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刘天华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 刘天华
刘天华
刘天华中国民族音乐作曲家、教育家、演奏家。1895年2月4日生,1932年6月8日去世。1914年自学二胡、琵琶,1927年创办“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音乐杂志》(共10期)。1930年记谱编辑《梅兰芳歌曲谱》,作有10首二胡曲:《病中吟》、《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等,3首琵琶曲:《虚籁》、《改进操》等,2首合奏曲,编有47首二胡练习曲,15首琵琶练习曲,听记梅兰芳唱段94段(其中京剧53段,昆曲41段),录制唱片2张。 刘天华 125 刘天华1895—1932作曲家、民族器乐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江阴人。文学家刘半农之弟。1909年入常州中学始习西洋管乐器。1911年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2年赴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1914年返乡,先后在江阴、常州的中学教音乐。其间向民间音乐家周少梅、沈肇州及民间艺人学习多种民间乐器和曲谱。1922年受聘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教师。192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和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直至去世。任职期间广泛学习中国民间音乐和西洋作曲理论,创作了 《病中吟》等二胡独奏曲10首; 《歌舞引》等琵琶独奏曲3首和器乐合奏曲《变体新水令》。1927年创办“国乐改进社”,并编辑出版《音乐杂志》。曾用五线谱和工尺谱准确地记录梅兰芳的唱腔 (《梅兰芳歌曲谱》1930)。搜集《安次县吵子会乐谱》和《佛曲谱》。编写了47首二胡练习曲,15首琵琶练习曲。为二胡专业教学、创作和演奏奠定了基础。 ☚ 青主 查阜西 ☛ 刘天华 刘天华1895—1932民族乐器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江阴人。自幼酷爱音乐。1909年在常州中学读书时,开始学习西洋铜管乐。以后曾广泛地学习民间音乐。1922年受聘赴北京,先后于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科、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教授琵琶、二胡。教学之余从外籍音乐家学习小提琴与西洋作曲理论。创办“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音乐杂志》。1932年6月,赴天桥收集民间锣鼓谱时染上猩红热病病故。创作有二胡独奏曲《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等10首,琵琶曲《歌舞引》等3首,二胡练习曲47首,民族器乐合奏曲2首。他掌握了民族器乐的创作规律,又大胆地吸取西洋音乐的技法,使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的音调,又有新颖独特的表现特点。刘天华在民族器乐创作、演奏和培养人才方面均有卓越成就。 ☚ 青主 贺绿汀 ☛ 刘天华 刘天华1895—1932Liutianhua作曲家、民族器乐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江阴人。1909年入常州中学,开始学习西洋管乐器。中途辍学后以音乐为职业。1912年赴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1914年返乡在江阴、常州的中学里教音乐。期间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沈肇州学习二胡、琵琶;专程赴河南学琴;向僧、道和民间艺人学多种民间乐器,记录民间乐谱并开始音乐创作。1915年,受聘为江苏省立五中音乐教员。1922年受聘赴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任教,后兼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教师。192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等直至去世。作有二胡独奏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除夜小唱》(《良霄》)、《闲居吟》、《空山鸟语》、《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等十首。琵琶独奏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和器乐合奏曲《变体新水令》。1927年创办“国乐改进社”并编辑出版了《音乐杂志》。曾用五线谱和工尺谱准确地记录梅兰芳的唱腔《梅兰芳歌曲谱》。搜集《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编写了二胡练习曲四十七首。把二胡从伴奏乐器上升为独奏乐器,纳入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为我国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定了基础。同时还编写了琵琶练习曲15首。 ☚ 华彦钧 冯子存 ☛ 刘天华 刘天华1895~1932年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江阴人。自幼酷爱音乐,1909年于常州中学读书时,学习西洋铜管乐器,并广泛学习民间音乐。
☚ 肖友梅 聂耳 ☛ 刘天华1895—1932现代作曲家、民族器乐演奏家。江苏江阴人。曾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等校任教。1927年创立“国乐改进社”。不但精通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还能演奏小提琴、小号、钢琴等西洋乐器。注意吸收西洋音乐作品及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均有成就。作有《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等二胡曲10首,《歌舞引》等琵琶曲3首。 刘天华 刘天华刘天华 (1895—1932),中国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江阴人。1895年2月4日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2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1909年在常州中学读书期间,曾参加学校军乐队的训练和演出活动,开始接触西洋铜管乐。1912年去上海,参加 “开明剧社”,为乐队队员。1915—1922年在江阴、常州等地中、小学校任音乐教师,并多方面学习民间音乐。如向民间艺人周少梅学习演奏二胡、琵琶,向琵琶家沈肇洲学习全部《瀛州古调》 的演奏; 1919年暑假去河南求师学习古琴等。1922年被聘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其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科 (后改为女子师范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教授琵琶、二胡。在此期间,仍不断地向民间学习 “大擂拉戏”、昆曲等。同时还学习小提琴、钢琴和作曲理论知识。1927年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了 《音乐杂志》 (共10期)。刘天华一生致力于改进国乐。“五四” 时期,在 “平民教育”、“平民文学”等民主思想影响下,他反对音乐成为 “贵族们的玩具”,提出音乐 “要顾及一般民众”。他珍视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但不赞成抱残守缺的 “国粹主义”,认为发展国乐,“必须一方面采用本国固有的精神,另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方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共创作二胡独奏曲10首、琵琶狂奏曲3首、民族乐器合奏曲2首。1918年他在贫病中完成了二胡曲 《病中吟》 初稿。其后,他创作的《苦闷之讴》(1926)、《悲歌》 (1927)、《闲居吟》(1928) 以及 《独弦操》 (又名 《忧心曲》,1932) 等二胡曲,以委婉动人的旋律,或忧伤压抑,或悲愤激越,表现了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中苦闷、彷徨,要求变革、挣扎、奋斗的心情。二胡曲 《良宵》 (又名《除夜小唱》,1928)、《光明行》 (1931)和琵琶曲 《改进操》 (1927),音乐清新明朗、乐观向上,表达了作者憧憬美好未来的喜悦心情。此外,二胡曲 《空山鸟语》(1918—1928) 吸取民间单弦拉戏的摸拟自然音响的手法,音乐活泼生动。《烛影摇红》 则是运用三拍子和变奏曲式的结构原则写成的一首优美抒情的二胡曲,刘天华掌握了民族器乐的创作规律,又大胆地吸取西洋音乐的技法,使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的音调,又有新颖独特的表现特点,至今仍保持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刘天华是一位具有革命精神的音乐家。他将过去被轻视的民间乐器二胡加以改革,纳入到专业音乐教学之中,使其成为音乐会上经常独奏的乐器。他改进二胡的制造规格和记谱法,明确固定音高的定弦,并吸收提琴某些演奏方法。他还创作了二胡练习曲47首,为二胡教学的系统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改进了琵琶教学,创作了琵琶练习曲15首; 他曾将四相十品的传统琵琶加以改革,制作了六相和加半音品位的琵琶。他用近代记谱法记录、整理的 《梅兰芳歌曲谱》,是最早根据实际演唱作记录的京剧曲谱。此外,他还记录了民间音乐 《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 (未完成) 等。刘天华的全部作品和生平资料,最先收进其兄刘复编纂的 《刘天华先生纪念册》,今已辑成 《刘天华创作曲集》。 ☚ 梅兰芳 刘海粟 ☛ 刘天华 刘天华刘天华(1895—1932),中国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江阴人。1895年2月4日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2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1909年在常州中学读书期间,曾参加学校军乐队的训练和演出活动,开始接触西洋铜管乐。1912年去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为乐队队员。1915—1922年在江阴、常州等地中、小学校任音乐教师,并多方面学习民间音乐。如向民间艺人周少梅学习演奏二胡、琵琶,向琵琶家沈肇洲学习全部《瀛洲古调》的演奏; 1919年暑假去河南求师学习古琴等。1922年被聘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其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科(后改为女子师范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教授琵琶、二胡。在此期间,仍不断地向民间学习 “大擂拉戏”、昆曲等。同时还学习小提琴、钢琴和作曲理论知识。1927年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了《音乐杂志》 (共10期)。刘天华一生致力于改进国乐。“五四”时期,在“平民教育”、“平民文学”等民主思想影响下,他反对音乐成为“贵族们的玩具”,提出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他珍视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但不赞成抱残守缺的“国粹主义”,认为发展国乐,“必须一方面采用本国固有的精神,另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方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共创作二胡独奏曲10首、琵琶狂奏曲3首、民族乐器合奏曲2首。1918年他在贫病中完成了二胡曲《病中吟》初稿。其后,他创作的《苦闷之讴》(1926)、《悲歌》(1927)、《闲居吟》(1928) 以及《独弦操》(又名 《忧心曲》,1932) 等二胡曲,以委婉动人的旋律,或忧伤压抑,或悲愤激越。表现了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中苦闷、彷徨,要求变革、挣扎、奋斗的心情。二胡曲《良宵》 (又名 《除夜小唱》,1928)、《光明行》(1931) 和琵琶曲《改进操》(1927),音乐清新明朗、乐观向上,表达了作者憧憬美好未来的喜悦心情。此外,二胡曲 《空山鸟语》 (1918—1928) 吸取民间单弦拉戏的模拟自然音响的手法,音乐活泼生动。《烛影摇红》则是运用三拍子和变奏曲式的结构原则写成的一首优美抒情的二胡曲,刘天华掌握了民族器乐的创作规律,又大胆地吸取西洋音乐的技法,使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的音调,又有新颖独特的表现特点,至今仍保持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刘天华是一位具有革命精神的音乐家。他将过去被轻视的民间乐器二胡加以改革,纳入到专业音乐教学之中,使其成为音乐会上经常独奏的乐器。他改进二胡的制造规格和记谱法,明确固定音高的定弦,并吸收提琴某些演奏方法。他还创作了二胡练习曲47首,为二胡教学的系统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改进了琵琶教学,创作了琵琶练习曲15首;他曾将四相十品的传统琵琶加以改革,制作了六相和加半音品位的琵琶。他用近代记谱法记录、整理的《梅兰芳戏曲谱》,是最早根据实际演唱作记录的京剧曲谱。此外,他还记录了民间音乐《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 (未完成)等。刘天华的全部作品和生平资料,最先收进其兄刘复编纂的《刘天华先生纪念册》,今已辑成《刘天华创作曲集》。 ☚ 梅兰芳 刘海粟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