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和1911—Liujinghe
女,中国现代心理学家,专长儿童发展心理学。1936年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生化系毕业后,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小儿科护士长。1939年赴美,在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学习,1941年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北京香山慈幼院、北京儿童医院和成都协和医学院护校任教或做医护工作。1944年再次赴美深造,1946年任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小儿科副教授,1947年任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49年获该校医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任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室主任。曾任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副主任、全国妇联及保卫儿童委员会执委等职。
刘静和1958年开始从事小学教改的研究工作。曾在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小学做了“集中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又在北京第二小学做了试教代数的实验,均取得显著效果。1960年又从事小学外语教学改革的研究,并在北京景山小学进行了外语教学的试验。1964年负责进行小学英语程序教学的试验,编了一套“母子书”教材,发表《小学英语程序教学的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965)的论文。60年代,刘静和通过对儿童数概念和类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调查研究,探讨了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与掌握数学符号的过程。领导完成了4~9岁儿童类概念发展的系列研究。这个系列研究共有三篇论文,均发表在《心理学报》上(1963、1964)。此外还发表了《关于儿童认识过程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人民日报,1961.3.26)、《关于我国儿童思维发展年龄阶段和有关的几个问题》 (《心理科学通讯》,1965)等论文。1978年以来,刘静和和同事们提出了《以“1”为基础标准,揭示数和数学中有关部分与整体关系,以探讨和促进儿童智能的发展》的研究课题。这一研究课题包括四个实验和两个教学实验,实验报告分别发表在《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1980)、《心理学报(1980、1981、1982)和《心理科学通讯》(1983)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部分与整体关系认识的12项指标。此外,他们与黑山北关学校协作,自编教材,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并对儿童思维发展过程做了阶段性的“临床法”测查,结果已显示出了明显的优越性(《心理学报》,1983)。这一课题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4年学完了现行学制6年的数学课程,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而且探讨了儿童认识发展的规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