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创造思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chuangzao siwei

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它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如科学发明、建筑设计、艺术创作等都是创见性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它需要人们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或重建,并在头脑中产生新的思想和形象。创见性和新颖性是创造思维最本质的属性。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本成分,辐合思维是将已知的信息聚合起来产生一个逻辑结论,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例如A>B,B>C,结论是A最大。发散思维是从给予的信息中,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产生众多的答案。如用“海”字组词,可产生许多词:如海洋、海鸥、海参、海盗、海魂、海涵等等。创造思维是这两种思维活动相结合的产物。没有发散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没有辐合思维就不可能选择到最合理的方案。在一项创造活动中,需要从发散思维到辐合思维,又从辐合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往复才能形成新思想。衡量创造思维的指标是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流畅性是指创造力高的人,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出众多的观念。其思维活动少阻滞、灵敏流畅,反应迅速而众多。变通性是指思维能变化多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独特性是指思维具有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创造思维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实践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创新,人类才能不断进步。

☚ 逻辑抽象思维   概念 ☛

创造思维creative thinking

与再造思维相对,指独特的、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亦即人们在大量已知信息的基础上,生产不同方向和范围的、不因循守旧的、变化的、独特的、新产品的思维过程,新产品一般具有个人价值或社会价值。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它先由英国心理学家G.沃拉斯提出,以后美国心理学家J.P.吉尔福特又加以发展。创造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4个阶段: (1)准备阶段,即发现、提出超常问题,根据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初步理解与加工,并根据初步理解开始广泛搜集各种相关资料。(2)酝酿阶段,主要是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所搜集的信息,运用重复性思维提出尽可能充分的解决方案。(3)豁朗阶段,这是创造思维的关键阶段,主要是突破原有理论、技术框架和传统观念、思维定势的束缚,提出新观点、新概念、新方法、新意象,并将其系统化,形成新理论、新技术、新艺术作品。(4)检验阶段,在第三阶段产生的新产品只有经过检验、鉴定、评价,才能确定其有无价值。创造思维是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综合表现,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它们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但创造思维的主要内容是发散思维,人们常用发散思维代表创造思维,并编制发散思维测验来测量创造思维,如“托伦斯创造思维测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发散思维测验”、“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等等。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研究创造思维,但到了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对创造力的研究已成为智力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creative thinking

与再造思维相对,指独特的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亦即人们在大量已知信息的基础上,生产不同方向和范围、不因循守旧的、变化的、独特的新产品的思维过程。新产品一般具有个人价值或社会价值。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它先由英国心理学家沃拉斯提出,后来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又加以发展。创造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四个阶段:(1)准备阶段,即发现、提出超常问题。根据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初步理解与加工,并根据初步理解开始广泛搜集各种相关资料。(2)酝酿阶段,主要是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所搜集的信息,运用重复性思维提出尽可能充分的解决方案。(3)豁朗阶段,这是创造思维的关键阶段,主要内容有:突破原有理论、技术框架和传统观念、思维定势的束缚,提出新观点、新概念、新方法、新意象,并将其系统化,形成新理论、新技术、新艺术作品。(4)检验阶段,在第三阶段产生的新产品只有经过检验、鉴定、评价,才能确定其有无价值。创造思维是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综合表现,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它们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但创造思维的主要内容是发散思维,人们常用发散思维代表创造思维,并编制发散思维测验来测量创造思维,如“托伦斯创造思维测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发散思维测验”、“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等等。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研究创造思维,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对创造力的研究已成为智力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 创造思路   创造心理类型 ☛
0000525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