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逖525—573
字子长,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北朝齐诗人。刘逖早年好游猎,后发愤读书,“留心文藻,颇工诗咏”。北齐文宣帝初年,为定陶令。废帝时曾奉命使梁。武成帝时,再次为聘陈使主。其后任中书侍郎、给事黄门侍郎、修国史、仁州刺史、散骑常侍、待诏文林馆等职。因与崔季舒等人劝阻后主去晋阳,而被权贵所杀。刘逖诗作刻意学习齐梁,《秋朝野望诗》、《对雨诗》等对仗工整,颇有情致,尤近南朝诗风。席毗曾嘲笑刘逖等人的文学创作如同春花而自比为千丈松树,刘逖回答说:“既有寒木,又发春花,何如也?”席毗无言以对(《颜氏家训·文章篇》)。《北齐书·刘逖传》记载原有集30卷,已散佚。今存刘逖诗作四首,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