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刘涓子鬼遗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刘涓子鬼遗方 《刘涓子鬼遗方》是中医外科学专书。晋末人刘涓子撰。因托名 “黄父鬼”所遗,故名 《鬼遗方》。后经南北朝间南齐龚庆宣重加整理编次而流传下来。《隋书·经籍志》最早著录。本书原为10卷,内容在流传过程中大量佚散。今传世者为龚庆宣整理编次的宋刻5卷本,现存主要版本除宋刻本外,尚有清嘉庆五年(1800)刻本,日大化9年 (1812)刻本和清嘉庆间桐川顾氏刻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宋刻本影印出版。本书的佚文内容除散见于 《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书中,尚有《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一书,是《刘涓子鬼遗方》佚文比较集中的另一早期传本。这一传本目前尚有清陆心源的 《群书校补》本和日本1706年所刊的 《疮痈新书·附录》本,均为1卷。此外,另有散在佚文载于罗福颐的 《西陲古方技书残卷汇编》中。 刘涓子(生卒年不详),晋末人,生平事迹已无可考。龚庆宣(生卒年均不详)。南北朝时丹阳 (今江苏镇江)人,医学家。龚氏从邻居龚道庆处得《刘涓子鬼遗方》,用于临证,所治皆效。以原书为草体书写,多无次第。于499年重新分类编纂,并作序以叙其始末。 本书流传本共5卷。卷1论痈疽病因、鉴别;卷2为金疮、外伤治法;卷3为痈疽、发背、妒乳、乳结等证治; 卷4为黄父痈疽论及痈疽治方; 卷5除痈疽方外,尚有疥癣、面㾴发颓、妇人乳肿、瘭疽、小儿头疮、热毒以及竹木刺伤、火伤等方药。 本书在学术上的特点,一是系统地阐述了痈疽的病因、病机和鉴别诊断。书中从营卫运行失常,稽留于经脉之中,气血壅遏,导致热盛肉腐成脓,来论述痈疽的发病机理。在诊断方法上也较 《内经》、《金匮要略》有所提高。如“相痈知有脓可破以未” 一节对痈疽辨脓的诊断尤其详细,谓“痈大坚者,未有脓; 半坚薄,半有脓; 当上薄者,都有脓”。较之 《金匮要略》所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的认识,显得更为全面、确切。二是强调早期治疗的思想,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治疗常规。书中指出:“痈疽者,初发始微,多不为急,此实奇患,惟宜速治之,急治不若速,成病难救”。这一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在治疗方法上,既以外治为主,又重视内治。外治有针灸、外用药和痈肿的穿刺、切开、排脓、引流等手术方法。建立了消毒观念,强调手术刀要用火烧红后方可使用。内治法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气生津为原则,为后世外科运用消、托、补三法奠定了基础。三是书中金疮内容非常丰富,是我国古代军阵外科的较早记载。 《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书中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外科方面的成就和经验,对后世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该书对中医外科临床和文献研究,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涓子鬼遗方外科著作。晋刘涓子撰,南齐龚庆宣整理。五卷。约撰于齐庆明元年(483),因托名“黄父鬼”所遗,故名。原书十卷,宋以后有两种残本,一为一卷本,题《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介绍痈疽证治。一为五卷本,即现流传本。卷一论痈疽病因、鉴别。卷二为金疮外治法。卷三为痈疽、发背及乳结肿等病。卷四为黄父痈疽论及痈疽治方。卷五除痈疽方外,还有疥癣、面㾴、小儿头疮、热毒等药方。总结晋以前外科学成就,为我国现存最早外科学专著。揭示痈疽病因、病机及鉴别诊断,即以外治为主又注重内治,为后世外科用消、托、补三法奠定基础。有宋刻本,清嘉庆五年(1800)刻本,一九五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仿宋本影印。干祖望《早期的外科学专著——鬼遗方》(《上海中医药杂志》1958.5.44)、周一谋《一部现有最早的外科专著——略论“刘涓子鬼遗方”》(《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79.1.46)可供参考。 刘涓子鬼遗方外科专著。晋末·刘涓子撰,南齐·龚庆宣整理。约撰于五世纪,因托名“黄父鬼”所遗而得名。原书共10卷。宋代以后存有两种残本。其一为题《刘涓子鬼遗方》的5卷本,流传较广。其卷1论痈疽病因,各种痈疽的鉴别; 卷2述金疮外伤治法;卷3为痈疽、发背及妇人妒乳、乳结肿等病的治疗; 卷4为黄父痈疽论及痈疽治方; 卷5除痈疽方外,尚有疥癣、面㾴、 发颓、 妇人乳肿、 瘭疽、小儿头疮、 热毒,以及竹木刺伤,火伤……等药方。其二为题《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的1卷本,内容主要是痈疽证治。此外,1902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刘涓子方》残叶二纸,是本书的一种早期传本内容。本书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外科专书,较全面地总结了晋以前的外科学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建国后有影印5卷本。 刘涓子鬼遗方书名。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外科专著。原书10卷,现存5卷。晋末刘涓子传,南齐·龚庆宣整理。书中内容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某些外科成就和医疗经验。但内容编排较凌乱。解放后有影印本发行。 《刘涓子鬼遗方》中国医学著作。公元475~502年之间,由南齐人龚庆宣著,是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主要内容有金疮、痈疽、疮疖等皮肤疾患,有内外治处方140多个。该书载内治法,为后世外科“消、托、补”3大治法奠定了基础。 刘涓子鬼遗方liú juān zǐ guǐ yí fāng《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医家书目(14)。外科著作名。晋·刘涓子传,南齐·龚庆宣整理,约撰于483年,原书10卷,现存5卷。本书分卷论述痈疽病因、鉴别、金疮、外伤治法等,共列内外治法处方140余个。 刘涓子鬼遗方五卷。宋龚庆宣 (生卒年不详)辑。龚庆宣,生平事迹未详,一称齐人,概生于南北朝宋、齐之间。此书传说为晋末人刘涓子得自异人所授,原为十卷,后散佚。宋时有残本五卷,另有一卷本,为 《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龚庆宣序称,因同刘涓子后人道庆为邻而得其书,遂为编次。此书专论外科证治。卷一论痈疽病因及辨证。卷二论金疮外治法。卷三论痈疽、发背、乳结诸证。卷四载黄父痈疽论并治方。黄父即黄父鬼,刘涓子托名遗书者。卷五为疮疥杂证诸方。此书论外科疮毒证治,以外治为主,并重内治,为后世消、托、补外科治则奠下基础。是中医外科现存最早专著,颇有参考价值。有宋刊本,清嘉庆五年(1800)刻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仿宋本影印本,198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校点铅印本。 刘涓子鬼遗方liújuānzǐɡuǐyífānɡ我国现存较早的外科专著。原书10 卷, 现存5 卷。晋末刘涓子传, 南齐·龚庆宣整理。约撰于5世纪。托名“黄父鬼” 所遗。该书分述痈疽病因与鉴别, 金疮外伤治法, 痈疽、发背、妇人妒乳、乳结肿等病的治疗, 黄父痈疽论, 痈疽药方以及疥癣、面 刘涓子鬼遗方 《刘涓子鬼遗方》《刘涓子鬼遗方》系外科专书。原题10卷。系晋末人刘涓子所撰。因托名为“黄父鬼”所遗,故名《鬼遗方》。后经南北朝齐·龚庆宣重新加以整理、编次而流传下来,今传世者乃经龚氏整理的宋刻5卷本,原内容有大量佚散。其佚文除散见于《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方书外,尚有《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一书,是《刘涓子鬼遗方》佚文比较集中的另一早期传本。这一传本目前尚有清·陆心源收于《群书校补》中的《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1卷;及日本于1706年所刊刻的《疮痈新书·附录》1卷,二者内容一致,同是宋钞。另有散在佚文载于罗福颐的《西陲古方技书残卷汇编》中。刘涓子的著作内容,基本反映了两晋南北朝时外科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痈疽、疖疮、皮肤病的症治经验;提倡早期治疗思想;并载大量内服、外治方药;主张积极的刀针排脓法;金疮内容尤丰富,是我国古代军阵外科的较早记载。本书不论在临床或文献研究上,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有宋刻5卷本影印出版。 ☚ 血症论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