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凤凰台上忆吹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凤凰台上忆吹箫

凤凰台上忆吹箫

词牌名。据《词谱》引《列仙传拾遗》:“萧史善吹箫,作鸾凤之响。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箫,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十数年,凤凰来止。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数年,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去。”词牌名盖本此。双调九十五字,上阕四平韵,下阕五平韵。另有添字等变体。参见“常用词谱”类。

☚ 水调歌头   汉宫春 ☛

凤凰台上忆吹箫

凤凰台上忆吹箫

☚ 水调歌头   汉宫春 ☛
凤凰台上忆吹箫

凤凰台上忆吹箫

又名《忆吹箫》、《忆吹箫慢》。《列仙传》:“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调名本此。此调始见于宋晁补之《晁氏琴趣外篇》。《词律》卷一四列宋李清照等二体。《词谱》卷二五列晁补之“千里相思”一首为正体,双调,九十七字,上片十句四平韵,下片九句四平韵。上、下片第四句作上三下四句法。又列别体五种,其中李清照一体,九十五字,换头句藏二字短韵,上、下片第四句各减二字,后结添二字作四字两句。

☚ 凤鸾双舞   六丑 ☛

凤凰台上忆吹箫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关于贺双卿的身世,有些迷茫难明,陶秋英在《中国妇女与文学》一书中说:“她究竟是否姓贺,还是个问题”。据现有资料,仅知她是江苏丹阳人,号秋碧,名庆青,因“庆青”二字与“卿”谐音,因此她在诗文中常常以“双卿”自指,大约与崔莺莺之谓“双文”同义。如她在与舅书中说:“诵菊花孤雁词者,无不谓双卿怨,双卿无德,诚不能不怨,怨而不忍厌其夫,双卿可自信也。”在她的一些词中,“双卿”更是屡屡出现:“镜里相看自惊,瘦亭亭,春容不是,秋容不是,可是双卿? ”(《湿罗衣》)“香膏尽,芳心未冷,且伴双卿”、“甚春魔,做一春春病,春误双卿。”(《凤凰台上忆吹箫》)等。双卿虽为农家女,却天资聪慧,旁听舅父教书,耳濡目染,竟也能写出很不错的诗词。可惜命运不济,最终嫁与农家子,且婆母恶毒,丈夫暴虐,致使她病骨支离,忧郁难排。这遭际,很与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相类。我们体味《凤凰台上忆吹箫》这首词,认为它是诗人的早期之作,应写于婚前。
 词一起三句,是写眼前景,抒此时情,点出夕阳残照的背景:“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斜阳一抹,欲落未落,残照丝丝,闪烁未消,人在这种境界中分别,心绪正如微云寸寸飘忽,感情还若残照丝丝不断,真如南唐后主李煜所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再用“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二句具体描画人在将离未离之际的欲语无言,魂不守舍。于极度哀伤中,仿佛灵魂都已出窍,正闪闪摇摇,漂荡游离,无所依托。抬眼看去,“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山山水水依旧,人已在山山水水中渐去渐远,望断山水却望不见人,那种惆怅、那种悲苦、那种失落、那种凄凉,实在是“人间没个安排处”。“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三句,把此时此地的离愁别恨、凄苦难捱推及今后的岁岁月月“只似今朝”,也可谓情到深处反无言了。
 上片于写景中抒发离别时的留恋不舍,微云、残照,山山、水水皆被一片愁云惨雾所弥漫,实为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天空,地上充溢了诗人的不尽离思。
 下片历写离别后的凄冷忧伤,以遥问青天而青天不应劈空而来,千言万语尽在此一问中。青遥,青天遥远。“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自意中人离去,双卿孤独无依,内心苦楚无处言说;“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从此无人管顾、无人痛惜,任双卿独自憔悴,黯然销魂;“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再无人欢欢喜喜、情切切意绵绵地看双卿偷素粉、学化妆时的情景了。这几句与李商隐《无题》诗中“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同义,应是诗人与意中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时的趣事,难以忘怀,不忍忘怀。诗至末三句“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结出生生世世,此情不泯,夜夜朝朝,凄苦依旧的一片痴情。
 这首诗写景处,景景有情,写情处,情情难抑,虽从女方立意,而两情坚贞历历可见。全词几乎句句都用迭字,读起来,仿佛听到诗人在悲悲切切地诉说,呜呜咽咽地呢喃,言虽尽而意不绝。

古诗《凤凰台上忆吹箫》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炉冷香消,红被浪置,一种索寞凄清的氛围,从朦胧的清晨悄悄渗出,笼罩着闺阁。清照早已起床,她罗衫不整,乌发凌乱,却不梳洗收拾,只是呆呆地倚着妆台,注视着久未开启布满灰尘的镜奁,静待日上。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被冷香清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 《念奴娇》 ) ,她是因凄清孤寂而醒,是因难耐孤寂而起,有无限苦楚,无可奈何,毫无情绪啊。这前五句都是围绕“慵”字落笔,是自己行为的表现和心境的写照。“任”字通上贯下,既表明慵懒的时间: 不是一时,不是一天; 又表明慵懒的程度: 不愿添香,不愿理被,不愿梳妆,不愿卷帘。
 随着融融日光的升起,清照再也静呆不下去了,多么想敞开心扉,自道衷曲啊。可那样一来,只怕会勾起更浓更重的离怀别苦,结果话到唇边又收了回去。“欲说还休”是迫不得已的克制和压抑,更见出她对丈夫赵明诚的万千思念。这四字是抽刀断水之法,以无见有,给词境增添了一种含凄无限的艺术效果,令人一读之下,转侧难安。“新来瘦”三句是多少天来克制压抑的结果,极耐体味。未曾对镜,却知道瘦了,说明是从穿衣时,衣带渐宽而感觉出来的,笔法十分细腻。表明那埋藏在心里的离情别苦极度地折磨着她的身体,更甚于病酒和悲秋。古代妇女的爱情,有许多都是仅仅建立在婚姻关系上的。她们视丈夫如人主,是自己生活的唯一寄托,因此一但丈夫外出,便失去了主心骨,闺怨不已,凄楚无限。清照却有所不同,她和明诚的爱情有更积极的内容,更深厚的基础。她们情投意合,志趣相同,既是恩爱夫妻,又是文章伉俪和金石情侣。因此,清照笔下的别离之苦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内涵较深,应有更积极的理解。所谓“多少事”,正包含了对砥砺文章和怡然金石的全部爱情生活的回忆和怀念。
 换头之后,语气更重。回忆分别之时,“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也不能留住外出赴任的丈夫,只好徒唤 “休休”。清照善用叠字,而用在换头之处,更有一种徒转劲折的潜气,将词境一下掀起。不是 “欲说还休”吗? 为什么这时又难休呢? 因为这痛苦、这思念是根本不可能停止的,克制压抑只能暂安一时,而久积必泄,泄必非常。于是倾其心声,呜咽而出,叹人去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哀婉凄迷,从对比中见意。一个似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陶渊明 《桃花源记》),一个似秦楼女,却又未能同萧史共同飞去。用武陵一事,可能有轻责之意,另外,也启下流水念我之说。用弄玉萧史事,一来是因直赋本调,二来是以弄玉忆萧史,正切自己爱情生活的实际。烟锁雾罩,独处秦楼,谁能与共呢? “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流水本是无情物,可在清照笔下它却成了有情种! 它善解人意,惦念着我为追觅丈夫的足迹,盼望丈夫的归来,终日凭栏,凝眸远望。这三句措意新警,是奇隽语,也是痴情语,与“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 《梦江南》)有异曲同工之妙。结末几句轻轻折回,终日凝眸又怎么样呢?到头来不过是“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余韵悠悠,愁上加愁,使全词在一种日复一日的不尽思念中缓缓收束。
 清照对明诚的爱极深,全词起伏不定的愁绪,曲折深婉的哀语,正是她一腔情爱的流露。所谓 “清风朗月,陡化为楚雨巫云; 阿阁洞房,立变别为离亭别墅” (沈际飞评 《草堂诗余正集》卷三),仅以分别在即解之,不但忽略了她赋咏本调的实际,与 “尘满”、“新来”、“又添”等扦格,也不足以道出她真情实意之万一。

古诗《凤凰台上忆吹箫》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凤凰台上忆吹箫

 
 更不成愁,何曾是醉,豆花雨后轻阴。似此心情自可,多了闲吟。愁在西楼西畔,秋较浅,不似情深。夜来月,为谁瘦小? 尘镜羞临。
 弹筝旧家伴侣,记雁啼秋水,下指成音。听未稳,当时自误,又况如今! 那是愁肠易断,人间事独此难禁。雕笼近,数声别似春禽。

 
 也许是无边细雨滋润了深埋在心田的一粒情种,也许是眼前的生活并不那么尽如人意,词人说什么也无法排遣此时此刻涌上心头的惆怅。是追悔?是失落?还是对往事一丝苦涩的回味,这种茫然不可言喻的情感萦结于他的胸臆,唯有“闲吟”方可聊作自慰。这首词就是在这渺渺茫茫、理不出头绪的忧郁气氛中拉开序幕的。“更不成愁,何曾是醉,豆花雨后轻阴。”词一开始就道出了他那种无以明言的烦恼。感情越丰富就越感到语言的贫乏,是醉?是愁?好像是,似乎又都不是,情至无可诉述处,方才是真正的痛苦。俗称八月之雨为豆花雨,八月已是仲秋,秋雨后阴沉沉的天气,构成了一种氛围,像一幅富有表现力的背景画,正好陪衬词人彼时心境。豆花雨后如纱似雾般的轻阴,和着一份迷离恍惚的伤感。词人内心时隐时现,若无似有的忧郁,已在起句的字里行间端倪初露。
 这份触摸不到的愁到底在哪儿,缘何而起? “愁在西楼西畔”回答得极其含蓄,愁不在心头,而在“西楼西畔”,词本身带有十分丰富的暗示性。使人联想到李煜一首著名的小词 《乌夜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愁,这份愁,比压在离人心上之秋要来得沉甸,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无以自已。“秋较浅,不似情深”一句,写得活脱尖新,出人意表。秋,在历代诗人心目中,早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势,自宋玉高唱“悲哉! 秋之为气也”而后,只有不堪其深的,而作者此嫌“秋较浅”,不如情深,显然想用对比反差法,转达心中无限深沉的情感。
 但词人没有一吐为快,他十分懂得用笔技巧,设法把笔一荡,转向夜空中升起的一轮明月,问月 “为谁瘦小? ” 同时不露痕迹地化用前人诗句。这一问,无疑引发了读者类似的好奇心。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词人又是因何清瘦如许?为谁黯然销魂? 尘镜羞临?唐人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 之“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诗意,乃是该句最合适的潜台词。词的上片,就在欲言还敛,欲扬还抑中煞尾,留下绵绵不尽的意韵,倩人寻味。
 词的下片,追溯了主人公感情历程中的一件韵事,正好可作上片的诠释。在词人的心灵深处,珍藏着一份美好的记忆。“弹筝”几句极力渲染筝所产生的美妙的音响效果,这位擅长弹筝的“旧家伴侣”,或许就是作者难以释怀的恋人,她有着极高的音乐修养,她的筝声,犹如秋波上归雁的哀啼,是那么凄婉动听。据载,筝之为曲,常系乎生死哀愁之深情苦意。这筝声,曾那么深深地打动过他,拨动了他的心弦,并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以致于清晰地刻印在他的脑海里,历久不能忘怀。这段美好的遇合,在当时看来只当是寻常相见,而在伊人已杳没无觅处之今天,失落的情感与相思的痛苦,使他越发感到当日错过机缘的可惜。世间有着万般情意,只有爱是永远不会忘记,故尔“独此难禁”曲尽柔肠。 结句, 顾左右而言他, 以景结情, 蕴不尽之意于言外,在数声啼鸟声中结束全词,并与“豆花雨后轻阴”遥相承应。
 《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个词牌,始见于 《晁氏琴趣外编》,《钦定词谱》说,萧史擅长吹箫,凤凰飞来止宿,穆公为此修建凤台,萧史乘龙、弄玉乘凤飞走了,词名本此。该调音节悠扬缠绵,特别适宜于抒情,李清照曾填此调以写离愁别绪,并传为名篇,吴元可的这首词,则用委婉的笔调,写了对情窦初开时朦胧爱慕之情的回忆和失落,这份已进入心扉的爱情生活以后淡淡的感伤,词写得迷离恍惚,意晦情深。

名诗《凤凰台上忆吹箫》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凤凰台上忆吹箫》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释】 ①金猊(ní倪):这里指狮子形的金属香炉。②宝奁:贵重的梳妆匣。③阳关: 这里指送别的乐曲 《阳关曲》。

【词大意】 炉香燃尽无心添,被子该叠不愿管,头发应梳心意懒。梳妆匣子久相掩,上面尘土已堆满,太阳高照在钩帘。最怕离别把心担,心中之事口难言。近来消瘦为哪般? 中酒悲秋不相干。阳关唱过千万遍,执意要走挽留难。此去如到天台山,桃源深处遇天仙,我在妆楼受孤单。楼前流水将我怜,知我终日把你盼。目不转睛使劲看,内心又添愁一段。

【赏析】 此词主旨是写作者一腔临别心绪,也就是写其在丈夫远行前夕难以为别的心情,以及对别后孤寂情状的拟想。《漱玉词》 中题旨涉及伉俪暌违的至少占三分之一,但作者如此明显的作为送行人出现,这是唯一的一首。原因是以往不是她在送丈夫 “负笈远游”,而是自己受新旧党争株连,皇帝下令禁止元祐党人子弟留居京城,她是被迫随娘家人由汴京回归原籍的。所以在离别汴京时她总是被送者。这一次她作为送行者,与丈夫分手的地点不是在汴京,而是在赵明诚的故居青州府。

为了较确切地阐释词旨,在推定此词写作地点的同时,尚需进一步搞清它的写作时间。作者婚后第二年党争加剧,其间反反复复约五、六年,至徽宗大观元年(1107),蔡京再度复相,赵挺之被罢右仆射五日遂卒,从这一年或下一年起,赵明诚偕李清照屏居乡里十年。在他们回乡的第四、五个年头上,即政和元年 (1111),赵挺之妻郭氏奏乞朝廷恢复挺之司徒等职。这表明从这年起赵明诚亦可恢复做官的资格,但史乘中无具体记载。我们可以如此推想: “屏居”是隐居,就是不出来做官,赵明诚夫妇屏居乡里既然只有十年,就是说到政和七年或稍后便不再隐居,又出来做官了。这首 《凤凰台上忆吹萧》 当是重和元年 (1118),屏居结束,赵明诚离青州赴任前夕,李清照为他所写的送别词。

关于赵明诚此次之何处赴任,史载阙失,但有一点宋史中明确记载,即新旧党争早已平息,赵明诚不管到哪里做官均可携眷前往,他为什么要她独自留在青州? 为此她可能不止一次地祈求将她带上,而他不肯答应,她便心灰意冷,什么也不想干了:炉香熄灭了她不管,被子也不叠,太阳老高才起床,起床后头也懒得梳,首饰匣上已经落满了灰尘。她口头上说最害怕的是 “离怀别苦”,实际还有更担心的事,话到嘴边说不出口。她近来这么消瘦,并非因为饮酒过多沉醉如病,也不是因为悲秋。上片在这里打住,乍一看有点像戏剧中的悬念,其实不是悬念,而是作者的难言之隐。

这难言之隐是什么,下片也不便直说,而又不能不说,只是隐去了她要跟他走的意思,径说为了留住他,她便反复咏唱宛转凄切的《阳关曲》。然而没有用,他执意要走,即使唱上千万遍 “阳关”,也留不住。他已经铁了心,也就罢了!这就是“休休”二字的深层语义。按说丈夫出去做官不是坏事,她为什么这样苦苦挽留不愿让他走呢?原来“念武陵人远”,才是真正的谜底。她之所以不肯让他外出,是担心他会像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那样,遇上仙女,乐而忘返。下面的“烟锁秦楼”句,有学者以为此秦楼乃古诗 《陌上桑》“照我秦氏楼”之楼。这恐怕不是李清照的原意,她笔下的“秦楼”,当是与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萧史所居凤台(亦称秦楼)有关,但不是照搬萧史弄玉的爱情故事,倒可能取意于李白 《凤台曲》 的“曲在身不返,空余弄玉名”。在神话故事中,弄玉和萧史共居秦楼十年后,一旦随凤比翼飞升,而她李清照虽然也在青州陪伴丈夫屏居十年,到头来自己却像被萧史遗弃了的弄玉一样,孤单单地留居在被烟雾笼罩的闺楼中。

作者写这样的送别词可谓用心良苦,她想感化丈夫不要忘掉她另图新欢。特别是“念”字领起的下文,多么委曲动人,她盼望丈夫归来的急切心情,没人理解,她终日痴呆呆地瞅着丈夫归来的必经之路,那种望眼欲穿的样子,走远了的“武陵人”是不会知道的,只有作为见证人的楼前流水的如泣如诉之声,才是我心弦的颤动!对一篇吞吐委曲、令人回味无穷的作品来说,完全揭出它的谜底,反倒使人败兴,那么对于此词结拍的“从今又添” 的 “一段新愁”,是什么?就由读者自己去补充想象吧!


古代爱情诗词《》凤凰台上忆吹箫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
 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前的作品。从其生活经历与词意上看,应是写与丈夫赵明诚分别的离情词。从李清照所写的《金石录后序》得知,他们夫妻爱情幸福,恩爱如胶似漆。一旦分离,自感凄楚、哀伤、空虚、孤独。千愁万绪奔来笔端,于是滤取别前的片刻思绪,化为别前与预想别后的两个艺术画面,托出自己恨别的心境,细腻深婉地表现愁与怨。一颗真挚深爱赵明诚的纯洁心灵,跃动不已。
 这首词是双调。上片写别前的一个典型画面,描绘自己慵懒之态消瘦之躯,衬托离别之苦。涂金的狻猊形状的香炉已香消冷却,一个“冷”字状出炉中香火灭的时间之长,显示出她无心再续,任其冷却,心神冷漠。“被翻红浪”,是说她辗转反侧,红色被子不断皱起。起来后又胡乱的推叠。恰如水翻波浪。柳永《凤栖梧》“鸳鸯绣被翻红浪”,同此借代用法,用以表现她心情慵懒。比之前句描写又深进了一层。再次写晨不愿起来,起来之后又不愿梳妆打扮。“慵”字是前三句点睛之词,懒也。既状梳头句,又暗自关合香消、被翻两句。思想情绪支配与影响着她的动作,而她的动作行为又明显地反映着她的思想情绪。于是再补上两句,听任梳妆台镜积满尘土,也不顾已是红日高升,照射帘钩。 显然这是失去了生活情趣,违反了生活常规。 虽然也是一种疏懒的表现,但还不能完全说明这种行为的深刻心理活动。慵懒只是表述了浅层的心理,而“生怕”三句才是对深层心理的揭示。原来听说丈夫赵明诚要外出,而产生了离恨愁苦。生怕,犹如只怕,既写此刻心境,又表明时间是在未别之前。所以前五句描写叙述,都是知别而未别之前的行为与情绪,但都受着这离怀别苦的影响与支配。要离别,自然有许多事情要与丈夫诉说,在封建社会,男子当家作主,女人依附于男人,这种事情是自然合理的。况且赵、李二人又是恩爱夫妻,平等和睦相处呢。话到了嘴边而吞咽回去,顾虑重重,既怕说破了引起丈夫不愉快,又怕再折磨自己。宁肯把痛苦留给自己。这种关怀丈夫胜过自己之心,正是她在爱情上的恨苦爱深的一种表现。对丈夫的体贴关怀入微,是中国古代妇女的善良本性。正因如此她才懒起画蛾眉,目睹夫颜,欲说还休,把离怀别苦深深地埋在内心深处。自我忍受,自我克制,形瘦心损。一个“新”字表明消瘦的时间限度,新近之意,而非旧有。是何原因? 作者不直说,以排除病酒、悲秋的曲折手法,间接地烘托出“离怀别苦”的主题,煞住上片。
 换头用叠字呼起,铺写预想中别后的孤独与愁思之苦。休,即罢休之意,口语说算了。叠用是加重语气。表示不再想别前之事了,有多少心事都要埋在自己内心深处。照应上片“欲说还休”句。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强抑难控的思绪,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痛苦之状如在目前。休也,难休。遂引出下片幻想别后的情景。“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阳关,即阳关曲。是依据唐王维《渭城曲》诗意谱曲,于送别时演奏。又因该诗中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名《阳关曲》《阳关三叠》。这里借指丈夫外出,无故人。含有不愿意让丈夫走之意。这三句是她推想,丈夫之走已成定局,多次挽留都不发生效用,在送别时,纵然唱一千遍一万遍阳关曲,也不能改变他要走的心肠。顺势再推想下去,别后的情景又如何呢?“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这两句不是直叙,而是借用典故,表达别后的忧伤。武陵是揉合武陵入误入桃花源事与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与仙女结合的故实。武陵人,借指丈夫赵明诚,透视出夫妻相爱与伤别之情。“秦楼”,即用吹箫引凤的故实。秦穆公时,仙人萧史与弄玉在凤台上吹箫,引来凤凰,夫妻共乘凤凰仙去。秦楼,即凤台。唐人李白就已经这样用了。他的《忆秦娥》词:“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这里李清照是借指自己的住所,并以弄玉自喻。暗示丈夫走后,只有愁烟恨雾迷漫着这座“秦楼”了。唐圭璋、俞平伯两位先生,则主张用汉乐府《陌上桑》的典故,亦切合词意。运用这两个典故比直叙伤别更富有魅力,为即将分别增加了仙趣与诗意,强调婚姻美满,真挚相爱。它十分形象与深刻地反映出推想别后的复杂与丰富的思想感情。“念”是领字,揭示想象中的情景,即勾连下片前面几句,又贯通到后面数句。想象别后,自己终日楼头痴望,盼夫归来,可有谁能了解自己的登临之意呢,可能只有楼前的流水,它同情我终日凝眸。希望、失望化为痴语,情爱之深,忧伤之重,可以想见。两个“念”字使词情深进一层,前一“念”字是由己及人,后一个“念”字则是由人及物,由愁情发展为痴情。结尾三句采用顶真格,加快节奏,陡进一层。“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听说丈夫要走,已是新来瘦,而预想别后凝眸不见丈夫归来,日添新愁,日月如梭,新旧愁积,何时是了。明人沈际飞说:“清风朗月,陡化为楚雨巫云;阿阁洞房,方变为离亭别墅。”恰切地评述李清照此刻心境。结尾点出“愁”字,画龙点睛,水到渠成,字有千钧重。
 这首词写离愁之苦,于常见的主题中翻出新意。在表现方法上匠心独运,捕捉住别前片刻思绪活动溶铸成典型的艺术画面,从而细腻深婉地揭示人物内心活动,越写她愁深恨极,就越能表现出她对丈夫赵明诚爱之弥深。对爱情的追求,对远行的爱人怀念,是人类共有的情性,能够表现这种真情性的作品,就必然受到人们的喜爱。王灼说:“易安居士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碧鸡漫志》卷二)这首词就具有这一特点。

古诗词《凤凰台上忆吹箫》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凤凰台上忆吹箫

残 灯

已暗忘吹,欲明谁剔,向侬无焰如萤。听土阶寒雨,滴破残更。独自恹恹耿耿,难断处,也忒多情。香膏尽,芳心未冷,且伴双卿。

星星。渐微不动,还望你淹煎,有个花生。胜野塘风乱,摇曳渔灯。辛苦秋蛾散后,人已病、病减何曾。相看久,朦胧成睡,睡去还惊。

贺双卿的这一首残灯词,把一盏半明不灭的灯写活了,也把自己凄惨的身世写透了。真是字字句句,浸透着一个封建社会中受尽压迫的女子的血和泪!

孤灯一盏,已是奄奄一息。说是已经灭了吧,它还发出一星半点光亮; 说是还亮着吧,它很快就要熄灭。“已暗忘吹,欲明谁剔”,正活脱脱地写出了这样一种情状。“向侬无焰如萤”是说孤灯与词人两相伴依,灯光已如萤火一般了。在这开头几句里,我们可以见到这样两个艺术形象; 一个是残灯,一个是苦命的词人。灯的生命行将结束,人的命运也十分悲惨。这两个形象相互衬托,加强了词作带给读者的悲凉气氛。接着作者暂时搁下了对灯的正面描绘,转写女主人公在残灯下的动作和思想。她在听: 屋前土阶上寒雨滴沥,一直滴到天明。她在想: 这盏灯还挣扎着发出这一点光亮,微微跳动,不肯熄灭,也真是太多情了,瞧它灯油已尽,灯芯未冷,它是为的陪伴我孤独的双卿啊! 屋前土阶上寒雨滴沥,以声音来和画面相衬,强化了夜晚环境的孤寂凄冷气氛,也突出了女主人公心事重重、思绪纷纷而几乎一夜未眠的情状。而对残灯思索,感激它的多情,则又更进一步表明女词人环境的险恶和孤独。本来是一盏将灭的灯,她却把它看作自己最好的朋友那样,独自挣扎着在寒夜里来陪伴她,给了她温暖,给了她理解,给了她安慰。真是悍夫恶姑不如一盏残灯! 通过上阕的描写,我们对女词人的处境和心态,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同情。

既然灯已无油,总是要灭的,终于只剩下渐渐不动的一点火星了,这使女词人是多么的失望。她说:“星星,渐微不动,还望你淹煎,有个花生。”她多么希望灯光能再拖延一刻,能够“啪”地再爆一个灯花啊!因为旧时认为灯芯结花是一种喜讯的预报。这里我们可以想象词人在全神贯注地望着“星星”的灯光而脑海中思绪翻滚、心中充满希望的情状。她並不完全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她的心中还充满着对生活的执着希望,盼望随着报喜的灯花而出现生活的转机。女词人又想,即使这样油干灯草尽的残灯,它的命运,还是胜过了 “野塘风乱,摇曳渔灯”。在狂风恶浪摧残下的渔灯,不是更容易夭折吗? 其实,这还是词人的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也正是这种自我安慰和解脱,支撑着她执着地生活下去。最后灯灭了。“秋蛾”之散,表示着灯的灭。这时,她从沉思中惊醒,回到了现实之中:“人已病,病减何曾”! 灯灭了,人也被折磨得病体难支,人的命运即将和灯的命运相似,病何曾有一点点的减轻呢?这时她朦朦胧胧地睡去,可连梦中她也不得安宁,刚睡去,便又惊醒。这“睡去还惊”四个字,十分含蓄而又深刻地点出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它留给读者深深的思索和无尽的回味。

“残灯”本身並不是什么有重大意义的题材,可通过残灯的命运,我们了解了被折磨被损害的女词人的命运,使我们对封建礼教、封建制度产生憎恨之情,这个意义就不能低估了。何况作者通过自己深刻的观察、细腻的描摹,创造了一种凄凉欲绝的气氛,在如此的气氛之中,把灯的形象和人的形象融为一体,反映了自己的身世处境和思想感情,让读者一掬同情之泪。作者没有直言控诉压迫她的恶势力,形象一旦描绘成功,控诉也就在其中了。这就是形象的魅力,也是这首词的成功之处。


古诗词《凤凰台上忆吹箫》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凤凰台上忆吹箫

次清炤韵

漏咽铜龙,风销蜡凤,醒来犹倚香篝。对双鸾临镜,妆罢还羞。满目青山画里,萦别绪,生怕凝眸。难消受,一庭芳草,半只帘钩。

悠悠。春风度也,者千万垂杨,不系扁舟。自吹箫人去,烟锁云稠。应念别时清泪,登临处、回首江流。江流下,落花飞絮,遍写离愁。

这首词是写抒情女主人公孤独的凄苦及对良人的希望。

上片侧重写凄苦之情状。首两句以几种情物来表示时间。词云: “漏咽铜龙,风销蜡凤。”其意是说,漏器吞下铜龙首里的水,风销减了凤蜡,古代以之表示时间。这两句化用了周邦彦《解语花》词“风销焰蜡,露浥洪炉”成句。“醒来犹倚香篝”,这是从醒后情景落笔,不仅呼应上文,点明时间的推移,于自然中见章法,而且以“犹倚”,写尽她孤处独寝的滋味。试想,她和丈夫欢聚在家时,是何等情景! 而现在只有她自己,只好倚香篝而独眠,这该是多么难堪!“对双鸾临镜,妆罢还羞”,这是写她起床后来到鸾镜前打扮自己的情景。常言说,“女为悦己者容”,因其悦己者远在异乡,所以顾镜自怜,妆罢还羞。羞之余,自然举目远望,寻郎去处。然而映入眼帘的却是“满目青山画里”。此一句说尽,青山渺渺,人在青山外,希望成泡影。于是昔日欢聚之情,及今时别离之苦,均萦绕心头。最后,得出“生怕凝眸”的结论。“难消受,一庭芳草,半只帘钩”,其意是说,无法按纳住这满院芳草而挑逗起的春心。还应指出词人另有一番苦心,芳草,静态之物,然含多层意思: 满庭芳草,是客观描写,丰富和开拓了词境; 草非久荣之物,则人朱颜憔悴,亦自在意中; 草及芳时,犹有人赞惜,人及芳时,谁为怜叹?我及芳时,良人异乡,则韶年易过,秋扇之捐,固足忧惧,即令驻颜有术,常得不老,岂能博取人情之真,而恒久不变?再说,你总应爱惜自己! 你怎么也不想想,韶光难留,青春难再,它就如同芳草一样,眼看就要春过芳消! 凡此种种意境,皆可从“一庭芳草”四字生出。正因为此,本是从哀怨中来,却由爱惜中出,婉转情深,其苦衷可掬。上片写得曲曲折折,把抒情女主人公孤眠独寝的凄苦及醒后的无聊赖的思绪,揭示得极为深刻。

下片写女主人公对丈夫的责怪和希望。“悠悠。春风度也”,起句突兀,出语情深,震撼着读者的心。“春风度”,是让人惋惜的,说明“青山画里” “一庭芳草”的艳美风物亦将过去,山渺渺兮路漫漫,良人何时方可还?而且“春风度”是双关语,让人可以联想到人的青春也会过去。这是曲折地表现出对良人不归的一种责怪。下边用移情的手法来写她对他的“怨恨”,词人说“者千万垂杨,不系扁舟。”者,即这。这句是把怨他的情绪,而移情于对垂杨的怨恨了。唐刘禹锡《杨柳枝》云: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既然它管别离,也应管欢会之事,可它只系离船,却不系归舟。这移情的责怪,更生动,更形象,更有感染力。“自吹箫人去,烟锁云稠”,这是用箫史弄玉事,(见《列仙传》卷上)以典故本意论,箫史弄玉“皆随凤凰飞去”,而李雯却活用此典,以箫史指代丈夫,弄玉自指,句意是: 从夫君你走后,我同凤女祠一样,被稠云锁住了,揭示出愁苦、凄凉的心境。“应念别时清泪,登临处、回首江流。”是说你应思念当年江边,难舍难离的情景;你应不会忘记昔日话别,清泪洒江的往事。显然是以忆当年话别,挥泪情依,唤醒他今日归心,垂杨系舟。这是直抒胸臆,以情动人; 亲昵劝告,娓娓感人。让他每逢登临,回顾江流,离情脉脉水悠悠,无疑再次写出对他的期待。煞拍“落花飞絮,遍写离愁”,用拟人的手法,把情推向高潮,以取画龙点睛之妙,“此亦词中一格”(见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真是恰如其分,正中妙处。结拍处,词人以深挚的感情,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高度的夸张,振起全篇。笔墨凝重而愁淡淡,境界博大而味无穷……

这首词以情胜,唐代诗人白居易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与元九书》)明代学者焦竑说: “诗非他,人之性灵所寄也。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惊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 ( 《雅娱阁集序》)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也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论戏剧艺术》)只有注入感情的作品,才有可能感染读者。诗人这首和词正因为有丰富而深挚的感情,才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这首词写得很含蓄,并不明言抒情女主人公的心理,却通过她“倚香篝”、“临镜”、“妆罢还羞”及双鸾惹愁等举动,曲曲绘出,由曲处见深情;顺序自然,于自然中见章法。

凤凰台上忆吹箫

凤凰台上忆吹箫

词牌名。又名忆吹箫。双调。《钦定词谱》:“《凤凰台上忆吹箫》、《列仙传拾遗》云:“萧史善吹箫,作鸾凤之响。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箫,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十数年,凤凰来止。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数年,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去。调名取此”。此词始见于宋晁补之《琴趣外篇》。
全词上下两片,共21句95字。上片第三、五、七、十句,下片第一、四、六、八、十一句押韵,均用平声韵。下片第一句亦可不入韵。常用格体为:
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仄(逗)仄平平(韵)。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韵)。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仄(逗)仄平平(韵)。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韵)。

☚ 黄莺儿   声声慢 ☛
凤凰台上忆吹箫

凤凰台上忆吹箫

词牌名。又名《忆吹箫》。双调。《钦定词谱》:“《凤凰台上忆吹箫》,《列仙传拾遗》云: 萧史善吹箫,作鸾凤之响。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箫,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十数年,凤凰来止。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数年,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去。调名取此。”此词始见于宋·晁补之《琴趣外篇》。
全词上下两片,共二十一句九十五字。上片第三、五、七、十句,下片第一、四、六、八、十一句押韵,均用平声韵。下片第一句亦可不入韵。常用格体为: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韵)。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 (逗)(仄)仄平平(韵)。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
平平 (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 (韵)。(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逗)(平)仄平平 (韵)。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韵)。

☚ 声声慢   暗香 ☛
0000239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