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刘知远白兔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刘知远白兔记 刘知远白兔记《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九宫正始》引题《刘知远》(“知”或作“智”),注云“元传奇”。一名《白兔记》。《寒山堂曲谱》引作《刘知远重会白兔记》,并注云:“刘唐卿改编。”明成化本作《刘知远衣锦还乡白兔记》,并在“开场”中云:“亏了永嘉书会才人在此灯帘下磨得墨浓,斩(蘸)得笔饱,编成此一本上等孝义故事。”剧本中还保留了一些温州方言,可证这个剧本为水嘉(温州)书会才人编撰。《九宫正始》收录《刘知远》佚曲五十九支。剧本借历史题材和民间传说,演后汉高祖刘知远和其妻子李三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宋元时《五代史评话》已初具关目;金《刘知远诸宫调》故事情节已与南戏相合。剧本写刘知远年少时家境贫苦,为李文奎家牧马,李见他睡觉时“蛇钻七窍”,断定将来定能发迹,便招赘为婿李文奎亡故后,刘知远不堪妻舅欺压,外出投军。后又入赘于岳节使府中,累积军功迁为九州安抚使。妻李三娘在家遭受兄嫂虐待折磨,磨房产下一子,因向兄嫂借剪刀不与,用牙齿咬断脐带,取名“咬脐”,暗中托人送到刘知远军中抚养。十六年后,孩子长大成人,一日射猎,追一白兔至井边遇一村妇,经盘问后方知是生母李三娘,于是全家团圆。《白兔记》在艺术上具有质朴自然的民间特色。吕天成《曲品》云:“《白兔记》词极古质,味亦恬然,古色可挹。”与《荆钗记》、《拜月记》、《杀狗记》并称为四大南戏。《白兔记》现在流传的本子有:明金陵富春堂刊《新刊出像音注刘知远白兔记》、明毛氏汲古阁刊《白兔记》、明成化北京永顺堂刊《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富春堂本和汲古阁本属两个不同系统的本子。增删痕迹比较明显。除《游春》一出外,其他曲白关目均异。最突出之处为无白兔引母子会面的情节。汲古阁本虽也经后人润色,并晚于富春堂本,但相对更为近古。《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收入富春堂刊及汲古阁刊两种本子。除南戏外,元杂剧有刘唐卿《李 三娘麻地捧印》。数百年来,《白兔记》一直流传演出,它的许多精彩场面,如《瓜园分别》、《磨房产子》、《舅公送子》、《打猎回书》、《磨房相会》等出,被不少戏曲选本所收录,昆、川、湘等剧种至今仍有演出。 ☚ 杨德贤妇杀狗劝夫 明成化刊本白兔记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