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1898—1969湖南宁乡人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中共北方局书记,中央中原局书记,新四军政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职。著有《论党》、《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刘少奇选集》等。 原名:刘绍选、刘渭璜 笔名:三敬、开风、少奇、吕文、华云、仲篪、刘之启、刘丰、刘仁、刘光明、刘作黄、刘祥、刘能、邵琪、邵琦、虎伏、虎服、尚陶、胡服、凯丰、凯风、周先生、实、莫文华、陶尚行、能、能实、肇启、K.V 化名:之启、老戴、刘士其、刘校长、阿刘、赵之启、赵子琪、赵子棋、谢康、戴先生、潭少连(合用)、CT、Cj、Hwu Fao、K.V 雅号:刘九书柜 别名:九熊、士其、士奇、卫黄、开风、吕文、刘九熊、刘卫黄、刘璜、刘绍选、刘绍基、刘绍箕、刘渭黄、刘渭璜、赵启、赵启文、胡展、凯丰、渭黄 骨灰盒用名:刘卫皇 骨灰寄存证用名:刘已黑 刘少奇1898—1969
刘少奇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革命家。湖南宁乡人。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赴苏入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回国,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不久到江西安源煤矿同李立三等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代主任、主任。1925年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此后分别在上海、广州、武汉参加领导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和武汉工人群众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斗争。在党的“五大”当选为中央委员。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先后在河北、上海、东北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0年夏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当选为执行局委员,留在赤色职工国际工作。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选举他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秋回国,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曾对当时党内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左”倾做法进行过某些抵制。1932年冬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领导职工运动,后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出席“遵义会议”并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6年春赴华北先后任中共中央代表、北方局书记。1937年领导了开创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工作。1938年1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随后组织力量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治委员和华中局书记,同陈毅等一起扭转了新四军的困难处境,恢复和发展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扩大了华中抗日根据地。1939—1941年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著名演讲,丰富了党的建设的理论。1942年底回延安,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45年在党的“七大”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完整的概括和系统的论述。同年毛泽东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期间,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1947年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转移到华北,和朱德一起负责中共中央委托的工作。同年在河北平山主持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建国后,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在制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并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六十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他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与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一起制定了一系列重实效的政策措施,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从1963—1966年,先后到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朝鲜、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进行了友好访问。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错误的批判,并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开封逝世。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恢复他的名誉作了专门的决议。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刘少奇选集》。刘少奇怀念刘少奇同志资料专辑 | |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编印(上册)168 页、(下册)192页 | 刘少奇同志在山东 刘少奇同志在涂水 刘少奇在抗日敌后二三事 丹心昭日月英名垂千秋 回忆少奇同志 怀念刘少奇同志 刘少奇同志永垂不朽 女儿的怀念——回忆父亲刘少奇 刘少奇同志在安源的故事 | 山东人民出版社编 康濯 陕西人民出版社编 北京大学图书馆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编 湖南人民出版社编 人民出版社编 刘爱琴 中共萍乡市委宣传 部编写 | 山东人民出版社1958年9月版30页 陕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12月版 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2月版 北京大学图书馆印行1979年3月48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2月版180页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4月版382页 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版25页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版101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版114页 | 忆少奇同志 真理的声音是窒息不了的 刘少奇与安源工人运动 | 河南人民出版社编 邓力群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 研究所、安源工 人运动纪念馆 |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6月版284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7月版45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2月版220 页 | 刘少奇的故事 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 刘少奇的故事 刘少奇的故事 怀念刘少奇同志 驰骋中原——回忆刘少奇同志在华中 刘少奇 青山遮不住 | 严振国 辽宁社会科学院编 阎国村 董峥 山西人民出版社编 王阑西 柯艾 宋梧刚等 |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11页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21页 重庆出版社1982年3月版78页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版121页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113页 北京出版社1984年10月版107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版241页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年10月版156 页 | 纪念刘少奇 |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 馆编 | 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 少奇同志在淮北敌后 刘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 | 张爱萍 | 人民日报1965年8月15日 辽宁日报1980年3月2日,辽宁大学学报 1980年2期 | 刘少奇同志和早期广东工会的联合 “工人阶级的最勇敢的一位战士”——第一次国 内革命战争时期刘少奇同志在广州领导工人 运动的业绩 | 罗雨林等 杨绍练等 | 南方日报1980年3月4日 南方日报1980年3月4日 | 刘少奇同志与大革命时期的广东工人运动 | 黎显衡 | 羊城晚报1980年3月5日 |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王光美谈刘少奇同 志 | 萧庆璋等 | 文汇报1980年3月8日 | 在刘少奇同志身边工作的日日夜夜(访少奇同 志的原机要秘书王平同志) | 简瑞年 | 吉林日报1980年3月8日 | 刘少奇同志和安源罢工 在安源大罢工中的刘少奇同志 湖南人民深切怀念少奇同志 少奇同志在瑞金的时候 少奇同志使我下定决心跟党走 刘少奇同志在工会中担任过哪些职务? | 沈庆林 彭永辉等 中共湖南省委员会 杨至成 王光英 苏东海 | 人民日报1980年3月10日 光明日报1980年3月11日 湖南日报1980年3月11日 羊城晚报1980年3月11日 财贸战线1980年3月11日 工人日报1980年3月12日,新华月报 1980年3期 | 大革命时期刘少奇在广州 刘少奇同志与中东铁路工人运动——记叙刘少 奇同志组织中东路工人斗争的一段经历 | 何锦洲 | 广州日报1980年3月13、16日 人民铁道1980年3月13日 | 工人阶级一位勇敢的战士——刘少奇同志在一 九二五年 | 新华社记者 |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1980年3月13日,新 华月报1980年3期 | 刘少奇同志领导工人收回英租界 刘少奇与省港大罢工 刘少奇同志在安源大罢工中的历史功绩 KV——刘少奇同志的笔名 刘少奇同志在太原 敬爱的少奇同志战斗在皖东 在反帝斗争中建立功勋——刘少奇同志在一九 二七年 | 廖鑫初 江敏税 裘之倬等 秋耘 赵正晶等 李世农等 新华社记者 | 湖北日报1980年3月13日 南方日报1980年3月13日 江西日报1980年3月14日 羊城晚报1980年3月17日 山西日报1980年3月17日 安徽日报1980年3月17日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1980年3月17日,新 华月报1980年3期 | 刘少奇同志是执行党的工运路线的楷模 刘少奇同志大革命时期战斗在武汉 少奇同志和铁道游击队 满洲省委和卓越领导者——刘少奇同志在一九 二九年 | 宗怀 武汉市文物管理处 杜李伟等 新华社记者 | 吉林日报1980年3月18日 长江日报1980年3月18日 大众日报1980年3月21日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1980年3月22日,新 华月报1980年3期 | 刘少奇同志在津活动资料 斯人虽逝世 高风劲节存(回忆我的入党介绍 人刘少奇同志) | 窦爱芝 沈其震 | 天津日报1980年3月22日 健康报1980年3月23日 | 少奇同志抗战时期在安徽的革命活动 全心全意为工运事业奋斗——刘少奇同志一九 二六年在广州 | 张学恕 周德光等 | 安徽日报1980年3月25日 光明日报1980年3月25日 | 刘少奇同志一九三六年在天津 | | 天津日报1980年3月25日 | 工人运动的卓越组织者和领导者——刘少奇同 志大革命时期在湖北(1-6) | 毛磊等 | 湖北日报1980年3月27日—4月30日 | 披荆斩棘开拓胜利之路的卓越领导者——回忆 刘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的斗争片断 | 王鹤寿 赵毅敏 | 光明日报1980年3月31日 | 工人阶级的贴心人——大革命时期刘少奇同志 领导武汉电业工人斗争的二三事 | | 长江日报1980年4月4日 | 少奇同志在苏皖抗日敌后 对刘少奇同志的怀念 刘少奇同志在中原、华东抗日根据地 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楷模——回忆刘少奇同志 二三事 | 张爱萍 石西民 薛丹洁 管文蔚 | 新华日报1980年4月7日 文汇报1980年4月9日 陕西日报1980年4月14日 新华日报1980年4月14日 | 高风亮节 光照日月——陈丕显同志回忆刘少 奇同志 | 周锦熙等 | 解放日报1980年4月15日 | “一定要做人民的好儿女”——刘平平、刘源、刘 亭亭回忆爸爸刘少奇 | 宋文郁 孙兴盛 | 解放日报1980年4月17-19日 | 我国工人运动的伟大先驱——刘少奇同志一九 二五年来青岛指挥工人斗争 | 张云汉等 | 青岛日报1980年4月20日 |
女儿的怀念 刘少奇同志的一个历史功绩 | 刘爱琴 薄一波 | 解放军报1980年4月27日 人民日报1980年5月5日,新华月报 1980年7期,山西革命回忆录第1辑第 26页 | 把我们的党建设好——纪念刘少奇同志 | 安子文 | 人民日报1980年5月8日,新华月报 1980年5期 | 共产党人的典范——深切悼念伟大的马克思主 义者刘少奇同志 | 刘澜涛 | 光明日报1980年5月10日 | 少奇同志在盐阜区 | | 新华日报1980年5月11日 | 追念刘少奇同志 | 王首道 | 人民日报1980年5月12日,怀念集第68 页 | 走一处变一处——回忆少奇同志抗战时期在华 中等地工作片断 | 刘放 李衡生 | 人民日报1980年5月12日 | 回忆刘少奇同志在北方局 少奇同志和外国语学社 最后的二十七天(刘少奇传) | 马辉之 李楚离 叶累 朱可先等 | 人民日报1980年5月14日 解放日报1980年5月15日 羊城晚报1980年5月15日,人民日报 1980年5月20日 | 难忘的一天 难忘的十一年 少奇同志在北方局 刘少奇同志在华中 | 方志纯 张寿把 郭明秋 张爱萍等 | 人民日报1980年5月16日 人民日报1980年5月16日 解放军报、光明日报1980年5月17日 人民日报1980年5月17日,新华月报 1980年5期 | 永存的记忆(刘少奇) 我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刘少奇同志一九 二五年五月在青岛 | 郭明秋 青岛市总工会 | 人民日报1980年5月17日 大众日报1980年5月18日 | 湖南人民深切怀念少奇同志 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刘少 奇同志追悼大会上致悼词 | | 人民日报1980年5月19日 人民日报1980年5月18日,新华月报 1980年5期,红旗1980年10期 | 刘少奇同志白区工作的业绩永放光芒 少奇同志——河南人民怀念你 “五卅”运动中的刘少奇同志 回忆我的启蒙老师——少奇同志 | 王琪等 段君毅等 宫诗年 王一知讲 姚维斗 整理 | 光明日报1980年5月20日 人民日报1980年5月21日 工人日报1980年6月7日 工人日报1981年6月27日 | 铁血男儿史册香——贺执圭老人谈少奇同志在 玉潭高小 | 梅原 | 湖南日报1984年7月1日 | 少奇同志在阜宁期间几件事 努力增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回忆刘少奇 同志抗日战争时期在皖东的革命活动 | 王晓晴 李世农 | 人民政协报1985年4月19日 安徽日报1985年8月16日 | 刘少奇同志在坑日敌后二三事 李立三、刘少奇在安源罢工中是有功绩的 刘少奇同志在安源路矿达成的十三条协议是维 护工人利益的 | 张爱萍 沈庆林 宋兴祥 | 中国青年1958年9期 党史研究资料1979年9期 湘潭大学学报1980年1期 | 刘少奇同志著作目录 安源罢工中的刘少奇同志 教诲十年 遗爱千秋——缅怀刘少奇同志对党 校工作的关怀 | 滋笋 武锦莲 杨献珍 | 文献1980年1期 上海师院学报1980年1期 北京政法学院学报1980年1期 | 刘少奇同志建国后的功绩不容抹煞 反帝斗争史上的创举——刘少奇同志领导武汉 工人阶级夺回英租界 | 卢一鹏 廖鑫初 | 北京政治学院学报1980年1期 湖北财经学院学报1980年1期 | 刘少奇同志大革命时期在武汉从事工运的部分 革命实践活动 | 雷正先等 | 武汉师院学报1980年1-2期 | 永恒的怀念——刘少奇同志在竹沟光辉的革命 事迹 |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 馆 | 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2期 |
刘少奇同志在北平 刘少奇同志在渑池八路军兵站 少奇同志在淮南抗日敌后 永不褪色的一页——刘少奇同志在安源 刘少奇是我们杰出的领袖之一 | 陈昌 段铁安 本刊记者 郭晨等 张志新 | 支部生活(北京)1980年2期 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2期 江淮论坛1980年2期 革命文物1980年2期 共产党员1980年2期,新华月报1980年 5期 | 赤城丹忱 国人共悉——记刘少奇同志五卅运 动期间在上海的革命活动 | 傅道慧等 | 党的生活(上海)1980年2辑 | 延安整风时期的刘少奇同志 新四军的杰出领导者——刘少奇同志 浩歌正气下中原——缅怀少奇同志抗日战争时 期在河南的革命实践 | 寒梅 冯毅 靳德行 | 延安大学学报1980年2期 河北大学学报1980年2期 河南师大学报1980年2期 | 刘少奇同志六一年回故乡的若干史实 刘少奇同志在上海革命活动片断 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斗争中的功绩——刘少奇同 志在党的北方局 | 吴加章等 张琼 陈其明 | 湘潭大学学报1980年2期 党史资料丛刊1980年2辑 北京师院学报1980年2期 | 刘少奇同志与新四军的发展壮大 从上海到莫斯科——回忆在少奇同志身边的日 子 | 吴信忠 戴重远 | 党史资料丛刊1980年2辑 华中师院学报1980年2期 | 刘少奇同志是毛泽东思想的杰出创造者之一 少奇同志与五卅运动 刘少奇同志与“五卅”运动 恢复安源大罢工历史的光辉面貌——对刘少 奇、李立三同志在安源革命实践活动若干史 实的考订 | 陈长歌 任建树 张培德 张传仁等 孙群等 | 社会科学(上海)1980年2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0年2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2期 党史研究1980年3期 | 领袖、良师、亲人——怀念少奇同志 刘少奇同志与中东路事件 | 孟波 孙占文 | 音乐爱好者1980年3期 北方论丛1980年3期,黑龙江省史探索 1983年4期 | 在华中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刘少奇同 志 | 姜志良 许辉 | 南京师院学报1980年3期 | 刘少奇同志关怀东北左翼文学 少奇同志在新四军 刘少奇同志在安源罢工斗争中的历史功绩不容 抹煞 | 定安 兴泉 唐元节 刘渭先 方大铭 | 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3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0年3期 新湘评论1980年3期 | 刘少奇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贡献 少奇同志在安源(附王光美同志的来信) | 张静如 吴家林 | 教学与研究1980年3期 中国青年1980年3期 | 刘少奇同志一九二七年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 刘少奇同志领导奉天纱厂工人斗争 | 刘继增等 | 江汉论坛1980年3期 共产党员1980年3期 | 刘少奇生平活动年表(1898年11月24日 -1969年11月12日) | 中国革命博物馆 | 政治教育1980年3期 | 刘少奇同志用过的名字 | | 革命文物1980年3期 | 刘少奇同志的简要历史 刘少奇同志与满洲工人运动 少奇同志领导汉口工人收回英租界 贯彻执行党的路线的模范——评刘少奇同志在 1949年春的天津之行 | 王光美 宫彦 高玲曾 岩石 | 近代史研究1980年3期 理论与实践1980年4期 党的生活丛刊1980年4辑 历史教学1980年4期 | 实事求是的模范——刘少奇同志同王明“左”倾 路线的斗争 | 华明等 | 社会科学(上海)1980年4期 | 湖南人民深切怀念少奇同志 刘少奇同志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的贡献 刘少奇同志领导工人运动大事年表 少奇同志和我在沈阳被捕经过 刘少奇同志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贡献 | 中共湖南省委员会 吕伟俊 陆象贤 孟用潜 贾文浩 | 新湘评论1980年4期 文史哲1980年4期 百科知识1980年4期 百科知识1980年4期 辽宁教育1980年5期 |
刘少奇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活动 刘少奇同志战斗生活片断(1-3) 他永远活在党和人民的心里——大型纪录影片 《少奇同志,人民怀念你》解说词节录 | 王振合 田禾 | 党史研究资料1980年5期 理论与实践1980年4-6期 新湘评论1980年5期 | 一九二五年的湖南政局与刘少奇同志的被捕释 放 | 唐振南 | 新湘评论1980年5期 | 坚定地站在正确路线一边——追念刘少奇同志 少奇同志与青年运动 | 王首道 | 新湘评论1980年5期 四川青年1980年5期 | 刘少奇同志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 建党初期刘少奇同志在哈尔滨的革命活动 | 丁守和等 | 历史教学1980年6期 党的生活1980年6期 | 党校建设的鼓舞者和指导者——怀念少奇同志 怀念少奇同志 刘少奇同志巩固和发展了党所领导的一二九运 动的胜利成果 | 杨献珍 杨尚昆 | 红旗1980年7期 红旗1980年8期 青运史研究资料1980年8期 | 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怀念少奇同志 怀念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刘少奇同志 刘少奇同志与进军东北 中国工人运动的卓越组织者和领导者——介绍 刘少奇早期领导工人运动的业绩 | 倪志福等 薛暮桥 虞宝棠 凤玉 | 红旗1980年9期,新华月报1980年5期 红旗1980年10期 上饶师专学报1981年4期 河北大学学报1981年4期 | “我们是跟人民在一起的”——记少奇同志二三 事 | 王光美 | 文汇月刊1981年6期 | 少奇同志在新四军 刘少奇同志领导盐阜区教育工作纪实 刘少奇同志对建立东北根据地的重大贡献 少年时代的刘少奇同志 刘少奇同志在工人运动中反对左倾思潮的斗争 刘少奇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对左倾错误的抵制 和斗争 | 吴文桥 赵荣定等 严启祥 谢玉根 李屏南 张传仁 叶青 | 星火燎原1981年6辑 教育研究1981年7期 博物馆研究1982年创刊号 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1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2年1期 徐州师院学报1982年1期 | 刘少奇同志对我党初期工人运动的贡献 刘少奇同志与华中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二战”时期在工运问题上刘少奇同志与康生的 斗争 | 李岳衡 姜志良 杜文焕 | 益阳师专学报1982年1期 江海学刊1982年2期 苏州大学学报1982年2期 | 刘少奇(1898-1969) | 关国煊 | *传记文学1982年40卷2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5册第423页 | 刘少奇同志对白区工作的贡献 刘少奇同志战斗在白区 刘少奇、李立三与安源工人大罢工 试谈刘少奇同志怎样巩固和发展了一二·九运 动的胜利成果 | 史兵 凤玉 姜平 郑洸 | 暨南学报1982年2期 河北大学学报1982年4期 江海学刊1982年4期 历史教学1982年5期 | 1930年前后刘少奇在白区工运中反对左倾错 误的斗争 | 云本等 | 历史教学1982年5期 | 刘少奇同志和一九四七年的土地改革运动 刘少奇同志在淮南 五卅惨案当天,刘少奇同志不在上海 刘少奇同志的读书生活 刘少奇同志与五卅运动有关的二三事 刘少奇同志对建立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历史 功绩 | 叶青 郭述申 郑庆声 费峥 周志兴 钟兴 王作坤 徐金城 | 党史研究1982年5期 江淮论坛1982年6期 党史资料丛刊1983年1辑 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2期 广西大学学报1983年2期 齐鲁学刊1983年3期 | 刘少奇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整党 解放战争时期刘少奇同志的历史功绩 刘少奇同志生平大事简表 | 冯毅 王作坤 | 天津师专学报1983年4期 济宁师专学报1983年4期 文献和研究1983年11期 | 回忆抗战初期少奇同志在竹沟 周恩来、刘少奇对党的白区工作的贡献 | 王阑西 彭塞 | 花城1984年1期,新华文摘1984年5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4年4期 |
刘少奇传略 | | 文献和研究1984年5期 | 刘少奇同志领导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贡 献 | 刘庭华 | 历史教学1984年7期 | 刘少奇 关于刘少奇在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候 补委员的考证 | | 党史通讯1984年9期 文献和研究(北京)1984年12期 | 刘少奇同志和党的报刊工作 刘少奇同志早期领导工人运动的历史功绩 刘少奇和汉冶萍公司 刘少奇与遵义会议 刘少奇与山东抗日根据地 刘少奇同志的早期革命活动和思想发展——论 从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 周志兴 王作坤 邓启沛 李昌学 李安葆 黄峥 冯毅 | 新闻研究资料1984年24辑 济宁师专学报1985年1期 萍乡教育学院学报1985年1期 湖南师大学报1985年2期 党史研究1985年2期 河北大学学报1985年2期 | 刘少奇同志在文艺战线上的反“左”斗争 刘少奇与冀东暴动 抗战时期刘少奇对武装斗争的贡献 刘少奇同志与盐阜抗日根据地的民主运动 刘少奇同志在中原的抗日活动 刘少奇与合作社 刘少奇与一二九运动成果的巩固和发展 刘少奇主持北方局 | 张春宁 陈绍畴 张宝忠 贾宗荣等 蔡石松 程子华 周鸿 |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5年2期 文献和研究1985年3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3期 盐城师专学报1985年3期 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85年4期 文献和研究1985年6期 党史研究1985年6期 党史通讯1985年12期 | 记刘少奇同志一九四二年在山东 刘少奇同志战斗在华中 刘少奇同志在广州 难忘的四个月——忆少奇同志在山东 刘少奇和华中抗日根据地新局面的开创 刘少奇(1898-1969) | 席星加 冯少白 何锦洲 萧华 邬正洪 许维之 |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第23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32辑第1页 广州文史资料第22辑第17页 中共六十周年纪念文选第339页 中共党史文集1984年6期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533页 | 刘少奇 刘少奇(1898-1969) 逝世人物:刘少奇(1898-1969) | 胡 民 张敏孝 | 中国历史上的名人第262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103页 中国百科年鉴(1981)第25页 | 刘少奇在中国早期工人运动中的卓越活动 中国新闻界名人介绍:刘少奇(1898- 1969) | 丁守和 | 中国现代史论集第290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4)第678页 | 刘少奇(1898-1969) 抗战前夕刘少奇同志在平津工作期间的重大贡 献 | 庄葳等 赵庚奇 梁湘汉 | 古今中外三百名人第366页 北京史论文集第213页 | 忆刘少奇同志 刘少奇同志从瓦窑堡到临潼的点滴回忆 刘少奇(1898-1969) 刘少奇同志在青岛 刘少奇同志一九四九年在开滦 在少奇同志领导下工作 对少奇同志的片断回忆 刘少奇同志在全总西北执行局 刘少奇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活动 少奇同志在淮北敌后二三事 刘少奇同志与武汉工人运动 | 戴伯韬 谈国帆 戴晋新 丁菊畦 王林 张友渔 师哲 刘泽西 王振合 张爱萍 张志善 郑自来整 理 | 老战士诗文集第2集第182页 陕西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第57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7册第209页 青岛惨案史料第344页 革命回忆录第2集第1页 革命回忆录第2集第14页 革命回忆录增刊第1集第94页 峥嵘岁月第239页 党史研究资料第2集第661页 淮阴文史资料第3辑第126页 楚晖第1辑第19页 |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 刘少奇 少奇同志在淮北敌后 刘少奇(1898-1969) | 周末报编委会 马洪才 张爱萍 | *新中国人物志(上)第15页 新四军人物志(上集)第95页 新四军在安徽第31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卷第346页 |
学习的榜样——记周恩来、刘少奇、陈毅同志一 些新闻活动 | 安 岗 | 新闻论集第168页 |
刘少奇刘少奇的思想理论研究 缅怀刘少奇 | 陈君聪 《缅怀刘少奇》编辑 组编 | 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395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457页 | 刘少奇传 刘少奇在皖东 | 李天民 《刘少奇在皖东》编 审委员会编 |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35页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版192页 | 刘少奇青少年时代 刘少奇佳话三百篇 共和国主席的荣与辱:建国后的刘少奇 刘少奇主持中原局 刘少奇一生 刘少奇 刘少奇年谱:1898—1969年(上、下) | 黄祖琳编 刘学崎主编 任东云等 张群良等主编 黄 峥 朱元石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 室编 |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178页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280页 长春出版社1993年版274页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38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497页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76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2册 | 刘少奇的最后岁月:1966—1969 刘少奇在抗日战争时期 | 黄 峥编 新四军历史丛刊社 编 |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332页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52页 | 刘少奇研究述评 毛泽东与刘少奇 刘少奇 刘少奇在湖南 刘少奇和国际友人 刘少奇中原抗战纪实 刘少奇 刘少奇冤案始末 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 刘少奇与故乡 情系中原:刘少奇在河南 情系故乡——刘少奇回湘档案史料辑录 刘少奇在江西 | 陈绍畴主编 唐振南 逄先知 唐振南等 国际友谊博物馆编 郭文杰 王玉强 黄 峥 邓力群 易凤葵 易柯明 申志诚等主编 湖南省档案馆编 江西省委党史研究 室等编 |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732页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492页 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135页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167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186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198页 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208页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12页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14页 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217页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219页 | 刘少奇与百姓 刘少奇与天津讲话 刘少奇之路 刘少奇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刘少奇党的思想建设理论研究 刘少奇与中国社会主义 刘少奇传 刘少奇 | 程枚村主编 黄小同 李文芳 黄 峥编 孙保定 牛安生等 吴东华等主编 金冲及主编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 室等编 |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19页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37页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40页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53页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62页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64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2册 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317页 | 伟人刘少奇(上、中、下) 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上、中、下) 我的父亲刘少奇 走近刘少奇 刘少奇在上海 | 黄裕冲主编 黄 峥主编 刘爱琴 张文和 李义凡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 研究室等编 | 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3册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3册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431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437页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441页 | 历史巨人刘少奇——从工人领袖到国家主席 刘少奇的故事 历史伟人刘少奇:纪念刘少奇百年诞辰论集 | 何光国 冯世平主编 中央文献研究室第 二编研部等编 | 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462页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473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498页 |
刘少奇风云岁月:1898—1998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 室科研管理部编 |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518页 | 刘少奇画册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 室刘少奇研究组 编 | 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208页 | 殚精竭虑求富国:刘少奇与新中国 生活中的刘少奇 刘少奇在人民心中:纪念刘少奇诞辰100周年 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 话说刘少奇:知情者访谈录 | 卞 敏 魏晓东 邢 华 萧普刚主编 王光美等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 室第二编研部编 |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10页 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版341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343页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39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446页 | 在党中央就召开十一届五中全会邀请党外人士 座谈会上,与会者完全赞同全会讨论解决的 问题,热烈拥护为刘少奇同志平反 | | 人民日报1980年3月1日 | 刘少奇关于工会性质的理论建树 光辉一生的写照——读《纪念刘少奇》图册 刘少奇与华北上层统一战线 忆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刘少奇同志 刘少奇《天津讲话》的历史功绩 刘少奇同志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 学习刘少奇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刘少奇同志在安源的革命实践鼓舞我们建设萍 乡——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九十周年 | 林云高 刘崇文 刘绍畴 毛齐华 马济彬 叶健君 曾昭宣 中共萍乡市委员会 | 工人日报1986年4月24日 人民日报1987年3月30日 光明日报1987年7月6日 工人日报1988年11月21日 北京日报1988年11月21日 湖南日报1988年11月21日 湖南日报1988年11月21日 江西日报1988年11月24日 | 怀念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刘少奇同志 学习刘少奇同志的建党思想 继承宝贵遗产,推进工运事业——纪念刘少奇 同志九十周年诞辰 | 薛暮桥 邓纯东 倪志福 | 光明日报1988年11月24日 人民日报1988年11月24日 工人日报1988年11月24日 | 从少奇同志的思想和实践中获得教益 刘少奇对搞活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些思考 实事求是的榜样——回忆七千人大会中刘少奇 同志的作风 | 李 昌 刘崇文 吴冷西 | 中国青年报1988年11月24日 人民日报1988年11月25日 经济日报1988年11月29日 | 回忆刘少奇同志建国初期的一些经济建设思想 我怀念刘少奇同志 刘少奇同志与一二·九运动 刘少奇与六十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 刘少奇同志对两类矛盾学说的贡献——读《刘 少奇选集》下卷 | 薄一波 王光英 才树祥 黄 峥 蒙登进 | 人民日报1989年11月13日 新港1980年5期 北京财贸学院学报1985年4期 党史研究1986年1期 哲学研究1986年1期 | 刘少奇同志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 刘少奇领导苏区工会的革命实践和光辉思想 刘少奇送棺脱敌 刘少奇与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道路的形成 刘少奇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燃烧的爱——刘少奇与何宝珍 刘少奇对建立和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贡献 刘少奇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创立 刘少奇在他最后的日子里 刘少奇赴苏留学 少奇同志之死 刘少奇主席开封蒙难记 刘少奇“文革”蒙难纪实 传记言短,战友情长——记刘少奇与何宝珍 一代伟人与安源风雷 刘少奇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思想 | 李宗远 冯 毅 谷龙先 黄 峥 周 鸿 刘树锋 李毓卿 马济彬等 侯 军等 马济彬 大 川 黄浦生 东方震 周 航 黄少群 侯雄飞 | 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2期 河北大学学报1986年2期 名人传记1986年3期 党史研究1986年3期 贵州大学学报1986年3期 党史文汇1986年3期 盐城师专学报1986年4期 文献和研究1986年5期 党史文汇1986年5期 党史文汇1986年5期 山西青年1986年9期 北国风1986年10期 蓝盾1986年12期 党史文汇1987年1期 党史文汇1987年2期 科学社会主义1987年2期 |
刘少奇在苏北敌后领导群众运动思想初探 刘少奇经济思想初探 刘少奇哲学思想述要 论刘少奇纠正一二·九运动的“左”、右倾错误 抗战时期刘少奇到豫皖苏和皖东北根据地时间 考证 | 沈长生 陈君聪 李宗远 王骅书 童天星 | 盐城师专学报1987年2期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87年2期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2期 盐城师专学报1987年2期 党史资料通讯1987年2期 | 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刘少奇的历史功绩 刘少奇与华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刘少奇与盐阜抗日根据地党的建设 刘少奇对人民民主理论的贡献 刘少奇同志对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贡献 刘少奇与皖东抗日民主根据地 刘少奇白区工作策略思想发展述略 刘少奇读书史事 解放战争初期主持党中央工作的刘少奇 刘少奇新闻观点述评 刘少奇对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贡献 刘少奇在华北沦陷前后 刘少奇在皖南事变前后 对刘少奇新闻思想的探索(上、下) 刘少奇和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刘少奇和三次中原会议 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同志对发展毛泽东思想的 杰出贡献 | 童志强 王 超 王世谊 李彦和 杨春贵 傅英杰等 周志兴 周德民 冯 毅 胡绩伟 杨春贵 马济彬 王世谊 戴 邦 郭学旺 华永正 邵明缓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1987年2期 探索(四川)1987年3期 党史资料与研究1987年3期 文献和研究1987年3期 现代哲学1987年3期 文献与研究1987年4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7年4期 湖南党史通讯1987年4期 河北大学学报1987年4期 新闻学刊1987年5、6期 党史研究1987年6期 党史文汇1987年6期 党史通讯1987年7期 新闻与写作1987年8、9期 山西师大学报1987年增刊 安徽省委党校学报1988年1期 枣庄师专学报1988年1期 | 刘少奇同志的工运思想初探 刘少奇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刘少奇在许昌的前前后后 刘少奇研究综述 刘少奇与一二·九运动的转折 刘少奇与党的白区工作 试论刘少奇的建党思想及其指导意义——纪念 刘少奇诞辰九十周年 | 陆象贤 田泽沛等 杨 波 柳礼泉 唐宝林 陈君聪 邵明绶等 | 上海工运史料1988年2、3期 北方论丛1988年2期 许昌师专学报1988年2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8年2期 近代史研究1988年3期 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3期 枣庄师专学报1988年3期 | 刘少奇和中原局在竹沟 八年来刘少奇研究概述 刘少奇与华中抗日战争 刘少奇与华中抗日统战工作 刘少奇与华中党校 刘少奇与苏区工人运动 刘少奇对“左”倾恶劣传统的批判 刘少奇关于白区工作的策略思想及其哲学基础 刘少奇同志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贡献 刘少奇同志对国际和国内“左”倾错误的斗争 刘少奇思想研究综述 刘少奇领导安源工人运动的理论和实践 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贡献—— 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九十周年 | 张群良 唐伯固 王秀莲 贾宗荣等 林子秋 赵春元 许全兴 李 吉 叶 青等 陆象贤 谭献民 邓启沛 师吉金 | 河南党史研究1988年4、5期 淮北煤师院学报1988年4期 许昌师专学报1988年4期 盐城师专学报1988年4期 安徽省委党校学报1988年4期 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88年4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8年4期 淮北煤师院学报1988年4期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4期 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88年4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4期 萍乡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4期 锦州师院学报1988年4期 | 抗日战争前夕的刘少奇 抗战时期刘少奇在苏北主要活动辑录 试论刘少奇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思想 刘少奇与抗战结束后争夺东北的斗争 刘少奇与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刘少奇关于保存富农经济的思想 刘少奇同志在党的理论建设上的重大贡献 | 廖永武 郭锡健 陈金龙 朱元石 姚 勇 夏春骅 薛木铎等 | 天津史志1988年4期 盐城师专学报1988年4期 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4期 近代史研究1988年5期 党史资料通讯1988年5期 岭南学刊1988年5期 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5期 |
刘少奇在中共苏区 天公挥泪——外公刘少奇骨灰海葬追忆 无畏的胆略,冷静的反思——重读刘少奇 1961—1962年的主要论著 | 李直忠等 若 仆 李宗远 | 江西党史研究1988年5期 中华英烈1988年6期 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6期 | 刘少奇与华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王世谊 | 地方革命史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1988年 6期 | 刘少奇对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理论贡献 刘少奇同志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刘少奇在南阳 刘少奇在新兴集的重要活动 刘少奇与苏区职工运动 刘少奇——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创者 刘少奇的工运理论和实践探索 民主革命时期刘少奇四次来上海的经过 刘少奇抵达皖东敌后时间考 刘少奇关于“铁饭碗”与“终身制”的思考 抗战时期刘少奇在华中的革命实践 刘少奇与华中党校 刘少奇与华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刘少奇对党中央军事战略决策的贡献 论刘少奇在重建新四军军部中的作用 论刘少奇同志对理论建设的重大贡献 发展苏北战略方针的提出及其实现——刘少奇 在发展华中斗争中的历史贡献 | 王华巍 赵文甫 李兆钧等 丁永年 陈君聪 张国祥 陈君聪 陆米强 童志强 周以谟 徐报喜 郭锡健 吴汉全 宇志一 傅义桂 安起民 姚 勇 | 长白学刊1988年6期 河南党史研究1988年6期 河南党史研究1988年6期 河南党史研究1988年6期 福建党史月刊1988年7期 理论教育1988年9期 求是1988年9期 上海党史资料通讯1988年11期 党史研究资料1988年12期 瞭望1988年48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1989年1期 盐城师专学报1989年2期 盐城教育学院学刊1989年2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9年2期 盐城教育学院学刊1989年2期 社会科学1989年3期 近代史研究1989年4期 | 刘少奇与华北抗日武装建设 刘少奇究竟何时到安源工作 坚持实事求是,严守组织纪律——纪念刘少奇 同志逝世二十周年 | 张国祥 刘传政 齐得平 | 理论教育1989年4期 萍乡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4期 地方革命史研究1989年6期 | 刘少奇的家事与轶闻 刘少奇领导新四军工作的重要贡献 刘少奇被打倒真相纪实 刘少奇与苏区工人运动 试论刘少奇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刘少奇、陈毅与盐阜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刘少奇在渑池 刘少奇的工运理论和实践述略 论刘少奇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的贡献 刘少奇在北方局 刘少奇在北方局期间关于白区工作的理论与实 践 | 刘东生 高 峻 师东兵 马济彬 相运霞 曹晋杰 茹文君 陈君聪 武 崔 廖永武 李良志 高向远 | 记者文学1989年10期 福建党史月刊1989年11期 银海1989年总69期 党史文苑1990年1期 淮阴师专学报1990年1期 盐城教育学院学刊1990年2期 名人传记1990年2期 党史纵横1990年3期 晋阳学刊1990年5期 党史资料与研究1991年1期 北京党史研究1991年2期 | 刘少奇在顺直省委 试论大革命时期刘少奇对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的理论贡献 | 陈绍畴 王作坤 | 党史研究资料1991年2期 齐鲁学刊1991年6期 | 刘少奇和他的六妻九子女 | 高 新 何 频原 作 | *传记文学1992年61卷1期 | 毛泽东思想建党路线的提出——论刘少奇在党 的建设理论上对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突出贡献 | 王仲清 |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2年1期 | 刘少奇和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创 民族统一战线的关键是领导权问题——刘少奇 关于统一战线领导权的理论初探 | 张国祥 章小朝 | 南开学报1992年2期 浙江师大学报1992年3期 | 刘少奇与“二战”时期中共北平党组织的活动 刘少奇在中央职工部 刘少奇第一次拜访岳家 | 刘 岳 陈绍畴 江 丽原作 | 北京党史研究1992年5期 党史研究资料1993年1期 *传记文学1993年63卷3期 |
毛泽东与1937年的刘(少奇)、洛(浦)之争 刘少奇对夺取抗战胜利和全国解放的军事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对发展毛泽东思想的杰出 贡献 | 高 华 林雄辉 王作坤 刘敬忠 | 南京大学学报1993年4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3年4期 河北大学学报1993年4期 | 刘少奇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贡献 试析刘少奇建党思想的特点 试论刘少奇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党的领导权 问题的理论贡献 | 李毓卿 王作坤 陈 洪 | 党史研究与1993年6期 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12期 重庆师院学报1994年2期 | 刘少奇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的重大 贡献 | 张梅玲 | 东岳论丛1994年6期 |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抗战时期形成过程中的 刘少奇 | 张飞虹 | 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4期 | 刘少奇在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中的积极作用 刘少奇建设抗日武装的思想与实践 刘少奇1945年代理中共中央主席 刘少奇在皖南事变前后的历史贡献 刘少奇在中原局任职时期的历史贡献 刘少奇是否在遵义会议上提出了政治路线错误 的问题 | 张世贵 徐嫩棠 黄 峥 曹晋杰 李新市 王双梅 | 山东师大学报1995年4期 贵州社会科学1995年5期 党的文献1995年6期 军事历史1996年3期 安徽史学1996年4期 党的文献1996年6期 | “复辟资本主义”是自己惹的祸 刘少奇与华中敌后抗战 | 湘 明 徐承伦 | *传记文学1996年68卷6期 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2期,中国抗战人物 研究论集第64页 | 刘少奇对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贡献 刘少奇在中共满洲省委研究述评 刘少奇与华中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 关于刘少奇访苏的俄国档案文献(1949年6月 27日—1949年8月2日) | 王雷平 刘贵田等 高文俊 王世谊 闻 一 丁 明 译,沈志华编注 | 晋阳学刊1997年3期 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4期 党史研究资料1998年1期 党史研究资料1998年2期 | 刘少奇对完善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方针的贡献 刘少奇领导华中敌后抗日的军事战略与策略思 想 | 沙友林 黄祖琳 | 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2期 党的文献1998年2期 | 刘少奇与华北抗战的准备 刘少奇对中国共产党白区工运理论的贡献 刘少奇在抗战时期对党的建设的贡献 1942年刘少奇的山东之行 大革命时期刘少奇在广东的工运实践 刘少奇与中央苏区的工人运动 刘少奇与华中抗日根据地 刘少奇对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贡献 刘少奇对抗战初期实现军事战略转变的杰出贡 献 | 沙友林 于 建 彭亮太 王世谊 申春生 陈永红 刘勉玉 周声柱 王秀莲 段 星 周鸿根 | 北方论丛1998年3期 天津党史1998年3期 湖湘论坛1998年3期 抗日战争研究1998年4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4期 南昌大学学报1998年4期 史学月刊1998年4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4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4期 | 刘少奇在中央苏区 刘少奇的卓越领导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巩 固 | 黄少群 段 星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8年4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8年4期 | 论刘少奇军队政治建设思想 刘少奇与华北抗战局面的开创 刘少奇敌后抗战思想探析 论刘少奇在中共中央工委时期的历史功绩 解放战争时期刘少奇关于民族工商业的理论与 实践 | 宗成康 沙友林 李兆祥 阎书钦 王亚春 | 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4期 北京党史研究1998年5期 齐鲁学刊1998年5期 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6期 北京党史研究1998年6期 |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典范——纪念刘少奇诞辰 100周年 | 王作坤 廖信春 | 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8期 | 刘少奇与革命根据地工业企业领导制度建设述 略 | 傅士杰 梅丽红 | 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11期 |
刘少奇对新四军发展壮大的贡献 刘少奇1949年秘密访苏与中苏结盟 刘少奇与解放战争初期发展东北的战略方针 论刘少奇抗日武装力量建设思想 刘少奇与白区工作会议 刘少奇指导我军进军东北的理路和实践 论刘少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 略述刘少奇为发展华中根据地和新四军所作出 的杰出贡献 | 刘金菊 张飞虹 赵增彦 张玉玲 季云飞 丁 益 金冲及 陈 颖 史艺军 彭 辉 刘正英 | 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11期 苏州大学学报1999年1期 河南大学学报1999年1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9年1期 党的文献1999年2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9年2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3期 党的文献1999年3期 | 刘少奇与解放战争初期我党发展东北的战略方 针 | 刘喜发 | 吉林大学学报1999年4期 | 刘少奇对白区工人运动中“左”倾错误的斗争 刘少奇对抗战时期党的沦陷区工作的贡献 留俄经历对刘少奇早期思想的影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少奇对白区工运策略的探 索 | 王新生 李 蓉 徐 行 刘晶芳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6期 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6期 历史教学1999年12期 江汉论坛2000年2期 | 关于刘少奇的抗日民主政权理论和实践 有关1949年刘少奇率团秘密访苏几则史料的 研讨 | 张国祥 曾景忠 | 晋阳学刊2000年2期 党史研究资料2000年10期 | 刘少奇 | 王凌云 | 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中国近现代部分第 310页 | 早年留俄的刘少奇同志 刘少奇 | 杨大力 | 中外名人学外语的故事第42页 中华英杰第282页 | 刘少奇诞辰90周年纪念馆开馆 大型生平画 册出版 | 李方诗等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86页 | 刘少奇诞辰九十五周年纪念大会在郑州举行 铜像存开封揭幕 | 李方诗等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94)第102页 |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党、政、军领导人:刘少奇 | 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辑 |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2页 | 纪念人物:刘少奇百年诞辰 | 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辑 |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409页 | 刘少奇(1898—1969) | 廖国良 田园乐编 写 | 中国工农红军事件人物录第391页 | 刘少奇(1898—1969) 王光美说少奇同志 护送刘少奇过微山湖 难忘的一天——回忆刘少奇同志 刘少奇(1898—1969) 难忘的教诲 深切的怀念——回忆刘少奇同志 在皖东北、盐阜地区的几个片断 | 范济国 叶永烈 张运海 方志纯 马洪武等编写 胡炳云 |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76页 叶永烈采访手记第40页 在秘密的交通线上第178页 怀念集第46页 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第430页 抗战之春第47页 | 护送刘少奇同志去湖西 | 彭畏三口述 孔庆 沛整理 | 征途(四)第176页 | 回忆刘少奇同志在北方局 刘少奇(1898—1969) 难忘的岁月——忆少奇同志在山东 少奇同志与鄂豫边区 | 马辉之 李楚离 廖盖隆等主编 肖 华 鄂豫边区革命史编 辑室 | 河北革命回忆录(五)第1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198页 艰苦岁月第32页 战斗在鄂豫边区(一)第5页 | 忆刘少奇同志二三事 刘少奇(1898—1969) 少奇同志在华中党校 随刘少奇同志从延安到盐城纪略 跟随刘少奇同志返回延安 刘少奇 | 陈学昭 京 声 溪 泉 温仰春 薛丹浩 吕振羽 江 明 肖 黎等主编 | 难忘的年月第79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212页 新四军重建军部以后第474页 新四军重建军部以后第533页 新四军重建军部以后第544页 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个男人第566页 |
刘少奇1898~1969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 。湖南宁乡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领导了安源煤矿和铁路工人大罢工、“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及武汉人民收回汉口租界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31年至1949年,历任中共临时中央职工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新四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名誉主席、世界工人联合会副主席等职。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9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兼国防委员会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错误批判,并遭受政治诬陷和人身迫害。1969年11月在河南开封病逝。刘少奇在民主革命的各个阶段,对党的建设,对中国工人运动和党在白区的工作,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建国以后,他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参与制定和贯彻执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他代表党中央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主张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提高社会生产力,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明了方向。刘少奇十分重视和关怀新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1951年他在北京市第三届人民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和发展、国家的民主化,同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是不能分离的,并提出“民主化与工业化”的主张。1956年,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提出把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作为国家的主要任务。他十分重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认为这个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制度,是人民民主政权的最好的基本组织形式,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伟大的功效。主张逐步实行完全的“普遍、平等、直接和无记名投票”的选举制度,同时提出我国实行这一选举制度必须采取实事求是、逐步前进的方针。强调全国人民特别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党员干部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同一切违宪违法行为作坚决斗争,并主张加强法律监督制度,对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应实行监督。主要著作收入《刘少奇选集》。 刘少奇1898—1969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村人。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到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回国后,一直从事工运、军队和党的领导工作。建国后,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1959年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主要著作收入《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重要伦理学篇章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等。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斗争中,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许多问题和基本观点作了深刻的论述。他深刻阐明了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最进步的道德体系。指出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道德,不是建筑在保护个人和少数剥削者的利益的基础上,而是建筑在保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的基础上,建筑在最后解放全人类、拯救世界脱离资本主义灾难,建设幸福美丽的共产主义世界的利益的基础上,建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的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上。论证了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必须同个人主义作坚决斗争。认为一切剥削阶级都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作为“道德的基础”,而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必须同时解放一切劳动人民,解放全人类,一个人或一部分人的单独解放是不可能的。无产阶级反对个人主义,把集体主义作为道德的基础。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这就是集体主义的最高表现。坚决反对根本抹煞个人利益的“左”的错误。他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无产阶级的道德规范:第一,坚持群众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二,加强团结和友谊;第三,发扬民主、平等精神;第四,发扬集体英雄主义;第五,热爱劳动和爱护公共财物。指出要确立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十分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指出切实加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德修养,其目的是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实践。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理论,精辟地论述了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标准、内容、目的和实质以及修养的方法途径。他十分关注共产主义道德在新中国的发展。告诫青年团员要在自己的队伍中锻炼纪律性和组织性,培养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事业的道德品质,发扬艰苦朴素的、实事求是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他多次提出扩大民主生活,反对官僚主义,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等问题。他的伦理思想丰富了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理论宝库。对于培养共产主义战士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师培(1884—1919)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字申叔,又名光汉,别号左庵。江苏仪征人。幼年聪慧,过目成诵。19岁中举。1903年在上海结识章炳麟、蔡元培等爱国学社成员,著《攘书》、《中国民族志》、《中国民约精义》,宣传“攘除清廷,光复汉族”。次年任《警钟日报》主笔,加入光复会。1905年著《伦理教科书》,这是我国思想史上第一部以伦理学标名的专著。1907年流亡日本,参加同盟会,创办《天义》半月刊,举办社会主义讲习所,宣扬无政府主义。次年创办《衡报》。1909年入两江总督端方幕。1911年随端入川。1913年赴山西太原,创办《国故钩沉》。1915年任“筹安会”理事,著《君政复古论》,拥袁世凯称帝。1917年受聘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任《国故月刊》总编辑,反对新文化运动。同年病逝。刘在短暂的36岁的生涯中,著述近百种,尤长经学、小学,其《国学发微》、《周末学术史序》、《两汉学术发微论》、《汉宋学术异同论》、《南北学派不同论》、《攘书》、《中国民约精义》、《古政原始论》、《群经大义相通论》、《小学发微补》及所著几种国学教科书,都颇有见地。有《左庵全集》、《刘申叔先生遗书》行世。刘师培在伦理思想上多据古说以推新意。他认为伦理不是天赋的,远古时代本无伦理,文明发达后出于社会生活之需要,伦理始生。伦理的目的即在调解人际关系,合群力以胜物。认为血气心知是性之实体,道德品质则完全在于后天之习。修身就是要矫正气质之偏,高尚其志,明知体道,改过迁善,以达思想自由。修身特别要知而行之,践履伦理。认为古代宗法伦理确保宗子财产、刑法、禄位上的特权,造成了男贵女贱、父令子遵、长尊幼卑的不平等,主张在破除家族成员不平等的基础上,实行传统优秀道德。认为公私互为表里,应折衷利己与利他,反对只对父母尽伦理,不为国家社会尽伦理,强调个人应服从服务于公益。在《中国民约精义》中,还特别论证一国不为君主私有,民众才是国家主体的思想。其思想曾对旧民主主义革命产生过积极影响。 刘少奇中国领导人。1898年11月24日生。1920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5月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该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2年春回到上海,8月任中共湘区区委委员。1923年8月,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总主任。1925年5月,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副委员长。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历任中华总工会特派员、中共满洲省委书记。1930年赴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五大,当选为执行局委员。1931年1月,在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秋由莫斯科回国,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2年冬进入中央根据地,先后任全国总工会委员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1936年春以后,历任中共中央驻北方局代表、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1938年1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1941年1月任新四军政治委员,4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1942年12月回到延安。1943年3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1945年4月,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47年3月,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9月,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56年9月,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1959年4月、1965年1月,连续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69年11月12日6时45分病逝。 刘少奇 164 刘少奇1898—1969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中国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和组织者之一。原名刘谓璜,曾用名胡服等。湖南宁乡人。曾参加 “五四”运动,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1922年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参加领导了粤汉铁路工人和安源工人罢工。1925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参加领导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等。中共五大时当选为中央委员。后负责领导北方的革命运动。1930年当选为职工国际执行局委员;次年为中共政治局候补委员,任中央职工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2年任全国总工会委员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6年起领导华北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任中原局书记,组建华中抗日根据地。其后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诸文,丰富了党建理论。1945年,在中共七大会上提出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1947年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和朱德等一起负责党中央日常工作,同年主持全国土地工作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党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参与制定和实施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先后到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朝鲜等国进行友好访问。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遭严重政治迫害,于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开封含冤逝世。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作出决议,为其恢复名誉。著有《刘少奇选集》行世。 ☚ 周恩来 瞿秋白 ☛
刘少奇 121 刘少奇其哲学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共产主义道德的论述及群众路线观点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他认为共产主义道德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长期的锻炼(实践)、学习 (提高到理性认识) 和自我修养、自觉改造的结果。他说:“古代许多人的所谓修养,大都是唯心的、形式的、抽象的、脱离社会实践的东西。他们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以为只要保持他们抽象的‘善良之心’就可以改变现实,改变社会和改变自己,这当然是虚伪的。”充分体现了知行的辩证统一思想。他认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和毛泽东思想根本的东西”。是群众观点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方法的统一,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其主要著作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组织民众的几个基本原则》、《关于白区党和群众运动》等。 ☚ 冯友兰 瞿秋白 ☛
刘少奇 147 刘少奇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在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斗争中,对马克思伦理学中许多问题和基本观点做了论述。写了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等理论著作,论述了研究伦理学的根本方法、共产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共产主义的道德修养问题。他承认道德的阶级性,用阶级分析法研究伦理学,批评“抽象人性论”和“共同道德论”,认为一切道德观念无不“贯穿着阶级性,贯穿着各种不同阶级的特殊利益与要求”。指出占支配地位的道德观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反对“超阶级”、“超党派”的道德观,视历史上劳动人民的优秀品德为美德。他认为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反对个人主义,强调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牺牲前者,保证后者。“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观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亦反对抹煞个人利益的“左”倾错误,主张满足个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发展个人的个性和特长。他曾提出一系列道德规范:坚持群众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批判官僚主义作风,加强团结和友谊,主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善与人同,甚至以德报怨、委曲求全,求得谅解;发扬民主、平等精神。强调尊重人格,加强对民主的学习、修养和锻炼,反对专制主义、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发扬集体英雄主义,提倡谦虚谨慎,把一切荣誉归于集体;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提倡爱惜、节省、尽心、负责,反对浪费。他重视共产主义的道德修养,论述了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及实质,把社会实践当作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还批判地继承古代“内省”、“内讼”、“慎独” 等修养方法。 ☚ 周恩来 雷锋 ☛ 刘少奇 刘少奇1898-1969Liu Shaoqi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原名绍选,字渭璜,曾用刘士奇、赵之启、胡服等别名。湖南宁乡人。1919年在长沙参加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在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经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介绍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同年转为中共党员,任中共旅俄支部委员。1922年夏返回上海,参加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不久被派往湖南,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参加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5年5月,作为汉冶萍总工会代表出席在广州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会后到上海,参加领导五卅运动。同年底,在长沙被湖南军阀赵恒惕逮捕入狱,1926年1月获释。旋即前往广州,在全国总工会工作,参加领导省港大罢工。5月,在广州参加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兼秘书长。后到武汉任湖北省总工会组织部长、秘书长,参加领导武汉地区工人运动。1927年1月,与李立三等领导武汉工人收回汉口英租界。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大革命失败后,先后在上海、天津、东北、华北等地从事地下工作。曾参加中共顺直(即河北)省委领导工作。1928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审查委员会(即检查委员会)委员。1929年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1930年3月,出席莫斯科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当选为赤色职工国际执行局委员,并留在赤色职工国际工作。同年9月,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秋回国,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2年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委员长。1934年4月,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0月,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团、第五军团党中央代表和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到达陕北后,继续领导工会工作,任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委员长。1936年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正确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白区工作中的错误,开创了白区工作的新局面。 抗日战争爆发后,深入敌后,参加领导了山西新军和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建工作。1938年10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参与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工作。1939年4月,任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同年7月,在延安马列学院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著名讲演。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委,中共中央华中军分会书记。1943年回延安,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45年4月,在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提出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在这次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7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1945年8月至10月毛泽东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期间,代理中共中央主席,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曾兼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1947年3月国民党政府军队攻占延安后,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与朱德一起转移到华北,负责党中央委托的工作。7月至9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战争时期,还兼任过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中央马列学院院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名誉主席、世界工联副主席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名誉主席、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在1959年4月、1965年1月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国防委员会主席。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蓄意诬陷和残酷迫害。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开封不幸逝世。1980年2月,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主要著作收入《刘少奇选集》。 ☚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李立三 ☛ 刘少奇 刘少奇1898—1969Liushaoqi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湖南宁乡人,生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1月24日。早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回国,参加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历任全国总工会副员长、中共满洲省委书记、中共中央职工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1年冬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参加了长征。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6年春任中央北方局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领导开创了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治委员,华中局书记,恢复和发展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抗日武装势力。1939—1941年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讲演,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1943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军委副主席。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1947年春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在华北主持工作并领导解放区土改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在制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错误的批判,并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1969年11月12日在开封逝世。主要著作收入《刘少奇选集》。 ☚ 周佛海 周恩来 ☛
刘少奇 刘少奇1898—1969Liushaoqi湖南宁乡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刘少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同各种非道德观的斗争中,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许多问题和基本观点作了深刻的论述。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理论,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精辟地论述了共产主义道德和修养的必要性、标准、内容、目的、实质以及方法和途径。明确地提出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剥削者总是以损害别人,使别人破产作为发展自己的必要条件,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受苦的基础上。”“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不一致的时候,能够毫不踌躇、毫不勉强地服从党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观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刘少奇说:“共产主义事业是一件千百万人长期集体创作的事业,任何人也不能包办”。“世界是劳动者创造的,没有劳动者,就没有世界。”他还认为有些人对党的公共事物,不爱惜,不尽心,浪费,不负责任,甚至暗中窃为己有,化公为私。“这种观念,很明显,是与共产主义不相容的,是一种旧社会的私有观念的残余。”(《作一个好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刘少奇同志一生都特别重视和强调共产主义的道德修养,强调实践在共产主义道德修养上的重要性。对于青年一代他更是主张精心的培养,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们。刘少奇的伦理思想,对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和共产主义战士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天仍然影响和激励着人们。 ☚ 毛泽东 周恩来 ☛ 刘少奇1898—1969曾用名胡服,湖南宁乡人。早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去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回国,参加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5年任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参加领导了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1927年1月,参加领导了武汉工人和市民夺回英租界的斗争。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天津、华北、东北等地从事党的白区工作。曾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中共中央职工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2年冬进入中央苏区,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长征途中任红八军团党中央代表和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1936年任中共北方局书记。1938年冬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委、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1943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1947年春,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1949年9月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上,当选为常委会委员长。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兼国防委员会主席。在党的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和副主席。“文革”中惨遭诬陷和迫害。1969年8月12日在开封逝世。 刘少奇1898~1969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又名刘卫黄、陶尚行、胡服。湖南宁乡人。1921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长期从事白区工作,是中国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曾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及上海、广州、武汉工人运动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职工运动。1932年冬赴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第3军团政治部主任。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山西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兼中央军委华中分会书记。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提出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并兼总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共第八届中央副主席。并在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兼国防委员会主席,参与制定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针。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错误的批判,并遭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1969年11月12日逝世于河南开封。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恢复他的名誉作出决议,肯定他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建树的不可磨灭的功绩。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刘少奇选集》 刘少奇 刘少奇刘少奇 (1898—1969),原名渭黄,曾用名胡服。湖南宁乡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1898年11月24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1919年中学毕业,参加了五四运动,1921年到当时的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回国后,任中共湘区区委委员,与李立三等一起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5年5月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参加领导了 “五卅运动” 和 “省港大罢工”,1927年领导武汉工人夺回汉口英租界,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成为中国现代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之一。1927年4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大革命失败后,刘少奇在白区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8年2月,任顺直临时省委组织部长时,针对当时 “左” 倾冒险主义错误,曾提出党的口号要从实际出发,符合群众斗争要求的正确主张。1931年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刘少奇在长期的白区工作中,认识到党在白区应实际深入群众、长期隐蔽、积蓄力量,并且对当时中央某些 “左” 倾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进行了一些抵制。1934年10月,参加了长征。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1936年春,任中共北方局书记,坚定地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巩固和发展中央领导的 “一二·九” 运动胜利成果作出了贡献。 1936年4日写了 《肃清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 一文,从理论上系统地批判了过去党在秘密工作中存在的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错误,1937年3月写了 《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给中央的一封信》,全面探讨了党在白区工作的路线和策略,开创了白区工作的新局面。同年5月,在陕北召开的党的白区工作会议上,作了 《关于白区的党和群众工作》 的报告,深刻总结了党在白区工作的经验教训,精辟论述了在白区党的组织工作转变的重要性和转变应坚持的原则。 抗战爆发后,刘少奇坚持贯彻中共中央制定的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任命为新四军政治委员、中共华中局书记,同陈毅等一起纠正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路线,迅速扭转了新四军的困境,恢复和发展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抗日武装力量,扩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1939年7月和1941年7月,先后在延安马克思列宁学院和中共中央华中局党校作了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与 《论党内斗争》 的著名演讲,创立了共产党员修养的理论,提出了开展党内斗争的正确方针和方法,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作了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完整的概括和系统的论述,并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抗战胜利后,在毛泽东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期间,他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起草了 《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 的党内指示电,提出和执行了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的正确方针。1947年春,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同朱德一起主持了中央委托的工作。同年7月,在由他主持召开的全国土地工作会议上,制定了 《中国土地法大纲》,促进和推动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少奇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并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名誉主席、世界工联副主席等职。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协助毛泽东主持中央的全面工作,在制定和贯彻执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作出了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进国家工作的主要任务,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规定了方向。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党中央副主席。1957年4月,作了 《论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讲话,提出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国内主要矛盾的观点,并提出了许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60年代初期,在国家面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刘少奇深入实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参与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65年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国家主席。从1963年到1966年,他先后到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朝鲜、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进行了友好访问,为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努力。 1966年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受到错误的批判,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迫害和人身摧残。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开封病逝。1980年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恢复了他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同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隆重举行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对他为党的巩固和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刘少奇选集》。 ☚ 庇隆 周恩来 ☛ 刘少奇 刘少奇1898~1969原名作衡,曾用名胡服。宁乡人。1916年入宁乡驻省中学肄业,1919年转私立育才中学高中毕业。曾参加五四运动,并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去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夏回国,参加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任中共湘区区委委员。1923年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主任。1925年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参加领导五卅运动。1926年任湖北省总工会组织部长、秘书长,领导武汉工人夺回英租界斗争。在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委员。大革命失败后,赴上海、天津、华北、东北等地从事党的工作。在党的“六大”上当选为中央检查委员。1929年任中共满州省委书记。次年夏赴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为执行局委员,留赤色职工国际工作。1931年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秋回国,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2年冬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参加长征,历任红八军团、红五军团中央代表,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1936年春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1938年冬,任中原局书记。次年4月任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委、华中局书记。1943年返延安,任中央书记处书记、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在党的“七大”会议上作修改党章的报告,旋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1947年春,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和朱德一起负责党中央委托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在党的“八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错误的批判,并遭林彪、江青集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被免除一切职务。1968年被开除出党。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开封病逝。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恢复他的名誉作了专门决议。主要著作收入《刘少奇选集》。 ☚ 刘士奇 刘文学 ☛ 刘少奇 刘少奇1898—1969湖南宁乡人。少年时入私塾和小学读书,1919年中学毕业。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到苏俄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转为中共党员。1922年回国,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受党的委派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代主任、主任。1925年5月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1927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上海、天津、北平、哈尔滨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0年夏赴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当选为执行局委员。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秋回国,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长。1932年冬进入中央苏区,先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团、第五军团中共中央代表和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6年春赴华北,任中共中央代表,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领导了华北抗日根据地和山西抗日新军的创建工作。1938年11月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后,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和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同陈毅等一起重建新四军军部,扭转了新四军的困难处境,扩大了华中抗日根据地。1942年底回延安。1943年3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45年5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1947年3月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同朱德等转移到华北,负责中央委托的工作。7月,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确定了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基本方针。1949年3月,出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参与制定夺取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的重大战略决策。6月,率中共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同斯大林商谈两党关系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问题。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随后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0年主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文件,成为建国初期指导全国土地改革健康发展的基本依据。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提出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规定了方向。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副主席。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6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他深入实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明确提出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支持和指导实施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正确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长期主持中央一线的工作,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思想理论。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施行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他在党的建设方面有突出的重要建树,所著的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等,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1965年1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错误的批判,遭到林彪、江青集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被撤销一切职务。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开封病逝。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作出决定,为刘少奇平反并恢复其名誉。 ☚ 刘逊夫 邓洪 ☛ 刘少奇1898—1969原名绍选,字渭璜,后改名少奇, 曾用刘士奇、赵之启、陶尚行、胡服等别名。湖南宁乡人。1920年8月在上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春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这年冬转为中共党员。1922年夏回国到上海,参加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不久, 派往湖南,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总主任等职。1925年后历任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1926年第三届中华全国总工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湖北省总工会组织部长和秘书长。1927年后历任中共五大中央委员、中共六大中央审查委员、中共顺直省委的中央代表、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等职。1930年6月派往莫斯科,曾当选赤色职工国际执行局委员、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的中央委员、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的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31年秋回国后,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等职。1932年冬到中央苏区,任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等职。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任红军第八军团党中央代表和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红军长征到陕北后,任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委员长、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后,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新四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等职。1943年春回到延安, 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1945年4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1945年8月至10月毛泽东赴重庆期间代理中共中央主席。1947年3月转移到华北,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中央马列学院院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名誉主席、世界工联副主席等职。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总工会名誉主席、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第二届、第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兼国防委员会主席。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和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错误的批判和陷害。1968年10月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被“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开封不幸逝世。1980年2月,在中共十一届八中全会上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主要著作有《刘少奇选集》行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