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冼星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冼星海1905—1945

广东番禺人
中共党员。著名音乐家。曾任延安鲁艺音乐系主任。作品有《黄河大合唱》、《中国狂想曲》。著有《反攻》(收录歌曲三十八首)、《抗战歌曲集》、《冼星海歌曲选》、《我学习音乐的经过》等。
笔名:星海
化名:黄训

冼星海1905—1945

著名作曲家。广东番禺人。家境贫寒。1924年入岭南大学文科,半工半读,课余习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学小提琴和作曲理论。1928年入上海国立音乐院,加入南国社。1929年赴巴黎半工半读,从著名小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作曲家加隆学习音乐。他创作的女高音独唱曲《凤》,受到巴黎音乐界的赞赏,考取巴黎音乐院,以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杜卡为师。1935年秋毕业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加入上海歌曲作者协会。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各地宣传抗日。后在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他成功地创作了多首抗战歌曲,流传全国。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期间,创作了《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大型歌曲。1940年赴苏联工作,后因交通隔绝,未能回国,留苏继续创作。1945年10月30日在莫斯科病逝。现存群众歌曲二百五十多首,大合唱四部,交响乐、交响组曲四部,管弦乐、独唱曲、独奏曲等数十首。他的作品继承和发扬了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战斗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充满了革命的战斗豪情。生平创作极为丰富,如《青年进行曲》、《救国军歌》、《热血歌》、《黄河大合唱》和管弦乐《民族交响乐曲》、歌剧《军民进行曲》等著名歌曲,对全国军民抗日救国的革命斗争起了鼓舞作用。

冼星海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小萤出版社编印1945年版26页
华中新华书店1948年版74页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纪念冼星海同志逝世三
周年
郭沫若等华北新华书店1948年10月版94页,上海
新华书店1949年
人民歌手冼星海
关于星海
聂耳、冼星海纪念文选
丘远编
夏白
上海纪念聂耳逝世
廿周年星海逝世
十周年音乐会筹
备委员会编
三联书店1949年版252页
联益出版社1950年版131页
1955年版116页
音乐家冼星海
冼星海是我国杰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音乐家
冼星海画传
冼星海专辑
冼星海传
我学习音乐的经过
谌亚选
马可
马可
黄祥鹏 齐毓怡
马可
冼星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5月版34页
音乐出版社1958年7月版73页
音乐出版社1960年1月版72页
中央音乐学院研究所1962年6月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2月版293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4月版122页

冼星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
乐研究所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10月版78页
哀悼星海同志
冼星海同志
星海同志年谱纪略
贺绿汀
吕 骥
解放日报1945年11月15日
解放日报1945年11月15日
解放日报1945年11月15日,新华日报
1946年1月5日
回忆星海同志
冼星海
忆冼星海同志
忆冼星海
吊星海
悼冼星海先生
冼星海同志
古今人物述评:冼星海的一生
纪念星海
冼星海——热情的人民歌手
马 可
柯仲平
何其芳
马思聪
郭沫若
沙 汀
吕 骥
柳一株
紫 光
马 可
解放日报1945年11月16日
解放日报1945年11月16日
新华日报1946年1月5日
新华日报1946年1月5日
新华日报1946年1月5日
新华日报1946年1月5日
新华日报1946年1月5日
新华日报1946年10月18日
解放日报1946年10月30日
人民日报1955年10月30日,新华月报
1955年11期
“夜半歌声”带给我的回忆金 山文汇报1957年1月5日,人民音乐1983
年9期
回忆聂耳、星海
聂耳、冼星海不朽
冼星海同志在武汉的时候——纪念冼星海同志
逝世十五周年
田 汉
夏 衍
林 路
人民日报1960年10月29日
人民日报1960年10月29日
长江日报1960年10月30日
回忆冼星海同志
星海在延安
莎 莱
李 凌
湖北日报1960年10月30日
人民日报1960年10月31日,群众音乐
1979年6、7期
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先锋 人民日报1960年11月2日,新华半月刊
1960年22期
冼星海在武汉片断
星海谈片
星海在蒙古
冼星海练字的故事
冼星海在广州读书的时候
林 路
贾明书
周宗汉
冼玉清
冼玉清
湖北日报1961年10月29日
羊城晚报1962年10月23日
工人日报1962年11月3日
羊城晚报1962年11月5日
羊城晚报1964年12月7日
追念他——为了永不忘记马 可遗作人民日报1977年10月30日,新华月报
1977年10期
冼星海在黄石
冼星海与法国门警
平易·谦逊·坚毅·勤奋——忆良师冼星海片
段绍雄
莎 莱
湖北日报1980年4月16日
长江日报1980年10月12日
湖北日报1980年11月2日
大海上的一颗音乐之星
黄河魂——记冼星海写“黄河大合唱”
星海二三事
老音乐家的心愿——访冼星海夫人钱韵玲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忆星海
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
冼星海在黄石的抗日救亡活动
冼星海与培正中学
冼星海纪念附骥小识——喜闻发现为《断章》谱
曲遗稿的追思
陆 岸
秦启明
朱荣辉
傅通光
田 洪
于 莳
周衍雄
郭汉光
卞之琳
杭州日报1980年11月23日
陕西日报1980年11月27日
羊城晚报1981年1月15日
湖北日报1982年7月4日
解放日报1983年1月26日
湖南日报1983年2月2日
光明日报1983年11月5日
湖北日报1985年8月29日
广州日报1985年11月30日
光明日报1985年12月8日
我学习音乐的经过冼星海中国工人1929年2卷8期,中国电影年鉴
(1984)第71页
忆冼星海孙 慎文艺生活1946年2期

人民音乐家冼里海
回忆中国作曲家冼星海
纪念聂耳、星海
冼星海是我国杰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音乐家
——纪念冼星海逝世十周年
林成敦
穆拉杰里 陈 锦
马思聪
马 可
辽宁文艺1955年26期
人民音乐1955年32期
人民音乐1955年32期
人民音乐1955年33、34期
论冼星海的创造道路——记念冼星海逝世十周
焕 之文艺报1985年143、144期
忆星海
冼星海在巴黎
冼星海在上海
冼星海的童年
忆星海
瞿 维
马 可
马 可
艾 非
钱韵玲
人民音乐1958年8期
中国青年1959年4—6期
中国青年1962年18期
新港1963年11期
人民音乐1977年6期,中外音乐家纪念文
选第81页,文艺论丛(2)第110页
“为自由、和平、民主的权利而奋斗!”——忆一
九四六年一月五日在重庆举行的冼星海追悼
刘承思西北大学学报1979年4期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冼星海的青少年时代
回忆星海在上海
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选自《中国现代音乐
史纲》)
高天康
李 凌
钱韵玲
汪毓和
祁连歌声1980年2期
辅导员1980年4期
上海歌声1980年5期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1年2期
冼星海在巴黎
冼星海在延安
同五大洲青年争高低——冼星海考取巴黎音乐
院的故事
秦启明
秦启明
秦启明
黑龙江青年1981年2期
陕西青年1981年6期
辽宁青年1981年6期
怀念冼星海同志
无声的鼓角——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轶事
巴黎的苦乳——在法国留学时期的冼星海
良师挚友——我和星海老师在延安的时候
李源获
炼 渊
徐景平等
梁寒光
岭南音乐1981年11期
支部生活(上海)1981年21期
钟山1982年3期
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4期,岭南音乐
1983年11期
冼星海在甫中
冼星海(1905—1945)
尹 久龙门阵1982年5辑
*传记文学1982年40卷6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5册第141页
回到祖国怀抱
冼星海骨灰回到祖国
星海在巴黎的学习生活
知识分子党员的楷模——冼星海延安生活剪影
忆星海同志为《烽火舞》配曲的一段事
冼星海和张寒晖在西安的会晤
中国人民音乐的孺子牛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冼星海年谱(选载)
浅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成才之路
冼星海与他的法国老师——杜卡
冼星海的音乐观
星海这个人
聂耳、冼星海书信日记选登
冼星海(1905—1945)
冼星海(1905—1945)
冼星海
冼星海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
瞿 维
甘亚梅
齐毓怡
金铁群
陈 星
金家鼐等
黄锦培
梁燕麦
齐毓怡
邓宗舒
钱亦平
梁茂春
光未然
张敏孝
霍凤红
罗苏文
伍雍谊
人民音乐1983年3期
人民音乐1983年3期
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3期
共产党员(辽宁)1983年4、5期
乐府新声1984年1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4年2期
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3期
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3期
音乐艺术1985年3期
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4期
音乐爱好者1985年4期
人民音乐1985年4期
人民音乐1985年9期
文艺界通讯1985年10期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626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313页
中国电影家列传(2)第205页
中国共产党英烈小传第1集第361页
中国现代爱国者的故事第354页
中国音乐家小传第66页

冼星海(1905—1945)
外祖父的箫声——中国音乐家冼星海
记冼星海同志
忆冼星海
忆星海在武汉的点滴活动
哀悼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同志
庄 葳等
吴振标
何其芳
茅 盾
钱韵玲
萧 三
古今中外三百名人第380页
名人轶事录第319页
何其芳文集第2卷第364页
茅盾文集第10卷第113页
武汉文化史料第3辑第10页
珍贵的纪念第111页,萧三文集第149页,
人物纪念第112页
冼星海莫 洛陨落的星辰第72页

冼星海

冼星海——热情的人民歌手
他们将永远活在人民心里
马 可
杜马舍夫著 马稚
甫译
新华月报1955年11期
人民音乐1956年2期
冼星海是我国杰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音乐家
忆星海老师
忆冼星海
无产阶级的号兵——冼星海同志
冼星海的生平、创作和论著
试论冼星海的美学思想
战斗的一生,辉煌的一生——在番禺纪念冼星
海逝世四十周年诞辰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马 可
徐 炜
张棣昌
黄锦培
陈聆群
罗小平等
崔其焜
音乐研究1958年1期
人民音乐1983年12期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4期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4期
音乐学习与研究1985年4期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4期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4期
校门半掩路漫漫——冼星海工读生活缀拾
伟大的民族精神美的辉煌开掘和体现者——纪
念冼星海同志诞辰八十周年
陆荣喜
彦 克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4期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4期,1986年1
论冼星海音乐思想的发展关 杰音乐学习与研究1986年1期,星海音乐学
院学报1986年2期
新时代音乐艺术的创造者——冼星海的创作与
延安
韩剑非延安文艺研究1986年2期
冼星海离开杜卡班的时间及其他
星海在苏联
乐坛双璧
冼星海著作年表
郑锦扬
(苏)左贞观
银力康
秦启明
人民音乐1986年3期
人民音乐1989年5期
音像世界1990年2期
音乐学习与研究1990年2期
著名作曲家冼星海星海音乐周系列活动在广州
举行
李维民主编中国人物年鉴(1996)第286页
20世纪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1905—1945)
我学习音乐的经过
冼星海(1905—1945)
李维民主编
杨里昂主编
马洪武等编写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63页
艺术名人自述第245页
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第463页

冼星海1905——1945

廣東番禺人,1905年 (清光緒三十一年) 生於澳門。7歲赴南洋讀私塾。11歲入英文小學。12歲轉入華僑高等小學,繼升入養正中學。1918年回廣州,入嶺南大學附中,後升入嶺南大學預科、文科。1924年結業後,任嶺南大學樂隊教授,兼廣州培正中學音樂教員,並兼工人夜校、嶺南大學附小音樂教員。1925年兼嶺南附設華僑學校庶務主任。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專修樂理及小提琴,並兼北大圖書館助理員。1927年秋,入上海國立音樂院。1928年在上海參加南國社。1929年夏,因參加學生運動,被開除學籍; 同年赴法國留學,随奧别多菲爾習小提琴,又從加隆學和聲學、對位法、賦格曲、刁客、丹地學作曲、拉卑學指揮。其後就讀於國民樂派音樂專科學校及法國國立巴黎音樂院,入巴黎音樂院高等作曲班,兼學指揮,從多薩姆學音學理論。又在巴黎加入國際工會。1935年春,畢業於巴黎音樂院; 同年夏返國,在上海加入歌曲作者協會。後任職於英商百代唱片公司,擔任配音工作,旋辭職。1936年任新華電影公司音樂主任,新華拍攝《壯志凌雲》、《夜半歌聲》、《青年進行曲》時,任音樂指導兼負責插曲、配樂。九一八事變後,參加上海文藝界救亡協會。又與洪深等组織上海救亡演劇第二隊; 同年冬,至武漢,任武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員。1938年2月,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第六處第三科屬下音樂科主任; 同年11月,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教員兼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1月,出席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 同年5月,赴蘇聯考察。1942年移居蒙古。1944年再度赴蘇。1945年10月30日在莫斯科病逝。年40歲。著有《抗戰歌曲集》、《工農救國歌曲集》、《冼星海歌曲選》等。

冼星海1905—1945

现代作曲家,中国伟大的歌手,“人民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1935年回国后参加抗日救亡音乐活动。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创作音乐作品《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近300件,发表《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论文35篇。其艺术伦理思想主要有:(一)认为艺术家必须爱国,祖国比母亲更伟大。要和民众紧密结合,为民众、民族的伟大而不懈奋斗,把艺术传播给全中国和全人类,提醒人们“去反封建、反侵略、反帝国主义”。(二)主张个人幸福必须服从民族和人类的幸福,“因为我们的幸福是以解放民族、解放人类为目的”,个人是渺小的,真正的成功和光荣是属于全人类的。(三)认为艺术家“要比平常人更忍耐和虚心,同时还得和环境奋斗!”“没有艰苦的奋斗,我们就没有成功,就没有更了解人生!”(以上引文均见《艺术家与德育》第50—52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四)艺术家不能唯利是图,不能做拜金主义的奴隶。他自己就是这方面的楷模;在上海期间,曾严拒公司老板要他写《新毛毛雨》之类黄色歌曲的要求。冼星海一生就是其艺术伦理思想的写照,周恩来1939年7月8日对他的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就是最好说明。

冼星海

中国作曲家。1905年6月13日生,1945年10月30日去世。1926年学小提琴,1928年入国立音乐学院,1931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创作《风》。1936、1937年创作《救国军歌》、《夜半歌声》、《到敌人后方去》等,1938年任教鲁迅艺术学院,1939年创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一生创作歌曲数百首(现有250首),4部大合唱、2部歌剧、2部交响曲、4部管弦乐组曲、10余首器乐曲等。被誉为“人民的音乐家”。

冼星海

129 冼星海1905—1945

作曲家。曾用名黄训、孔宇。广东番禹人,生于澳门。1918年起在广州岭南大学的附中、大学半工半读,并参加乐队演出。1926年在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选习小提琴。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30年赴法,先从私人学习小提琴和作曲,后考入巴黎音乐院学作曲和指挥。1935年回国,先后在上海和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歌曲创作和音乐活动。1938年应聘赴延安,任教鲁迅艺术学院。1940年为参加电影配乐工作离延安,辗转抵达苏联莫斯科。因苏德战争爆发,滞留在蒙古和苏联,此间在贫病交加中坚持创作,不幸于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一生创作大量音乐作品,其代表作有歌曲《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夜半歌声》(以上1936);《游击军》、《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以上1938);大合唱《黄河大合唱》(1939);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交响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小提琴曲《阿曼盖尔德》、《郭治尔·比戴》等。除创作数百首抗战歌曲和大合唱、歌剧、交响乐、独唱、独奏曲外,还编写《民歌研究》等教材和《论中国的民族音乐形式》、《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等论文。

☚ 黄自   谭小麟 ☛
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

作曲家。曾用名黄训、孔宇。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渔民家庭。青年时期先后在岭南大学附中、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和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1930年初到法国巴黎勤工俭学,学习小提琴演奏和作曲。曾创作歌曲《风》和《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1935年回国后,投入抗日救亡歌曲创作和音乐活动,作品有歌曲《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和《夜半歌声》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赴内地宣传抗日,创作了大量抗战歌曲,如《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等。1938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间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等作品,并撰有《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论文。1940年因工作需要去苏联,曾写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交响组曲《满江红》等4部、管弦乐曲《中国狂想曲》等。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噩耗传到延安,毛泽东作了“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的题词。冼星海共作歌曲数百首(现见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他坚持继承和发扬聂耳的战斗传统,以广泛的题材和体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民族解放斗争的崇高思想和英雄气概,对全国抗日军民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冼星海的一生,为人民的音乐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张寒晖   抗日根据地的歌咏活动 ☛
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Xianxinghai

中国作曲家。广东番禺人。自幼酷爱音乐,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193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并开始创作。1935年夏回国投入抗日救亡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创作了大量的抗战歌曲。1938年,冼星海应聘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其间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许多优秀音乐作品,并编写了《民歌研究》等教材,写有《论中国的民族音乐形式》等论文。1940年,冼星海离开延安辗转至莫斯科,最后病逝于苏联。毛泽东同志称他为“人民的音乐家”。他创作的《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游击军》、《只怕不抵抗》等许多优秀歌曲至今仍广为传唱,显示了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 牧童短笛   丁善德 ☛
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Xianxinghai

现代杰出的作曲家。广东番禺人。出身贫寒船家。1924年考入岭南大学文科。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学习小提琴和作曲理论。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院,因参加进步学生活动被校方开除。1929年去法国,在十分艰苦的半工半读的条件下,向当时巴黎著名的小提琴家奥勃多菲尔和作曲家加隆学习音乐。后创作女高音独唱曲《风》,受到巴黎音乐界赞赏,并以此考取巴黎音乐学院。1935年毕业后回国,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谱写了《只怕不抵抗》、《救国进行曲》等激励抗日热情的歌曲。1937年他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各地宣传抗日。相继创作了《抗敌先锋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歌曲。1938年11月应聘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两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创作阶段,几部大型作品均产生于此。其中《生产大合唱》表现了抗日根据地群众为革命而生产的朝气蓬勃的形像;《“九一八”大合唱》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的决心和乐观主义精神;《黄河大合唱》以宏伟的气魄、奔放的旋律,描绘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壮丽图景,刻划了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武装斗争的英雄形像。1940年5月,受党中央派遣去苏联考察,由于苏联进行卫国战争,交通断绝,未能回国。在苏期间,创作了《第二交响曲》歌颂苏联人民伟大的卫国战争,又创作了《中国狂想曲》表达了对祖国的怀念。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毛泽东、周恩来等曾为其亲笔题词致哀,对其为人民革命斗争所做贡献作了高度评价。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共谱写了歌曲、乐曲500多首,这些作品表现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 顾正红   高士其 ☛

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Xianxinghai

作曲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贫苦渔民与海员家庭。出生前父亲已逝世,随母亲去南洋靠母亲作佣人度日。自幼酷爱音乐。1918年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和大学半工半读,参加乐队拉小提琴,吹单簧管并任指挥。1926年到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到上海考入国立音乐院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在上海学习期间,结识了田汉等人,参加了“南国社”戏剧工作。1930年初到法国,生活穷困,边工作边学习。先后从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学小提琴,从作曲家保罗·杜卡等学理论作曲。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学作曲和指挥,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此间创作歌曲《风》、《游子吟》和《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1935夏回国到上海,不久,投入救亡活动及歌曲创作。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二队,赴内地宣传。1938年春到武汉,在郭沫若主持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与张曙共同负责音乐工作,这时他创作了大量的抗战歌曲。1938年11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此间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优秀作品并编写了《民歌研究》等教材,写有《论中国的民族音乐形式》、《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等论文。1940年为参加电影配乐抵苏联莫斯科。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取道蒙古回国,受阻被迫回乌兰巴托。1942年返回苏联哈萨克共和国,生活艰苦,疾病缠身,但始终学习、工作和创作。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毛泽东为其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作品有:歌曲《救国军歌》、《我们要抵抗》、《战歌》、《黄河之恋》、《拉犁歌》、《热血》、《夜半歌声》、《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做棉衣》、《游击军》、《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三八妇女歌》、《打倒汪精卫》、《路是我们开》等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四部;歌剧《军民进行曲》;交响曲《民族解放战争》和《神圣之战》两部;交响组曲《满江红》等四部;管弦乐《中国狂想曲》、《谐谑曲》;小提琴与钢琴的合奏曲《阿曼盖尔达》、《郭治尔·比戴》及独唱、独奏曲等数十首。此外,还写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

☚ 黄自   刘雪庵 ☛
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年

作曲家。曾用名黄训、孔宇。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渔民家庭。青年时期先后在岭南大学附中、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和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小提琴、钢琴。1929年去法国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帕尼·奥别多菲尔和保罗·杜卡学习小提琴演奏与作曲。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10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抗战群众歌曲,如《在太行山上》、《救国军歌》、《游击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只怕不抵抗》等。1938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间创作了不朽的 《黄河大合唱》等作品,并撰文 《论中国音乐和民族形式》。1940年去前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于莫斯科病逝。其间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交响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及大量论文。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洗星海

☚ 聂耳   华彦钧 ☛

冼星海1905—1945

现代作曲家。广东番禺人。先后在北京、上海、巴黎等地学习音乐。1935年归国参加抗日救亡音乐活动。1938年赴延安,后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音乐创作上注意以广泛的题材和体裁,表现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作有《黄河》、《生产》等4部大合唱,《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约500首歌曲,还有多部交响曲、管弦乐曲及数十首独唱、独奏曲。

冼星海

冼星海

冼星海 (1905—1945),是当时众多音乐工作者中具有现代意识较强的著名音乐家。他经常参加学校的音乐活动,拉小提琴,吹单簧管,并担任指挥。在他留学法国巴黎时,先后随小提琴家奥别多菲尔、作曲家杜卡学习小提琴和理论作曲。1936年在国内新华影片公司任音乐部主任,并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春,应郭沫若之邀与张曙共同主持抗日救亡音乐工作,陆续创作了 《军民进行曲》 及《黄河》、《生产》、《九·一八》 等三部大合唱。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冼星海的创作密切地配合了当时的政治斗争,正面地表现了工、农劳动群众,深刻而正确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他的优秀歌曲,大体可分为四类:
战斗性的歌曲。如 《救国军歌》、《游击军》、《在太行山上》 等。
抒情性歌曲。如 《夜半歌声》、《江南三月》、《黄河之恋》 等。
劳动性歌曲。如 《搬尖曲》、《拉犁歌》、《路是我们开》 等。
民歌风格及说唱性的音乐。如 《梁红玉》、《打倒汪精卫》 等。
另外尚有大型作品 《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 及交响乐 《神圣之战》、《民族解放》,交响组曲《满江红》、管弦乐曲 《中国狂想曲》 等。
冼星海的 《黄河大合唱》 深刻地概括了中国人民的雄伟气魄,描写了祖国美丽的大自然和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遭受的痛苦,以及他们在抗战中的英勇气概和决胜的信心。其音乐结构和形式上十分宏伟、生动,充满了史诗性与战斗性,它的音调和民族民间音乐密切联系而又创造性地运用了西洋作曲技巧,堪称为近代大型声乐作品的典范。
冼星海继承了聂耳的道路,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活动家和教育家。他通过自己一生的道路具体反映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必须是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不愧是中国“人民的音乐家”。

☚ 傅抱石   赵朴初 ☛
冼星海

冼星海

冼星海 (1905—1945),是当时众多音乐工作者中具有现代意识较强的著名音乐家。他经常参加学校的音乐活动,拉小提琴,吹单簧管,并担任指挥。在他留学法国巴黎时,先后随小提琴家奥别多菲尔、作曲家杜卡学习小提琴和理论作曲。1936年在国内新华影片公司任音乐部主任,并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春,应郭沫若之邀与张曙共同主持抗日救亡音乐工作,陆续创作了 《军民进行曲》及《黄河》、《生产》、《九·一八》等三部大合唱。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冼星海的创作密切地配合了当时的政治斗争,正面地表现了工、农劳动群众,深刻而正确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他的优秀歌曲,大体可分为四类:
战斗性的歌曲。如《救国军歌》、《游击军》、《太行山上》等。
抒情性歌曲。如《夜半歌声》、《江南三月》、《黄河之恋》等。
劳动性歌曲。如 《搬尖曲》、《拉犁歌》、《路是我们开》等。
民歌风格及说唱性的音乐。如《梁红玉》、《打倒汪精卫》等。
另外尚有大型作品《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及交响乐《神圣之战》、《民族解放》,交响组曲《满江红》、管弦乐曲《中国狂想曲》等。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深刻地概括了中国人民的雄伟气魄,描写了祖国美丽的大自然和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遭受的痛苦,以及他们在抗战中的英勇气概和决胜的信心。其音乐结构和形式上十分宏伟、生动,充满了史诗性与战斗性,它的音调和民族民间音乐密切联系而又创造性地运用了西洋作曲技巧,堪称为近代大型声乐作品的典范。
冼星海继承了聂耳的道路,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活动家和教育家。他通过自己一生的道路具体反映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必须是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不愧是中国“人民的音乐家”。

☚ 傅抱石   赵朴初 ☛

冼星海1905—1945

中国著名音乐家。广东番禺人。生于澳门海员家庭。自幼喜爱音乐,后考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和上海国立音乐学院。1929年赴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深造。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去苏联考察。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作品有大合唱《黄河》、《生产》等四部,歌曲《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等五百首左右(现存二百五十余首)。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7:42:35