不少珍贵的资料,可资校正今本古籍的伪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它“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之下远矣”。现存最早的本子是明嘉靖十年桂坡馆刻本,较通行者为清古香斋袖珍本。1962年中华书局以古香斋本为底本校点出版,每卷末附校勘表,1979年重印。另有《初学记索引》一册,颇便检索。 ☚ 宋学士全集 沈约集 ☛ 初学记 074 初学记唐代类书。唐代开元时,玄宗李隆基为皇子习文查事使典之用,命集贤院学士徐坚等人仿《艺文类聚》的体例编写。本书取材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诗文。分天、岁时、地、州郡、帝王、中宫、储宫、帝戚、职官、礼、乐、人、政理、文、武、道释、居处、器物、服馔、宝器、果木、兽、鸟等23部,313子目。至开元十五年(727)编成。后人对该书多有评论,《四库总目》的评价是: “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下远矣。”它确是以精见胜,例如在人部上有:圣、贤、忠、孝、友悌、恭、敬、聪明; 中有:师、友、讽谏、贵、富、贫、离别; 下有:美丈夫、美妇人、丑人、长人、短人、奴婢等20子目,每一子目内文分“叙事”、“事对”、“诗文”三部分。自宋以来,许多人认为此书是“非止初学,可为终身记”,多有刻者。1962年中华书局出校点本,卷后并附校勘表,另有《初学记索引》一册同时出版。 ☚ 艺文类聚 敦煌莫高窟藏经 ☛ 初学记 初学记唐代宫廷教材。唐徐坚等撰。此书为唐玄宗诸皇子作文时检索事类、辞藻而作,便于初学作文而故名。内容分天、岁时、地、州郡、帝王、中官、储宫、帝戚、职官、礼、乐、人、政理、文武、道释、居处、器用、服食、宝器、果木、兽、鸟等二十三部,共三十卷。每部之下又分子目,共三百十三子目。分类摘录五经、诸子百家之言,先为叙事,次为事对,末为诗文。自唐玄宗以后,历代宫廷教育,都将此作为作文训练的参考教材或工具书。 ☚ 谟训类编 太平御览 ☛ 初学记 初学记(唐)徐坚等奉敕撰。30卷。分23部,313个子目。体例先为“叙事”,次为“事对”,最后是诗文。本书对保存失传的古书的片段,校正今本古书的讹误具有重要作用。有中华书局1980年校点本,大32开,3册。 ☚ 编珠 《初学记》索引 ☛ 初学记类书名。唐徐坚等辑。专为皇子临文作诗查检事类典故、词藻对语而编纂的,故名。三十卷,二十三部,三百一十三子目。子目均分叙事、事对、诗文3部分。《四库全书总目》谓:“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现有中华书局1962年本,1980年重印。 初学记chū xué jì《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4)。类书。唐·徐坚等奉敕撰。成书于727年,30卷。仿《艺文类聚》体例,取材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诗文。分23部,313子目。每一子目内又分“叙事”、“事对”、“诗文”三部分。“叙事”记历史故事;“事对”汇对文偶句;“诗文”集古今韵诗,每引必注出处。《四库总目》评其“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下远矣”。宋以来,多以为“非止初学,可为终身记”。 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659—729)等撰。徐坚字元固,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人。少好学,通览经史。中宗时,任礼部侍郎、修文馆学士。睿宗时,迁黄门侍郎,封东海郡公。玄宗时,任集贤院学士,位至光禄大夫。学识渊博,与父徐齐聃以文学著称。《全唐诗》录诗九首,《全唐文》录文六篇。唐开元中徐坚、韦述、佘钦、施敬本、张烜、李锐、孙季良等奉玄宗之命编撰《初学记》一书。此书择取于六经诸子百家之言、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编撰此书的目的为玄宗诸皇子作文时查检事类、辞藻之用。因为内容便于初学,所以书名曰《初学记》。全书三十卷,共分天、岁时、地、州郡、帝王、中宫、储宫、帝戚、职官、礼、乐、人、政理、文、武、道释、居处、器物、服食、宝器、果木、兽、鸟二十三部,每部下分列若干子目,计三百一十三子目。每一子目内均分“叙事”、“事对”、“诗文”三部分。“叙事”,是对本部类的概括说明,虽杂取群书,但次第若相连属。“事对”,是将有关资料熔铸成对偶词句,并于句下引出原文,注明出处。最后是“诗文”,摘引古诗文片断,采至初唐。内容精审,去取谨严,正文皆单行,注用双行小字。例如:卷四,“寒食”第五,首先择列有关寒食的传说和民间风俗的材料,并加说明辨正。之后是“事对”,从所叙魏武帝令周举书《明罚令》, 改变“一月寒食、莫敢烟爨”的故事中, 概括出对偶词句:“一月寒食、三日断火。”最后诗文部分附李崇嗣、宋之问、沈佺期等描写寒食的诗。这一体例大致与其他类书相同。但“地部”五岳之外,又载终南山;四渎之外,载洛水、渭水、泾水; 又骊山,汤泉、昆明池别出二条。内容编排也有与其他类书独殊之处。《四库全书总目》云:“于诸臣附前代后,于太宗御制则升冠前代之首。较《玉台新咏》以梁武帝诗杂置诸臣之中者,亦特有体例。其所采摭,皆隋以前古书,而去取谨严,多可应用。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下远矣。”此书实用价值较高,其内容广搜博取,书中保存了许多有关历史、地理、民情风俗等方面的材料,可资采录和考证,也可以利用它校勘古籍或搜集佚文。关于此书的撰者,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提出应属张说。《四库提要辨证》云:“此书本是张说奉敕撰集,说总其成。而徐坚以下分修耳。《新唐志》所言,正合当日情事。晁公武之言,殊欠分晓。《提要》翻据之以驳《新志》,误矣。”又云:“张说以宰相知集贤院事。为学士之首。故玄宗欲撰《初学记》,独降敕与说。盖凡集贤诸学士有所撰述,皆说总领其事,又不独《初学记》一书为然。玄宗《事类》,亦是张说奉敕,徐坚等分修。《提要》狃于《初学记》,不题张说之名,必以《事类》为说撰,《初学记》为坚撰。正坐不知当时制度耳。”此书版本较多。明嘉靖十年(1531)安国桂坡馆刊本,明嘉靖十三年(1534)晋藩刊本,明万历十一年(1583)徐守铭宁寿堂复宋刊本。清乾隆年间内府刊《古香斋袖珍本丛书》本。清光绪十四年(1888)安康黄氏蕴石斋刊本,附有清黄如焜撰校勘记。《四库全书》本。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司义祖的点校本,是目前较好的版本。1979年又重印。查阅此书,可利用许逸民编的《初学记索引》,附笔划检字表,使用较方便。 初学记 初学记(唐)徐坚等奉敕编。中华书局1980年校点出版。糸据清古香斋本校点付印。30卷。分为天、岁时、地、州郡、帝王、中宫、储宫、帝戚、职官、礼、乐、人、政理、文、武、道释、居处、器物、服馔、宝器、(花草附)、果木、兽、鸟(鳞介、虫附、)等23部,每部之下又分若干子目,共313目。子目之下,先为“叙事”(从所叙事中概括出对偶,并注明出处),后为“诗文”(摘引诗文片断)。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初学记索引》可供查检。 ☚ 北堂书钞 白氏六帖事类集 ☛ 初学记 初学记类书,唐代开元年间徐坚、韦述等编辑,30卷,分23部,313子目。因该书旨在为玄宗诸皇子作文查检事类所用,故名。该书摘录六经、诸子、历代诗赋等,以类而编,其体例先为叙事,次为事对,末为诗文。引书相当广泛,所引书目多已失传,保留了丰富的古代典籍零篇散句, 可供研究汉代长安查寻已佚古籍的事类资料。今出有点校本。 ☚ 艺文类聚 风俗通义 ☛ 《初学记》Chu XuejiRecords for Elementary Studies→徐坚 (Xu Jian) 初学记类书名。唐徐坚等奉敕编辑。三十卷,分二十三部,二百三十子目。采摘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作品,先为叙事,次为对,末为诗文。旨在为玄宗诸皇子作文时查检参考,故名。其体例略仿《艺文类聚》,但舍取较严,内容略有不及。引书相当广泛,保存了不少久已亡佚的古书内容。 初学记类书名,唐徐坚、张说等人奉敕编撰, 目的是为了供皇子们作文时查事类、辞藻之用。因其便于初学,故名之。三十卷,二十三部,三百一十三个子目。体例是在每个条目中先叙事,次事对,最后附诗文。内容虽不及《艺文类聚》广博,但在材料的组织与裁剪上却精于《艺文类聚》。保存了不少久已亡佚古书内容,而且所引用的各种文献均为盛唐以前的版本,因此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并可供校勘之用。 (参考图342)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