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出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出殡chūbìn指将灵柩或骨灰盒送到安葬或存放的地点。 出殡chū bìn把灵柩运出去安葬或寄放:次日早,(贾珍)便进城来料理~之事。(十四·296) 出殡 出殡把灵柩运到安葬或安厝的地方。废名《与陶亢德》:“他在北大一院门口看见人家~,十六人抬一棺材。” ☚ 殡 举殡 ☛ 治丧 治丧发送 发散 发丧 行丧 理丧 营丧 营葬 营兆 津送 声钟给赙 另见:办理 丧事 亲丧 棺材 丧葬具 风俗 吊唁 ☚ 治丧 装殓 ☛ 出殡旧时满、汉族丧葬习俗。流行于东北等地,俗称“送殡”、“发行”,旧时死人停灵期满,由家运至墓地安葬,称“出殡”。前打领魂幡和铭旌,有官爵者设仪仗(俗称“执争”),其次为吹鼓手、僧尼奏哀乐,再次为杠夫抬灵柩 (或灵车),棺后为带孝死者家人及送殡亲友。出殡前死者孝子摔丧盆、奠酒,家人焚纸辞灵,途中洒扬纸钱。亦有亲友设路祭棚或茶桌祭奠。中等以下人家从简。 出殡满族丧葬习俗,或称“送殡”、“发引”。旧时人死后停灵期满,由家运往墓地安葬。至时以仪仗(俗称“执事”)为前导,前打领魂幡和铭旌,或用门纛2杆,曲律8根(皆为窄长式旗),颜色与其家所在旗分旗帜同,后随者执旗枪、长把刀、撒袋、伞扇、坐褥并对马、坐马、亮轿、暖轿等,如死者为妇人,则去刀枪添镜架、面盆架、梳妆匣等,其次为吹鼓手、杠夫所抬棺材及死者家属、亲友。出殡前死者家人须焚纸奠酒辞灵,途中亦有亲友设路祭棚或茶桌祭奠问候。中等以下人家则视此为简。 出殡 057 出殡将死者尸体抬往葬地谓之出殡。是丧葬礼仪中最隆重的一个环节。死者亲朋要一齐送葬。 ☚ 报庙 土葬 ☛ 出殡 出殡chubin民间传统丧葬习俗。亦称出灵。流行于境内,各地稍有区别。指把灵柩送到安葬或寄放的地点,仪式包含朝主、馔饭、荒郊辞祖、迎礼、发殡、穴殓、谢跪、安神等步骤。旧时出殡,灵柩多用人抬,依贫富之别,分16杠、24杠、32杠不等。出殡时柩车出发,送丧者执绋前导,称为发引。《后汉书·范式传》:“示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三》:“挽柩车之索谓之引,亦谓之绋。今以整匹白布为之,系于杠之两端,前属于霎(sha),柩行,引布前导。《礼·檀弓》所谓‘吊于葬者必执引’,《曲礼》所谓‘助丧必执绋’,皆是物也。凡有服亲属皆在引布之内,孝子最后。”故又称出殡为发引。天刚麻麻亮,丧家就在门口鸣炮,提醒乡邻前来帮忙。乡党陆续到来,知客倒茶递烟。执事总管挑选稳当乡邻,扶柩至棺罩灵床上安置妥当。按亲疏长幼次第,众孝子男左女右分列两行,跪在地上,一手拄棍,一手扯缣(白布,系于灵床龙头,长约三丈六尺),放声痛哭。傧相高喊“起灵”。长子摔烂头顶上的纸盆(外糊麻纸的瓦盆,内盛燃着的冥钞),送葬队伍启行。前由一知客持招魂幡开道,后随一知客手提盛有纸钱的竹笼,边走边撒(意为打点小鬼)。接着是乐人队伍。其后是拿着纸扎祭品的亲朋队伍。由八名乡邻壮男抬着的棺罩灵床随后,凡灵床所过之家,主人均在门前放火化纸为死者送行。永寿县城周围一带在死者出殡前起灵,再行祭奠,顺序和前一天晚上祭奠时相同。武功等地家贫者一般不叫乐人,由村邻敲锣打鼓送到坟上。近年来,各地安葬老人,演电影、放录像、请乐人、唱大戏比较时兴。 ☚ 出灵 发引歌 ☛ 出殡 出殡殡葬习俗。亦称“发引”“送葬”。出殡前一日孝子至茔地祭后土,依山向、辈分、昭穆次序,在应葬之位置斩草、破土,挖好墓穴。出殡的时辰根据死者生辰、死亡时间和坟山方向择定。一般三日内下葬,如遇“土旺”则须待时日,有的停尸长达十天半月。出殡之日,按所定时刻发引。出殡前先吃“起丧饭”,行起柩礼,男女家人及宾朋跪拜,长子或长孙捧举“孝子盆”于头顶,孝子跪于大门外,主事者喊一声“起灵”,鸣炮起棺,抬出大门,孝子遂将“孝子盆”在大门口丧火旁摔碎。清宅毕,将灵堂铺草杂物及逝者生前用过的部分已无价值的东西全部投入火中烧掉。起丧后,乐工奏乐先导,引魂幡,金山冥斗紧随其后,挽幛、纸货排列成行,由8 人肩抬灵柩,灵柩上盖丧罩(多用作挽幛的绸被面覆盖),孝子分男女排成两行,灵柩上系两根长白布,男女各拉一根,徐徐牵引前行,俗称“扯纤”,并手持“孝棍”(又称哭丧棒),一步一哭直到墓地,长子“孝棍”仅长数寸,以后诸子的渐次增长。村中人肩扛铁锨,跟在灵柩后边。沿途鸣放纸炮,凡遇路口必撒纸钱。若送葬队伍经过至亲厚友门口,亲友在路头摆案,举行路祭,俗称“接路”。出殡途中讲究灵柩不能落地,如遇“路祭”要停留时,路上支好长条凳,将灵柩置于凳上方。到墓地后,停灵于墓穴前,献供品,祭后土,孝子下到墓穴清扫一遍,俗称“扫坟”。时刻一到,以大绳将棺柩徐徐吊入墓穴,阴阳先生用罗盘、红头绳,分经坐度,正柩之后,先是长子培土三锨,掷锨于地,再由阴阳先生培土三锨,尔后乡邻培土成冢。填埋棺柩中间,孝子不时向培土的众乡邻叩首,以示谢意。坟冢培起后,孝子将孝棍插于坟堆中,点燃纸货,纸钱、祭奠尽哀,向送殡亲友跪拜致谢,葬仪完成。一些地方出殡时带一串事先烙好的“打狗饼”,以便过“叭狗山”和“恶狗村”时,对付恶狗。有些地方出殡时用一陶制小罐,内盛以酵母,下葬时,先将“酵子罐”埋于墓穴底,再厝入棺柩。“酵”谐音“孝”,有克尽孝道、祈求祖先荫护发达之意。一些地方在下葬时,如逝者为高寿之人,灵柩上的“丧罩”(多为丝绸被面)会被送葬人撕扯抢夺一空。一些年轻人将撕扯来的绸缎缠在裤带上,以讨吉利。 ☚ 入殓 服三 ☛ 出殡 出殡亦称出灵,指把灵柩送到安葬或寄放的地点。其起源甚早。 ☚ 五 出殡、下葬 下葬 ☛ 出殡 出殡侗族丧葬习俗。在侗族丧葬仪式中,“出殡”是指将死者的棺材抬出家门。“出殡” 时,先将棺材抬放于中堂,头里脚外对着大门。棺材前面放一盛水的木盆,盆中放有茶叶和白米,象征死者的魂魄力; 棺材头上放一水碗。道士手执引魂幡,请神作法,唱诵真言。此时帮忙出殡的人早已站立两旁; 大门两边也有家人用蓑衣护住门枋,不让棺材擦着; 大门外摆有两条长凳。道士做完法事,手执砍刀,高唱: “八大金刚齐着力,把这棺材抬出去。” 随后大吼一声,用刀背打碎棺材头上的水碗,并将引魂幡向外掷去,棺材前的水盆也端出泼在门外; 两旁的人一齐用力,用手将棺材抬出门外,放在门外的长凳上。若上山的时间尚早,孝家就得细心守护,不能让猫、狗从棺材下通过。 ☚ 边邻抬丧 扫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