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凡·代克《狩猎的查理一世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凡·代克《狩猎的查理一世像》 凡·代克《狩猎的查理一世像》在历代英国国王中,查理一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英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为革命风暴所摧毁,最后被送上断头台的国王,是一个悲剧性人物。因此取材于他生平轶事的诗歌和小说不少。他的父亲詹姆士一世,还有他的儿子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有哪个人能很容易地想到他们的模样呢?而查理一世的样子,通过凡·代克的肖像画,却为许多人所知。 狩猎的查理一世像 凡·代克 关于西方肖像画形式的变迁,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从 “肖像” 到 “环境” 的演化过程。 在中世纪,肖像画的对象只限于王侯和圣人,而且大多数场合,几乎不关心是否肖似于本人。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对人的尊重,肖像画中开始追求富有个性的容貌的逼真描写,如同今天摄影的作用一样。这时,在意大利仍采用着侧面像形式(它起源于古代的浮雕),而在佛兰德斯,则进一步开创了现实感更强的四分之三正面像形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是吸收了这种形式而表现得最好的。同时由于手能够表现丰富的感情,所以它成了确切把握人物性格不可缺少的要素。于是,渐渐地肖像画又从头像扩大到了胸像、半身像。特别是在威尼斯,到了16世纪的后半叶,开始出现了全身像。 背景的处理这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代替从来的“无个性的背景或底子”,是导入了适合以肖像为主的各种各样环境的描写,通过种种从属的主题,向观者展示出模特儿的职业与趣味。继续到了17世纪,合乎模特儿个性的环境,不仅是作为题材的集积,而且通过选取特定的状况和瞬间,呈现出更加丰富而又有说服力的现实味。巴洛克时期肖像画的最大特点,就是由“永久性”转变到了“瞬间性”,而真实地再现生活环境,正是实现这 一点的有效手段之一。从凡·代克的《狩猎的查理一世像》等许许多多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这种趣向的兴起。 凡·代克的肖像画不仅在当时的英国宫廷,而且在自己的祖国佛兰德斯,以及在意大利,都受到人们的称赞。将高贵的人物描绘得和其地位很相称,往往容易失之于一副板着面孔的样子; 而采用宽舒的姿势又往往会损害典雅。这种担心,对于一流的宫廷肖像画家凡·代克来说,却显然是多余的。在他的作品中,那种潇洒、典雅的姿势,那种略带感伤情调的流丽的笔致,将这一难题解决得可说是天衣无缝,意趣盎然,因而博得了上流阶层人们的喜爱。 凡·代克于1599年出生在安特卫普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他自幼聪慧过人,10岁开始进圣卢克画坊跟凡·巴伦学画,18岁被鲁本斯招聘为助手。鲁本斯常常将作坊制作的重要部分委托给他。这样直到1620年,密切的合作使凡·代克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他的画缺少鲁本斯那种雄浑、豪放的气派,只是更带抒情性。 然而在安特卫普,鲁本斯在画坛上独占鳌头,其他画家几乎很难有出头的机会。生性高傲的凡·代克,怎甘心于这种只处于副手的地位呢,于是他不得不另找出路而来到了英国。1641年12月9日凡·代克在伦敦病故,年仅42岁。当时他刚与王妃的宫女结婚不到两年。 ☚ 鲁本斯《三美神》 哈尔斯《吉普赛女郎》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