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经济思想
刘少奇在从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的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思想,丰富和组成了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内容,成为毛泽东经济思想的一部分,并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刘少奇的经济思想,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在新中国成立前,刘少奇就曾在苏维埃企业中以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问题、减轻抗日根据地人民负担、精兵简政、反对贪污浪费、减租减息、部队生产问题、工业化问题、重视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问题、“把办工厂当做一门学问”问题、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依靠工人发展生产等问题发表过许多杰出的见解。在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领导经济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更为丰富的经济思想,诸如把经济建设当作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工作的思想,搞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论,农村土地改革的理论,发展私营经济的理论,办好供销合作社的一系列思想、理论、观点,关于调查研究后作出经济决策的理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理论,农业合作化方面的不同观点,关于分配问题的观点,两种劳动制度的观点和设想,关于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的观点,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的理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经济决策,提高全党经济管理水平的理论,试办托拉斯的理论和实践,物资工作的理论,以及扩大企业自主权、改进企业管理工作的主张,等等,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其中的许多经济思想观点,至今仍然是正确的,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刘少奇的经济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毛泽东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与对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研究一样,也应该说是很不够的,不充分的。现将刘少奇的经济思想分八点简述如下:
(1) 以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刘少奇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1934年3月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刊物《斗争》上发表文章指出,革命使许多工厂企业归工农政权所有,革命政权与广大工农劳苦群众也组织了许多工厂企业和合作社企业,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国有企业与合作社企业中的工人职员们,为着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为着工人阶级全体长久的利益,而自觉地努力工作。因为现在已经再不是为地主资本家而劳动了,“而是为工人阶级自己、为人类的最后解放而劳动着”(《刘少奇选集》上卷第20页)。而“为自己的劳动取代强制的劳动,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更替”(《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3页)。因而,在国有企业中,必须与破坏劳动纪律、违反厂规、偷窃公共财物、浪费材料及怠工偷懒的现象进行坚持的不调和的斗争,表扬和鼓励在生产战线上的先锋和模范,以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
(2) 把中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曾经指出,现在世界上凡是强大的国家,都是工业国。我们中国之所以弱,也就是因为我们还只有很少的工业,我们还不是一个工业国。要中国强盛起来,也必须使中国变成工业国。我们将来的责任,就是要把中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那时候我们要建造很多的工厂、铁路和轮船,搞很多的机器,需要很多的厂长、工程师、技师、工人和很多的劳动英雄。所以“工业这个新的东西,有它极远大的前途。使中国变成工业国是我们奋斗的远大目标”(刘少奇:《在陕甘宁边区工厂职工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44年5月20日)。为了要达到工业国的前途,现在就要好好学习办工厂,把办工厂当做一门学问,用严肃的态度对待它。在组织劳动力、加强管理、改良技术、规定工资等等方面,都要去用心研究。把工厂办好。
(3) 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新民主主义阶段,需要发展和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加强国力,发展生产力,这是刘少奇和中国共产党一直提倡的。刘少奇认为应该发展私营企业。他说,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发展工业,我们同时采用私营与公营这两个办法。我们应该帮助私人多办一些工厂,因为生产出来的东西多了,对于我们的经济是有好处的。但有些事情私人不办或办不了的,便只好公家来办,即国家办。(《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05页)新中国成立前夕,在谈到城市工作中的生产问题时,刘少奇针对北平市的私人企业的复工问题指出,北平许多私人企业至今未开工,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私人企业不开工是确有困难,在必要与可能范围内,协助私人资本家解决其复工与生产上的困难,如原料、销路等问题,也是需要的。(刘少奇:《关于城市工作的几个问题》,1949年3月12日)当然在政权更迭时期,也有些资本家想捣蛋、怠工,增加他们在工人中的资本,这也需要认真对待。总之,企业应赶快安排,以便进行正常的生产。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的天津讲话,正确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关于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的方针,同时,也阐述了在城市工作中依靠工人,发展生产的问题。
(4)把经济建设当作全党的中心任务。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少奇在许多报告、讲话中,强调了要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工作的问题。1949年2月,刘少奇在一个报告中指出:现在提经济问题,与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不同,这不是宣传问题,而是议事日程上的问题。现在,发展经济,是一切斗争的终极目的。“一方面敌人尚未完全打倒,另一方面又要提出经济建设,作为党的总任务。”(刘少奇:《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方针与问题》,1949年2月8日)在天津工作的有关讲话中,刘少奇指出:“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这就是城市工作的总路线、总方针。”(刘少奇:《对天津工作的初次意见》,1949年4月18日)在一份党内报告提纲中,刘少奇更明确指出:“今后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恢复与发展中国的经济。”(刘少奇:《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1949年6月)由于解放战争已接近尾声,没收官僚资本及土地改革也已部分完结,其余亦将完结,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更明确。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以后,刘少奇又一次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提高生产力。
(5) 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基础十分落后的国家,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和近代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经济极不发达,财政凋敝,人民啼饥号寒,十分贫困。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经济落后的情况不可能立即改变。除了经济滞进外,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又一重大国情。刘少奇看到了这一点,说:“我国是一个产业落后,发展又不平衡的大国。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比东北要落后得多”。(《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26页)沿海地区相对发达,几乎集中了全部的我国的现代工业,而广大内地和边疆地区,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幅员十分辽阔的农村,小商品经济与半自然经济占着绝对的优势,这种经济文化的落后与不平衡,制约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依据中国国情来制定适合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建设方针,才能正确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此外,刘少奇还认真地分析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困难条件和有利因素,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掌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走上健康的道路。
(6)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的思想。首先,刘少奇提出了在经济建设中要防止“左”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刘少奇认为,在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中,如果经济计划和措施超出实际的可能性,过早地、过多地、没有准备地去采取社会主义的步骤,就会失去农民小生产者的拥护,破坏城乡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这是冒险主义的倾向。相反,如果把经济发展的希望完全寄托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上面,则是资本主义的倾向。其次,在“冒进”与“反冒进”的争论中,刘少奇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反对了“冒进”的倾向。50年代中期,经济建设上的“冒进”、 “反冒进”、及“反反冒进”争论激烈,刘少奇支持周恩来、陈云反冒进的主张,在1956年5月他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还组织了一篇反冒进的社论在1956年6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尔后,刘少奇在总结3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教训的1962年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的正确主张,同时采取了一些反对经济建设中的急躁冒进情绪和稳步发展国民经济的有效措施。这些,都表明了刘少奇对经济建设工作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参见陈君聪:《刘少奇的思想理论研究》,第340页)
(7) 关于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的思想。斯大林曾经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他说:“可不可以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资料看作是商品呢?据我看来,无论如何是不可以的。”(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40—41页)刘少奇对此观点表示怀疑。1956年11月,当周恩来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发言谈到生产资料问题时,刘少奇插话说: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这个观点恐怕还值得研究。1958年刘少奇曾同毛泽东一起学习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对毛泽东关于商品生产的活动不限于个人消费品,有些生产资料也是要属于商品的意见,表示赞同。刘少奇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应该发展,并且明确指出按劳分配也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之一。刘少奇还指导了生产资料流通的改革工作,提出管理生产资料的物资部门“也是个商业部”, “要基本上照商业部的办法”。(1962年4月17日在中央办公厅石家庄调查组汇报时的讲话)又说,“实际上物资部门也是商业部门,是管理生产资料的商业部”。(1962年10月10日在国家经委党组汇报物资管理试点工作时的讲话)刘少奇的关于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的思想,被写进了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参见顾龙生:《刘少奇和生产资料流通》,《文献和研究》1986年汇编本第308页)
(8) 试办托拉斯的经济思想。托拉斯是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很高的程度后产生的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它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和与产品经营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我国在1964年,也提出并试办了十几个专业公司,当时也叫托拉斯。刘少奇指出:办托拉斯就是要组织起来,不只是一个企业要组织起来,一个行业要组织起来,整个国民经济都要组织起来。试办托拉斯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整个国民经济更有计划些,更有组织些。“组织起来,就可以搞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刘少奇选集》下卷,第475页)。刘少奇试办托拉斯的意见在1964年8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后,我国先后试办了汽车制造、纺织机械、制铝、橡胶、长江航运等十几个全国性的托拉斯组织(专业公司),促进了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